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南宁市第三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历史(文)试题

适用年级:高二
试卷号:438745

试卷类型:期中
试卷考试时间:2019/11/21

1.材料分析题(共2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8世纪,法国卢梭形成了系统的道德教育理论,他主张教育应顺应人的自然本性,使儿童身心得到自由的发展。卢梭否认先天道德,认为人的德行是教育的结果。在肯定道德教育的重要作用的同时,卢梭主张道德教育要考虑到儿童的年龄特征和身心特点,发展儿童的独立性和创造性。在卢梭看来,人的最基本的自然权利就是自由,自然教育实质上就是自由的教育,把儿童培养成自由的人。为此,他对经院教育的性质进行了猛烈的批判,指出封建专制和教会权威下的教育,是对儿童本性的压抑和摧残。此外,卢梭站在国家主义的立场上认为,在理想社会里,对儿童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是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

——摘编自倪愫襄《西方道德教育理论的历史流变》等

材料二 辛亥革命后,中华书局编写的《新制中华教科书》较全面贯彻了南京临时政府的教育宗旨,体现出新的道徳教育观念。教科书明确提出“阐发共和及自由平等之真义”、“提倡国粹以启发国民之爱国心”,以及“兼采欧化以灌输国民之世界知识”的编辑方针,以期达到“养成独立、自尊、自由、平等、勤俭、武勇、绵密、活泼之国民”的目的。袁世凯统治时期,教育部规定的“修身科”方针,也把“注重道德之实践,养成国民公共心及自治习惯”放在首要位置上。

——摘编自葛新斌、郭齐家《西学东渐与中国近代道德教育观的演变》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法国卢梭与中国近代道德教育观念的共同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法国卢梭与中国近代道德教育观念形成的不同背景。
(3)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近代中国新道德教育观念出现的意义。
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基督教各派在唐、元时代曾先后传播于中国,但元朝灭亡后一度沉寂。明代中叶以后,天主教在世界其他地方都有了很大发展,但要进入中国,需要克服重重障碍。1552年4月,沙勿略组织了一个赴中国的使团,但抵达马六甲时,使团被扣留下来。1582年利玛窦跟罗明坚学习中文,协助他共同打开中国的传教局面。利玛窦等穿起中国式的大褂长袍,暂时不谈宗教,重金聘请有名望的学者讲解经书,以便与中国知识分子有更多的共同语言。他们又用西方科学技术、新奇的西洋方物等吸引中国人。他们从古代经籍之中摘取有关“天”和“帝”的条目,比作西方天主教义中的天主。

——摘编自《明代来华的西洋传教士》

材料二  1951年3月,中共中央发出《指示》:由各地文教厅邀请天主教中的上层分子举行座谈会,“使发动下层的工作与这种上层的推动工作相配合”。中国的天主教“曾被帝国主义所利用”“热烈的鼓励教徒爱祖国”,而且天主教的“任何管理权应一律确实归中国人掌握,不容任何人操纵,外国侵略分子、间谍分子必须肃清”。号召全国“要学习广元的经验”,帮助教会实行自养。这种方法“使中国教会达到自养,使教徒们从经济上因而也在思想上打断与帝国主义的关系”。

——摘编自《新中国对基督教的政策演变及其影响》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代天主教进入中国困难重重的原因,概括指出西方传教士打开在华传教局面的措施。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中国对基督教的政策特点,并简析其意义。

2.单选题(共21题)

