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盐城市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期终考试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二
试卷号:438597

试卷类型:期末
试卷考试时间:2019/6/30

1.材料分析题(共3题)

1.
近代科学革命的实质是科学信念和思想的转换。人们的思想从传统束縛中解放出来,重视实际和理论,从而促进科学革命的发生,而科学革命通常又会带来新的思想产生。
材料一 为什么这一划时代的发展(科学革命)会出現在画方呢?一个原国在于文艺复兴的人文主义学术成就。学者和艺术家……不再布望通过穆斯林和经院哲学家的变形眼镜来看古人,而是直接求助于原始资料,亲自据起雕像、阅读原文。…若无画欧的缩小匠人与学者之间的鸿泊的有利的社会环境,人类学识上的这些成果独自原不可能引起科学革命

——摘自(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 牛顿的物理学的分析方法现今开始不仅被应用于物质世界,而且被应用于思想和知识的整个领域及人类社会。正如伏尔春所说的,“整个自然界所有的行呈竟会服从水恒的法时,而有一种身高5英尺的小动物竟然不顺这些法则,完全接照自己的怪想随心所欲地行动,这是非常奇异的,”寻决定人美事务的这些水恒法则,是法国革命之前的所谓启蒙运动的实质

——摘自(关)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科学革命”为什么能够在文艺复兴时代发生?
(2)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近代西方思想文化运动与科学发展的关系这一主题写一篇小论文。(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论证充分;逻辑严密;表述清楚;280字左右。)
2.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沙皇亚历山大二世曾说过:“我不愿农民过得优厚,但我要防止俄国暴动。我认为,我们把农民同土地割氧会点燃俄国。假使要我签字连同土地一起解放农奴,我宁肯把手指砍掉。

——摘自《苏联史》

材料二 对自己全部土地仍保持所有权的地主,在农民向他履行规定的义务的条件下,让农民长期使用他们所居住的房屋,此外,为了保障农民的生活,并使他们能向政府履行义务起见,让他们长期使用法令中所规定的一定数量的土地及其它附属地。使用份地的农民必须向地主履行法令中所规定的义务。在这种过波状态下的农民称为暂时义务农。
不仅加此,农民还有权赎买他们所居住的房屋,并在获得地主同意后,购买分配给他们长期使用的土地和其他附属地作为私产。农民这样获得一定数量的土地为私产后,国为买了士地,他们就揉现了对地主的义务,而成为拥有私产的完全自由的农民。

——摘自《二一九法令》

材料三 农民未能正确理解陛下成予他们的权利,他们还希望获得绝对的自由,并完全占有贵族的土地。…只有采取强制和严厉手段,才能使农民相信地主的要求是合法的。

——摘自《1862年沙皇政府第三厅报告》

请回答
(1)材料一中,亚历山大二世心理上的矛盾是什么?为什么会产生这种矛盾心理?
(2)据材料二,说明法令条文中两类农民在权利规定方面有何不同。材料二中对农奴法律地位变化的结论是否合实际?请结合史实予以说明。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俄国农奴制改革的局限性。
3.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簡天佑是中国铁路之父,为中国铁路事业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阅读下列材料:
1893年,为了修建唐骨铁路需要造一座横跨滦河的铁路桥(我国历史上第一座铁路大桥),詹天佑临危受命,以攻坚克难的实干精神,实地调查、量研究,在我国铁路建设中首次采用气压沉箱法修筑桥墩基融获得成功,大涨了中国人的志气。京张铁路是国内首条完全由我国自己筹资、勘测、设计、施工建造和投入营运的铁路干线。它的工程难度之高在当时的筑路技术条件下堪称之最。在詹天估的主持下,1909年京张铁路全线胜利通车。修筑京张铁路的过程,同时也是中国铁路早期技术人才队伍不断壮大的过程。詹天佑将在修建京张铁路时草叔的毕业生升转“帮工程司”暨递升“副工程司”办法,以及应具备合格之品行及学识的要求,正式规定章程。这为科技人才的成长指明了方向,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1905年,詹天佑大力倡导全国铁路采用1.435米(4英尺8英寸半)的国际标准轨距。1918年在交通部公布的《国有铁路建筑标准及规则》中有明确規定了这一标准。以后中国各时期的政府均以此为据。

——摘编自刘宁《非凡的詹天佑》

请回答:
(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詹天佑在中国铁路事业发展中的贡献,简析其时代意义。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詹天佑的优良品质,并指出“人物传记”对史学研究的价值。

2.单选题(共17题)

