江苏省淮安市淮阴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10月阶段性测试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二
试卷号:439192

试卷类型:月考
试卷考试时间:2019/10/28

1.材料分析题(共2题)

1.
近代中国民族危机凸显,思想解放刻不容缓。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在第一次鸦片战争前后的官方文书中,动辄出现“夷性犬养”的说法,甚至不将这些远来的“夷狄”视作人类。第一次鸦片战争结束以后,清朝割地赔款,已是大失颜面,却也依旧自居“天朝”,弄得英国人在《南京条约》内义正词严地表示要寻求双方地位的平等。

——曹南屏《“夷”与“洋”:偏远的“他者”近代中国观念与物质的双重变奏》

材料二 须知那个时候的中国,要在充斥封建主义旧文化的天地里容纳若干资本主义的新文化,除了“中体西用”还不可能提出更好的宗旨来。如果没有“中体”作为前提,“西用”无所依托,它在中国是进不了门、落不了户的。

——陈旭麓《近代史思辨录》

材料三 维新派把儒家经典《易经》中的变易思想和从西方传来的进化论结合起来,建立起具有中国特色的进化学说,以此作为变法的理论依据。维新派利用西学来解释中国的传统文化,如康有为在解释孟子“民贵君轻”时认为君权不是神授的,而是民众赋予的,君主是民众的一员,是民众的仆人。

——摘编自张岱年、方克立《中国文化概论》

材料四 近代中外文化交流是在冲突中进行的,并且中国文化处于劣势。中西文化之间的这种落差,影响了一些中国人对待中西文化的态度,出现了两种极端的倾向:一是“保存国粹”,一是“醉心欧化”……以上一方趋于保守,另一方又过于盲目,他们对中西方文化优劣问题的评价都过于偏激。

——张腾《近代中西文化交流中的冲突及其作用》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鸦片战争时期中国社会的传统心态,并指出这种传统心态被逐渐打破的主要原因。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体西用”思想的客观进步作用。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以康有为为代表的维新派宣传维新思想的方式及其特点,指出采用这种宣传的决定因素。
(4)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人“醉心欧化”的代表性事件,并分析导致他们对西方文化“过于盲目”的客观因素。
(5)据以上材料,概括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核心。
2.
梭伦和商鞅根据两国各自国情而进行的改革,顺应了历史潮流,促进了国力的强盛。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改革以前的雅典是贵族的寡头专政,平民不仅无权议政,而且处于债务奴役的状态。改革以后,贵族阶级固然还是当政的阶级,然而……从前实际上并无公民权利的平民,现在在公民大会中也听得到他们的声音了。

——顾准《希腊城邦制度》

材料二 梭伦:“对民众如果不过分放纵,也不粗暴地对待他们,他们对首领也会极其顺从。”

——摘编自[法]阿尔德伯特《欧洲史》

材料三 商君治秦,法令至行,公平无私,罚不讳强大,赏不私亲近。期年之后,道不拾遗,民不妄取,兵革大强,诸侯畏惧。

——《战国策·秦策》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梭伦改革推动了雅典政治发生怎样的转型?改革后,“公民大会中也听得到他们(平民)的声音”说明了雅典政治的新特点是什么?
(2)据材料二,归纳梭伦改革的突出特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反映梭伦对民众“不过分放纵”的政治措施。
(3)据材料三,指出“商君治秦”指导思想,并归纳其效果。
(4)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梭伦改革和商变法的本质区别。

2.单选题(共22题)

