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3题)
1.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苏格拉底说过:“正义和其他一切德行都是智慧。因为正义的事和一切道德的行为都是美好的;凡认识这些事物的人绝不会愿意选择别的事情;凡不认识这些事的人也绝不可能把它们付诸实践,即使他们试着去做,也是要失败的。所以,智慧的人总是做美而好的事情,愚昧的人则不可能做美而好的事,即使他们试着去做,也是要失败的。既然正义的事和其他美而好的事都是道德的行为,很显然,正义的事和其他一切道德的行为,就都是智慧。
(1)概括材料中苏格拉底的基本思想。
(2)指出苏格拉底这一思想出现的历史背景。
(3)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苏格拉底的研究领域及其他的哲学贡献。
苏格拉底说过:“正义和其他一切德行都是智慧。因为正义的事和一切道德的行为都是美好的;凡认识这些事物的人绝不会愿意选择别的事情;凡不认识这些事的人也绝不可能把它们付诸实践,即使他们试着去做,也是要失败的。所以,智慧的人总是做美而好的事情,愚昧的人则不可能做美而好的事,即使他们试着去做,也是要失败的。既然正义的事和其他美而好的事都是道德的行为,很显然,正义的事和其他一切道德的行为,就都是智慧。
——色诺芬《回忆苏格拉底》
请回答:(1)概括材料中苏格拉底的基本思想。
(2)指出苏格拉底这一思想出现的历史背景。
(3)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苏格拉底的研究领域及其他的哲学贡献。
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唐代韩愈以周公、孔子的继承者自居,排斥佛、道,鄙薄汉代以来的儒学,认为周公、孔子之道在孟子之后已经断绝。他的这一主张被宋代儒者接受并发扬。当代学者认为韩愈开了宋代“新儒学”的先河。
(2)根据材料二,概括康有为关于儒学的观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康有为的目的。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陈独秀批判儒学思想的着眼点及背景。
材料一 唐代韩愈以周公、孔子的继承者自居,排斥佛、道,鄙薄汉代以来的儒学,认为周公、孔子之道在孟子之后已经断绝。他的这一主张被宋代儒者接受并发扬。当代学者认为韩愈开了宋代“新儒学”的先河。
——卞孝萱《韩愈评传》
材料二 19世纪末,康有为撰写《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二书,认为汉代以来儒学者奉为经典的《周礼》《左传》等书,是汉代学者为王莽篡汉而伪造的,影响恶劣,导致“中国之民,遂二千年被(遭受)暴主夷狄之酷政”。——张海鹏《中国近代史》
材料三 孔子生长封建时代,所提倡之道德,封建时代之道德也;所垂示之理教,即生活状态,封建时代之孔教,封建时代之生活状态也;所主张之政治,封建时代之政治也。封建时代之道德、理教、生活状态、政治,所心营目注,其范围不越少数君主贵族之权力与名誉,于多数国民之幸福无与焉。何以明之?儒家之言,社会道德与生活,莫大于礼;古代政治莫重于刑。——陈独秀《孔子之道与现代生活》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代儒学与孔孟儒学在内容上的不同之处,并概括宋代理学在哪些方面有所发展。(2)根据材料二,概括康有为关于儒学的观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康有为的目的。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陈独秀批判儒学思想的着眼点及背景。
3.
2018年是全面贯彻十九大精神的开局之年,阅读下列材料回答:。
材料一:170多年来实现民族复兴的苦难辉煌,90多年来党领导人民的不懈奋斗,60多年来社会主义建设的艰辛探索,30多年来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与一年来治国理政的出色成绩,交汇于今朝,昭示着未来。历史贯穿矢志不渝的信念,现实砥砺一往无前的信心
材料二:从南湖红船,到星火燎原,从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到经过万里长征在抗日峰火中再起,从奋起反击国民党的全面内战到五星红旗在天安门广场冉冉升起。
(2)如何理解“万里长征”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请写出中国共产党为抗战的胜利作出的最重要的贡献是什么?
材料三:从“农村包围城市”的早期革命战争到30多年来的改革开放,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融入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际,在继承中发展马克思主义,使先进理论成为引领民族复兴的强大武器
(4)指引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思想是什么?20世纪90年代末开始,引领我国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旗帜是什么?这两个指导思想的共同点是什么?
