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5题)
1.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清初建立的历代帝王庙,除了供奉三皇五帝以来的历代开业帝王外,还增入辽太祖、金太祖、明太祖等皇帝进行祭祀。康熙帝将宋朝以来“敬天法祖、勤政爱民”的统治家法作为治国政纲,乾隆帝更是提出“中华统绪,绝不断线”的观点。康熙帝还专程前往曲阜赡拜孔庙,重用李光地等儒臣,乾隆帝时编订出版了汇通各族文字的书籍和词典。针对“华夷之分大于君臣之伦”,雍正帝驳斥道:“自我朝入主中土,君临天下,并蒙古极边诸部落俱归版图,是中国之疆土开拓广远,乃中国臣民之大幸,何得尚有华夷中外之分论哉!”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与清朝前期相比,近代民族国家认同建构的突出特点,并简析其历史意义。
材料一 清初建立的历代帝王庙,除了供奉三皇五帝以来的历代开业帝王外,还增入辽太祖、金太祖、明太祖等皇帝进行祭祀。康熙帝将宋朝以来“敬天法祖、勤政爱民”的统治家法作为治国政纲,乾隆帝更是提出“中华统绪,绝不断线”的观点。康熙帝还专程前往曲阜赡拜孔庙,重用李光地等儒臣,乾隆帝时编订出版了汇通各族文字的书籍和词典。针对“华夷之分大于君臣之伦”,雍正帝驳斥道:“自我朝入主中土,君临天下,并蒙古极边诸部落俱归版图,是中国之疆土开拓广远,乃中国臣民之大幸,何得尚有华夷中外之分论哉!”
——摘编自常建华《国家认同:清史研究的新视角》等
材料二 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传统的“天下”观念发生动摇。王朝国家认同出现严重危机。甲午战争后,梁启超积极宣传民族国家观念,他深刻地认识到,国家欲立于民族国家之林。就必须获得广大民众认可,成为一个统一强大的民族国家。并在中国建立一个君主立宪国家,致力于开启、培养国民与此相应的国家意识。革命派提出,中国在“异种残之,外邦逼之”的情况下,建立起一个现代民族国家“殆不可以须臾缓”。中华民国成立后,孙中山一再强调“今日中华民国成立,满、汉、蒙、回、藏五族合为一体”,各族“皆得享共和之权利,亦当尽共和之义务”。辛亥革命后期,许多民族主义者将“中华民族”进行重新阐释、赋予其“中华民国境内所有民族”的新内涵。——摘编自暨爱民《百年凝聚:近代中国民族国家的认同建构》
(1)根据材料一,概括清朝前期统治者为实现国家认同采取的举措,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采取这些举措的背景。(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与清朝前期相比,近代民族国家认同建构的突出特点,并简析其历史意义。
2.
(历史一选修l: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度量衡事关国家发展、社会稳定和民众安居等大计。“中国度量衡之制,创始于黄帝”。但到中国近代、度量衡状况却极度紊乱。1903年。清政府尝试度量衡划一。但还未及施行。便随着清政府的覆灭未果而终。稍后北洋政府拟定的甲乙制并行的度量衡改革方案。也因为两制换算繁琐和政局动荡,及推广举措不力等诸多因素,仅在北平、山西两地短暂推行,便草草收场。度量衡混乱局面愈演愈烈。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国内局势暂时稳定。统一度量衡工作又被提上重要议程。国民政府以“但求全国同律,并求世界之统一,量务求其正确,法务求其简明"为前提,经慎重权衡,确定万国公制为度量衡标准制,随后,作为标准制之过渡制的“一二三”市用制也应运而生。该制表述了公制与市制之间的换算关系。即:l公升=1市升;1公斤=2市斤;1公尺=3市尺,它的产生是中国计量发展史上的重要事件。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南京国民政府度量衡改革的意义。
材料度量衡事关国家发展、社会稳定和民众安居等大计。“中国度量衡之制,创始于黄帝”。但到中国近代、度量衡状况却极度紊乱。1903年。清政府尝试度量衡划一。但还未及施行。便随着清政府的覆灭未果而终。稍后北洋政府拟定的甲乙制并行的度量衡改革方案。也因为两制换算繁琐和政局动荡,及推广举措不力等诸多因素,仅在北平、山西两地短暂推行,便草草收场。度量衡混乱局面愈演愈烈。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国内局势暂时稳定。统一度量衡工作又被提上重要议程。国民政府以“但求全国同律,并求世界之统一,量务求其正确,法务求其简明"为前提,经慎重权衡,确定万国公制为度量衡标准制,随后,作为标准制之过渡制的“一二三”市用制也应运而生。该制表述了公制与市制之间的换算关系。即:l公升=1市升;1公斤=2市斤;1公尺=3市尺,它的产生是中国计量发展史上的重要事件。
——摘編自吴森、郑展坤《民国时期度量衡制度改革》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南京国民政府度量衡改革的背景。(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南京国民政府度量衡改革的意义。
3.