3.
晚清顽固派曾这样评论洋务派:“欲人诵经史、明大义,以敦君臣父子之伦也。虽机警多智,可以富国强兵,或恐不利于社稷。”由此可见,这两个派别(   )
A.对待西学的态度相同
B.维护清廷的方式不同
C.阶级属性不同
D.根本目的不同
4.
五四运动后,李大钊发表了一批介绍马克思主义的文章,其中最为全面的是(   )
A.《法俄革命之比较观》
B.《庶民的胜利》
C.《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
D.《我的马克思主义观》
5.
《德国史纲》写道:教廷的敲诈激起了人民的反抗。路德愤然站在斗争的前列,他采用当时进行学术探讨的习惯方式……从而发出了公开反对罗马教皇的信号。这个“信号”直接改变了(   )
A.罗马教会神权
B.上帝的社会地位
C.灵魂救赎方式
D.简单的宗教程序
6.
下列表格所列时间与史实,对应不正确的是(   )
A.A
B.B
C.C
D.D
7.
当代史学家西斯·马丁在《思想的进步史》中说,与文艺复兴运动相比,启蒙运动在许多方面都有明显地超越,“超越”主要表现在(   )
①实现了真正“理性”的思考
②有利抨击了封建教会的腐朽
③提出资本主义社会政治构想
④斗争矛头直指封建专制制度
A.①②③
B.①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8.
普罗泰格拉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彼特拉克主张“以人学对抗神学”,康德强调“启蒙运动就是人类脱离自己所加之于自己的不成熟状态”。由此可见
A.民主法制是人类的共同诉求
B.社会中功利主义色彩较浓厚
C.人们逐步摆脱了宗教的束缚
D.人们对人性解放的不懈追求
9.
下图是欧洲“画圣”拉斐尔于1508年所创作的《花园中的圣母》。关于这幅画理解正确的是(   )
A.体现了西方人文精神的最初觉醒
B.冲击了中世纪天主教神学世界观
C.彻底动摇了欧洲的封建专制统治
D.挑战了天主教会封建神学创世说
10.
苏格兰领启蒙风气之先。17世纪末,苏格兰居民识字率高达75%,高校入学率居欧洲之冠。1768年《大不列颠百科全书》即在爱丁堡问世,科技在其中占很大分量,表现出鲜明的“苏格兰特色”,形成了英法启蒙并驾齐驱的生动局面。“苏格兰特色”显示英国的启蒙运动(   )
A.注重教育普及
B.热衷政治革命
C.突出理性色彩
D.追求自由平等
11.
李泽厚先生这样评价中国书法,“人的情感和书法艺术应该是对整个大自然的节律秩序的感受呼应和同构……它们是真正美学意义上的‘有意味的形式’”。有学者认为该评论同样适用于中国古代的美术作品。下列名画最能体现此种“有意味的形式”的是
A.
B.
C.
D.
12.
史书中对“吴中四士”的其中一位这样描述:“嗜酒,每大醉,呼叫狂走,乃下笔。或以头濡墨而书,既醒自视,以为神,不可复得也,世呼张颠”。这位名士的书法特点是(   )
A.雅俗共赏
B.奇变百出
C.端庄厚重
D.法度森严
13.
有学者认为:宋元以后,中华文明开始早现出复杂的二元性:一是商品经济发展所带来的文化世俗化倾向:二是理学和文化专制强化以后表现出的高雅文化倾向。他最可能选择的依据分别是
A.风俗画和文人画
B.话本和小说
C.汉赋和唐诗
D.元曲和京剧
14.
《干戈春秋》一书指出,火箭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一项伟大发明。下图是该书中记载的两种不同朝代的火箭武器。对这两种火药武器的表述正确的是(   )
A.两者发射的主要动力不同
B.它们最早出现于东汉末年
C.它们成为宋代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
D.其制作原理成为当今核技术的基础
15.
“水平伸开的一块布是平坦的,而当你在布上放置一个铅球,布面就变得弯曲了,这时再放置一个小玻璃球在布上,它就会滚向中央的铅球。同理,星球的质量使周围的时空弯曲,‘引力’实际上是一个时空被弯曲的现象。”科普作家直观比喻的是
A.经典力学
B.量子理论
C.狭义相对论
D.广义相对论
16.
1917年,陈独秀在《旧思想与国体问题》中写道:“分明挂了共和招牌,而学士文人对于颂扬功德、铺张宫殿田猎的汉赋和那思君明道的韩文、杜诗,还是照旧推崇……一般社会应用的文字,也仍旧是君主时代的恶习。”这一思想的本质意图是
A.提倡白话文取代文言文
B.建立真正的民主共和国
C.反对封建儒家伦理道德
D.促进青年人的思想解放
17.
美国学者史华慈说:“在苏维埃阶段,***把全部精力用在湖南和江西农村战略方面但他承认这是对城市无产阶级运动的辅助。当***在西北树立了精神领导权时,他的无产阶级概念已经具有新的内容。”这里的“新的内容”(   )
A.属于新民主主义理论的组成部分
B.论述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理论
C.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
