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2题)
1.
思想、科学技术、文学艺术和社会发展之间关系密切,既是一个时代的表征,也是时代发展的重要原因。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从孟子时代开始,“华夏正音”之外的语言被贬为“鹱(hù)鸟之音”,意思是并非人类的语言,读书人谁要学它,就是“下乔木而迁于幽谷——自甘堕落。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全国范围内兴起“俄语热”。当时流行着一句口号“苏联的今天就是我们的明天”。1978年后,外语教育出现全面、持续的高潮。外语教育成为中外友好交往、合作的桥梁工程”。1984年,教育部宣布“英语成为高考必考科目”。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古代中国对待外国语的态度,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2)指出材料二中所反映的的两个不同阶段“外语热”有何不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时代原因。
(3)综合上述材料,我们应该怎样认识科学技术、文学艺术和社会的关系?
材料一 从孟子时代开始,“华夏正音”之外的语言被贬为“鹱(hù)鸟之音”,意思是并非人类的语言,读书人谁要学它,就是“下乔木而迁于幽谷——自甘堕落。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全国范围内兴起“俄语热”。当时流行着一句口号“苏联的今天就是我们的明天”。1978年后,外语教育出现全面、持续的高潮。外语教育成为中外友好交往、合作的桥梁工程”。1984年,教育部宣布“英语成为高考必考科目”。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古代中国对待外国语的态度,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2)指出材料二中所反映的的两个不同阶段“外语热”有何不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时代原因。
(3)综合上述材料,我们应该怎样认识科学技术、文学艺术和社会的关系?
2.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唐朝的中国文化由于印度文化的输入,获得了飞跃的发展。不但在中国文化史上已达到了登峰造极之境,在世界文化史上也罕与伦比。最近有位美国外交官员参观了武后陵墓,看到峙立在两旁的各国使节的石像时,感慨地说:“当时我们美国在哪里?”千余年前中国国际交往已如此频繁,难怪后人要叹为观止了。
——《文化冲突与时代选择》
材料二 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
——王国维《人间词话》
材料三 从思想内涵和题材表现上来说,明清小说最大限度地包容了传统文化的精华,而且经过世俗化的图解后,传统文化竟以可感的形象和动人的故事而走进了千家万户。传统文化给明清小说提供了丰富的养料,而明清小说又将传统文化空前地发扬和丰富,在艺术形象和艺术细节的演绎中予以创造性的阐说。
——《明清小说》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唐代文化“在世界文化史上也罕与伦比”形成的原因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指出王国维评价使用的文学形式,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繁荣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分析明清小说的特点,以上三则材料说明什么问题?
材料一 唐朝的中国文化由于印度文化的输入,获得了飞跃的发展。不但在中国文化史上已达到了登峰造极之境,在世界文化史上也罕与伦比。最近有位美国外交官员参观了武后陵墓,看到峙立在两旁的各国使节的石像时,感慨地说:“当时我们美国在哪里?”千余年前中国国际交往已如此频繁,难怪后人要叹为观止了。
——《文化冲突与时代选择》
材料二 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
——王国维《人间词话》
材料三 从思想内涵和题材表现上来说,明清小说最大限度地包容了传统文化的精华,而且经过世俗化的图解后,传统文化竟以可感的形象和动人的故事而走进了千家万户。传统文化给明清小说提供了丰富的养料,而明清小说又将传统文化空前地发扬和丰富,在艺术形象和艺术细节的演绎中予以创造性的阐说。
——《明清小说》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唐代文化“在世界文化史上也罕与伦比”形成的原因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指出王国维评价使用的文学形式,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繁荣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分析明清小说的特点,以上三则材料说明什么问题?
2.单选题- (共20题)
3.
上海师范大学萧功秦教授指出:“中国人中的世俗理性的最初觉醒,并不是人权自由的启蒙意识,而是这种为民族生存而激发的以务实地摆脱危机为目标的避害趋利的意识。”其中世俗理性的最初觉醒指的是
A.明末清初的“工商皆本”意识 |
B.《资政新篇》提出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 |
C.魏源“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 |
D.洋务运动的“中体西用”主张 |
4.
