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3题)
1.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孙中山认为“吾国昔为君主专制国家,因人而治,所谓一正君而天下定。数千年来,只求正君之道,不思长治之方。而君之正,不可数见。故治常少,而乱常多,其弊极于清季。”为防止人治,《临时约法》规定“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中华民国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其统治权”。……《临时约法》通过立法程序,确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的国家政治制度和政权的组织形式,宣告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死亡。
材料二建国初期中国共产党人立宪探索简表
材料三为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须加强法制。必须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现在的问题是法律很不完备,很多法律还没有制定出来。……所以,应该集中力量制定刑法、民法、诉讼法和其他各种必要的法律。
——摘自邓小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 ( 1978年12月13日)
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孙中山主张以法制取代人治的原因。(2分)为此,《临时约法》规定了哪些基本原则?(2分)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临时约法》的进步性。(4分)
(2)根据材料二,完成“建国初期中国共产党人立宪探索简表”。(2分)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两部法律文献在政治建设方面有何共同作用?(2分)
(3)根据材料三,概括邓小平主要观点,(2分)结合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80年代在这一思想指导下我国法治建设取得了怎样突出成就。(2分)
材料一孙中山认为“吾国昔为君主专制国家,因人而治,所谓一正君而天下定。数千年来,只求正君之道,不思长治之方。而君之正,不可数见。故治常少,而乱常多,其弊极于清季。”为防止人治,《临时约法》规定“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中华民国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其统治权”。……《临时约法》通过立法程序,确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的国家政治制度和政权的组织形式,宣告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死亡。
材料二建国初期中国共产党人立宪探索简表
宪法文献 | 产生背景 | 历史地位 |
①(1分) | 南京国民政府被推翻;人民解放战争走向胜利。 | 具有临时宪法的性质 |
“1954宪法” | 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全面展开 | ②(1分) |
材料三为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须加强法制。必须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现在的问题是法律很不完备,很多法律还没有制定出来。……所以,应该集中力量制定刑法、民法、诉讼法和其他各种必要的法律。
——摘自邓小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 ( 1978年12月13日)
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孙中山主张以法制取代人治的原因。(2分)为此,《临时约法》规定了哪些基本原则?(2分)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临时约法》的进步性。(4分)
(2)根据材料二,完成“建国初期中国共产党人立宪探索简表”。(2分)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两部法律文献在政治建设方面有何共同作用?(2分)
(3)根据材料三,概括邓小平主要观点,(2分)结合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80年代在这一思想指导下我国法治建设取得了怎样突出成就。(2分)
2.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天安门原名为“承天门”,寓“承天启运”、受命于天”之意,是紫禁城的正门。清顺治八年(1651年)重修,改名“天安门”,取“受命于天、安邦治国”之意。天安门位于北京城的传统的中轴线上,由城台和城楼两部分组成。城楼大殿东西宽九间、南北深五间,用“九、五”之数,是取帝王为“九五”之尊,至高无上的含意。
材料二天安门就像一位沧桑的历史老人,它目睹了近代中国人追求民族复兴的奋斗历程。1912年天安门城楼见证了最后一次“金凤颁诏”,宣统退位。1919年的天安门广场人群汹涌,“还我青岛”的呼声惊醒国民。1949年的天安门欢呼一片,“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了”传遍神州。
回答:
(1)根据材料一,历史上的天安门反映了中国古代政治的哪些特征?(4分)
(2)材料二反映了近代民主革命历程中的哪三个重大历史事件?(3分)这些事件各自具有怎样的里程碑意义?(3分)
(3)进一步探究:结合下列图表内容和所学知识,完成关于近代历史上“南京大事记(部分)”的文字说明:(6分)
材料一天安门原名为“承天门”,寓“承天启运”、受命于天”之意,是紫禁城的正门。清顺治八年(1651年)重修,改名“天安门”,取“受命于天、安邦治国”之意。天安门位于北京城的传统的中轴线上,由城台和城楼两部分组成。城楼大殿东西宽九间、南北深五间,用“九、五”之数,是取帝王为“九五”之尊,至高无上的含意。
材料二天安门就像一位沧桑的历史老人,它目睹了近代中国人追求民族复兴的奋斗历程。1912年天安门城楼见证了最后一次“金凤颁诏”,宣统退位。1919年的天安门广场人群汹涌,“还我青岛”的呼声惊醒国民。1949年的天安门欢呼一片,“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了”传遍神州。
回答:
(1)根据材料一,历史上的天安门反映了中国古代政治的哪些特征?(4分)
(2)材料二反映了近代民主革命历程中的哪三个重大历史事件?(3分)这些事件各自具有怎样的里程碑意义?(3分)
(3)进一步探究:结合下列图表内容和所学知识,完成关于近代历史上“南京大事记(部分)”的文字说明:(6分)
①“国耻开端” | ②“天国春秋” | ③“民主丰碑” | ④“人民解放” |
1842年8月29日 | 1853-1864年 | 1912年1月1日 | 1949年4月23日 |
1842年8月,中英签订《南京条约》,这是中国近代历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中国被迫割地、赔款、开放通商口岸,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遭到破坏。 | | | |
3.