3.
苏联的解体使邓小平认识到推进国内改革是何等重要和迫切。当许多人将共产主义遭受的挫折归因于西方和平演变时,邓小平指出国内因素才是根本原因。此后不久,邓小平
A.支持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
B.明确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C.科学阐述了社会主义本质
D.创造性地提出“一国两制”构想
4.
戴维·麦克莱伦说“毛(泽东)超出列宁关于专政只是一个革命阶级的专政的论断,他想强调的是中国人民作为一个整体的革命性质。强调革命的资产阶级性质使那些对于社会主义缺乏热情的农民感到满意。”据此可知,***的这一思想
A.明确了社会主义的根本要求
B.扩大了新中国民主政治基础
C.否定了列宁主义的政治原则
D.规定了农民阶级的领导地位
5.
商、西周、春秋时期,“士”为贵族阶层,多为卿大夫的家臣。春秋末年以后,逐渐成为统治阶级中知识分子的统称。战国时的“士”,有著书立说的学士,有为知己者死的勇士,有懂阴阳历算的方士,有为人出谋划策的策士等。士阶层的分化
A.推动官僚政治的形成
B.导致土地私有的出现
C.成为百家争鸣的根源
D.有利于推动社会转型
6.
柏拉图认为,很多戏剧为了迎合观众的趣味,把人性中的无理性部分当作重点的模仿对象,这些作品亵渎神灵、丑化英雄,同时摧残理性、滋养情欲。他意在强调
A.人文精神易造成思想混乱
B.戏剧应该取消以净化社会
C.文艺衰微是由于民主泛滥
D.文学艺术必须要富涵美德
7.
“当我说文艺复兴是一个表现的时代时,我的意思是说:人们不再满足于坐在那里当观众,而由皇帝和教皇告诉他们如何做、如何想。他们在生活舞台上充当演员,他们坚持要对自己个人的思想进行表达。”此话的作者认为文艺复兴的意义主要在于()
A.彻底否定了神学的权威B.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C.肯定人的价值和尊严D.猛烈抨击了封建制度
8.
斯宾塞为思想界所诟病的“把生物进化套用于人类社会”的问题,恰恰是其学说的一大亮点:在对自由竞争、个人权利、有限政府这些古典自由主义的核心观念进行捍卫时,斯宾塞加入了科学这个重要的基础要素,力图使科学、经济、道德三者共通。材料强调的是
A.自然科学理论要依靠社会学说来扩大影响
B.社会进化论论证了近代工业文明的合理性
C.社会进化论指导历史沿正确的方向发展
D.生物进化论的社会学转化具有科学性
9.
在11世纪末和12世纪初,意大利的北部诸城市都先后成立了公社,这些公社战胜了封建主发展为独立的城市共和国,他们对商业和手工业采取保护的政策,并以同样的态度对待具有世俗倾向的新文化,材料意在说明
A.意大利最早出现文艺复兴的原因
B.文艺复兴出现在意大利的根本原因
C.城市的发展推动了文艺复兴的产生
D.城市的新发展与新文化的相互作用
10.
某学者认为:“启蒙运动时期,英国是西欧经济发展最快、社会改革最早的国家。英国的社会改革,不是先有理论,后有革命,而是先有革命后有理论。”该学者旨在说明
A.启蒙运动促进英国资本主义快速发展
B.社会实践与革命理论相辅相成
C.启蒙思想推动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
D.英国革命丰富和发展了启蒙思想
11.
(题文)孟德斯鸠曾说:“我呢,将好的法律比作大渔网,鱼在其中被逮到,但是它们仍然认为自己是自由的,而坏的法律是渔网拽得太紧,以至于首先它们就感到被抓了。”这反映了他
A.主张通过立法强化权力制衡
B.强调立法要遵循理性原则
C.认为自由是“天赋人权”
D.提倡在法律框架内的自由
12.
16世纪,英格兰教育家马尔卡斯特说,“我爱罗马,但更爱伦敦,我虽仰慕拉丁语,但更崇拜母语”;同一时期,马丁·路德创造了“德语”,他的翻译为人民提供了对抗天主教会的武器。据此推断,这一时期的欧洲
A.民主思想广泛传播
B.民族意识逐步形成
C.文艺复兴渐入高潮
D.宗教改革纵深发展
13.
李约瑟在《中国科技史》中指出:“他们固然没有把个人与社会分开,也没有把社会与整个自然界分开,可是他们向来主张,研究人类的唯一适当对象就是人本身。因此,在整个中国历史上,儒家反对对自然进行科学的探索。”据此可知,中国近代科技落伍的原因是
A.儒学强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B.八股取士禁锢人们的思想
C.重人伦轻自然的文化传统
D.忽视科学技术的研究与推广
14.
英国早期著名的启蒙思想家霍布斯(1588—1679年)认为数学语言是唯一一种理性的话语形式。之后,数学语言被科学家莱布尼茨和牛顿当作新的物理语言来使用,这使得数学语言成为了理性象征。这一现象
