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4题)
1.
(15分)(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材料 1939年2月,在国民参政会一届三次会议上,周览等50名参政员提出《请确立民主法治制度以奠定建国基础案》。该案提出确立民主法治制度的理由之一,便是中国近年来国家日趋统一,政府权力日益扩大,有许多以往并不属政府管理范围的事,如今也统归政府处理……。因此,该案提出三方面的建议:(一)政府行为应法律化;(二)政府设施应制度化;(三)政府体制应民主化。……该案表示:它并不谋求改变目前政府由国民党指导和组织这一现实,“然由党所组织.,且受党所指导之政府,仍应向国民负责。国民如依法对政府表示不满,政府仍不能设法满人意时,党应分别轻重,加以改正或改组。”
——张海鹏主编《中国近代通史》第9卷《抗日战争》
(1)据材料概括参政员提案的核心内容,并指出其实质。(6分)
(2)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参政员提出该提案的背景和作用。(9分)
材料 1939年2月,在国民参政会一届三次会议上,周览等50名参政员提出《请确立民主法治制度以奠定建国基础案》。该案提出确立民主法治制度的理由之一,便是中国近年来国家日趋统一,政府权力日益扩大,有许多以往并不属政府管理范围的事,如今也统归政府处理……。因此,该案提出三方面的建议:(一)政府行为应法律化;(二)政府设施应制度化;(三)政府体制应民主化。……该案表示:它并不谋求改变目前政府由国民党指导和组织这一现实,“然由党所组织.,且受党所指导之政府,仍应向国民负责。国民如依法对政府表示不满,政府仍不能设法满人意时,党应分别轻重,加以改正或改组。”
——张海鹏主编《中国近代通史》第9卷《抗日战争》
(1)据材料概括参政员提案的核心内容,并指出其实质。(6分)
(2)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参政员提出该提案的背景和作用。(9分)
2.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人人生而平等,造物者赋予他们若干不可剥夺的权利,……为了保障这些权利,人类才在他们之间建立政府,而政府之正当权力,是经被治理者的同意而产生的》当任何形式的政府对这些目标有破坏作用时,人民便有权力改变或废除它,以建立一新的政府......现今不列颠国王拒绝准那呰对公众利益最有益、最必要的法律我们谨庄严地宣告;自由独立的合众国接触对英王的一切隶属关系
——《独立宣言》
材料二美国宪法(1787年宪法)是一个集体讨论制定的多种意见的混合物,它必然既混杂着一些良知和智慧,也混杂着一些错误和偏见。
——马啸原《西方政治制史》
(1)材料一反映了哪些思想观点?提出了什么政治要求?
(2)结合所学,指出美国宪法中“错误和偏见”的表现。与《独立宣言》相比,它的保守性体现在哪一方面?
材料一人人生而平等,造物者赋予他们若干不可剥夺的权利,……为了保障这些权利,人类才在他们之间建立政府,而政府之正当权力,是经被治理者的同意而产生的》当任何形式的政府对这些目标有破坏作用时,人民便有权力改变或废除它,以建立一新的政府......现今不列颠国王拒绝准那呰对公众利益最有益、最必要的法律我们谨庄严地宣告;自由独立的合众国接触对英王的一切隶属关系
——《独立宣言》
材料二美国宪法(1787年宪法)是一个集体讨论制定的多种意见的混合物,它必然既混杂着一些良知和智慧,也混杂着一些错误和偏见。
——马啸原《西方政治制史》
(1)材料一反映了哪些思想观点?提出了什么政治要求?
(2)结合所学,指出美国宪法中“错误和偏见”的表现。与《独立宣言》相比,它的保守性体现在哪一方面?
