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3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孟子曾说“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未熹认为,就那些对待臣下态度非常恶劣的君主而言,“寇仇之报,不亦宜乎?”但朱熹强调孟子的说法只是一种要求君主礼遇臣下的警示之语,并非表示臣下可以真正对君“不忠”。在君臣之义上,朱熹指出:“父子之仁,君臣之义,莫非天赋之本然,民彝之固有;彼乃独以父子为自然,而谓臣之相属,特出于事势之不得已,夫岂然哉!”
——编自朱熹《四书章句集注》《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
材料二 在黄宗羲看来,君和臣的目的都是为了万民的忧乐,其关系应是“名异(具体位置不同)而实同(担负共同职责)”的平等关系。父子之间的关系是无法选择的,无父则无子,因此应该孝敬父亲。君和臣之间并没有命定的血缘关系,将两者联结到一起的是他们治理天下的着职责,臣下与君主是可以相互选择的,这其中起决定性作用的,不是两者之同的血缘,而是天下万民的公利,臣下与君主在目标一致时才会合作。
——摘编自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朱熹与黄宗羲君臣观的异同。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两种观念产生的社会背景,并分别指出其历史价值。
材料一 孟子曾说“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未熹认为,就那些对待臣下态度非常恶劣的君主而言,“寇仇之报,不亦宜乎?”但朱熹强调孟子的说法只是一种要求君主礼遇臣下的警示之语,并非表示臣下可以真正对君“不忠”。在君臣之义上,朱熹指出:“父子之仁,君臣之义,莫非天赋之本然,民彝之固有;彼乃独以父子为自然,而谓臣之相属,特出于事势之不得已,夫岂然哉!”
——编自朱熹《四书章句集注》《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
材料二 在黄宗羲看来,君和臣的目的都是为了万民的忧乐,其关系应是“名异(具体位置不同)而实同(担负共同职责)”的平等关系。父子之间的关系是无法选择的,无父则无子,因此应该孝敬父亲。君和臣之间并没有命定的血缘关系,将两者联结到一起的是他们治理天下的着职责,臣下与君主是可以相互选择的,这其中起决定性作用的,不是两者之同的血缘,而是天下万民的公利,臣下与君主在目标一致时才会合作。
——摘编自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朱熹与黄宗羲君臣观的异同。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两种观念产生的社会背景,并分别指出其历史价值。
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神权专政的时代,教士可以替神发言,规划人间的铁序;教士们也有权力决定赦免或是不赦免人的罪行。这种因人而异的神律,就是不可预测的规律。宗教革命以后,主权国家制定法律,是根据人类个体共存于一个社会的要求来制定的。德国系统的法律,一方面追溯到罗马时代的法律,另一方面,也将这些法律解释为神律在人间的体现。法国大革命以后,拿破仑又在这套罗马法的基础上,编纂出《拿破仑法典》,也不外乎根据神设定的秩序,制定出一套适用于人间的行为规范。这种法典,也必须合乎理性。
(2)根据材料二,指出启蒙运动时期评判人的原则,并说明其有何进步之处。
材料一 在神权专政的时代,教士可以替神发言,规划人间的铁序;教士们也有权力决定赦免或是不赦免人的罪行。这种因人而异的神律,就是不可预测的规律。宗教革命以后,主权国家制定法律,是根据人类个体共存于一个社会的要求来制定的。德国系统的法律,一方面追溯到罗马时代的法律,另一方面,也将这些法律解释为神律在人间的体现。法国大革命以后,拿破仑又在这套罗马法的基础上,编纂出《拿破仑法典》,也不外乎根据神设定的秩序,制定出一套适用于人间的行为规范。这种法典,也必须合乎理性。