(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越南战争是20世纪冷战时代一场重大的局部战争。战争期间美国在越南耗用的军费超过1670亿美元。巨额的战争开支加剧了美国的财政赤字和国际收支逆差,而这又导致通货膨胀日趋严重,使整个经济长期陷于滞胀状态。1964至1969财年,美国的军费虽然近乎翻了一番,但用于越南战争以外项目的军费只增加了5亿美元。由于经费短缺,美军武器装备不能及时更新,许多军事研发项目被迫延迟或取消,更为严重的是丧失了相对于苏联的长期核力量优势。
战争还对美国的社会心理造成巨大震撼。尼克松说:“越南战争的失败玷污了我们的理想,腐蚀了我们的精神,削弱了我们的意志”。美国自杜鲁门时代以来高度膨胀的扩张欲望开始冷却,孤立主义思潮重新泛起,越来越多的人认为美国应该承认自身资源与力量的有限性,必须减少在海外承担的责任与义务。在越战的直接刺激下,“尼克松主义”应运而生,美国中止了自二战结束以来20余年的过度扩张,而在70年代实行适度收缩。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越南战争对美国的影响。
材料越南战争是20世纪冷战时代一场重大的局部战争。战争期间美国在越南耗用的军费超过1670亿美元。巨额的战争开支加剧了美国的财政赤字和国际收支逆差,而这又导致通货膨胀日趋严重,使整个经济长期陷于滞胀状态。1964至1969财年,美国的军费虽然近乎翻了一番,但用于越南战争以外项目的军费只增加了5亿美元。由于经费短缺,美军武器装备不能及时更新,许多军事研发项目被迫延迟或取消,更为严重的是丧失了相对于苏联的长期核力量优势。
战争还对美国的社会心理造成巨大震撼。尼克松说:“越南战争的失败玷污了我们的理想,腐蚀了我们的精神,削弱了我们的意志”。美国自杜鲁门时代以来高度膨胀的扩张欲望开始冷却,孤立主义思潮重新泛起,越来越多的人认为美国应该承认自身资源与力量的有限性,必须减少在海外承担的责任与义务。在越战的直接刺激下,“尼克松主义”应运而生,美国中止了自二战结束以来20余年的过度扩张,而在70年代实行适度收缩。
——摘编自邓红洲、李玉兰《越南战争的经验教训、特点及影响》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越南战争爆发的背景。(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越南战争对美国的影响。
4.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1908年7月17日,在袁世凯的影响下清延发出谕旨,命唐绍仪出使美国,名义是为减收庚子赔款一事向美国致谢。1908年11月20日中午,唐绍仪抵达华盛顿,他多方面接触美国的朝野人士,希望借助经济目的达到政治目的——与美国建立某种亲密关系以加强清政府在对抗日本扩张中的地位。12月2日,唐绍仪与罗斯福进行了礼仪性的会见,罗斯福本人不太倾向于与中国政府交往过密。随着袁世凯在北京的倒台,1909年1月,外务部致电唐绍仪,要其迅速结束访美,由欧洲回国。他的突然离去才令美国人深感不安,他们开始怀疑,由于他们一直婉拒唐绍仪是否错过了一次扩张美国利益的重要机会。
