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3题)
1.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6世纪初,西班牙凭借从事航海活动的先发优势和拥有欧洲最强大的陆军和海军,一度成为海上霸主和欧洲最大的殖民国家。但是重商主义政策并没有给西班牙带来持久的经济繁荣和海上霸权。为了维持欧洲最庞大的军事力量,财政却经常处于入不敷出的状态。大量贵金属的流入一方面造成了物价飞涨,民生调敝,另一方面助长了穷奢极欲的社会风气和好逸恶劳的懒惰习气,而农业生产一直停滞不前,制造业也没有能够发展起来。
1588年英国打败西班牙“无敌舰队”,确立海上霸权。1688年“光荣革命”以后,英国逐步确立了君主立宪政体,国王的垄断特权被国会立法所终止,作为市场经济基础的私有产权制度得以确立,英国政府逐渐减弱了对经济的控制和干预。19世纪中期,英国率先完成工业革命,成为“世界工厂”,令人惊异和美慕
材料一 6世纪初,西班牙凭借从事航海活动的先发优势和拥有欧洲最强大的陆军和海军,一度成为海上霸主和欧洲最大的殖民国家。但是重商主义政策并没有给西班牙带来持久的经济繁荣和海上霸权。为了维持欧洲最庞大的军事力量,财政却经常处于入不敷出的状态。大量贵金属的流入一方面造成了物价飞涨,民生调敝,另一方面助长了穷奢极欲的社会风气和好逸恶劳的懒惰习气,而农业生产一直停滞不前,制造业也没有能够发展起来。
1588年英国打败西班牙“无敌舰队”,确立海上霸权。1688年“光荣革命”以后,英国逐步确立了君主立宪政体,国王的垄断特权被国会立法所终止,作为市场经济基础的私有产权制度得以确立,英国政府逐渐减弱了对经济的控制和干预。19世纪中期,英国率先完成工业革命,成为“世界工厂”,令人惊异和美慕
——摘编自吴敬琏《大国崛起的五个共同要素》
阅读材料,指大国崛起的因素,并结合其它相关史实对此加以阐述。(要求:明确指出因素,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古代律家群体的构成既有政治家、司法官员、在法律研究领域著书立说的律学家,还有经学家。两汉律家辈出,研究律学之风盛行。西汉开国元勋之一的萧何,出身于“刀笔吏”(法律官吏),爱好法律并具有极高的法律素养。魏晋时期,律学地位和经学同等重要,成为并立的学府,官府设立“律博士”,开创了律学专门学府的先例。经过之前近七百多年的学术积累,律学发展到唐代已经完全成熟,《唐律疏议》就是由唐代一批对法律有研究的社会精英,如长孙无忌、褚遂良等编纂。隋唐时期,中国律学著作为日本学者所广泛引用,在日本保留至今的法律文献中,可以看到一些唐代民间律家的活动印记。宋朝时,不仅各代皇帝精通法律、重视法律,士大夫阶层也都是具有极高法律素养之人。明清时期,统治者不仅要求对国家法典《大明律》和《大清律例》进行全民讲读,也对私家注律更加重视,律学著作的种类达到了中国历史之最,律家的人数与创造力也达到了历史上的最高水平。
近代职业法学家群体,以在朝官员或在野学者等不同身份,穷毕生所学投身到近代中国法制现代化的洪流之中。在历届国家政权的主持下,构建起一套近代的甚至在某种程度上与当时的政治环境和社会环境相比具有一定超前性的法律制度,现代的法律理念也随之传播衍生。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近代职业法学家群体形成的历史背景并简述其贡献。
(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的认识。
材料一 中国古代律家群体的构成既有政治家、司法官员、在法律研究领域著书立说的律学家,还有经学家。两汉律家辈出,研究律学之风盛行。西汉开国元勋之一的萧何,出身于“刀笔吏”(法律官吏),爱好法律并具有极高的法律素养。魏晋时期,律学地位和经学同等重要,成为并立的学府,官府设立“律博士”,开创了律学专门学府的先例。经过之前近七百多年的学术积累,律学发展到唐代已经完全成熟,《唐律疏议》就是由唐代一批对法律有研究的社会精英,如长孙无忌、褚遂良等编纂。隋唐时期,中国律学著作为日本学者所广泛引用,在日本保留至今的法律文献中,可以看到一些唐代民间律家的活动印记。宋朝时,不仅各代皇帝精通法律、重视法律,士大夫阶层也都是具有极高法律素养之人。明清时期,统治者不仅要求对国家法典《大明律》和《大清律例》进行全民讲读,也对私家注律更加重视,律学著作的种类达到了中国历史之最,律家的人数与创造力也达到了历史上的最高水平。