——摘自《许倬云说历史:现代文明的成坏》
材料二 启蒙运动的了不起的发现,是把批判理性应用于权威、传统和习俗时的有效性,不管这权威、传统、习俗是宗教方面的,法律方面的,还是社会习惯方面的,提出问求进行试验,不接受过去一贯所作所为,或所说所想的东西,已经成为十分普遍的方法论。——布洛克(英)《西方人文主义传统》
(1)根据材料一,概括欧洲从古代到近代对人的判罚产生哪些方面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2)根据材料二,指出启蒙运动时期评判人的原则,并说明其有何进步之处。
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曾国藩、李鸿章的推动下,1872—1875年,清政府分四批共派120名(广东84人,江苏20人,浙江9人,福建4人,安徽2人,山东1人)幼童到美国留学,主要学习军政、船政、步算、制造诸学。李鸿章、沈葆桢还促成清政府于1885年三次派遣以福建船政学堂的学生为主体的留学生赴欧洲诸国留学,主要学习造船、驾驶、兵技等。学生出洋后,仍兼讲中学,课以孝经、小学、五经及国朝律例等书,还要集中学习圣谕广训。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20世纪初赴日留学热潮出现的原因,并指出留学教育对近代中国社会的影响。
材料一 在曾国藩、李鸿章的推动下,1872—1875年,清政府分四批共派120名(广东84人,江苏20人,浙江9人,福建4人,安徽2人,山东1人)幼童到美国留学,主要学习军政、船政、步算、制造诸学。李鸿章、沈葆桢还促成清政府于1885年三次派遣以福建船政学堂的学生为主体的留学生赴欧洲诸国留学,主要学习造船、驾驶、兵技等。学生出洋后,仍兼讲中学,课以孝经、小学、五经及国朝律例等书,还要集中学习圣谕广训。
——《中国近代赴欧美与赴日留学教育比较分析》
材料二 清末新政开始后,留学政策上升到国家政策层面并由此得到推广。1901年,清政府发布上谕,命令各省督抚仿照江苏、湖北等省做法,选择文理明通之士出国留学。同时,自费留学生如学成获得优等文凭回国,准照官派留学生一体考验、奖励和派用。当时清政府认为欧美各国道远费重,即不能多往,而日本则断不可不到。赴日留学的中国学生到1905年底达到8000余人的规模。在当时留日学生中,速成科占67%、普通科30%,高等专科入学者3%一4%,进入大学者仅1%。清政府1907年发布上谕:(留学生对)国家要政任意要求,不考事理,肆口诋其,以至无理愚民随声附和,奸徒游匪借煽惑,大为世道人心之害。——据《两岸新编中国近代史·晚清卷》
(1)根据材料,概括19世纪后期留学教育的特点,并指出20世纪初留学教育的变化。(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20世纪初赴日留学热潮出现的原因,并指出留学教育对近代中国社会的影响。
2.论述题- (共1题)
4.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850年,恩格斯在写给约·布洛赫的信中强调:“根据唯物史观,历史过程中的决定性因素归根到底是现实生活的生产和再生产。无论马克思或我都从来没有肯定过比这更多的东西。”“经济状况是基础,但是对历史斗争的进程发生影响并且在许多情况下主要是决定着这一斗争的形式的,还有上层建筑的各种因素。”“所以到目前为止的历史总是像一种自然过程一样地进行,两且实质上也是服从于同一运动规律的”。
材料是恩格斯关于历史发展的部分认识,请提炼其中一种观点、并结合思想发展的史实进行阐释。
(要求:明确写出所选观点,阐释须有史实依据。)
材料 1850年,恩格斯在写给约·布洛赫的信中强调:“根据唯物史观,历史过程中的决定性因素归根到底是现实生活的生产和再生产。无论马克思或我都从来没有肯定过比这更多的东西。”“经济状况是基础,但是对历史斗争的进程发生影响并且在许多情况下主要是决定着这一斗争的形式的,还有上层建筑的各种因素。”“所以到目前为止的历史总是像一种自然过程一样地进行,两且实质上也是服从于同一运动规律的”。
材料是恩格斯关于历史发展的部分认识,请提炼其中一种观点、并结合思想发展的史实进行阐释。
(要求:明确写出所选观点,阐释须有史实依据。)
3.单选题- (共20题)
5.