材料一:170多年来实现民族复兴的苦难辉煌,90多年来党领导人民的不懈奋斗,60多年来社会主义建设的艰辛探索,30多年来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与一年来治国理政的出色成绩,交汇于今朝,昭示着未来。历史贯穿矢志不渝的信念,现实砥砺一往无前的信心
——摘自新华网
(1)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哪一事件开启了中国人民“实现民族复兴的苦难辉煌”?材料二:从南湖红船,到星火燎原,从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到经过万里长征在抗日峰火中再起,从奋起反击国民党的全面内战到五星红旗在天安门广场冉冉升起。
(2)如何理解“万里长征”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请写出中国共产党为抗战的胜利作出的最重要的贡献是什么?
材料三:从“农村包围城市”的早期革命战争到30多年来的改革开放,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融入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际,在继承中发展马克思主义,使先进理论成为引领民族复兴的强大武器
——新华网北京
(3)“农村包围城市”的起点是什么?从早期革命战争到30多年来的改革开放,列举一例中国共产党的实践创新?(4)指引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思想是什么?20世纪90年代末开始,引领我国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旗帜是什么?这两个指导思想的共同点是什么?
2.单选题- (共18题)
4.
在中国历史上,人们习惯以“夷”称呼西方国家。然而,徐继畲《瀛寰志略》(1848年)对西方各国的称谓是“外国”“英吉利”“葡萄牙”等,很少称“夷”。同治初年,清廷下旨不再以“夷”称呼西方各国。这反映了
A.中国半殖民地社会形成 |
B.天朝观念已被摒弃 |
C.清朝政府接受国际惯例 |
D.洋务运动成为共识 |
5.
国民革命失败后,苏共领导人曾认为,中国红军不可能在农村有所作为,只能等待时机配合城市工人暴动。但是,***成功探索出一条中国革命的独特道路。对这一探索历程表述准确的是
A.南昌起义→遵义会议→《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
B.中共“七大”→“工农武装割据”→敌后游击战 |
C.秋收起义→“工农武装割据”→中共“七大” |
D.遵义会议→井冈山道路→《论持久战》 |
6.
下列所体现的思想不同于我国封建社会传统经济政策的是
A.“农为天下之本,而工贾皆其末也” |
B.“黄金珠玉,饥不可食,寒不可衣……皆莫如被服” |
C.“士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 |
D.“乃令贾人不得衣丝乘车,重租税以困辱之” |
7.
某学者认为:他们摆脱了对上帝的恐惧,但是仍然对神表现出尊敬的态度。他们嘲笑六天创造世界的观念,但是仍然相信宇宙是上帝按照理性计划设计的完美结合的机器,是人类水久居住的场所。“他们”是
A.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学家 | B.宗教改革的发起者 |
C.启蒙运动时期的思想家 | D.进化理论的倡导者 |
8.
康德说:“有两种东西,我们越是经常、持续地对它们反复思考,它们就总是以时时翻新、有增无减的赞叹和敬畏充满我们的心灵:这就是在我之上的星空,在我之中的道德法则。”这表明康德
A.鼓吹暴力革命 |
B.要求实行法治 |
C.反对财产平等 |
D.主张自由和理性 |
9.
观世音菩萨是汉化佛教中唯一女性,其画像端庄,没有妩媚、妖娆的性感;文艺复兴时期圣母玛利亚则形象仁慈,有着丰满妇女的皮肤和体型。这说明
A.东西方绘画的表现形式多样 |
B.东西方绘画艺术都注重表现女性 |
C.宗教信仰差异决定艺术风格 |
D.不同文化背景导致艺术审美差异 |
10.
赫尔德尔评价说他是“德意志民族的导师”和“促使欧洲觉醒的改革家”,托马斯曼评价他“提出人与上帝之间的直接联系”,从而促进了民主。材料中人物的活动对社会的主要影响是
A.促进了人文主义思想的发展 |
B.运用强硬手段实现了德国的统一 |
C.使近代的自然科学最终形成 |
D.促进了社会主义运动的蓬勃发展 |
11.