3.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佛教自汉代传入中国后逐渐流行。公元819年,韩愈向唐宪宗上《论佛骨表》,指出佛本夷狄之人,与中国言语不通,衣服殊制,口不言先王之言,身不服先王之法服,不知君臣之义、父子之情。”“乞以此骨(佛舍利)付之有司,投诸水火,永绝根本,断天下之疑,绝后代之惑
材料二 明末清初,以西方传教士为媒介,还进行了具有深远意又的东西方之间的文化交流。天主教耶稣会传教士的来华传教,是以西方资本主又的殖民扩张为背景的。来华较早并影响较大的是意大利人利玛窦(1552—1610年)德意志人汤若望(1591—1666 年)、比利时人南怀仁(1623—1688年)等。......耶稣会传教士在传教的同时,除了向中国朝廷和士大夫进献一些新奇工艺品外,也介绍了某些科学知识,利玛窦带来的《万国舆图》,第一次向中国人展示了世界五大洲的面目。
——《世界史•近代史》(上卷)
材料三 一般来说,“五四”以前中国知识分子的“格义”方式(“格义”就是用比较和类比的方法来解释和理解跨文化背景的哲学概念。)主要是运用中国传统文化的观点分析、吸取西方文化,用中国传统文化的糢式去套用西方近世文化:“五四”以后,人们的主要倾向则是借用西方文化的观点评析、批判中国传统文化,用西方文化的模式去解释中国传统文化。
——欧阳哲生《严复评传》
(1)概括材料一中韩愈的观点。结合史实,说明这种态度在宋代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据材料二,概括明末清初东西方交流的主要表现。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3)据材料三,指出“五四”以前和“五四”以后,中国分别出现了怎样的文化倾向。这体现了知识分子肩负了怎样的时代使命?
材料一 佛教自汉代传入中国后逐渐流行。公元819年,韩愈向唐宪宗上《论佛骨表》,指出佛本夷狄之人,与中国言语不通,衣服殊制,口不言先王之言,身不服先王之法服,不知君臣之义、父子之情。”“乞以此骨(佛舍利)付之有司,投诸水火,永绝根本,断天下之疑,绝后代之惑
材料二 明末清初,以西方传教士为媒介,还进行了具有深远意又的东西方之间的文化交流。天主教耶稣会传教士的来华传教,是以西方资本主又的殖民扩张为背景的。来华较早并影响较大的是意大利人利玛窦(1552—1610年)德意志人汤若望(1591—1666 年)、比利时人南怀仁(1623—1688年)等。......耶稣会传教士在传教的同时,除了向中国朝廷和士大夫进献一些新奇工艺品外,也介绍了某些科学知识,利玛窦带来的《万国舆图》,第一次向中国人展示了世界五大洲的面目。
——《世界史•近代史》(上卷)
材料三 一般来说,“五四”以前中国知识分子的“格义”方式(“格义”就是用比较和类比的方法来解释和理解跨文化背景的哲学概念。)主要是运用中国传统文化的观点分析、吸取西方文化,用中国传统文化的糢式去套用西方近世文化:“五四”以后,人们的主要倾向则是借用西方文化的观点评析、批判中国传统文化,用西方文化的模式去解释中国传统文化。
——欧阳哲生《严复评传》
(1)概括材料一中韩愈的观点。结合史实,说明这种态度在宋代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据材料二,概括明末清初东西方交流的主要表现。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3)据材料三,指出“五四”以前和“五四”以后,中国分别出现了怎样的文化倾向。这体现了知识分子肩负了怎样的时代使命?
4.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西汉)由地方即郡国申送18岁以上青年入太学,受业一年,经考试,以甲乙等分发。甲等在宫廷充皇帝恃卫,乙等回归本乡作吏……凡属政府成员,皆须太学出身,或是由太学生服务地方政府为吏之双重资格为出身。此等人,皆经政府之教育与选择。每一成员,既通经术,亦称文学,又擅吏事,汉人谓之“通经致用”。
——钱穆《中国教育制度与教育思想》
材料二:清代书院(有别于官学的另一种教育系统)的课程设置与地方官学、国子监的课程设置相近,以四书五经为主。19世纪60年代起,我国出现一批新式学堂,开设了外语湖译、轮船驾牧、天文、測算、军械、行军布阵等课程。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察元培就任教育总长,实行男女同校等改革措施。在察元培领导下,北京大学在1920年秋季起即正式招收女生,开我国公立大学招收女生之先例。北大还开办了不少平民学校和夜校等,努力服务于社会。
——张卫民《中国教育纪元的断代工程》
材料三:一位78级学生曾描述说:“当时一个同学特别兴奋地骑车来告诉我,说要恢复高考了。我一下子就惊呆了,眼泪一涌而出。我跟同学反反复复地说一句话:这下有希望了!当时那种情况,有点像在黑夜里走路,四面全是黑的,什么东西都看不见。恢复高考这个消息,相当于前头突然冒出火光,当时没有别的念头,只想着赶快蹦到那儿去。”