——摘编自何勤华《以古代中国与日本为中心的中华法系之律家考》
材料二 西方法律文化的传入肇始于鸦片战争之后。以留学归国的法政留学生为主体,以本土法律教育培养的法政人才为补充,形成了我国第一代职业法学家群体。他们以兼通中西法律的学术背景为出发点,从世界法律发展的最新趋势着眼,以现实批判的精神,反思当时的法律教学和学术研究,提出了一些思想观点和实际的改进方案。近代职业法学家群体,以在朝官员或在野学者等不同身份,穷毕生所学投身到近代中国法制现代化的洪流之中。在历届国家政权的主持下,构建起一套近代的甚至在某种程度上与当时的政治环境和社会环境相比具有一定超前性的法律制度,现代的法律理念也随之传播衍生。
——摘编自刘宝东《职业法学家群体与近代中国法制转型》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律家群体的特点并分析其社会作用。(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近代职业法学家群体形成的历史背景并简述其贡献。
(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的认识。
3.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教材编写改革的意义。
材料 民国期间,教育部公布中小学各科课程标准,各出版机构遵照标准自编课本;官方虽不断推行统一教科书,但统一教科书编写科目残缺且没有形成专门发行体系。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掀开了我国教材编写事业的新篇章。以解放区的教材制度为依据,通过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将全国教材的编写、审定、出版、发行权收归中央。1950年,作为教材编写专门机构的人民教育出版社成立,人教社依据《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中规定的“发展为人民服务的思想为主要任务”的文化教育方针和“各科教材必须保持完整的科学性和贯彻爱国主义的精神,参考苏联,编写完全适合于中国需要的新教科书”的编辑方针,组织大批专家开始重新编写和修订中小学教材。
——摘编自郭戈《我国统编教材的历史沿革和基本经验》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教材编写改革的特点。(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教材编写改革的意义。
2.单选题- (共25题)
4.
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在中世纪末期的西欧,除英国外,都以罗马法典为基础形成法律,而且指出,英国为了私法的进一步发展,也参照了罗马法的诸原则。这表明 ( )
A.彰显了人生而平等的精神 | B.复制了罗马法的私法内容 |
C.复兴了罗马法的立法原则 | D.否定了宗教法庭的合法性 |
5.
美国历史学家比尔德在评价1787年宪法时说:一帮“有才干的资本家投机商”,成功地哄骗一般的老百姓去接受旨在有利于少数显贵而设计的政体。这反映了1787年宪法 ( )
A.消除了阻碍资本主义发展的因素 | B.维护了权贵利益具有局限性 |
C.赋予了公民广泛的民主自由权利 | D.体现了分权制衡的政治原则 |
6.
萧公权认为:“法律之治”的概念是英国“国王在法律之下”传统的积淀之下形成的……人民自己守法的习惯是维持法律的最大力量。据此可知
A.人民守法是法治社会的关键 |
B.社会发展决定法治发展趋势 |
C.传统文化决定了法治的特征 |
D.传统与习惯造就了法治社会 |
7.
1922年6月《中国共产党对于时局的主张中》指出:为了完成中国共产党在目前最迫切的任务,中国共产党主张同国民党等革命党派以及其他革命团体,建立民主主义联合战线。这表明当时的中国共产党 ( )
A.确立与国民党合作的方针 | B.深化了对中国国情的认识 |
C.注重掌握国民革命领导权 | D.系统地阐述革命动力问题 |
8.
