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3题)
1.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如果同一批人同时拥有制定和执行法律的权力,这就会给人们的弱点以绝大诱惑,使他们动辄要攫取权力,借以使他们自己免于服从他们所制定的法律,并且在制定和执行法律时,使法律适合于他们自己的私人利益,因而他们就与社会的其余成员有不相同的利益,违反了社会和政府的目的……负责执行被制定和继续有效的法律;所以立法权和执行权往往是分立的。
――洛克《政府论》下篇
材料二 如果司法权不同立法权和行政权分立,自由也就不存在了。如果司法权同立法权合而为一,则将对公民的生命和自由施行专断的权力,因为法官就是立法者。如果司法权同行政权合而为一,法官便将握有压迫者的力量。――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上)
材料三 必须以设计政府的内部结构来弥补这种缺陷,使其政府各部门凭借彼此的相互关系,彼此约束,各使对方不能逾越自己的特殊范围。
――詹姆斯·麦迪逊(美国宪法制定者之一)
(1)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并结合时代背景指出洛克和孟德斯鸠政治主张的异同。
(2)据材料三指出,年轻的美国是怎样设计政府内部结构的?
材料一 如果同一批人同时拥有制定和执行法律的权力,这就会给人们的弱点以绝大诱惑,使他们动辄要攫取权力,借以使他们自己免于服从他们所制定的法律,并且在制定和执行法律时,使法律适合于他们自己的私人利益,因而他们就与社会的其余成员有不相同的利益,违反了社会和政府的目的……负责执行被制定和继续有效的法律;所以立法权和执行权往往是分立的。
――洛克《政府论》下篇
材料二 如果司法权不同立法权和行政权分立,自由也就不存在了。如果司法权同立法权合而为一,则将对公民的生命和自由施行专断的权力,因为法官就是立法者。如果司法权同行政权合而为一,法官便将握有压迫者的力量。――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上)
材料三 必须以设计政府的内部结构来弥补这种缺陷,使其政府各部门凭借彼此的相互关系,彼此约束,各使对方不能逾越自己的特殊范围。
――詹姆斯·麦迪逊(美国宪法制定者之一)
(1)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并结合时代背景指出洛克和孟德斯鸠政治主张的异同。
(2)据材料三指出,年轻的美国是怎样设计政府内部结构的?
2.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政治界虽经三次革命,而黑暗未尝稍减。其原因之小部分,则为三次革命,皆虎头蛇尾,未能充分以血洗净旧污;其大部分,则为盘踞吾人精神界根深蒂固之伦理道德文学艺术诸端,莫不黑幕层张,垢污深积。并此虎头蛇尾之革命未有焉.此单独政治革命所以于吾之社会,不生若何变化,不收若何效果也。
——陈独秀《文学革命论》,《新青年》第2卷
材料二 三纲之根本义,阶级制度也。所谓名教,所谓礼教,皆以拥护此别尊卑、明贵贱制度者也,近世西洋之道德政治,乃以自由平等独立之说为大原。与阶级制度极端相反。此东西文明之一大分水岭也。吾人果欲于政治上采用共和立宪制,复欲于伦理上保守纲常阶级制,以收新旧调和之效,自相冲撞,此绝对不可能之事。
——陈独秀《吾人最后之觉悟》,《青年杂志》第1卷
材料三 由《新青年》卷起的新文化运动狂飙,猛烈地冲击了千百年来束缚中国人心智的道德、伦理观念及建构其上的政治意识,运动本身反映了近代以来先进的中国人在认识中西文化差距问题上,已从器物、制度的层次深入到精神文化的层面,其对传统文化糟粕的批判和对两方思湖的大量引入,造就了一大批具有自由观念和开放意识的青年,对于民国政治、思想和文化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张岂之《中国历史·晚清民国卷》
(1)材料一认为中国革命未能成功的主要原因是什么?为了深化革命,陈独秀等知识分子以什么为旗帜掀起了思想解放运动?材料三对于新文化运动作用的评价,你是否赞同?请说出相应的理由。(3分)
(2)材料二认为,近代西方“道德政治”的根源是什么?束缚中国民主的最大阻碍又是什么?材料三提出,学习西方历经了“从器物、制度的层次深入到精神文化”的演进。以“器物”层次为例,概括指出思想领域里的两个史实依据。
