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2题)
1.
江泽民指出:“一个世纪以来,中国人民在前进道路上经历了三次历史性的巨大变化,产生了三位站在时代前列的伟大人物:孙中山、***、邓小平。三民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成为20世纪以来中国最重大的理论成果。”
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题中“三次历史巨变”指什么?
(2)概述***思想的内容和邓小平理论形成过程。
(3)新中国三代领导人的三大理论成果分别解决了中国革命和建设中的哪些问题?
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题中“三次历史巨变”指什么?
(2)概述***思想的内容和邓小平理论形成过程。
(3)新中国三代领导人的三大理论成果分别解决了中国革命和建设中的哪些问题?
2.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乡绅治理是我国历史上一种重要的基层自治形式,处于社会转型时期的秦汉社会,各级行政权锐减且力有不逮,因此地方事务几乎由乡绅阶层负责。一般而言,在中国古代社会由于地理、交通、距离等客观原因致使乡村社会的治理并不依赖皇权!尤其是在秦汉大一统社会形态成型后,广阔的地域与层次分明的官僚结构使“皇权不下县”的思想流传下来。……中国古代乡绅在才学和名望上都是乡村中的佼佼者,“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先天下之忧而忧”等文化思想一直为士子们所恪守。因而乡绅成为普及知识,教化于民,淳民品性的中坚力量,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中央教化、管理地方的行政开支……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的农村是国之命脉,是国家赋税、兵源、徭役的重要承担者。
(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简述我国古代乡绅治理的作用。
材料 乡绅治理是我国历史上一种重要的基层自治形式,处于社会转型时期的秦汉社会,各级行政权锐减且力有不逮,因此地方事务几乎由乡绅阶层负责。一般而言,在中国古代社会由于地理、交通、距离等客观原因致使乡村社会的治理并不依赖皇权!尤其是在秦汉大一统社会形态成型后,广阔的地域与层次分明的官僚结构使“皇权不下县”的思想流传下来。……中国古代乡绅在才学和名望上都是乡村中的佼佼者,“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先天下之忧而忧”等文化思想一直为士子们所恪守。因而乡绅成为普及知识,教化于民,淳民品性的中坚力量,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中央教化、管理地方的行政开支……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的农村是国之命脉,是国家赋税、兵源、徭役的重要承担者。
——摘编自毛光霞《秦汉转型时期乡绅治理的功能研究》
(1)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我国古代乡绅治理的原因。(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简述我国古代乡绅治理的作用。
2.单选题- (共9题)
3.
“(1864年)7月19日,湘军掘地道轰塌太平门城垣20余丈,蜂拥抢入……至21日,城内守军将士万余人,全!部壮烈牺牲,无一降者。入城湘军,肆意焚掠,繁华的古都顿成瓦砾。”这段材料所描述的事件标志着
A.太平天国运动的失败 |
B.第二次鸦片战争战败 |
C.甲午中日战争的战败 |
D.义和团运动的失败 |
4.
《东史郎日记》(日):“在(南京)马群镇警戒的时候,我们听说俘虏们被分配给各个中队,每一中队两三百人,已自行处死。”“七千人的生命(俘虏)转眼之间就从地球上消失,这是个不争的事实。”对这段话的理解正确的是
A.是道听途说,不符合事实 | B.可供研究南京大屠杀的情况使用 |
C.真实反映了淞沪会战的惨死场景 | D.说明中国开始进入抗日战争时期 |
5.
冷战线束后,美国的实力虽然有大幅度提升,但与二战后初期不可同日而语。在美国成为唯一超级大国之时,欧盟、中国等“五大力量中心”成员的实力也都有引人注目的提升。由此可知,冷战结束后
A.世界紧张与动荡的局势加剧 |
B.欧盟与中国开始主导世界 |
C.暂时出现“一超多强”的局面 |
D.世界多极化格局已经形成 |
6.
春秋时期,齐桓公曾下令:“丈夫二十而室,妇人十五而嫁。”越王勾践在与吴国的战争遭到惨败后,下令早婚并奖励生育。孔子到卫国访问,感慨其人丁兴旺。这反映了当时
A.人口多寡决定各诸侯国的兴衰 |
B.小农经济得到国家政权支持 |
C.民本思想受到各诸候国的重视 |
D.争霸策略推动社会转型加速 |
7.
爱迪生被誉为“发明大王”,他一生的发明共有两千多项,拥有专利一千多项,被美国的权威期刊《大西洋月刊》评为影响美国的100位人物之一。下列属于他发明成果的是
①飞机
②蒸汽机车
③钨丝灯泡
④纽约珍珠街发电厂
①飞机
②蒸汽机车
③钨丝灯泡
④纽约珍珠街发电厂
A.①② |
B.①③ |
C.②③ |
D.③④ |
8.
19世纪中后期,近代中国社会反抗多起自农村,城市不仅是被动的承受者,而且常常成为农村反抗的对立面。但晚清最后十年的民变中,占相当比重的反抗却发自城市。这种变化说明
A.农村革命不适应形势需要 |
B.西方列强侵略进一步加剧 |
C.革命党人发挥了领导作用 |
D.近代经济结构变动的结果 |
9.
元代作家夏伯和指出“院本大率不过谑浪调笑,杂剧则不然,君臣如《伊尹扶汤》、母子如《伯俞泣杖》、夫妇如《杀狗劝夫》、朋友如《管鲍分金》……又非唐之传奇,宋之戏文、金之院本所可同日而语矣。”据此可知作者强调元杂剧
A.注重演绎历史故事 |
B.达到古代戏曲的高峰 |
C.呈现世俗化、娱乐化趋势 |
D.具有伦理教化功能 |
10.
五四运动前后,“改造中国”成为非常流行的政治口号。孙中山在上海发表了题为“改造中国的第一步”的演讲,梁启超等创办了名为《解放与改造》(后改称《改造》)的刊物,新民学会的宗旨是“改造中国与世界”。这种现象的出现根源于
A.辛亥革命的推动 |
B.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
C.社会变革的需要 |
D.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2道)
单选题:(9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5
7星难题:0
8星难题:2
9星难题: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