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南通市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调研模拟历史(必修)试题

适用年级:高二
试卷号:438869

试卷类型:期末
试卷考试时间:2019/12/4

1.材料分析题(共1题)

1.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至于神,文明既然无法真切地感受他们是否存在,也不知道他们到底长什么样子,有许多东西是我们认识不了的。
人是万物的尺度,是存在的事物存在的尺度,也是不存在的事物不存在的尺度。
——普罗塔哥拉
材料二:下面是文艺复兴时期的作品

材料三:灵魂得救只需靠个人虔诚的信仰,根本不需要教皇的繁琐仪式。上帝的恩典是上帝给人的礼物,只有上帝才能赦免罪人。信徒得救不靠行为,全凭信仰。要得救上天堂,不靠教会或行善,更不靠赎罪券。
——《路德选集》
材料四:如果立法权和行政权集中在同一个人或同一个机关之手,自由便不复存在了;因为人们将会害怕这个国王或议会制定暴虐的法律,并暴虐地执行这些法律。如果司法权不同立法权和行政权分立,自由也就不存在了。如果司法权和立法权合二为一,则将对公民的生命和自由施行专断的权力,因为法官就是立法者。如果司法权同行政权合二为一,法官便有压迫者的力量。
——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概括普罗塔哥拉的主要观点。
(2)概括材料三所反映的主要观点,指出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的关系。
(3)依据材料四概括启蒙运动是如何进一步发展人文主义思想的。
(4)综合上述材料,指出三个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人文主义思想的发展特征。

2.判断题(共4题)

2.
古希腊著名的思想家苏格拉底在那个时代里提出“美德即知识”的主要目的是为了重新建立人们的道德价值观,以期挽救衰颓的城邦制度。
3.
中国古代文学为适应商品经济的发展,创作的体裁从宋代的话本发展到元代的杂剧,再发展到明清的小说,都是想在一定程度上去满足市民阶层城市生活的要求。
4.
邓小平虽然已经是一位“退役”的老船长。但当看着中国改革开放的“航船”航行方向摇摆不定时,毅然果断地跳上船头,提出了“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把船的方向摆正。
5.
在19世纪,伴随着第一次工业革命中科学技术的长足进步,法国卢米埃尔兄弟制成兼有拍摄和放映功能的活动电影机。

3.单选题(共17题)