材料一 政治界虽经三次革命,而黑暗未尝稍减。其原因之小部分,则为三次革命,皆虎头蛇尾,未能充分以血洗净旧污;其大部分,则为盘踞吾人精神界根深蒂固之伦理道德文学艺术诸端,莫不黑幕层张,垢污深积。并此虎头蛇尾之革命未有焉.此单独政治革命所以于吾之社会,不生若何变化,不收若何效果也。
——陈独秀《文学革命论》,《新青年》第2卷
材料二 三纲之根本义,阶级制度也。所谓名教,所谓礼教,皆以拥护此别尊卑、明贵贱制度者也,近世西洋之道德政治,乃以自由平等独立之说为大原。与阶级制度极端相反。此东西文明之一大分水岭也。吾人果欲于政治上采用共和立宪制,复欲于伦理上保守纲常阶级制,以收新旧调和之效,自相冲撞,此绝对不可能之事。
——陈独秀《吾人最后之觉悟》,《青年杂志》第1卷
材料三 由《新青年》卷起的新文化运动狂飙,猛烈地冲击了千百年来束缚中国人心智的道德、伦理观念及建构其上的政治意识,运动本身反映了近代以来先进的中国人在认识中西文化差距问题上,已从器物、制度的层次深入到精神文化的层面,其对传统文化糟粕的批判和对两方思湖的大量引入,造就了一大批具有自由观念和开放意识的青年,对于民国政治、思想和文化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张岂之《中国历史·晚清民国卷》
(1)材料一认为中国革命未能成功的主要原因是什么?为了深化革命,陈独秀等知识分子以什么为旗帜掀起了思想解放运动?材料三对于新文化运动作用的评价,你是否赞同?请说出相应的理由。(3分)
(2)材料二认为,近代西方“道德政治”的根源是什么?束缚中国民主的最大阻碍又是什么?材料三提出,学习西方历经了“从器物、制度的层次深入到精神文化”的演进。以“器物”层次为例,概括指出思想领域里的两个史实依据。
3.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13年中华民国正式公布《壬子癸丑学制》,该学制在精神上进一步革除了旧学制中忠君、尊孔的教育宗旨,提出了自由、平等、博爱的伦理道德现。1920年在该学制进行修改的过程中,教育部通令,凡国民学校都废止使用文言教材,代以现代语体文,至1922年停止使用一切文言文教科书。
材料二 下表反映了1949一1957年我国各类高校数最及构成情况(单位:所)
数据来源:《中国教育年鉴(1949-1981)》
(1)根据材料一井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民国初期实施教育变革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教育的变化特点并说明其原因。
材料一 1913年中华民国正式公布《壬子癸丑学制》,该学制在精神上进一步革除了旧学制中忠君、尊孔的教育宗旨,提出了自由、平等、博爱的伦理道德现。1920年在该学制进行修改的过程中,教育部通令,凡国民学校都废止使用文言教材,代以现代语体文,至1922年停止使用一切文言文教科书。
材料二 下表反映了1949一1957年我国各类高校数最及构成情况(单位:所)
年份 | 合计 | 综合大学 | 工业大学 | 农业院校 | 林业院校 | 医药院校 | 师范院校 | 语文院校 | 财经院校 | 政法院校 | 体育院校 | 艺术院校 | 其他院校 |
1949年 | 205 | 49 | 28 | 18 | - | 22 | 12 | 11 | 11 | 7 | 2 | 18 | 27 |
1950年 | 193 | 50 | 27 | 17 | - | 16 | 12 | 6 | 12 | 3 | 2 | 18 | 20 |
1951年 | 206 | 47 | 36 | 15 | - | 27 | 30 | 8 | 19 | 1 | 1 | 18 | 4 |
1952年 | 201 | 22 | 43 | 25 | 3 | 31 | 33 | 8 | 12 | 3 | 2 | 15 | 4 |
1953年 | 181 | 14 | 38 | 26 | 3 | 29 | 33 | 8 | 6 | 4 | 4 | 15 | 1 |
1954年 | 188 | 14 | 40 | 26 | 3 | 28 | 39 | 8 | 5 | 4 | 6 | 14 | 1 |
1955年 | 194 | 14 | 42 | 26 | 3 | 28 | 42 | 8 | 5 | 5 | 6 | 14 | 1 |
1956年 | 227 | 15 | 48 | 28 | 3 | 37 | 55 | 8 | 5 | 5 | 6 | 16 | 1 |
1957年 | 229 | 17 | 44 | 28 | 3 | 37 | 58 | 8 | 5 | 5 | 6 | 17 | 1 |