——《商道》编辑部《1978年后的邓小平和他的中国》
(1)据材料一概括西汉太学教育的突出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影响。
(2)从材料二看,近代以来中国的教育发生了哪些变化?这对推动近代社会发展有何影响?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恢复高考”的社会影响。
材料一:(西汉)由地方即郡国申送18岁以上青年入太学,受业一年,经考试,以甲乙等分发。甲等在宫廷充皇帝恃卫,乙等回归本乡作吏……凡属政府成员,皆须太学出身,或是由太学生服务地方政府为吏之双重资格为出身。此等人,皆经政府之教育与选择。每一成员,既通经术,亦称文学,又擅吏事,汉人谓之“通经致用”。
——钱穆《中国教育制度与教育思想》
材料二:清代书院(有别于官学的另一种教育系统)的课程设置与地方官学、国子监的课程设置相近,以四书五经为主。19世纪60年代起,我国出现一批新式学堂,开设了外语湖译、轮船驾牧、天文、測算、军械、行军布阵等课程。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察元培就任教育总长,实行男女同校等改革措施。在察元培领导下,北京大学在1920年秋季起即正式招收女生,开我国公立大学招收女生之先例。北大还开办了不少平民学校和夜校等,努力服务于社会。
——张卫民《中国教育纪元的断代工程》
材料三:一位78级学生曾描述说:“当时一个同学特别兴奋地骑车来告诉我,说要恢复高考了。我一下子就惊呆了,眼泪一涌而出。我跟同学反反复复地说一句话:这下有希望了!当时那种情况,有点像在黑夜里走路,四面全是黑的,什么东西都看不见。恢复高考这个消息,相当于前头突然冒出火光,当时没有别的念头,只想着赶快蹦到那儿去。”
——《商道》编辑部《1978年后的邓小平和他的中国》
(1)据材料一概括西汉太学教育的突出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影响。
(2)从材料二看,近代以来中国的教育发生了哪些变化?这对推动近代社会发展有何影响?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恢复高考”的社会影响。
2.单选题- (共15题)
5.
***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一文中提出:“农村斗争的发展,小区域红色政权的建立,红军的创造和扩大,尤其是帮助城市斗争、促进革命潮流高涨的主要条件。所以,抛弃城市斗争,是错误的;但是畏惧农民势力的发展,以为将超过工人的势力而不利于革命,如果党员中有这种意见我们以为也是错误的。”由此可以推断当时中共党内
A.对革命道路的选择存在着分歧 |
B.达成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共识 |
C.普遍赞同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 |
D.全力纠正博古等人的“左”倾错误 |
6.
苏格拉底拿出一个苹果对学生们说:“这是我刚从果园里摘下来的苹果,你们闻闻它是什么味道?”闻过的学生都说是苹果的香味。苏格拉底最后闻,说:“我什么味道也没有闻到”继而他对学生们笑着说:“看来只有你是你自己”。苏格拉底把苹果传给学生看。学生们呆住了——那是一只蜡做的假苹果。这个故事反映出
A.理念是万物的本原 |
B.吾爱吾师,吾尤爱真理 |
C.美德的内涵是坚持独立思考 |
D.人是万物的尺度 |
7.
排巫运动发生在近代早期的欧洲,1580至1660年间是排巫运动最狂热的时期。其间,许多人被迫害致死,其中95%是女性,多为衰老贫困的单身女性。“排巫运动”的发生表明经历了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的欧洲
A.仍然缺乏理性精神 |
B.科学精神高涨 |
C.需要继续进行反教会斗争 |
D.人文精神增强 |
8.
有人撰文称四大名著是中国人的四面镜子:________映照出中国人的雅趣;________映照出中国人的侠义;________映照出中国人的信仰;________映照出中国人的天下观。这“四面镜子”分别是
A.《西游记》《红楼梦》《三国演义》《水浒传》 |
B.《三国演义》《西游记》《水浒传》《红楼梦》 |
C.《红楼梦》《水浒传》《西游记》《三国演义》 |
D.《水浒传》《三国演义》《红楼梦》《西游记》 |
9.
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以干支纪年,其中10天干是“甲、乙、丙、丁、戊己、辛、壬、癸”,12地支是“子、丑、寅、卯、辰、己、午、未、申、酉、戌、亥”。中日马关条约签订于乙未年(1895年),那么,2016年应该是
A.乙未年 |
B.丙申年 |
C.丁酉年 |
D.戊戌年 |
10.