中国古代文艺异彩纷呈,绚丽多姿,众多的作品从不同的侧面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风尚、时代风貌,是中华民族奉献给世界文化宝库的瑰宝。下列关于中国古代文艺的表述正确的是
A.《诗经》是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奠定古典文学浪漫主义的基础 |
B.随着宋朝商业的发展,诗的另一种形式——词出现并成主流 |
C.书法艺术以隋唐时期为分水岭,分为自发和自觉两个阶段 |
D.清道光年间,在“徽汉合流”的基础上形成了京剧 |
12.
在甲骨文里,“帝”字形所象的是架起木燃烧的样子,表祭祀最高天神的褅祭,属专用动词,后演变为单指被祭祀的最高天神——天帝,成为名词,再从指最高天神发展成人间的最高统治者。“帝”的字意演变说明
A.人神共治是中国特有文化 |
B.汉字是文明的载体 |
C.君权神授催生了天人关系 |
D.皇权源于宗教祭祀 |
13.
中国古代科技成就中天文、历法、数学、医学等尤为突出,而科学理论方面的成果却较少。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是
A.以小农经济为主的农耕经济的需要 |
B.封建统治者不重视科学理论研究 |
C.中国科学家不注重理论研究 |
D.科举考试只考儒家学说 |
14.
“在这种解放性的发明的刺激下,中国文学像一股奔放的洪流滚滚而来……古代的经典有成百种的版本,成千种的注释……从来没有人能够像宋朝的学者这样支配文化。”材料中“解放性的发明”是指
A.指南针 |
B.造纸术 |
C.火药 |
D.印刷术 |
15.
辛亥革命前后,中国思想界仍采用“体、用”来说明东西方文化的关系。1919年以后,瞿秋白等人将“是否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作为衡量不同文化高下的标准,打破了东西方文化的截然划分。这反映出
A.马克思主义思想的传播 |
B.“中体西用”思想也被抛弃 |
C.民主科学思想深入人心 |
D.中西文化逐渐走向融合 |
16.
下列维新言论中,最令清末统治者触目惊心的
A.“夫不兴民权,则民智乌可得开哉?" |
B.“不受八股楷法诗赋所缚者,可以智矣。” |
C.“今以不缠足为富国强种根本,所见尤大。” |
D.“以天演为体,而其用有二:曰物竞,日天择。” |
17.
《新全球史》认为: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民族主义情绪在中国蔓延,这一时期最著名的民族主义领袖是孙中山。孙中山的基本思想总结为“三民主义”。即号召消灭外国人的特权、实现民族统一、发展经济和建立以普选制为基础的民主共和国。这一时期孙中山民族主义的特点是
A.推翻清朝封建专制腐败的统治 |
B.振兴民族经济,改善国计民生 |
C.明确提出反帝,谋求民族平等 |
D.反对满洲贵族,实现五族共和 |
18.
邓小平说:“有些理论家、政治家,拿大帽子吓唬人的,不是右,而是‘左’。‘左’带有革命的色彩,好像越‘左’越革命。‘左’的东西在我们党的历史上可怕呀!……右可以葬送社会主义,‘左’也可以葬送社会主义。……把改革开放说成是引进和发展资本主义,认为和平演变的主要危险是来自经济领域,这些就是‘左’。”邓小平的这段话
A.奠定了拨乱反正的思想基础 |
B.提供了进一步解放思想的依据 |
C.阐述了改革开放的伟大设想 |
D.提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概念 |
19.
1958年的教育革命强调扩大劳动人民的教育机会,大力发展全日制中学和各类职业的民办中学以及半耕半读中学;而1961年后强调教育质量,大规模减少农村学校和学生数。引起上述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中央教育方针的调整和改革 |
B.政治运动造成教育的剧烈动荡 |
C.人民公社需大量青年劳动力 |
D.国家实行促进教育公平的政策 |
21.
以现实为基础,用热情奔放的语言、绚丽多彩的想象和直白夸张的表现手法,抒发对理想世界的追求,是西方近代文学最重要的思潮之一。下列属于这种思潮的作品是
A.《悲惨世界》 |
B.《人间喜剧》 |
C.《老人与海》 |
D.《等待戈多》 |
3.选择题- (共1题)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3道)
单选题:(18道)
选择题:(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3
5星难题:0
6星难题:6
7星难题:0
8星难题:7
9星难题: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