数据来源:《中国教育年鉴(1949-1981)》
(1)根据材料一井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民国初期实施教育变革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教育的变化特点并说明其原因。
2.论述题- (共1题)
4.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所谓“孔子”之名的三层含义。一是指真实的孔子,即孔子这个人是真实存在的,是春秋时期的一位学者、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活动家等。二是指不同视野下的孔子,即当人们从不同的立场、观点和视角来看待、理解、诠释和评价孔子及其所言、所行、所思时,所形成的各种不同的有关孔子的观念和形象。三是指纯粹符号化的孔子,即孔子之为孔子,不再是一种纯个人的私名,而是一个文化符号,一个人们交流与对话、对抗与互动时共同运用的公共符号。
材料 所谓“孔子”之名的三层含义。一是指真实的孔子,即孔子这个人是真实存在的,是春秋时期的一位学者、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活动家等。二是指不同视野下的孔子,即当人们从不同的立场、观点和视角来看待、理解、诠释和评价孔子及其所言、所行、所思时,所形成的各种不同的有关孔子的观念和形象。三是指纯粹符号化的孔子,即孔子之为孔子,不再是一种纯个人的私名,而是一个文化符号,一个人们交流与对话、对抗与互动时共同运用的公共符号。
——摘编自林存光《孔子形象的历史变迁与时代转换》
结合材料与所学中国的相关知识,围绕“不同视角下的孔子形象”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定的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需有史实依据)3.单选题- (共18题)
5.
有人认为:现实主义按照“本来如此”的面目再现生活,浪漫主义按照“应当这样子”表现生活。由此可见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共同之处是
A.将社会生活理想化
B.反映社会现实问题
C.否定现行社会制度
D.情节怪诞离奇虚构
A.将社会生活理想化
B.反映社会现实问题
C.否定现行社会制度
D.情节怪诞离奇虚构
6.
彼得·盖伊在《启蒙运动》一书中认为:“在文艺复兴时期的文人中间,完全世俗的、完全清醒的世界观,相对来说是很少见的……神圣的东西仍是文艺复兴时期雕塑家、建筑师和画家的中心主题。”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当时思想解放的力度不够 |
B.市民阶层的力量薄弱 |
C.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充分 |
D.宗教神权统治的顽固 |
7.
现代化是人类孜孜以求的目标。历史学家们认为,欧洲近代早期的文艺复兴、宗教改革、科技革命与启蒙运动极大地促进了人类精神层面的现代化进程。这四场运动的共同之处是
A.使因行称义主张被广泛接受 |
B.摧毁了天主教的精神枷锁 |
C.为资产阶级革命做了充分舆论准备 |
D.确保了代议制的逐步建立 |
8.
对人的强调使智者学派谴责奴隶制度和战争,并支持民众的大部分事业。有许多希腊人,特别是那些保守派,对智者学派的相对主义很顾忌。保守派顾忌“智者学派的相对主义”是因为智者学派
A.重视人的作用而忽视道德 | B.强调人是万物的尺度 |
C.强调树立人的尊严和权威 | D.否定神的意志的指导 |
9.
历史上曹操的形象多变。西晋陈寿著《三国志》,称赞曹操:“运筹演谋,鞭挞宇内,……抑可谓非常之人,超世之杰矣”。而南朝笔记小说《世说新语》对曹操父子则多有贬损,曹操假谲、毒杀曹彰等皆源于此。这说明
A.儒学地位的变化混淆了评价标准 |
B.记述者的立场影响了历史评价 |
C.正史比文学作品更接近历史真相 |
D.人物形象随着时间推移面模糊 |
10.
宋元的工匠们将规矩工整的楷书广泛用于刻书并加以改造,在明朝中期形成了以“横轻竖重、四角整齐”为特征的宋体字。宋体字的形成
A.实现了汉字由繁到简的演变 |
B.阻碍了中国书法艺术的传承 |
C.标志着活字印刷术正式诞生 |
D.利于印刷业发展和文化传播 |
12.