康有为认为,“仁”是一种原动力,蕴于万物之中,它不仅包括人道,还包括人性的存在,其本质已经抹除了人为的政治差距以及导致人类分裂和不平等的社会阶层。据此可知,康有为
A.借助儒学宣传平等思想 |
B.反对封建君主专制 |
C.主张学习西方政治制度 |
D.批判封建伦理道德 |
6.
1978年2月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对学术讨论和文艺评论中有争论的问题,不要轻率作结论,更不要采用简单的行政方法去处理,应当通过充分讨论和实践的方法去解决”。这一政策
A.体现了“双百方针”的基本原则 |
B.引发了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 |
C.促使八个“样板戏”在全国推广 |
D.形成了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 |
7.
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对西学的翻译以军事技术及相关基础科学为中心,19世纪70年代后扩展到声光化电、理工医农等方面,以及政治、教育、商务等。张之洞1898年著的《劝学篇》把西学分为“西政”“西艺”“西史”,材料表明近代中国
A.学习西方促成制度变革 |
B.“中体西用”思想开始出现 |
C.对西学的认识不断深入 |
D.出现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 |
8.
新文化运动被称为中国的“文艺复兴”,但它的价值取向不再是文艺复兴强调的个人的价值和情欲以及把个人与社会割裂的极端个人主义,而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苟利社稷,死生以之”的价值核心和精神动力,材料反映了当时
A.否定传统文化价值的诉求 |
B.救亡图存的时代主题 |
C.抨击纲常礼教的现实要求 |
D.全盘西化的文化思潮 |
9.
新三民主义划定了享有民权的社会群体范围,把间接民权发展到直接民权,较之以前的小范围的“功臣民权”“党派民权”“阶级民权”实是进了一大步。这一做法意在
A.实现国内各民族平等 |
B.要求实行直接民主 |
C.扩大革命的群众基础 |
D.彻底实现人民权利 |
10.
下图是画家康定斯基创作于1939年的一幅油画。黑色的背景犹如黑夜,深沉而神秘,抽象的几何图案仿佛构成了一对热恋的男女,中间的种种抽象符号传递着浓浓的爱意。该作品


A.洋溢着浓厚的生活气息 |
B.强调光和色的瞬间效果 |
C.具有典型的现实主义特征 |
D.重视艺术家内心的自我感受 |
11.
牛顿的研究都是基于严谨的科学观察和人类理性,而不是上帝的指示,他的研究获得了各方的赞誉。1727年牛顿逝世时,越来越多的欧洲人争相致力成为各个领域的牛顿,政治、经济、司法只是这些领域中的几个。这反映了
A.牛顿的研究解放了人们的思想 |
B.科学研究方法开始得到社会认可 |
C.牛顿力学标志科学时代的开始 |
D.科学的进步改变了人类日常生活 |
12.
1950年第一次全国高等教育会议上,教育部提出对人才培养应“专、快、多”,即培养的人才技术专业、培养速度快、培养人才多;要求高校对人才的培养模式从“通才教育”转变为“专才教育”。这种转变
A.扩大了高等院校办学自主权 |
B.服务于国家经济建设需要 |
C.体现了文教事业“大跃进” |
D.有利于复合型人才的培养 |
13.
1928年,***发表了《井冈山的斗争》等一系列文章,总结了井冈山斗争和各地建立红色政权的经验,论证了中国红色政权存在和发展的规律,初步提出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这些文章
A.标志着***思想的成熟 |
B.系统阐释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 |
C.推动了国共合作初步实现 |
D.力图摆脱教条主义对中国革命的束缚 |
14.
苏格拉底经常在公共场合与人交谈,通过谈话揭露对方的无知,以此来刺激人的求知欲,因为他的论辩方式,苏格拉底也被看作是智者学派,其实二者有本质区别。与智者学派相比,苏格拉底
A.适应现实需要追求功利 |
B.研究重心转向人和社会 |
C.强调人的价值和决定作用 |
D.追求知识及人的自我约束 |
15.