美国在20世纪初期正处在对外扩张的初期,受实力的影响,美日之间的关系更为重要。美国不愿意冒与日本直接对抗的政治风险,从而使唐绍仪的外交策略失去支撑点。从根本上说,唐绍仪的外交策略寄希望于列强,也难免成为列强政治的牺牲品。
——摘编自李恩涵《唐绍仪与晚清外交》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唐绍仪出使美国外交失败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唐绍仪出使美国的外交活动。
1908年7月17日,在袁世凯的影响下清延发出谕旨,命唐绍仪出使美国,名义是为减收庚子赔款一事向美国致谢。1908年11月20日中午,唐绍仪抵达华盛顿,他多方面接触美国的朝野人士,希望借助经济目的达到政治目的——与美国建立某种亲密关系以加强清政府在对抗日本扩张中的地位。12月2日,唐绍仪与罗斯福进行了礼仪性的会见,罗斯福本人不太倾向于与中国政府交往过密。随着袁世凯在北京的倒台,1909年1月,外务部致电唐绍仪,要其迅速结束访美,由欧洲回国。他的突然离去才令美国人深感不安,他们开始怀疑,由于他们一直婉拒唐绍仪是否错过了一次扩张美国利益的重要机会。
美国在20世纪初期正处在对外扩张的初期,受实力的影响,美日之间的关系更为重要。美国不愿意冒与日本直接对抗的政治风险,从而使唐绍仪的外交策略失去支撑点。从根本上说,唐绍仪的外交策略寄希望于列强,也难免成为列强政治的牺牲品。
——摘编自李恩涵《唐绍仪与晚清外交》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唐绍仪出使美国外交失败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唐绍仪出使美国的外交活动。
5.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清初建立的历代帝王庙,除了供奉三皇五帝以来的历代开业帝王外,还增入辽太祖、金太祖、明太祖等皇帝进行祭祀,康熙帝将宋朝以来“敬天法祖、勤政爱民”的统治家法作为治国政纲,乾隆帝更是提出“中华统绪,绝不断线”的观点。康熙帝还专程前往曲阜瞻拜孔庙,重用李光地等儒臣,乾隆帝时编订出版了汇通各族文字的书籍和词典。针对“华夷之辨大于君臣之伦”,雍正帝驳斥道:“自我朝入主中土,君临天下,并蒙古极边诸部落俱归版图,是中国之疆土开拓广远,乃中国臣民之大幸,何得尚有华夷中外之分论哉!”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与清朝前期相比,近代民族国家认同建构的突出特点,并简析其历史意义。
材料一 清初建立的历代帝王庙,除了供奉三皇五帝以来的历代开业帝王外,还增入辽太祖、金太祖、明太祖等皇帝进行祭祀,康熙帝将宋朝以来“敬天法祖、勤政爱民”的统治家法作为治国政纲,乾隆帝更是提出“中华统绪,绝不断线”的观点。康熙帝还专程前往曲阜瞻拜孔庙,重用李光地等儒臣,乾隆帝时编订出版了汇通各族文字的书籍和词典。针对“华夷之辨大于君臣之伦”,雍正帝驳斥道:“自我朝入主中土,君临天下,并蒙古极边诸部落俱归版图,是中国之疆土开拓广远,乃中国臣民之大幸,何得尚有华夷中外之分论哉!”
