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3题)
1.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德国建立后飞速实现了工业化,在短短30年时间里成就了英国近百年才得到的经济发展。到19世纪末,它已是工业强国了:1870年,德国工业生产只占世界总额的13%,英国占32%;到1900年,德国赶了上来,英国却只占14%!德国的成功归功于它独特的工业化道路。……在国家的指导下,人力、物力可以更合理地利用,经济活动的目的性也更强。工业化成了国家的目标,也是国家的行为。从19世纪70年代起,帝国政府有意识地指导重工业发展,使得电气、化工、铁路、钢铁等产业迅速跃居世界前列,由此,德帝国超越第一次工业革命而直接进入第二次工业革命,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材料二:日本早期工业化的历史和德国十分相像,它同样用国家的力量推动工业化,也同样走上了军国主义道路。明治维新后,日本用资本主义的方法追求工业化,和德国一样,日本的工业化也是在政府的蓄意指导下进行的,因此速度相当快。从19世纪80年代算起,它大约用了50年时间就跨越了两次工业革命,只相当于英国所用时间的1/3。
材料三:日本之所以走德国道路,根本原因是因为在明治维新后它的社会结构和德国非常相像,出现的问题也和德国几乎一样:旧的统治集团控制了国家发展的主导权,因此出现“领导者的错位”。明治政府是在旧统治集国领导下进行的,这个集团是武士集团。武士集团长期把持着现代化的发展方向,民众的力量被压制了,新的社会集团则天生残缺。正是这种情况让明治政府坚信日本与德国国情相近,因此应该走德国的路。
(2)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两国工业化共同特点的形成原因。
材料一:德国建立后飞速实现了工业化,在短短30年时间里成就了英国近百年才得到的经济发展。到19世纪末,它已是工业强国了:1870年,德国工业生产只占世界总额的13%,英国占32%;到1900年,德国赶了上来,英国却只占14%!德国的成功归功于它独特的工业化道路。……在国家的指导下,人力、物力可以更合理地利用,经济活动的目的性也更强。工业化成了国家的目标,也是国家的行为。从19世纪70年代起,帝国政府有意识地指导重工业发展,使得电气、化工、铁路、钢铁等产业迅速跃居世界前列,由此,德帝国超越第一次工业革命而直接进入第二次工业革命,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材料二:日本早期工业化的历史和德国十分相像,它同样用国家的力量推动工业化,也同样走上了军国主义道路。明治维新后,日本用资本主义的方法追求工业化,和德国一样,日本的工业化也是在政府的蓄意指导下进行的,因此速度相当快。从19世纪80年代算起,它大约用了50年时间就跨越了两次工业革命,只相当于英国所用时间的1/3。
材料三:日本之所以走德国道路,根本原因是因为在明治维新后它的社会结构和德国非常相像,出现的问题也和德国几乎一样:旧的统治集团控制了国家发展的主导权,因此出现“领导者的错位”。明治政府是在旧统治集国领导下进行的,这个集团是武士集团。武士集团长期把持着现代化的发展方向,民众的力量被压制了,新的社会集团则天生残缺。正是这种情况让明治政府坚信日本与德国国情相近,因此应该走德国的路。
——钱乘旦《资本主义体系下的“世界强国”问题》
(1)依据材料概括归纳德国、日本工业化的共同特点。(2)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两国工业化共同特点的形成原因。
2.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与世界其他国家的科技发明统计资料

1956年,中国组建0038部队,由钱学森担任院长,开始谋划发展独立的航天事业。
1960年,中国自制的第一枚导弹1059发射成功。
1965年,中国开始正式立项研制航天运载火箭。
1970年,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发射卫星的国家。
1973年,中国第一次卫星(长空1号卫星)发射失败。
1990年,中国自行研制的“长征三号”运载火箭把美国制造的“亚洲l号”通信卫星送入预定的轨道,中国进入国际商业卫星发射服务市场。
1996年,中国第一次发射外国卫星(“国际星7A'’)失败。
2003年,“神舟五号”飞船升空。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在1501年—1840年的科技发展趋势并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1956—2003年中国航天科技发展的特点。
(3)20世纪六七十年代到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格局和国内经济体制发生了什么变化?
(4)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影响科技发展的社会因素有哪些?
材料一:中国与世界其他国家的科技发明统计资料

——据《自然科学大事年表》的统计
材料二:中国航天事业发展历程1956年,中国组建0038部队,由钱学森担任院长,开始谋划发展独立的航天事业。
1960年,中国自制的第一枚导弹1059发射成功。
1965年,中国开始正式立项研制航天运载火箭。
1970年,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发射卫星的国家。
1973年,中国第一次卫星(长空1号卫星)发射失败。
1990年,中国自行研制的“长征三号”运载火箭把美国制造的“亚洲l号”通信卫星送入预定的轨道,中国进入国际商业卫星发射服务市场。
1996年,中国第一次发射外国卫星(“国际星7A'’)失败。
2003年,“神舟五号”飞船升空。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在1501年—1840年的科技发展趋势并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1956—2003年中国航天科技发展的特点。
(3)20世纪六七十年代到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格局和国内经济体制发生了什么变化?