文艺复兴时期,教堂里面的绘画和广场上的雕刻,主题是宗教,表现的往往却是真实的人生,一些以朝圣或形容神迹的故事,其中又隐含了许多为了信仰而不惜挑战权威的故事。这说明文艺复兴
A.否定天主教会权威 |
B.推动了信仰的自由 |
C.追求人的自身价值 |
D.恢复古典传统文化 |
16.
孟德斯鸠1721年完成的《波斯人信札》是法国最早的哲理小说,叙述了波斯青年旅居巴黎的10年生活,小说当年就出了四版,还有若干伪版。之后著名的哲理小说有伏尔泰的《老实人》和狄德罗的《拉摩的侄儿》等。哲理小说
A.表达了对理性王国的失望 |
B.扩大了启蒙思想的影响 |
C.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矛盾 |
D.提出了解决社会问题的方案 |
17.
有人认为,信徒可以自以为是上帝特别赋予他使命,一个人在世间的作为正是上帝赋予他恩宠的象征。世俗的成功,例如在商业上获得利润,也不过是代表他可能已经是上帝选择的神意表现,其着重点是使命感,这体现了
A.宗教意识进一步淡薄 |
B.个人奋斗的合理性 |
C.世俗生活与信仰对立 |
D.信仰得救的自主性 |
18.
在唐代,“六法俱全,万象必尽”的吴道子在画界的地位要高于“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王维,至北宋中期,王维在画界地位被越抬越高。这一变化是因为
A.商品经济不断发展 |
B.不同时代产生了不同绘画技法 |
C.市井文化日益繁荣 |
D.宋代文人阶层的不断壮大 |
19.
唐《本草图经》载“菘菜不生北土,初一年,半为芜菁,二年,菘种都绝。有将菘芜菁子南种,亦二年都变”,为此徐光启亲自试种,结果“种芜菁三四年,亦未尝变菘也”;此外,他积极试种南洋传入的甘薯,并解决了甘薯在北方的越冬藏种等问题。材料反映了徐光启
A.继承总结前人经验 |
B.学习西方农业思想 |
C.开展实地调查统计 |
D.重视农业实验方法 |
20.
明代小说集“三言”“二拍”中,《张廷秀逃生救父》中以贩布为生的褚卫夫妇有二子,夫妻珍重如宝,延师读书,后二子一起参加殿试,俱在二甲;《卖油郎独占花魁》中以二两本钱起家的秦小官,夫妻偕老,两个孩儿俱读书成名。材料反映了
A.市民阶层开始兴起 |
B.市镇平民价值观的近代化倾向 |
C.传统观念根深蒂固 |
D.明代文学多元化理性化的诉求 |
21.
哥白尼阐述日心说的《天体运行论》被罗马教廷宣布为禁书;他的后继者布鲁诺被宣布的“异教徒”,烧死于罗马;通过天文观测证实哥白尼学说的伽利略则被判处终身监禁。这说明
A.日心说否定了宗教的价值与意义 |
B.天文观测是科学进步的必要手段 |
C.否定上帝存在是科学发展的前提 |
D.科学在与神学的艰难斗争中前进 |
22.
下表是19世纪中期中国出现的介绍西方史地的著作。

据此可知,这些著作

据此可知,这些著作
A.彻底抛弃了盲目自大的时代局限 |
B.冲击了传统的“夷夏之防” |
C.蕴含的思想理念危及清政府统治 |
D.动摇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 |
23.
1992年初,邓小平到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视察时说:“要抓住机会,现在就是好机会。我就担心丧失机会。不抓啊,看到的机会就丢掉了。”这里的“机会”是指
A.中国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 |
B.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发生转移 |
C.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 |
D.中美建交营造出良好外部环境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3道)
论述题:(1道)
单选题:(20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13
5星难题:0
6星难题:9
7星难题:0
8星难题:1
9星难题: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