《大刀进行曲》曾入选网络“十大我最喜欢歌曲”之一。该歌曲创作于1937年7月,歌词的第二句先是“二十九军的兄弟们”,后改为“全国武装的兄弟们”。这变化表明
A.国民党放弃“攘外安内”的政策 |
B.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
C.全民族抗战已经成为社会共识 |
D.国共两党矛盾得以基本化解 |
9.
巴黎公社做出规定,一切工作人员都实行全面选举制并可以随时撤换,把国家公职人员的薪金减到“工人工资”水平。这些规定
A.有助于打碎一切国家暴力机器 |
B.提高了民众的政治与经济地位 |
C.铲除了产生社会不公平的基础 |
D.意在调动工人参与革命的积极性 |
10.
基辛格说:“二十一世纪的国际秩序会出现一个似乎相矛盾的特点:一方面愈来愈分散;一方面又愈来愈全球化。对美国而言,在地位不分轩轾的国家间,协调不同的价值观与南辕北辙的历史经验,将是一种全新的经验。”其意在说明
A.美国需要全新的外交理念 |
B.多极化和全球化相伴而行 |
C.全球化和多极化不可调和 |
D.美国构建单极世界不可行 |
11.
作为西方强国的美国从世界史的角度认识到苏联正以一切努力推进社会主义制度,因而改变原先那种对待德国的敌意态度,而视其为一个未来的政治伙伴。为此美国
A.促成德法矛盾缓和 |
B.在经济上援助德国 |
C.扩大军备竞赛规模 |
D.与苏联关系破裂 |
12.
中国近代商办企业早期的业务领域主要集中在外贸服务、出口加工、进口替代等行业,地域分布则以上海、广东为主。据此可知,当时的中国商办企业
A.行业分布较为广泛和均衡 | B.带动了南方地区经济发展 |
C.代表中国工业的最高水平 | D.依附于资本主义国际市场 |
13.
宋朝以来的江南地区,城市里从事服务业、娱乐业的社会群体逐渐扩大。该地区一些城镇拜财神的习俗也逐渐流行。这说明当时的江南地区
A.社会风气日渐堕落 |
B.城乡差距日益扩大 |
C.已经成为经济重心 |
D.商品经济不断发展 |
14.
清朝乾隆年间,陕西巡抚曾在西安、三原、凤翔设蚕管、织局,招南方机匠为师。又教民种桑,桑叶、茧丝,官家都许收买,使民节节得利,可以踊跃从事。这表明
A.清政府仍然实行重农抑商政策 |
B.政府在经济发展中扮演重要角色 |
C.清朝经济重心已经转移到南方 |
D.陕西巡抚已经放弃重农抑商政策 |
15.
汉代田庄不断扩大,出现了“豪人之室,连栋数百,膏田满野,奴婢千群,徒附万计”“多规良田,役使贫民”的现象,这反映了当时
A.重农抑商政策未能实行 |
B.豪强地主政治经济实力强盛 |
C.豪强大族操控国家政权 |
D.贫富分化严重社会矛盾尖锐 |
16.
唐以前的政治家和都城建筑的设计者,为了确保都城内部的安全,都主张采用封闭式的结构。在唐宋之际,都城制度发生重大的变化,就是从封闭式变成了开放式。出现这一变化的原因是
A.中央集权和君权至上思想的弱化 |
B.领土疆域和城市人口的缩减 |
C.城市经济发展和市民阶层的活跃 |
D.理学思想和土地兼并的盛行 |
17.
1958年***视察农村时说:办人民公社的好处是,它可以把工、农、商、学、兵合在一起,便于领导。他还认为,人民公社的特点是“一曰大二曰公”。在当年的农村工作会议上,还通过了要求人民公社举办公共食堂、幸福院等决议。这表明发展人民公社的根本目的是
A.适应大跃进运动需要 |
B.加强农村的政治建设 |
C.向共产主义社会过渡 |
D.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
18.