(4)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影响科技发展的社会因素有哪些?
3.
阅读下列材料,请完成(1)~(3)题。
材料一:太和九年(485年),孝文帝采纳赵郡汉族大族李世安的建议,颁布均田令。……丁男(15岁以上的男子)受露田40亩,妇女20亩;丁男受桑田20亩,妇女5亩。奴婢与平民一样受露田和桑田,数量相同。耕牛每头受露田30亩,限4牛。所受露田,(注:露田基本上是无主荒地,需休耕轮作)凡两年轮耕一次的加一倍,三年轮耕一次的加两倍。……受田者年满70岁或死亡之后,其所受露田交还国家,并且不准买卖。桑田则不在还受之限,可以世代相传,在一定条件下也可以买卖
(2)分析说明北魏均田令中奴婢、耕牛受田与鲜卑贵族封建化的关系。
(3)指出北魏均田制对豪强地主兼并土地能否起到一定抑制作用,并说明理由。
材料一:太和九年(485年),孝文帝采纳赵郡汉族大族李世安的建议,颁布均田令。……丁男(15岁以上的男子)受露田40亩,妇女20亩;丁男受桑田20亩,妇女5亩。奴婢与平民一样受露田和桑田,数量相同。耕牛每头受露田30亩,限4牛。所受露田,(注:露田基本上是无主荒地,需休耕轮作)凡两年轮耕一次的加一倍,三年轮耕一次的加两倍。……受田者年满70岁或死亡之后,其所受露田交还国家,并且不准买卖。桑田则不在还受之限,可以世代相传,在一定条件下也可以买卖
——《中国古代史》
材料二:(太和)九年,(北魏孝文帝)下诏均给天下民田;……奴婢、牛随有无以还受(露田)。……诸土广民稀之处,随力所及,官借民种莳,诸地狭之处,……乐迁者听逐空荒,不限异州俘郡,唯不听避劳就逸。其地足之处,不得无故而移。……诸宰民之官,各随地给公田,刺史十五顷,太守十顷,治中别驾各八顷,县令、郡丞六顷。更代(离职)相付。卖者坐(处罚)如律——《魏书·食货志》
(1)把北魏均田令中鼓励农耕的措施概况提炼,逐条列出。(不得摘抄原句)(2)分析说明北魏均田令中奴婢、耕牛受田与鲜卑贵族封建化的关系。
(3)指出北魏均田制对豪强地主兼并土地能否起到一定抑制作用,并说明理由。
2.单选题- (共18题)
4.
“政治文化范式”是指决定一种文化形态的根本面貌和属性的最核心的命题,一旦这一命题出现重大的变化,整个政治文化形态就会随之改观。有学者据此认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政治文化范式的确立为“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思想的形成提供了主导性原则。由此可知,该学者强调了
A.意识形态变化对国家政策的影响 | B.社会制度变革对经济建设的影响 |
C.“一国两制”必须以和平为前提 | D.经济发展是实现统一的物质基础 |
5.
加尔文认为:“一个人之所以发财致富,不在于他的品德、智慧或勤劳,而完全靠上帝的恩赐。”这一观点反映了加尔文
A.第一次提倡人们在内心世界中发现宗教 |
B.首次挑战罗马教皇至高无上的绝对权威 |
C.用先定论为资产阶级发财致富进行辩护 |
D.主张没收天主教会的大量土地以及财产 |
6.
16世纪著名政治思想家马基雅维利在《君主论》中提到:“必须理解,一位君主,尤其是一位新的君主,不能够实践那些被认为是好人应作的所有事情,因为他要保持国家,常常不得不背信弃义,不讲仁慈,悖于人道,违反神道。”据此作者主张
A.抛弃人性,加强君主专制 |
B.君权应大于神权,反对神权对君权的干预 |
C.君权神授,实施君主立宪 |
D.摆脱神学的束缚,用人的眼光来观察国家 |
7.
英国首相丘吉尔的说过这样一句名言:“我宁愿失去一个印度,也不肯失去一个莎士比亚。”这句话的本质含义是
A.莎士比亚的作品提升了英国的人文精神 |
B.莎士比亚的作品充满了对封建专制制度的批判 |
C.莎士比亚对印度发展繁荣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
D.莎士比亚代表了意大利文艺复兴的最高成就 |
8.