A.直接推动了英国工业革命产生
B.标志着近代科学体系最终形成
C.反映科学发展与思想解放相互推动
D.说明了英国成为欧洲启蒙运动中心
15.
学者李泽厚在《中国现代思想史论》中说:“当把这种本来建立在个体主义基础上的西方文化介绍输入以抨击传统打倒孔子时,却不自觉地遇上自己本来就有的集体主义的意识和无意识,……任何个人的权利、个性的自由、个体的独立尊严,相形之下,都变得渺小而不切实际。”此观点认为新文化运动
A.提倡个人自由、人格尊严
B.达到了思想解放的目的
C.忽视了个体的自由与解放
D.导致了社会秩序的混乱
16.
1906年,康有为在《法国革命史论》中认为,法国“欲以美国之政,施之法国,而不审国势地形之迥异”,终致大乱。美国式政治体制虽为“至公至平之理”,但须循序渐进,若“未至其时”即赋予民权,便会导致民众“剽悍持权,动辄屠诛,人皆不保”。康有为此论意在
A.否定法美政治制度
B.抵制国内民主革命
C.推进维新变法运动
D.深入学习西方文明
17.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即以革命暴力推翻清王朝的反动统治,争取实现民族的独立自主,这就是孙中山的民族主义。“民族主义”的提出
A.反映了人民的意愿和时代的要求
B.描绘了资产阶级共和国的蓝图
C.促成了国共两党实现第一次合作
D.体现了孙中山彻底反帝的立场
18.
钱穆先生在《如何研究政治史》一文中指出:“汉武时代所创始的盐铁(官营)政策,即就近代观念言,亦系一种颇为进步的经济政策。……直到清代,中国社会从未能有垄断性的大资本家出现,即是此项政制之绩效。中山先生倡导……其实亦在中国传统政制中有渊源。”那么,孙中山先生所提倡的应该是
A.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B.民族革命,坚决反帝
C.结束专制,创立民国
D.平均地权,节制资本
19.
1953—1957年,中国的基础教育课程进行了第二次革新,共颁布了五个教学计划,其中在1953—1955年颁布的三个计划中,大幅削减了教学时数,首次设置劳动技术教育课。1956年国家正式发行第二套中小学教科书,特别注意了学生的动手能力的培养。对此分析正确的是
A.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形成
B.改革适应了大规模经济建设的需要
C.职业教育成为学校教育的主体
D.高等教育实现了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20.
1956年,中国文化部召开了第一次全国戏曲剧目工作会议,会后不仅许多传统剧目经整理加工后重新上演,而且这年秋天,北京还自解放后第一次上演了莎士比亚的著名悲剧《柔密政与幽雨叶》(当时的译名)。由此可知,这次工作会议
A.贯彻了“百花齐放”的方针
B.旨在恢复传统的戏曲剧目
C.促进了文艺创作意识形态化
D.根除了“左”的文艺路线
21.
1967年,英国泰晤士报报道:“这次爆炸的时间非常巧妙(联合国大会辩论开始前),而且速度快的异乎寻常,如果“四大国”继续假装中国弱,这是在发疯,赶紧让他们进安理会吧。”材料表明中国氢弹爆炸成功的主要意义是
A.成为中国重返联合国的主要条件
B.促进了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
C.对世界政治格局产生了重大影响
D.促进世界格局多极化的形成
22.
1940年,德国将入侵波兰的残酷情景拍成故事片《火的洗礼》,并在进攻挪威时放映,以打击其斗志。而英国则将这部电影改名为《苦难的一幕》在国内放映,丘吉尔还把它作为礼物赠送给苏联和美国。这段材料说明
A.电影技术最早诞生于二战时期
B.冷战时期东西方文化严重对立
C.历史影片能客观还原事实真相
D.立场差异影响电影的使用意图
23.
画家德加常常在后台和包厢里冷静地观察舞蹈演员,默写演员们舞蹈时一瞬间的动作,他的画作《舞台上的舞女》生动地表现出舞蹈者轻柔的动作和跳动起来的生动姿态。更成功的是他通过对舞女的造型描绘,将舞台灯光下的感觉传达得格外真切。下列美术作品与他的绘画风格最接近的是
A.《自由引导人民》
B.《播种者》
C.《日出·印象》
D.《格尔尼卡》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2道)

    单选题:(2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4

    5星难题:0

    6星难题:9

    7星难题:0

    8星难题:3

    9星难题: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