——摘编自常建华《国家认同:清史研究的新视角》等
材料二 自鸦片战争以来,“亡国灭种”的遭遇使得原有的国家认同不断被摧毁,这极大地引发了人们的思考。梁启超认为,“夫所谓……元、明、清者,则皆朝名耳。朝也者,一家之私产也;国也者,人民之公产也”,只有建立一个君主立宪的民族国家,并致力于开启、培养国民与此相应的国家认同感,中国方可立于世界民族国家之林。革命派提出,中国在“异种残之,外邦逼之”情况下,建立起一个现代民族国家“殆不可以须臾缓”。辛亥革命成功后,孙中山一再强调“今日中华民国成立,满、汉、蒙、回、藏五族合为一体”,各族“皆得享共和之权利,亦当尽共和之义务”。辛亥革命后期,许多民族主义者将“中华民族”进行重新阐释,赋予其“中华民国境内所有民族”的新内涵。——摘编自暨爱民《百年凝聚:近代中国民族国家的认同建构》
(1)根据材料一,概括清朝前期统治者为实现国家认同采取的举措,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采取这些举措的背景。(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与清朝前期相比,近代民族国家认同建构的突出特点,并简析其历史意义。
2.论述题- (共1题)
6.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近现代标准化的发展历史
近现代标准化的发展历史
时间 | 发展 |
1798年 | 美国人艾利·惠特尼在制造武器过程中运用了互换性原理,成批地制造了具有互换性的零部件,为大量生产开辟了一条新途径 |
1841年 | 英国人J.B,惠特沃思设计了统一制式螺蚊。很快被英国和欧洲采用 |
1901年 | 英国工程标准委员会成立,这是世界上第一个全国性标准化机构 |
1911年 | 美国人泰勒发表《科学管理原理》,把标准化的方法应用于制定“标准作业方法”,开创了科学管理的新时代,通过管理途径提高了生产率 |
1914-1920年 | 美国福特公司创造采用标准化基础上的流水作业法,极大地提高了生产效率 |
19世纪末至20世纪30年代 | 随着交换范围的扩大,欧、亚、美各国先后成立了国家标准化机构。1928年国际标准协会国际联合会成立 |
1946年 | 英国、中国、美国、法国筝25个国家的国家标准化机构在伦敦发起成立了国际标准化组织ISO |
2016年 | 中国已有189项标准提案成为ISO的国际标准,在高铁、核电、通信、汽车等领域,中国在国际标准上实现了从追随到引领的巨大跨越 |
——摘编自余哲《标准化发展的历史学思考》等
从材料中提取两条或两条以上信息,拟定一个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3.单选题- (共14题)
7.
伯里克利时期,除将军的职务必须由有军事才能的人担任以外,五百人会议的议员和大部分的政府官员,都不再以选举的方式产生,而改用抽签的方式来决定。这意味着
A.下层民众亦可参与政治 |
B.雅典民主发展遭受挫折 |
C.公民权益将得不到保证 |
D.公民内部政治权的普及 |
8.
柏拉图曾经说,“如果你否认比例规则,把过分大的帆装到小船上,给一个小个子吃太多的食物,把太大的权威交给一个够不上这一权威的人,那么后果是灾难性的。”该评述可以用来指正雅典民主在哪一方面的缺陷
A.其公民权利建立在对奴隶专制的基础上 |
B.其民主方式只适用于小国寡民的城邦 |
C.野心家蛊惑群众左右政局导致政坛动荡 |
D.抽签选举和轮流坐庄导致国家权力的滥用和误用 |
9.
罗马法规定,首先发现矿藏者可为该矿藏的所有人,但国家可以视需要限制甚至禁止其开发。在这种情况下,国家须付给发现者矿藏价值的2%。罗马法
A.以保护私有财产为核心 |
B.平衡环保与经济发展需要 |
C.保护自由民的经济利益 |
D.协调公共利益与个人利益 |
10.
有学者认为,在美国1787年宪法制定过程中,“美利坚的缔造者们对欧洲的分权学说进行了改造和创新,提出了‘立体分权’的理念思想”。这种“立体分权”理念的“创新”之处主要体现于
A.构建中央政府三权分立的权力结构 |
B.规定司法权应该独立于行政权之外 |
C.确立三权间互相独立、监督的原则 |
D.联邦政府与各州政府间实行联邦制 |
11.
1760年以前,英国中间阶层的人数大约占下院人数的八分之一,但到了18世纪末,他们的人数翻了一倍,约占下院人数的四分之一。中间阶层的部分成员可以购买爵位,渐渐接近贵族边缘。这一变化有助于
A.责任内阁制初步形成 |
B.限制国王的行政实权 |
C.议会民主制逐渐完善 |
D.扩大贵族的政治影响 |
12.