鉴于经书辗转抄写,错误很多,东汉熹平年间,汉灵帝命人写定《尚书》《春秋》等七部经典。七部经典用标准的八分隶书体写成,刻成46方石碑,立于太学,以便学人校对是正,被称为“熹平石经”。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儒家经典在焚书坑儒后大多遗失损毁 |
B.我国古代书法艺术开始进入自觉阶段 |
C.朝廷注重儒家经典的标准化和规范化 |
D.标志着儒学成为官方推崇的正统思想 |
5.
泰勒斯因为见到水有三态的变化,进而推想其他物质的形成也是依据相同的原理,提出“万物皆为水”的理论;苏格拉底认为“人应该节制肉身的欲望,解放灵魂,以唤起因肉体牵绊而被遗忘的知识”。柏拉图认为“所有人类感官感受到的知识和价值,都源自于理性世界”。三位古希腊哲学家的思想
A.形成于雅典民主由盛转衰的时期 |
B.与智者学派的基本观点完全对立 |
C.启迪着人们理性思考问题的智慧 |
D.以隐晦的比喻来解释事物的成因 |
6.
加尔文的先定论有这样的理解:神在创世以前,在永恒之中就已经选召了圣徒。但是,神的旨意里面已经包含了他允许受造物有自由的意志。所以,神虽有主权,人却有责任。与此说法相近的思想理念是
A.“自助者天助之” |
B.“制天命而用之” |
C.“人是万物的尺度” |
D.“天生我材必有用” |
7.
历史学家赫乔。韦尔斯说:“卢梭的学说不但批判了现存的社会结构,而且批判了一切社会组织……卢梭思想的盛行,使那种通过感情冲动和纸上谈兵的方法解决社会问题和政治问题的倾向大大增加。”由该学者观点可知
A.自由平等是普世的价值 |
B.卢梭思想具有破坏性的一面 |
C.卢梭的思想更具民主性 |
D.人天生具有不可剥夺的权利 |
8.
李约瑟对古代中国科技作出这样的评价:“在中国完成的发明和技术发现,改变了西方文明的发展进程,并因而也确实改变了整个世界的发展进程。”以下可以支持这一观点的是
①火药推动了欧洲宗教改革
②活字印刷术为文艺复兴准备了条件
③指南针使地理大发现成为可能
④造纸术方便了智者学派的研究
①火药推动了欧洲宗教改革
②活字印刷术为文艺复兴准备了条件
③指南针使地理大发现成为可能
④造纸术方便了智者学派的研究
A.③④ |
B.②③ |
C.①③ |
D.①④ |
9.
下列关于楚辞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楚辞是春秋时期由屈原吸收南方民歌的精华,用楚国方言创造的一种新体诗歌 |
B.楚辞与《诗经》不同,不是整齐的四言体,而是自由灵活的句式 |
C.《离骚》是楚辞的代表作,具有浪漫主义风格 |
D.楚辞大量采用象征、比喻手法来表达诗人对祖国人民的忠诚热爱 |
10.
电视政论片《大国崛起·工业先声》的解说词说:“牛顿为工业革命创造了一把科学的钥匙,瓦特拿着这把钥匙开启了工业革命的大门。”这表明()
A.科技为生产发展提供了条件 |
B.牛顿是工业革命的倡导者 |
C.改良蒸汽机问世是工业革命最主要的成果 |
D.科学与技术紧密结合推动生产力进步 |
11.
中国近代史上,先进知识分子不断向西方学习,探索救国真理。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魏源是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
B.孙中山借鉴英国“光荣革命”的经验提出了三民主义 |
C.“中体西用”论者仅主张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 |
D.新文化运动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奠定了思想基础 |
12.
当代学者余英时在评述民国时期某一运动时说:“中国人(至少是知识分子)逐渐建立了一个牢不可破的观念,即以为中国文化传统是现代化的主要障碍;现代化即是西化,而必须以彻底摧毁中国文化传统为其前提。”这段材料所反映的运动,其特点不包括
A.新一代的知识分子在运动中作用突出 |
B.把中国近代反儒学运动发展到新阶段 |
C.其现代化旗帜即“民主”与“科学” |
D.对西方文化有了彻底而全面的认识 |
13.
