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3题)
1.
二战后的资本主义国家和社会主义国家在现代化的道路上进行着各自的探索,但现代化发展模式殊途同归。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1945年之后,在理论上存在着两个相反的典型社会形态。其中一端最好的体现者是苏联,所有的资本都由国家拥有,按照需要提供给管理者和工人,所有的生产和交换都由公共权力机构预先制定计划。在苏联式社会主义中,政府的角色是无所不包的。另一端是由美国来代表的,这种体制之下经济交换通过市场机制进行,资本由私人所有,而私人所有者自己来选择投资渠道并决定工作机会的提供。
(1)根据材料一指出二战后初期美苏的不同经济体制。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二战后的资本主义国家有哪些新的变化?
(3)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指出苏联模式对20世纪五十年代中国的工业、经济体制分别有何影响?结合史实说明:1978年以后,中国在这两方面采取了哪些措施逐步摆脱苏联模式的束缚?
(4)综合上述材料回答:你获得什么启示?
材料一 在1945年之后,在理论上存在着两个相反的典型社会形态。其中一端最好的体现者是苏联,所有的资本都由国家拥有,按照需要提供给管理者和工人,所有的生产和交换都由公共权力机构预先制定计划。在苏联式社会主义中,政府的角色是无所不包的。另一端是由美国来代表的,这种体制之下经济交换通过市场机制进行,资本由私人所有,而私人所有者自己来选择投资渠道并决定工作机会的提供。
——R·R·帕尔默《世界现代史》
材料二 从二战结束到20世纪70年代初期,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盛行凯恩斯主义经济理论,出现了经济发展的“黄金时期”……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为缩小贫富差距,减少因贫困引发的社会问题,进行了政策的调整……商业、运输业、金融、保险、房地产业、电信业、水、电、煤气供应等公共事业在不断扩大……(20世纪九十年代)在美国形成了一种以知识经济为基础、以信息技术为主导的新的经济增长模式。——节选自《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2》(人教版)
材料三 集中主要力量进行以苏联帮助中国设计的156个建设单位为中心的、由限额以上694个建设单位组成的工业建设,1953年底,鞍山钢铁公司大型轧钢厂等三大工程建成投产。1956年,中国第一个生产载重汽车的工厂——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生产出第一辆汽车……1957年生产钢535万吨,原煤1.3亿吨,粮食1.95亿吨。——转引自洪向华《强国之路》
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指出二战后初期美苏的不同经济体制。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二战后的资本主义国家有哪些新的变化?
(3)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指出苏联模式对20世纪五十年代中国的工业、经济体制分别有何影响?结合史实说明:1978年以后,中国在这两方面采取了哪些措施逐步摆脱苏联模式的束缚?
(4)综合上述材料回答:你获得什么启示?
2.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者和艺术家发现有可能用多种方法,把古典思想和哲学同基督教信念、对人的信任和对上帝的信任结合起来,或者至少互相容纳起来。
(2)根据材料二,概括马丁·路德的主张。说明这一主张的积极意义。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在打破教会和宗教神学思想禁锢上所起的作用。
材料一 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者和艺术家发现有可能用多种方法,把古典思想和哲学同基督教信念、对人的信任和对上帝的信任结合起来,或者至少互相容纳起来。
——阿伦·布洛克《西方人文主义传统》
材料二 我陷于信仰的苦恼中,不断叩问圣保罗的这句话,想弄清他的意思。我日夜思索这句话(神的裁判表现在神本身,正如所写的:“义人靠信仰生活”),神终于怜悯我,让我明白:神的裁判就是义人蒙受神恩所经历的裁判,就是信仰。而那段话的意思就是:福音书表现了神的裁判,被动的裁判,慈悲为怀的神通过它让信仰使我们成为义人。——马丁·路德《拉丁文作品第一卷序言》
材料三 启蒙运动时期体现出一个显著的特征:人们热切地从各个层面来审视宗教信仰。虽然基督教在很多方面受到抨击,抨击者本身却潜心研究宗教信仰和神学一直在探讨的问题……人们考察宗教信仰的基础,运用启蒙运动的基本方法和观念来求得答案。宗教批判者和宗教学者充分运用理性、比较分析和历史研究的方法……确实,18世纪下半叶,法国启蒙运动开启了使法国社会世俗化和非基督教化的运动,但他们对待宗教的态度只是启蒙人士所持的多种宗教观中的一种。启蒙运动的一个特点是强烈地要求实行宗教宽容。——摘编自彼得·赖尔等编《启蒙运动百科全书》
(1)根据材料一、三,指出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者、艺术家和18世纪的启蒙学者是怎样对待宗教问题的。(2)根据材料二,概括马丁·路德的主张。说明这一主张的积极意义。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在打破教会和宗教神学思想禁锢上所起的作用。
3.