材料一宋代著名绘画作品

材料二 1918年5月,鲁迅的《狂人日记》发表,成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开山之作。新文学以反抗传统、个性解放为思想基础,取得了丰硕成绩。“五四”新文学的兴起,扬弃和超越了古典文学的文化审美形态,成为向具有现代意义或现代性的新文学观念、形态等进行转变的新起点,真正在传统与现代之间划出了一条泾渭分明的分界线,其文化意义表现出一种鲜明的对现代意识、现代观念和现代价值标准的建构思想。
材料三现代主义的美术家似乎是超脱社会,超脱自然的人,他们不直接描写社会和人生,但他们的作品映射着社会和人生,采用的语言是荒诞的、抽象的。在他们的作品中,可以感觉到这些艺术家表现了现代人们的精神创伤,感觉到他们对现实生活的消极、悲观和失望的情绪,感觉到他们思想上强烈的虚无主义。
回答:
(1)根据材料一,两则材料分别体现了宋代哪种绘画风格?(2分)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其所反映的时代背景。(2分)
(2)根据材料二,“五四”新文学体现了哪些现代观念和价值标准。(2分)结合所学知识, “五四”新文学的兴起产生了怎样的影响?(4分)
(3)根据材料三,概括20世纪以来现代主义绘画在创作手法和思想内涵方面的主要特点。(2分)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主要原因。(4分)
(4)综合上述材料,以“文艺与时代”为主题谈谈你的认识。(2分)

材料二 1918年5月,鲁迅的《狂人日记》发表,成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开山之作。新文学以反抗传统、个性解放为思想基础,取得了丰硕成绩。“五四”新文学的兴起,扬弃和超越了古典文学的文化审美形态,成为向具有现代意义或现代性的新文学观念、形态等进行转变的新起点,真正在传统与现代之间划出了一条泾渭分明的分界线,其文化意义表现出一种鲜明的对现代意识、现代观念和现代价值标准的建构思想。
材料三现代主义的美术家似乎是超脱社会,超脱自然的人,他们不直接描写社会和人生,但他们的作品映射着社会和人生,采用的语言是荒诞的、抽象的。在他们的作品中,可以感觉到这些艺术家表现了现代人们的精神创伤,感觉到他们对现实生活的消极、悲观和失望的情绪,感觉到他们思想上强烈的虚无主义。
回答:
(1)根据材料一,两则材料分别体现了宋代哪种绘画风格?(2分)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其所反映的时代背景。(2分)
(2)根据材料二,“五四”新文学体现了哪些现代观念和价值标准。(2分)结合所学知识, “五四”新文学的兴起产生了怎样的影响?(4分)
(3)根据材料三,概括20世纪以来现代主义绘画在创作手法和思想内涵方面的主要特点。(2分)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主要原因。(4分)
(4)综合上述材料,以“文艺与时代”为主题谈谈你的认识。(2分)
2.单选题- (共12题)
4.
1858年6月,清朝某大臣上书:“……国家内匪未净,外患再起,征调既难,军饷不易,此战之不可者四也。”与这一奏折直接有关的历史事件是
①鸦片战争
②太平天国运动
③第二次鸦片战争
④义和团运动
⑤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①鸦片战争
②太平天国运动
③第二次鸦片战争
④义和团运动
⑤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A.①② |
B.③④ |
C.②③ |
D.④⑤ |
5.
(原创)下列文字材料反映的近代反侵略斗争,出现的先后顺序是
①“三元里前声若雷,千众万众同时来”
②“致远鼓楫冲重围,万火丛中呼杀贼”
③“愿人人战死而失台,决不愿拱手而让台”
④“神助拳,义和团,只因鬼子闹中原”
①“三元里前声若雷,千众万众同时来”
②“致远鼓楫冲重围,万火丛中呼杀贼”
③“愿人人战死而失台,决不愿拱手而让台”
④“神助拳,义和团,只因鬼子闹中原”
A.①②③④ | B.①③②④ | C.①②④③ | D.③①②④ |
6.