清人杨勋的《别琴竹枝词》写道:茶馆开张帝叔铺(teashop),特零克帝(drinktea)有鸿儒。试看多少痴男女,并坐谈心廉耻无。据此可知
A.近代中国社会风俗全盘西化 |
B.近代中国对女性束缚的加强 |
C.国人大多坚持男尊女卑观念 |
D.近代社会习俗变迁的艰难性 |
19.
春秋战国民本思潮的重心有二:在人类与自然关系(天人关系)方面,突出人的地位;在人类社会关系(君民关系)方面,强调民的作用。这种民本思潮
A.证明了儒家思想成为主流 |
B.有利于缓和紧张的社会矛盾 |
C.反映了天命观念影响深远 |
D.成为了秦国统一的指导思想 |
20.
16世纪末17世纪初,以法国笛卡尔为代表的学者,反对盲从,批判经院哲学,怀疑一切自己没有切身体会的问题和人们觉得理所当然或习以为常的事物。这表明他们
A.开创了浪漫主义先河 |
B.反对上帝的绝对权威 |
C.加速了启蒙运动进程 |
D.开拓了欧洲理性主义 |
21.
文艺复兴时期,马洛笔下的浮士德是在魔鬼的引导下,享受了24年纵情声色的世俗生活,最后把灵魂交给了魔鬼。启蒙运动时期,歌德笔下的浮士德把灵魂抵押给魔鬼,利用魔鬼的力量体验人生的欢乐与悲伤,被上帝拯救,灵魂归于上帝。可见
A.文艺复兴凸显了个人理性 |
B.启蒙运动时期宗教性更强 |
C.启蒙运动丰富了人文精神的内涵 |
D.两个浮士德都处于中世纪蒙昧中 |
22.
爱因斯坦被人们称为20世纪的哥白尼、20世纪的牛顿,其主要依据是
A.提出外力能够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观点 |
B.证实物体运动速度与质量没有关系 |
C.正确揭示了时间和空间的本质属性 |
D.发现了能量辐射的运动原则及其规律 |
23.
1902年,梁启超认为“史馆中数十万之著录,其资格可以养吾所欲,给吾所求者,殆无一焉……史界革命不起,则吾国遂不可救。悠悠万事,惟此为大”。可见,他倡导的史学革命着眼于
A.唤醒民族意识 |
B.复兴传统史学 |
C.发动群众革命 |
D.推进维新变法 |
24.
孙中山说:“凡夫事物之可以委诸个人,或其较国家经营为适宜者,应任个人为之,由国家奖励,而以法律保护之。”这一做法意在
A.限制私人的垄断资本 |
B.促进中小民营资本发展 |
C.调动人民革命积极性 |
D.维护巩固革命统一战线 |
25.
19世纪上半期起,法国美术界兴起“农村热”,描绘农村景象或生活的画作明显增多,著名的如米勒的《拾穗者》。以社会上层人土为主、一向保守的“巴黎沙龙”也逐渐选入此类画作。这主要说明当时
A.农村是法国艺术创作的主要题材 |
B.城市压力使人们向往农村悠闲生活 |
C.画家同情农业的衰败和农民困苦 |
D.社会生产的改进和城乡联系的密切 |
26.
日本思想家福泽谕吉指出:“中国人模仿西方,在短时间改革了兵制,花大把金钱制造军舰、购买大炮……其实这是表象的文明化。因为这些都是显在的有形之物,学起来也很容易。但是学习西方来改革自国的政治法律,改变国民气质,则是最不容易做到的了。”作者主要说明日本应该
A.从制度精神层次学习西方 |
B.引进西方技术实现工业化 |
C.培养人才强调“和魂洋才” |
D.结合先进的“文明开化”思想 |
27.
“古代世界的三个相隔很远的地区,在大约同一个时候都开展着高度的哲学活动。当希腊人正在探讨物质世界的性质……时,中国的圣人正试图去发现人类社会的基础和贤明政治的根本原则。”据此可知,古代希腊和中国的哲学思想相通的是
A.以人为本,关注社会 |
B.反对迷信,蔑视神权 |
C.民主权利,源远流长 |
D.思想统一,法律至上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3道)
单选题:(25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3
5星难题:0
6星难题:12
7星难题:0
8星难题:8
9星难题: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