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应县第一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月考(三)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二
试卷号:438029

试卷类型:月考
试卷考试时间:2017/12/12

1.材料分析题(共2题)

1.
改革赋予社会发展以新生命力,社会在改革中不断前进。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都是在社会转型时期进行的重大改革,两次改革不囿于传统,除旧布新,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不告奸者腰斩,告奸者与斩敌首同赏,匿奸者与降敌同罚。……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僇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官奴婢)。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明尊卑爵秩等级,各以差次名田宅……而集小(都)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凡三十一县。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平斗桶权衡丈尺。
——《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二民族融合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是进步的现象。特别是那些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低于中原汉族的少数民族,一旦走进黄河流域这个汉文化的摇篮,他们就终究要融入这个汪洋大海之中。
——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
(1)根据材料一,概括商鞅变法中涉及民生问题的措施。
(2)依据材料二中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孝文帝改革对鲜卑族的发展历程产生的影响。你如何认识材料二中的观点?
(3)面对社会转型,两次改革要解决的主要矛盾各是什么?依据改革的措施,概括说明两次改革“除旧布新”的形式有何不同。
2.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太史公曰:商君,其天资刻薄人也。迹其欲干孝公以帝王术,挟持浮说,非其质矣。且所因由嬖臣,及得用,刑公子虔,欺魏将卬,不师赵良之言,亦足发明商君之少恩矣。余尝读商君《开塞》《耕战》书,与其人行事相类。卒受恶名于秦,有以也夫!
——《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二及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然王制遂灭。庶人之富者累巨万,而贫者食糟糠;有国强者兼州城,而弱者丧社稷。
——《汉书·食货志》
材料三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
——李斯《谏逐客书》
(1)材料一评论商鞅的主要标准是什么?这一标准对材料一的结论有何影响?
(2)材料二对商鞅变法肯定了什么?否定了什么?指出评论者的基本立场。
(3)材料三评论商鞅主要着眼于什么?与材料二的观点有何不同?

2.单选题(共23题)

3.
我国古代某一时期,国家统一、民族融合,青瓷与白瓷闻名世界,丝织技术开始吸收波斯的织法和图案风格,其京都为当时东西文明的交汇中心。这一时期应是
A.汉朝
B.唐朝
C.宋朝
D.明朝
4.
中国近代思想主要经历了“师夷长技以制夷”、“中体西用”、“维新变法”、“民主共和”“民主与科学”及“马克思主义”的演进过程,这些思想反映的共同主题是
A.政治的民主化
B.思想的自由化
C.经济的工业化
D.救亡图存
5.
《2012》是一部关于全球毁灭的灾难电影,它讲述在2012年世界末日到来时,主人公以及世界各国人民挣扎求生的经历。该片投资超过两亿美元,2009年在全球105个国家和地区上映,首映当天全球票房就已达到两亿美元。这说明电影艺术
A.能够唤起人类对自身命运的思考
B.折射出基督教文明的永恒生命力
C.纯粹是投机商人赢利性商业炒作
D.渗透了大国的强权意识和价值观
6.
英国哲学家指出:宗教改革是一次心灵追求自由的运动。下列最能佐证这一观点的是
A.“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B.“人是一件多么了不起的杰作”
C.“人人都可以直接与上帝沟通”
D.“人因为自己的善行而得救”
7.
柏拉图解释某人的一句名言时说:“事物对于你自己,就是它向你呈现的样子,对于我,就是它向我呈现的样子。”据此判断他解释的名言是
A.“人是万物的尺度”
B.“万物皆由水生成,又复归于水”
C.“求知是人类的本性”
D.“吾爱吾师,吾尤爱真理”
8.
吴国盛在《科学的历程》中说“古代中国人所创造的科学技术具有其独特的风格和独到的体系。构成这一独特的科技体系的有农、医、天、算四大学科,以及陶瓷、丝织和建筑三大技术。这四大学科和三大技术是中华民族先人在科学技术上的独特建树。”这说明中国古代科技的突出特点是
A.实验性,继承性
B.实用性,逻辑性
C.实验性,逻辑性
D.实用性,继承性
9.
民国时期,爬长城、逛颐和园、去梅兰芳家是当时老外来中国最向往的三大传统项目,梅兰芳由于唱京剧而闻名于世。京剧是我国的国粹,它主要是由
A.南方一些剧种传入北京后融合而成
B.流行于北方的剧种融合而成的
C.北京地区剧种演化而成的
D.元杂剧发展而来的
10.
春秋战国时期,采用了杠杆原理的桔槔得到了普遍应用。隋唐时期,人们发明了类似于不倒翁的行酒令的工具,俗称“酒胡子”。明代利用声音反射原理建造了天坛“回音壁”。(如下图所示)这些现象反映了
A.中国古代科技发明主要应用于生产
B.中国古代科技发展呈现多样性
C.明代科技更加注重总结
D.中国古代科技发展偏离了正确方向
11.
自明清以来,小说就在中国老百姓之中广为流传。康有为甚至认为,在那个时代,“经史不如八股盛,八股无如小说何。郑声不倦雅乐睡,人情所好圣不阿”。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①商品经济发展
②市民阶层壮大
③重商观念形成
④小说的世俗性
A.①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
12.
安史之乱(755~763)是唐朝由盛而衰的转折点,有位诗人在这场战乱中写了一首诗:“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写出了千古以来战争中妻离子散的悲哀。这位诗人应该是
A.李白
B.孟浩然
C.杜甫
D.杜牧
13.
汉藏之间自古就建立了血浓于水的紧密联系。《步辇图》(见下图)以贞观年间吐蕃赞普松赞干布与文成公主联姻的历史事件为题材,描绘了唐太宗李世民接见吐蕃使臣禄东赞的情景。关于《步辇图》的说法正确的是