“(1864年)7月19日,湘军掘地道轰塌太平门城垣20余丈,蜂拥抢入……至21日,城内守军将士万余人,全!部壮烈牺牲,无一降者。入城湘军,肆意焚掠,繁华的古都顿成瓦砾。”这段材料所描述的事件标志着
A.太平天国运动的失败 |
B.第二次鸦片战争战败 |
C.甲午中日战争的战败 |
D.义和团运动的失败 |
13.
从19世纪60年代初开始,汉族督抚数量增加,满族督抚数量减少,汉族官僚在清政府中所起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其主要背景是
A.鸦片战争后国内民族矛盾缓和 |
B.洋务运动得到朝廷的大力支持 |
C.湘军在反侵略战争中表现神勇 |
D.八旗军无力镇压太平天国运动 |
14.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刘伯承对某一军事行动后的战争形势进行展望:“东瞰合肥、南京,西逼武汉三镇,威胁敌人长江防线……”这一军事行动应为
A.百团大战 |
B.挺进大别山 |
C.淮海战役 |
D.渡江战役 |
15.
这一制度既充分考虑促进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等经济因素,又考虑到了维护祖国统一、促进团结等政治因素。该制度的实施
A.改变了民族分布的格局 |
B.消除了各民族之间差异 |
C.完成了祖国的统一大业 |
D.保证了我国的民族团结 |
16.
表中为1998年数据
国家 | 面积(万平方公里) | 人口(万) | 国民生产总值(亿美元) | 在联合国投票权 |
俄罗斯 | 1707.5 | 14700 | 3379 | 1 |
中国 | 960.0 | 123900 | 9289 | 1 |
美国 | 936.4 | 27000 | 79213 | 1 |
挪威 | 32.4 | 400 | 1521 | 1 |
汤加 | 0.08 | 9.9 | 1.7 | 1 |
——据《全球化时代的国际关系》
上表可用于说明A.一超多强的局面形成 |
B.多极化趋势加强 |
C.国际关系法制化加强 |
D.经济全球化发展 |
17.
城市化率(也叫城镇化率)是城市化的度量指标,一般采用人口统计学指标即城镇人口占总人口(包括农业与非农业)的比重。根据下表可以得出
A. 城市化率直接关乎商品经济发展水平
B. 政府政策对城市化率影响较大
C. 大多封建政权限制农村人口流入城市
D. 农业发展程度与城市化成反比
朝代 | 年代 | 城市化率 |
战国 | 公元前300年 | 15.9 |
西汉 | 公元2年 | 17.5 |
唐 | 745 | 20.8 |
南宋 | 1200 | 20 |
清 | 1820 | 6.9 |
中华人民共和国 | 1949 | 10.6 |
1990 | 26.4 |
A. 城市化率直接关乎商品经济发展水平
B. 政府政策对城市化率影响较大
C. 大多封建政权限制农村人口流入城市
D. 农业发展程度与城市化成反比
18.
宋高宗时,四川立限令典卖田宅者纳税印契,一次就征收到契税四百万贯,此时四川地价每亩为近四贯,官府卖田定价为八贯到十贯(一般情况下税率10%计,土地价格取较高者每亩十贯)。这从侧面反映了
A.四川的小农经济开始瓦解 | B.北宋租佃关系盛行 |
C.土地税成为政府主要收入 | D.宋代政府不抑兼并 |
19.
由于政府财力不足,无力拨巨款直接投资,且不能承担亏损。但全由私人办理又不放心,于是出现了这类企业组织形式。这种企业经营管理权往往掌握在政府派来的人手中,这类企业亏损严重,致使商人视为畏途,不愿投资。这类企业
A.刺激了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发展 |
B.加速了全行业公私合营的步伐 |
C.反映了计划经济体制存在弊端 |
D.预示了美国经济存在滞胀风险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5道)
论述题:(1道)
单选题:(14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2
5星难题:0
6星难题:12
7星难题:0
8星难题:1
9星难题: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