[选修 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春秋时期,齐桓公任用管仲为相改革。管仲在官吏的任命与管理上,要“以劳受禄”、“受禄不 过其功”。在经济上主张由政府收“鱼盐、山海之利(盐铁之利)”;下令“夫民(物资)有余则轻(价格低)之,故人君敛(收购)之;民不足则重,故人君散之(低价出售)”;并提出“相地而衰征”,即按照 土质好坏、产量高低来确定赋税额度。此外,他在齐国设立了专管货币的机构,由政府统一铸造货币,这种规范的货币呈刀形,俗称“齐刀”。在治国上,管仲认为礼义教化与厉行法制是相辅相成的,“明智礼足以教之”,“乡置师以导之;然后申之以宪令,劝之以庆赏,振之以刑罚,故百姓皆为善,则暴乱之行无由 致矣”。
——据《史记》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管仲改革的主要措施。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管仲改革的积极意义。
材料 春秋时期,齐桓公任用管仲为相改革。管仲在官吏的任命与管理上,要“以劳受禄”、“受禄不 过其功”。在经济上主张由政府收“鱼盐、山海之利(盐铁之利)”;下令“夫民(物资)有余则轻(价格低)之,故人君敛(收购)之;民不足则重,故人君散之(低价出售)”;并提出“相地而衰征”,即按照 土质好坏、产量高低来确定赋税额度。此外,他在齐国设立了专管货币的机构,由政府统一铸造货币,这种规范的货币呈刀形,俗称“齐刀”。在治国上,管仲认为礼义教化与厉行法制是相辅相成的,“明智礼足以教之”,“乡置师以导之;然后申之以宪令,劝之以庆赏,振之以刑罚,故百姓皆为善,则暴乱之行无由 致矣”。
——据《史记》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管仲改革的主要措施。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管仲改革的积极意义。
2.单选题- (共10题)
4.
“市民法亦称公民法,是罗马国家早期的法律…… 罗马法采用属人主义而非属地主义,就是说凡是罗马公民均受法律的保护,而不论其居住地区如何。”据此判断,建国之初(公元前5 世纪早期以前)的罗马
A.公民在外邦活动时受公民法保护 |
B.公民在外邦活动时受万民法保护 |
C.公民在本邦活动时受成文法保护 |
D.居民在本邦活动都受公民法保护 |
5.
罗家伦在《凯歌》中写道:“祝捷的炮像雷声响,满街的爆竹,烟火飞扬。漫山遍野是人浪!笑口高张,热泪如狂。”诗人描绘的狂喜情形之所以出现是因为抗日战争
①使中国走上了独立、民主的道路
②增强了全国人民的民族自信心
③是中国人民第一次取得的反帝斗争的完全胜利
④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①使中国走上了独立、民主的道路
②增强了全国人民的民族自信心
③是中国人民第一次取得的反帝斗争的完全胜利
④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A.①②③④ |
B.①③④ |
C.①②③ |
D.②③④ |
6.
在一堂“关于太平天国运动的历史意义”研讨课上,四位同学都达成了“太平天国运动为中国的近代化减少了阻力”的共识,并阐明了自己的依据,你认为正确的是()
A.甲同学:太平天国颁布了《天朝田亩制度》具有革命性 |
B.乙同学:太平天国颁布了要求发展资本主义的《资政新篇》 |
C.丙同学:太平天国加速了清王朝和整个封建制度的衰落与崩溃 |
D.丁同学:太平天国运动是几千年来农民战争的最高峰 |
7.