珠江流域和长江流域有众多的革命老区,这些地区为近代中国民主革命做出了巨大贡献。下列事件中,从珠江流域发展到长江流域的是( )
①太平天国运动 ②北伐战争 ③工农红军长征 ④淞沪会战
①太平天国运动 ②北伐战争 ③工农红军长征 ④淞沪会战
A.①② | B.①③ | C.②④ | D.③④ |
7.
为永远铭记抗日英烈的不朽功勋,大力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凝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2014年9月,民政部公布了首批300名著名抗日英烈与英雄群体名录。下表为该名录各种抗日力量所占比重表,对此认识正确的有( )
①中国共产党是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
②抗日英烈都牺牲于1937—1945年间
③敌后战场是抗战各时期的主战场
④国民党军队在抗战中发挥重要作用
抗日力量 | 东北抗日联军 | 新四军 | 国民革命军陆军 | 八路军 | 党政工作人员 | 其它抗日群体和个人 | 外籍抗日英烈 |
所占比重 | 7% | 9% | 29% | 32% | 10% | 13% | 0.02% |
①中国共产党是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
②抗日英烈都牺牲于1937—1945年间
③敌后战场是抗战各时期的主战场
④国民党军队在抗战中发挥重要作用
A.①③ | B.①④ | C.②③ | D.②④ |
8.
1979年1月1日,祖国大陆宣布:“台湾当局一贯坚持一个中国的立场,反对台湾独立。这就是我们共同的立场,合作的基础。”这一宣布
A.放弃了武力解决台湾问题的政策 |
B.直接促成了两岸的通航和通商 |
C.提出了和平解决港澳问题的设想 |
D.意味着统一祖国的方针调整 |
9.
马丁·路德决定将拉丁文版的《圣经》译成德语,但面对德国方言林立的状况,他“不得不问一问家里的母亲们,问一问在胡同里的孩子们,问一问集市上的贩夫走卒”。他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
A.建立德意志民族教会 |
B.使人们获得信仰自由 |
C.推动德意志国家统一 |
D.推翻天主教会的统治 |
10.
卢梭说:“行政权力的受任者决不是人民的主人,而只是人民的官吏,只要人民愿意就可以委任他们,也可以撤换他们;对这些官吏来说,这决不是订立契约的问题,而只是服从的问题”。这体现他主张
A.三权分立 | B.民主共和 |
C.君主立宪 | D.人民主权 |
11.
“19世纪的英国是科学的时代,当时的时尚就是人人都谈科学。”能对此作出证明的是
①经典力学体系的建构 ②相对论的提出
③电磁感应现象的发现 ④进化论的提出
①经典力学体系的建构 ②相对论的提出
③电磁感应现象的发现 ④进化论的提出
A.①② | B.③④ | C.①③ | D.②④ |
12.
下列表格中的言论客观反映了当时不同政治派别的思想倾向,其体现的共同主题是
1865年 | 李鸿章说:“机器制造一事,为今日御侮之资,自强之本。” |
1894年 | 郑观应说:“西人以商为战,欲制两人以自强,莫如振兴商务。” |
1903年 | 章太炎说:“公理之未明,即以革命明之;旧俗之俱在,即以革命去之。” |
1913年 | 梁启超说:“共和政治,非国民继续的觉悟努力,万万不会维持。” |
A.启蒙与救亡并重 |
B.推动中国近代化 |
C.实行民主政治 |
D.实现民族独立 |
13.
评论一:“百年喜读樽前兆,万里惊看海外文”;评论二:“其书罗列甚远之国,指掌形势可谓奇书”;评论三:“欲制夷患,比筹夷情,尤为有用之书”。据上述评论推断此书应该是
A.《海国图志》 | B.《变法通议》 |
C.《天演论》 | D.《狂人日记》 |
14.
1983年国庆节前夕,邓小平同志为北京景山中学题词“三个面向”(见下图)。“三个面向”的实质是


A.教育的发展是改革开放顺利进行的重要条件 |
B.教育的发展要顺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 |
C.通过加强国际交流和合作促进教育的发展 |
D.通过教育的发展提高国家和民族的竞争力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3道)
单选题:(12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3
5星难题:0
6星难题:7
7星难题:0
8星难题:1
9星难题: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