6.
德国著名画家弗里德里希认为:“美术家不仅应当描绘眼前所见之物,而且应描绘心中所见之物。”他迷恋于那些所谓“诗意盎然的景象”,努力构建具有象征意味和感情色彩的绘画世界。如图为其作品《孤独的树》。结合材料信息及作品风格,可知该作品的美术流派属于
A.浪漫主义B.现实主义C.印象主义D.现代主义
7.
“自此以后,人类不再以宗教的眼光衡量世界的一切……革命者大都相信人类可以透过理性的观察与设计,革除一切社会弊病,并获致无限的进步。”推动这一变化的是
A.智者运动B.文艺复兴C.宗教改革D.启蒙运动
8.
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对世界文明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其中成为欧洲“新教工具”和“科学复兴手段”的是
A.印刷术B.造纸术C.指南针D.火药
9.
盛唐时代,可算得中国历史上“令人振奋”的一段时期,文学艺术达到鼎盛。后人歌咏唐代灿烂文化星空中“双子星座”的典型诗文是
A.“颜柳二公书尤多”
B.“唐之文章称韩柳”
C.“奔放雄杰有若苏辛”
D.“李杜诗篇万口传”
10.
英国艺术家1795年的画作《牛顿》,表现了一颗伟大的头脑正在规划世界。牛顿力学所反映的宇宙规律是
A.自由落体定律
B.物体高速运动的客观规律
C.宏观物体低速运动的客观规律
D.热辐射过程中的能量分布规律
11.
20世纪初,北大某教授撰文提出:“推倒雕琢的、阿谀的贵族文学,建设平易的、抒情的国民文学”;“推倒迂晦的、艰涩的山林文学,建设明了的、通俗的社会文学”。作者意在
A.振作少年精神
B.发动文学改良
C.推动文学革命
D.反对愚昧与专制
12.
“善师四夷者,能制四夷;不善师夷者,外夷制之。”作为近代中国初期的时代最强音,成为了众多仁人志士学习西方的执着初心。对这一思想进行系统阐述的是
A.《四洲志》B.《海国图志》C.《变法通议》D.《敬告青年》
13.
郭廷以在《近代中国史纲》中评价某一历史人物时写道:“往往引证中国历史及孔子之言,以破中国不能维新之说……谓经书系孔子假古人言论,按自己的想法写成,证明孔子亦是一位维新派。”该历史人物是
A.严复B.康有为C.梁启超D.鲁迅
14.
新中国成立后,***思想得到进一步发展,这主要体现在《论十大关系》等著作中。《论十大关系》
A.描绘了新民主主义社会的伟大蓝图B.提出了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新理论
C.成为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指导方针D.是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正确探索
15.
孙中山指出:“欧美社会之祸,伏之数十年,及今而后发见(现)之,又不能使之遽去。吾国治民生主义者,发达最先,睹其祸害于未萌,诚可举政治革命、社会革命毕其功于一役。”这里的“社会革命”是指
A.“驱除鞑虏”
B.“恢复中华”
C.“创立民国”
D.“平均地权”
16.
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曾说:“我们国家赶上世界先进水平,从何着手呢?我想,要从科学和教育着手。”“不抓科学、教育,四个现代化就没有希望,就会成为一句空话。”在此基础上,20世纪90年代,党和政府
A.制定《义务教育法》B.实施“211工程”计划
C.启动“希望工程”D.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17.
今年是刘少奇同志诞辰120周年。他曾大力倡导“半工半读”的学校教育制度,并使中国基础教育领域出现了一个兴办“半工半读”学校的热潮。该热潮出现在
A.新中国成立的初期B.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
C.“文化大革命”的十年D.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新时期
18.
1980年1月,中共中央发出通知,要求坚持“三不主义”,即不打棍子、不戴帽子、不抓辫子,切实保证人民进行文艺创作、文艺批评的自由。与“三不主义”精神最一致的是
A.极“左”思想B.“右倾”主义C.“双百”方针D.“三个面向”
19.
1927年10月22日,苏联科学院决定授予高尔基“无产阶级作家”的称号。下列作品出自高尔基的是
A.《钢铁是怎样炼成的》B.《母亲》C.《安娜·卡列尼娜》D.《戈拉》
20.
1969年7月21日,通过“阿波罗11号”登月成功的美国宇航员阿姆斯特朗自豪地说:“这是我个人的一小步,但却是全人类的一大步。”如图即为他成功登月时的照片与其留在月球的脚印。这一光辉时刻,全世界有6亿多民众得以同时见证。他们是通过
A.阅读报纸报道B.赏析电影纪录片C.观看电视直播D.浏览互联网新闻
21.
1925年1月,《纽约时报》刊文认为“在欧洲,电影起了异乎寻常的作用。伦敦现在很多流行的外国话来自银幕。巴黎也处于美国故事片的严重包围之中”。对材料理解最准确的是
A.美国利用电影对欧洲进行文化渗透
B.电影是传播文化观念和生活方式的有效手段
C.美国电影在世界电影业中一直占据领导地位
D.电影成为欧洲社会的主要娱乐方式
22.
“轰轰烈烈的大革命,自由竞争的新局面,以及启蒙思想的破灭,使这一时期的人们处于憧憬和失望的波峰浪谷之中,释放并表现自我成为一股潮流。”这段话反映了下列哪一部作品产生的背景
A.《巴黎圣母院》B.《人间喜剧》C.《向日葵》D.《等待戈多》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1道)

    判断题:(4道)

    单选题:(17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8

    7星难题:0

    8星难题:3

    9星难题: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