D.阐述了工农武装割据革命理论
18.
“对于国家的税收、合作社的积累、农民的个人收入这三方面的关系,必须处理适当国家要积累,合作社也要积累,但是都不能过多。我们要尽可能使农民能够在正常年景下,从增加生产中逐年增加个人收入。”上述论述最有可能出自***的(   )
A.《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
B.《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C.《论人民民主专政》
D.《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19.
在得知宣统退位的消息后,孙中山即率南京临时政府官员赴明孝陵,祭奠明太祖朱元璋。对此行为解读正确的是(   )
A.体现了孙中山社会革命要求
B.与三大政策的革命目标相同
C.反映了民族主义的思想主张
D.明确表达了反帝反封建思想
20.
邓小平同志晚年提出了许多十分重要的思想,特别是他1992年的“南方谈话”,澄清了当时困扰着人们思想的一些十分重大的问题,为我们这一代人创造了很好的条件。“南方谈话”澄清的重大问题是(   )
A.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
B.新形势下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
C.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D.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21.
下图是新中国成立后的四个时期的科技发展情况(科技成果)曲线图,对此解读正确的(   )
A.在①阶段,中国打破了美苏对核技术的垄断
B.在②阶段,中国开始进入航天时代
C.在③阶段,袁隆平的研究成果有助于解决世界性饥饿问题
D.在④阶段,人工合成蛋白质时代开始到来了
22.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我国约有人口5.5亿,全国文盲占人口总数的80%。到1978年,青壮年文盲率已经下降到5%。1949年全国平均每万人中有大学生2.2人,1978年上升为8.9人。以上现象的变化得益于
A.义务教育的普及
B.国民教育体系的形成
C.希望工程的推动
D.“科教兴国”战略的提出
23.
某西方画家偶然间看到非洲木雕面具,深受启发,“断然抛弃了对人体的真实描写,把整个人体利用各种几何化了的平面装配而成”,“不再只是从事物的视觉表象来描绘事物的形象,而是从内涵去认识和解析事物”。发生这一转变的画家是
A.注重表现人物情感的德拉克洛瓦
B.重视自我感受和自我表现的毕加索
C.突出表现社会现实的俄国画家列宾
D.强调捕捉光色微妙变化的法国画家莫奈
24.
某画家对自己的作品这样描述:“那从水闸流出的潺潺水声、柳树、纤细的栏杆,还有砖砌的建筑物,我爱这样的事物……只要我能作画我就会不停的描绘这样的地方,绘画对于我来说只不过是表达情感的另一种语言。”与该画家风格相同的作品是(   )
A.《自由引导人民》
B.《拾穗者》
C.《日出·印象》
D.《格尔尼卡》

3.填空题(共8题)

25.
中共十四大确立的改革目标是建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6.
孟德斯鸠设想的资产阶级国家权力分配的原则是________________。
27.
________年,马丁·路德发表“九十五条论纲”,拉开了宗教改革的序幕。
28.
________年,胡适发表《文学改良刍议》,拉开了文学革命的序幕。
29.
________年,孙中山提出新三民主义,成为国共第一次合作的政治基础。
30.
________年,第一次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主要内容作了系统概括。
31.
________年,***发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讲话,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建设理论。
32.
相比于旧三民主义,新三民主义的民生主义的新发展是________________。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2道)

    单选题:(22道)

    填空题:(8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13

    7星难题:0

    8星难题:6

    9星难题: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