下表为古代科技发明的统计资料,对其评述正确的是
年代 | 科技发明 (泮) | 中国 | 世界其他国家 | ||
件 | 百分比 | 件 | 百分比 | ||
公元1-400年 | 45 | 28 | 62% | 17 | 38% |
公元401-1000年 | 45 | 32 | 71% | 13 | 29% |
公元1001-15 00年 | 67 | 38 | 6?% | 29 | 43% |
公元1501-1840年 | 472 | 19 | 4% | 453 | 96% |
A.十六世纪前后,四大发明传至欧拥 | B.清朝初期前,中国科技领先于世界 |
C.新航路开辟后,西方近代科技兴起 | D.鸦片战争使中国科技受到严重打击 |
11.
科学史上不乏富有传奇色彩又留下深刻启迪的故事。伽利略在比萨斜塔进行了重物自由下落实验,牛顿因苹果从树上坠落而产生万有引力的灵感,爱因斯坦设想孪生兄弟中的一个以光速作太空旅行后将会比未旅行的兄弟更年轻。三人相关理论告诉我们:
A.科学发展以否定前人理论为前提 |
B.科学理论是在批判中向前发展的 |
C.三人共同奠定了现代物理学基础 |
D.生物学发展终于打破了神学桎梏 |
12.
1953〜1973年的世界工业总产量相当于1800年以来一个半世纪的工业总产量的总和,其中,科技进步的因素引起的产量值在发达国家的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比重起初为5%-10%,20世纪70年代增长至60%,现在已达到80%以上。这说明第三次科技革命
A.缩短了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周期 | B.加大了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 |
C.加速了科技推动经济结构调整的进程 | D.促使各发达国家增加了科技发展投入 |
13.
美国名著《寂静的春天》问世于1962年,书中的标题有“不必要的大破坏’’、“再也没有鸟儿歌唱”、“死亡的河流”、“自天而降的灾难”等。可是只不过二十年,书中的警告,已一一出现在我们身边。2015年入冬以来大范围的重度雾霾反复困扰中国,环境间题再度引起人们的重视,历史以充分的理由再次证明
A.科技是一把双刃剑 | B.中国进行工业化弊大于利 |
C.唯有依靠科技人类才能克服环境污染 | D.环境问题始于美国 |
14.
有文章认为“近代中国人一开始接受西学就呈现出两种不同的主题、目标和需求:其一是国家的目标,其二是思想文化的目标。前者表现为对富强的追求,后者表现为对公理的追求;前者的目标是船坚炮利、国强民富,后者的目标是民主、自由和人权”。下列各项与此论断对应正确的是
A.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 |
B.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 |
C.洋务运动、清末新政 |
D.洋务运动、新文化运动 |
15.
上海共产主义小组1920年11月拟定的《中国共产党宣言》指出:“共产主义者的目的是要按照共产主义者的理想,创造一个新的社会。但是要使我们的理想社会有实现之可能,第一步就得铲除现在的资本制度。要铲除资本制度,只有用强力打倒资本家的国家。”材料表明当时的共产党人
A.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结合 |
B.正确认识到中国社会基本国情 |
C.倡导苏俄的城市中心暴动道路 |
D.强调阶级斗争和社会革命观点 |
16.
钱穆先生在《民族与文化》中说:“把线装书扔毛厕里、废止汉字、全盘西化…… 于是由政治革命转移到社会革命与文化革命。破坏旧的,人尽同意。一谈到建设新的, 则意见各别,各有理想,各有图案。遂使近代中国,多破坏少建设,作者强调进行社会变革应
A.与时俱进,勇于创新 | B.囿于传统,因循守旧 |
C.理性变革,尊重传统 | D.全盘西化,破旧立新 |
17.
章太炎对孙中山的民主革命评价道:“言种族革命,则满人为巨敌,而欧美少轻,以异族之攘吾政府者,在彼不在此也。若就政治社会计之,则西人之祸吾族,其烈千万倍于满洲,对此,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做的努力是
A.建立同盟会 |
B.提出三民主义 |
C.把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 |
D.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
18.
1949年12月,新中国教育工作的目的是:“为人民服务,首先为工农服务,为当前的革命斗争与建设服务”;1958年9月,提出党的教育工作方针是:“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1958年重申:“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这些反应出新中国的教育方针
A.长期“左”倾冒进 |
B.缺乏连续性 |
C.始终坚持以人为本 |
D.具有时代性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4道)
单选题:(15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2
5星难题:0
6星难题:10
7星难题:0
8星难题:4
9星难题: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