雨果在《纪念伏尔泰逝世一百周年的演说》中说,“……他在一百年前与世长辞,但他曾造福人类因而永垂不朽,让我们向他请教吧。让我们也向其他伟大的思想家请教,向卢梭、狄德罗和孟德斯鸠请教,他们是光荣的伏尔泰的辅翼者。让我们与这些伟大的声音共鸣。”“我们”向这些伟大的思想家“请教”是为了
A.反对以神为中心的世界观 |
B.反对罗马教廷和天主教会 |
C.反对殖民主义的罪恶 |
D.反对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
9.
某历史学家指出:“一个世纪以前,工业革命将大批劳动力吸引到大机器和能源所在地——工厂里面。今天,相反的趋势在进行当中,现代通讯革命允许人们在任何地方创造思想和处理信息。”这一变化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内燃机和现代交通工具的发明和应用 |
B.电话、无线电技术的发明和应用 |
C.电子计算机与网络技术的发明和应用 |
D.电影、电视的出现和影视艺术的发展 |
10.
现代生活中,有不少事物原本出自十九世纪欧洲人的创意,却在二十世纪的美国变成大众化消费品,甚至成为美国文化的象征。下列选项符合上述说法的是 ( )
A.电脑 手机 | B.报纸 收音机 | C.热狗 麦当劳 | D.汽车 电影 |
12.
《新全球史》在评论某一项成果时写道:“一个清楚明白的宇宙已经消失,代之而来的是一个全新的宇宙。在这个宇宙中,现实或真实仅仅是一系列精神概念。”这个“科学成果”是
A.亚里士多德有关物体运动的观念 |
B.伽利略的自由落体定律 |
C.牛顿的物体运动三大定律 |
D.爱因斯坦的相对论 |
13.
爱因斯坦高度评价某一物理学成就时说:“这一发现成为二十世纪物理学研究的基础,从那个时候起几乎完全决定了物理学的发展。要是没有这一发现,那就不可能建立起分子、原子以及支配它们变化的能量过程的有用理论。”下列有关“这一发现”的表述正确的是
A.有助于解释光电效应 | B.揭示了时间和空间的本质属性 |
C.证实了“自然界无跳跃”原则 | D.促进了人们深入认识宏观世界 |
14.
新文化运动的核心内容是民主和科学,但是《新青年》从创刊到终刊所发表的文章中专门讨论民主和科学的合计不超过10篇。而同时期《申报》等新闻媒体和保守派对《新青年》关注的焦点却多集中于文学革命。出现这一现象说明
A.新文学是传播民主科学的载体 |
B.国民并不关心民主科学的实质 |
C.新文化运动具有形式主义倾向 |
D.新文化运动的方向发生了变化 |
15.
美国学者史华慈说:“在苏维埃阶段,***把全部精力用在湖南和江西农村战略方面,但他承认这是对城市无产阶级运动的辅助。当***在西北树立了精神领导权时,他的无产阶级概念已经具有新的内容。”这里的“新的内容”
A.属于新民主主义理论的组成部分 |
B.为即将成立的新中国作了准备 |
C.论述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理论 |
D.阐述了工农武装割据革命理论 |
18.
下图是新中国科技成果发展曲线图,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A.①时期:自行设计的中近程导弹发射成功、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 |
B.③时期: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秦山核电站建成 |
C.④时期:“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籼型杂交水稻问世 |
D.⑤时期:人工结晶牛胰岛素合成、超级计算机诞生 |
19.
罗兰·斯特龙伯格在《西方现代思想史》中评价一种文学艺术流派时说:“(它)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理解为对启蒙运动的一种反抗……启蒙运动推崇理性主义……不喜欢强烈的激情、主观性和混乱无序……人的精神是镜与灯,它照亮通往真理之路,而不仅仅是反映真理,人的精神天生具有想象力与创造性,实际上能够塑造外部世界。”这里评价的文学艺术流派是
A.古典主义 |
B.浪漫主义 |
C.现实主义 |
D.现代主义 |
20.
某种文学作品,有人这样表述它的特点:“用我们自己的感情感动我们自己” ……“既不是随兴的取材、也不是强调完全的精确,而是位于两者的中间点,随着感觉而走。”以下作品能体现这一文学艺术思想的是
①德拉克洛瓦的《自由引导人民》 ②塞万提斯的《唐吉诃德》 ③雪莱的《西风颂》
④托尔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 ⑤屈原的《离骚》 ⑥毕加索的《格尔尼卡》
①德拉克洛瓦的《自由引导人民》 ②塞万提斯的《唐吉诃德》 ③雪莱的《西风颂》
④托尔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 ⑤屈原的《离骚》 ⑥毕加索的《格尔尼卡》
A.①②③ | B.②③④ |
C.①③⑤ | D.①②⑥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3道)
单选题:(18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1
5星难题:0
6星难题:6
7星难题:0
8星难题:8
9星难题: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