①作品是唐代风俗画
②作品画风奔放、水墨淋漓
③表现了雍容华贵的盛唐气象
④作品中的人物刻画细致、形象传神
A.①②
B.②④
C.③④
D.①③
14.
有学者在评价《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时说:“而今人们却……证明天体也按照伽利略和牛顿根据地面上的实验和归纳所得到的力学原理,处在这个巨大的数学和谐之内。”这一评价揭示了牛顿时代的“科学革命”
A.构筑了现代物理学基本理论框架
B.引领人们对自然进行理性的认识
C.是近代自然科学的独立宣言
D.为启蒙运动奠定了理论基础
15.
被西方教会势力指责为“意在扰乱对神的信仰,企图毁灭上帝”,而中国启蒙思想家严复则认为“其彰人耳目,改易思理,甚于奈端(牛顿)氏之天算格致”的学说是
A.日心说
B.进化论
C.力学定律
D.相对论
16.
诺贝尔奖得主杨振宁在中山大学演讲说,上世纪20年代物理学“遍地黄金”,爱因斯坦26岁时写出三篇震惊世界的文章,“因为物理学几大原则问题正在等待破解”。爱因斯坦破解问题的“黄金”
A.大大加强了人类对微观世界的研究
B.为人们发现海王星提供了理论依据
C.为经典力学的创立奠定了理论基础
D.改变了人们认识世界的角度和方式
17.
历史学家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中写道:“那个时候的中国,天下滔滔,多的是泥古而顽梗的士人……如果没有‘中体’作为前提,‘西用’无所依托,它在中国是进不了门,落不了户的。”陈旭麓这一论述的侧重点是
A.肯定“中体西用”思想的积极意义
B.批判“中体西用”思想的局限性
C.论证“中体”和“西用”相互矛盾
D.强调“西用”必须服从于“中体”
18.
孙中山在评价某一历史事件时指出,“(此)诚思想界空前之大变动。推其原始,不过由于出版界之一二觉悟者从事提倡,遂至舆论放大异彩,学潮弥漫全国”。孙中山此处所说的“觉悟者”应包括
A.康有为
B.陈独秀
C.梁启超
D.严复
19.
一百年前,孙中山提出的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成为革命党人奋斗的纲领。以下论述能够体现民权主义思想的是
A.“就算汉人为君主,也不能不革命”B.“驱逐鞑虏之后,光复我民族的国家”
C.“改良社会经济组织,核定天下地价”D.“涤二百六十年之腥膻,复四千年之祖国”
20.
1978年的文章《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发表引发了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全国性大讨论,人们普遍认为它带来了党和民族的大觉醒。这里的“大觉醒”是指
A.放弃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方针
B.使人们回到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轨道上来
C.使人们彻底摆脱“左”倾错误
D.使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
21.
***撰文称:“一切革命同志须知:国民革命需要一个大的农村变动。辛亥革命没有这个变动,所以失败了。现在有了这个变动,乃是革命完成的重要因素”。***这一观点可能出自
A.《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B.《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
C.《井冈山的斗争》
D.《新民主主义论》
22.
1960年春天,《五朵金花》在埃及开罗举办的第二届亚非国际电影节上放映,担任主演的杨丽坤荣获了“最佳女演员”的“银鹰奖”,王家乙同获“最佳导演”的“银鹰奖”,埃及总统纳塞尔点名请杨丽坤亲自前往埃及领此大奖。出现这种现象的重要原因是
A.“双百”方针的提出
B.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C.文艺为无产阶级专政服务
D.文艺界出现繁荣局面
23.
费正清在《美国与中国》中说:“1977年毛后的领导转变了方针:为了现代化,国家重视专甚于红,重新建立为国选拔人才的传统制度。”这种“制度”具体是指
A.恢复高校考试招生制度
B.进行扫盲教育
C.实行三级学位制度
D.推行义务教育制
24.
“迷惘的一代”一语源自美国作家海明威的小说《太阳照样升起》。小说写的是一战后,一群流落法国的美国年轻人,由于战争给他们造成了生理上和心理上的巨大伤害,他们空虚、苦恼和忧郁,对社会不满,对前途失望,只能在沉沦中度日。下列与《太阳照样升起》属于同一文学流派的是
A.《西风颂》
B.《红与黑》
C.《母亲》
D.《等待戈多》
25.
某学校举办一次介绍欧洲文化的活动,邀请一些专家学者来校演讲。演讲题目包括:“歌德的诗歌创作”、“拜伦与希腊民族解放运动”和“雨果的小说艺术”等。为配合这项活动,学校还安排了一场音乐会,由钢琴家表演一场“贝多芬之夜”。这次活动的主题,应拟定为
A.文艺复兴时期的文艺
B.启蒙运动时期的学术
C.古典主义的文化风格
D.浪漫主义的文艺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2道)

    单选题:(23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15

    7星难题:0

    8星难题:4

    9星难题: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