2017年1月,是邓小平“南方谈话”发表25周年。25年前,八十八岁的邓小平,迈着蹒跚的步伐,登上列车,纵贯整个中国来到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广东深圳,向全中国乃至全世界发出振聋发聩的声音:“改革的胆子要大一些,不能像小脚女人一样。”下列“网友评论”符合史实的是
A.邓小平“南方谈话”前改革顺利推进 |
B.邓小平“南方谈话”为中国政治体制改革找到了突破口 |
C.邓小平“南方谈话”是从地方、从社会寻找动力的典范 |
D.1992年后中国改革停滞的局面有所改观但成效不大 |
14.
《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十)改良农村组织,增进农人生活。(十一)制定劳工法,改良劳动者之生活状况,保障劳工团体,并扶助其发展。”这表明中国国民党
A.联合工农阶级,壮大革命力量 |
B.开展土地革命,实现平均地权 |
C.主张民主革命,推翻帝国主义 |
D.发展资本主义,建立经济基础 |
15.
1894年,大学毕业两年的孙中山上书李鸿章,提出了多项改革救国的建议,但遭到了拒绝,失望之余,孙中山回到了檀香山,创办了生平首个革命组织——兴中会.由此可见孙中山
A.希望清政府进行改革救国危亡 |
B.主张以暴力革命推翻清政府统治 |
C.由希望改革发展为主张革命 |
D.三民主义的革命思想正式形成 |
16.
邓小平指出:“如果60年代以来,中国没有原子弹、氢弹,没有发射卫星,中国就不能叫有重要影响的大国,就没有现在这样的国际地位。”对邓小平的这段话理解准确的有
①说明尖端科技的发展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和国际关系中影响巨大
②当代社会激烈的经济竞争和军事政治角逐,实际是科技力量的竞争
③“两弹一星”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扩大了国际影响
④科技事业的发展促进了我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综合国力的提高
①说明尖端科技的发展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和国际关系中影响巨大
②当代社会激烈的经济竞争和军事政治角逐,实际是科技力量的竞争
③“两弹一星”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扩大了国际影响
④科技事业的发展促进了我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综合国力的提高
A.①②③④ |
B.①②③ |
C.②③④ |
D.①③④ |
17.
新时期文艺经历了从80年代初歌咏健康自然人性的文化小说,到寻根思潮对民族文化血脉的发现和重构;从90年代中期的“人文精神大讨论”,到近年来对底层生活农民命运和反腐倡廉的关注,这表明新时期文艺
A.注重人文关怀 |
B.强调历史理性 |
C.重在现实批判 |
D.借鉴先进理念 |
18.
中国的汉字简化运动从清末发端,直至新中国建立后才迅速开展起来的主要原因是
A.繁体字难识、难读、难写 |
B.新中国实行大众的文化教育 |
C.新中国成立后强调科学研究 |
D.完成向社会主义教育的转变 |
20.
《命运交响曲》的作者是音乐史上一位承前启后式的人物,下列对他成就的表述正确的是
①将古典音乐推向新的高峰
②开创了浪漫主义音乐的先河
③代表作品还有《第九(合唱)交响曲》等
④被誉为“圆舞曲之王”
①将古典音乐推向新的高峰
②开创了浪漫主义音乐的先河
③代表作品还有《第九(合唱)交响曲》等
④被誉为“圆舞曲之王”
A.①②④ |
B.②③④ |
C.①②③ |
D.①③④ |
21.
在某一历史时期,许多作家在作品中喜欢描写诸如逝去的古代、空想的未来、遥远的东方、缥渺的梦境等“非凡”环境,塑造诸如骄傲孤独的强盗、愤世嫉俗的叛逆者、温柔多情的牧女、至善至美的吉卜赛女郎,等等。据此判断,这些文学作品的出现主要是因为
A.经济危机导致了社会问题更加突出 |
B.工业革命以来各国工人运动蓬勃发展 |
C.知识分子对“理性王国”的大为失望 |
D.西方社会精神危机在文学层面的反映 |
22.
马丁•路德宣称,人只要信仰上帝,就可以被上帝称为“义人”,于是信徒就不再是“罪人”,就得救了。这一主张在当时的主要进步意义是
A.使君主和罗马教皇实现了权力上的平等 |
B.将人们从宗教迷信中解放出来 |
C.从神学的角度论证了人的自由和独立性 |
D.动摇了上帝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 |
3.选择题- (共4题)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2道)
单选题:(20道)
选择题:(4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3
5星难题:0
6星难题:7
7星难题:0
8星难题:4
9星难题: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