4.
1922年4月,共产国际代表维金斯基向中国共产党发出如下指示:“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接短箋后,应根据共产国际主席团7月18日的决定,立即将驻地迁往广州(国民政府所在地),并与马林同志密切配合进行党的一切工作。”材料中的“党的一切工作”应包括
A.讨论组建中国共产党
B.等划国共两党合作事宜
C.和平解决“西安事变”
D.开辟敌后根据地
5.
“积极、主动、自觉地进行精神穹宇方面的建设是共产党区别于其他任何政党的显著特征之一。在井冈山创业时期,共产党就结合中国国情完成了精神穹宇基本框架。”材料中的“精神穹宇基本框架”
A.探索出符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
B.推动国民革命运动走向高潮
C.标志着***思想已经走向成熟
D.克服了王明等人“左”倾错误
6.
1937年9月,东京广播电台播出一条爆炸性新闻“皇军最老的王牌第五师团在山西北部山岳地带遭中国军队的突然袭击,一名高级军官阵亡。”该事件
A.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
B.粉碎了日军侵占华北的企图
C.是抗战以来取得的最大胜利
D.揭开了抗战进入相持阶段的序幕
7.
“两年间,北伐军横扫六省,进逼天津,当时炮声如雷,京师震动,朝中大元家眷及官绅商民无不鸟兽散、正阳门外大市若荒郊无人迹(咸丰帝)召王公、四辅、六部、九卿等会议,皆涕泣丧胆,眼眶肿若樱桃”。材料中的军事行动
A.震摄了清廷心脏地区
B.撼动了北洋军阀统治
C.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
D.瓦解了北方封建制度
8.
台湾同胞为祖国改革开放作出重大贡就。从1992年到1997年,台湾与大陆贸易总额増长了124.7亿美元,在大陆投资项目增至20125个,总额约110.34亿美元。这直接得益于
A.两岸长期隔绝的状态开始被打破
B.“九二共识”促进两岸的经贸合作
C.两岸接受了“一国两制”的构想
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建立
9.
50年代的中国对外文化交流往往扮演了非常重要的“开路先锋”和“外交先行官”的双重角色。新中国对外文化交流的对象从以社会主义国家为主转向包括资本主义国家、新兴民族独立国家在内的更多国家。产生这种转变主要是基于
A.世界政治形势的变化
B.巩固政权和建设国家的需要
C.中国外交政策的调整
D.改革开放及经济发展的需要
10.
十九世纪末,在西学东新的浪潮中,“个人主义”一词虽传入中国却遭时人诟病。但新文化运动时期“个人的解放”却广为流传,大行其道。这说明新文化运动
A.导致个人主义思潮泛滥
B.启迪了中国民众的觉悟
C.促使启蒙思想开始传擂
D.促进了君主制度的崩溃
11.
古希腊智者普罗塔戈拉强调人在宇宙万物中的重要地位。他的学生普罗狄克思认为神是想象出来的,并把对人有用的事物视为神。他们的观点
A.倡导人人之间平等
B.摆脱古希腊神话影响
C.更加关注人类自身
D.奉行神权至上的理念
12.
2010年,香港冯燊均国学基金会向北京大学捐赠了一批从海外回归的简牍。这批简牍出土于同一地点,抄写的字体主要是隶书,只有一小部分是篆书。由此推知该批简牍抄写于
A.战国
B.秦代
C.汉代
D.唐代
13.
在大力倡导全民阅读建设学习型社会的当下,有学者认为要想了解中国人的精神世界,读小说比读古书更直截了当。明清小说
A.满足底层百姓的文化需求
B.反映市民阶层的精神追求
C.充满现代主义的风格色彩
D.满足了统治者的心理要求
14.
在德国哥庭根市公墓内,一块简单的矩形石碑上面刻着一位伟大科学家的名字,他的墓志铭就是一行字:h=6.63X100341S(普朗克當数),这是对他毕生贡献的最大肯定。他的贡献
A.推动对微观世界的认识
B.完善了经典物理学的框架
C.成功地解释了光电效应
D.促进了相对论的提出
15.
面临三千年未遇之大变局,洋务派秉持着“中体西用”的思想,用自己的脊梁支撑起没落中的清帝国,使得蓬勃一时的洋务运动,最终只能如同绣在屏风上的鸟几儿无法飞期,随着那个时代一起下沉。以下言论与洋务派思想一致的是
A.底知所变者,富强之权术,而非孔孟之长经也。
B.圣人之为治法也,随时而变义,时移而法亦移。
C.天下大势,浩浩荡荡,顺之者昌,逆之者亡。
D.法者,天下之公器也;变者,天下之公理也。
16.
《清议报》是戊戌政变后梁启超在海外办的第一个机关报,以“主持清议,开发民智”为宗旨,主张效仿日本,实施君主立宪制。这表明维新派
A.放弃了变法维新主张
B.逐步向革命派转化
C.以开发民智作为终极目标
D.坚持建立近代国家
17.
孙中山认为:只有实行节制私人资本的政策,才可使社会分配做到相对公平合理;必须由国家管理资本,所得的利益归人民大家所有。还必须实行平均地权和耕者有其田的政策,解决广大农民的民生问题。这一思想
A.完全继承了儒家大同思想
B.明确提出反帝反封建的目标
C.与中共革命纲领完全一致
D.顺应了时代发展的潮流
18.
两弹城指的是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院部旧址,“两弾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于敏、王溢昌、邓稼先、朱光亚、陈能宽等杰出科学家都在此留下了足迹。他们的成就
A.成为中国重返联合国的根本条件
B.改变了美苏对峙的两极格局
C.是新中国走向强国的有力支柱
D.直接促成了科教兴国战略的提出
19.
2019年4月15日,著名古迹巴黎圣母院发生大火,卡西莫多心爱的钟楼建筑尖塔在大火中倒塌,经典名著《巴黎圣母院》中那令人动容的场景不复存在。与《巴黎圣母院》创作风格相似的是
A.《唐璜》
B.《红与黑》
C.《约翰克里斯多夫》
D.《等待戈多》
20.
每年农历的五月初五为端午节,关于端午节的起源有三种不同的说法。综合下列材料结论最为准确的是
“浴兰节”
端午时值仲夏,是皮肤病多发季节,古人以兰草汤沐浴去污为俗。西汉《大戴礼》云:“午日以兰汤沐浴”。
“女儿节”
明沈榜《宛署杂记》:“五月女儿节,系端午索,戴艾叶,五毒灵符,宛俗自五月初一至初五日,饰小闺女,尽态极妍,出嫁女亦各归宁。因呼为女儿节。”
“龙”的节日
闻一多《端午考》考证的结论:五月初五端午节,最早原是“古代吴越民族—一个龙图腾团组举行图腾祭的节日”。
 
A.端午节起源于西汉时期
B.史料记载均不可信
C.端午节历史的内涵丰富
D.史料愈近愈为可靠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3道)

    单选题:(17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14

    7星难题:0

    8星难题:1

    9星难题: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