某年3月美国《生活》杂志刊登了一幅漫画:画中描绘了骑在一头熊背上的自由女神形象,她右手高举象征光明与自由的火炬,左手所执的白纸上写着“1776”、“1917”两个意味深长的年份,周边站着一群对之脱帽敬礼的俄国人。漫画创作的历史背景是
A.《独立宣言》发表 |
B.俄国二月革命的爆发 |
C.自由女神像落成 |
D.俄国十月革命的爆发 |
8.
1994年上映的《被告山杠爷》主要情节是:某偏僻小山村堆堆坪的最高党政领导人山杠爷全心全意为村民办好事,深受村民拥戴。强英不孝敬婆婆,甚至动手打老人,山杠爷得知此事后当着全村人的面斥责强英。想不到强英回家后反把怒气撒在婆婆身上,激起了公愤。山杠爷于是命人将她绑走游街……当天晚上,倔强的强英就上吊自杀了。检察院收到举报后立即展开调查,山杠爷被押上了警车。下面是某班学生的观后感,说法正确的是
①它反映了文革期间,全国范围内出现各种冤假错案
②它反映了十五大以后党和政府依法治国的决心
③它反映了新的历史时期,我国公民的法制意识还很薄弱
④它反映了新的历史时期,我国的法制建设取得了较大成就
①它反映了文革期间,全国范围内出现各种冤假错案
②它反映了十五大以后党和政府依法治国的决心
③它反映了新的历史时期,我国公民的法制意识还很薄弱
④它反映了新的历史时期,我国的法制建设取得了较大成就
A.①② |
B.②③ |
C.③④ |
D.①③ |
9.
《司马光奏议》载,“夫农、工、商贾者,财之所自来也。……公家之利,舍其细而取其大,散诸近而取诸远,则商贾流通矣,农、工、商贾皆乐其业而安其富,则公家何求而不获乎?”在这里,司马光
A.坚持“重农抑商”政策 |
B.说明保持社会稳定的必要性 |
C.提出“农本商末”观点 |
D.指出促进商业流通的重要性 |
10.
19世纪70年代,上海进口的所谓洋糖,基本都是将产自广东汕头和福建台湾的土糖,直接运到香港取得“洋糖”身份,再转运而来的。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不包括()
A.洋货行销内地“除入口一正税,一子口税外,任意畅行” |
B.土货过关卡时“口口而查之,节节而税之” |
C.土糖一经转口则“色泽莹白,人咸爱之” |
D.“西商过埠则丁役围护,官吏趋迎” |
11.
某书云:中国的“印刷术用于传播古老的观念,而不是新思想;火药加固了皇帝的统治,而不是正在出现的诸民族君主的地位;指南针除郑和用于著名的远航外,并不像西方人那样用于世界范围的探险、贸易和帝国的建立”。作者旨在说明中国的三大发明
A.未能推进中国社会根本性的变革 |
B.对西方科技产生了爆炸性影响 |
C.造成中国人盲目自大故步自封 |
D.改变了整个世界的面貌和状态 |
12.
有学者认为,近代中国资产阶级维新派和革命派的主张“殊途同归”。“同归”是指两派都致力于
A.武力推翻清朝统治 |
B.结束君主制度建立共和政体 |
C.推进民主政治进程 |
D.进行社会革命消除贫富悬殊 |
13.
1876年春天,阳光明媚,某画家背着画夹到野外写生,在同一个地点、同一处景物、同一个角度,画出的三幅作品景物色彩却不一样,呈现出光与色的明度差别及新鲜感。他的这种画属于
A.山水画派 |
B.风俗画派 |
C.花鸟画派 |
D.印象画派 |
3.选择题- (共1题)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3道)
单选题:(10道)
选择题:(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8
7星难题:0
8星难题:3
9星难题: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