受牛顿力学体系的影响,洛克提出了天赋人权和社会契约;受达尔文进化论的影响,斯宾塞提出了证明白人殖民扩张合理性的理论。这说明近代自然科学
A.揭示了西方民主的虚伪 |
B.促使民主政治的形成 |
C.影响了社会科学的发展 |
D.美化殖民扩张的动因 |
13.
马文·佩里在《西方文明史》中写道:“虽然伏尔泰在巴黎了解了一些启蒙新文化,然而,只是在1726年到了伦敦以后,诗人伏尔泰才成为启蒙思想家伏尔泰。在英国,伏尔泰接受了牛顿的思想。”他从牛顿的著作中看到的是
A.如何以实验为主要方式,证实外力是改变事物运动状态的原因 |
B.如何以数学为表达形式,假说辐射是由具有能量的量子来实现的 |
C.如何以推理为主要方式,提出空间和时间的性质取决于物质运动 |
D.如何以数学为表达形式,运用理智建立普遍法则来解释物质世界 |
14.
1901-1903年,康有为撰写了《大同书》《中庸注》《论语注》等著作,阐述“循序渐进”、“不能邋(超越)等”的改制说,其主要意图在于
A.将西学与儒家经典相结合 |
B.反对蓬勃兴起的革命运动 |
C.极力维护清政府专制统治 |
D.托古改制减少变法的阻力 |
15.
陈独秀、李大钊等曾相信,社会的变革,只应“由人民自己一小部分一小部分创造……地方自治和同业联合”的组织,逐步造成民治主义的政治和经济基础,以此来使国民直接成为国家主人,从而达到“打破阶级制度”“实行共同劳工”和“公有主义”的目的。这说明此时的陈独秀、李大钊
A.主张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
B.赞同苏俄式的革命道路 |
C.倾向和平的建成社会主义 |
D.高举民主、科学的大旗 |
16.
美国学者史华慈说:“在苏维埃阶段,***把全部精力用在湖南和江西农村战略方面,但他承认这是对城市无产阶级运动的辅助。当***在西北树立了精神领导权时,他的无产阶级概念已经具有新的内容。”这里的“新的内容”出自
A.《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
B.《新民主主义论》 |
C.《论人民民主专政》 |
D.《论十大关系》 |
17.
1924年11月,孙中山以大元帅身份公布了《工会条例》。下列是条例中的某些条款,这些规定


A.体现了旧三民主义的新发展 |
B.表明其政治立场发生根本改变 |
C.倡导国共合作实现社会主义 |
D.背离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方向 |
18.
1953年艾青在《谈中国画》一文中提出了“新国画”概念。该文发表后,许多人撰文表示反对,然而这些反对文章却并未公开发表。3年后,《文艺报》刊登了俞剑华、刘桐良等批判《谈中国画》的文章。导致这一变化的直接因素是
A.三大改造基本完成 |
B.《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颁布 |
C.“双百”方针的提出 |
D.***发表《论十大关系》 |
19.
文艺复兴以来确立的不少法则被他们推倒,内容和主题不再重要,关注点转到纯粹的视觉感受上。对他们来说,风景之美不在于名山大川,而在于阳光照射下普通场景的色彩变幻。材料中的“他们”是指
A.荒诞派 |
B.浪漫派 |
C.现代派 |
D.印象派 |
20.
19世纪初的诗人普希金,在其诗中写道:“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不要悲伤,不要心急!优郁的日子里需要镇静,相信吧,快乐的日子将会来临。” 对这首诗的风格特点分析正确的是
A.热情歌颂现实,建立一个民主、科学的理性时代 |
B.对现实不满,以美好的理想和憧憬抨击当时社会 |
C.忠实描写现实,深刻揭露当时社会的矛盾和弊端 |
D.关注现实,强调社会应该满足人的平等自由愿望 |
21.
莫言在小说《生死轮回》中塑造了土地改革时被枪毙、在阴间里为自己喊冤的一个地主,不断地经历着六道轮回,一世为人,一世为马,一世为牛,一世为驴……每次转世为不同的动物,都未离开他的家族,未离开这块土地。小说正是通过他的眼睛,准确地说,是各种动物的眼睛来观察和体味农村的变革。下列与其文学流派相似的是
A.《唐璜》 |
B.《老人与海》 |
C.《百年孤独》 |
D.《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3道)
论述题:(1道)
单选题:(18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2
5星难题:0
6星难题:11
7星难题:0
8星难题:3
9星难题: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