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信丰中学2018届高三上学期期末模拟考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三
试卷号:437957

试卷类型:期末
试卷考试时间:2018/2/7

1.材料分析题(共3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这一次,英国人没有像对待查理一世那样采取暴力革命的方式,……于是,1688年的英国人,采取了一种被后人称为“光荣革命”的方式,来结束王权的专制。……议会在整个事件的演变过程中,都发挥了主导作用。这是一个前所未有的变化,国王由议会决定产生,意味着君权从“神授”变成了“民授”,它根本性地改变了在英国已经存在了千年之久的王权性质。从1688年起,英国正式确立了议会高于王权的政治原则,并在以后的几十年里逐步建立起君主立宪制。
    ——摘编自《大国崛起》解说词
材料二   这是两种对立的宪法精神之中和、妥协的产物:即革命党革命主义的宪法,与“逊位诏书”中所承载的、从晚清立宪以来的、和平改良的立宪派的宪法精神,二者结合起来,共同构成了中华民国构建时期的宪法根基,为我们现代中国的构建,提供了一个相对来说比较好的政治时期或者立宪时刻。辛亥革命发生过多少场战争?死了几个人?相比于英国的光荣革命,我们没有大的血腥性的政治动荡。英国革命查理一世被上了断头台,还有若干年的动荡,然后才实现了光荣革命,完成了英国从封建制的王权国家到了现代的君主立宪制的转型。至于法国大革命,更是充满了动荡和血腥。相比之下,中国在这一段时间,恰恰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立宪时期,这个立宪时期就是革命的宪法精神与妥协的和平宪法精神两者共同构成了中华民国第一个共和国的宪法精神,我视为“中国版的光荣革命”。
——摘编自高全喜《中国版的“光荣革命”》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光荣革命”的含义及君主立宪制的本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版的光荣革命”的观点的历史依据。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英两国“光荣革命”方式的异同。
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其实西方文化对中国的影响在汉代就开始了,当时的罗马帝国就与中国的东汉王朝开始了交往,这种交往的途径就是通过举世闻名的丝绸之路。到了唐代以后,中西方文化的交流就更加的频繁。第二次渗透,是元朝。当时因为蒙古帝国的影响力,大批的西方传教士涌入中国,其中最著名的就是马可波罗,他的《东方见闻录》在西方引起了巨大的反响。第三次渗透是在明末清初,西方传教士进入中国传教,并开始向中国推广西方的一些先进技术及先进理念,可惜当时中国的统治者并没有注意到这些人所传达的东西,中国还沉睡在天朝上国的迷梦中。等到了第四次渗透,已经是鸦片战争以后了,中国开始遭到西方列强的入侵,中国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第四次的渗透初期仍是外国人通过传教向中国人灌输西方的宗教哲学经济政治思想,但到了后期,一批批爱国青年成为了传播西方民主科学思想的主力军。第五次大规模渗透就是在改革开放后了,大量的西方文化涌入中国,深深改变了中国人的生活方式:中国人开始喝可乐了,中国人开始关注好莱坞了,中国人喜欢上NBA了,中国人爱上过洋节了,中国人的水平要用英语来衡量了,可见,第五次渗透的影响力大大超过了前四次的渗透,因为,它已经彻彻底底地征服了这个民族。
——摘编自互联网
材料二   元杂剧在18世纪曾一度风靡欧洲,借用中国素材来创作戏剧成为时尚,中国戏曲艺术手法也对西方产生了重大影响。当运用水墨画在宣纸上的中国画出现在西方时,一下子就吸引了西方人。西方人很早就知道中国的文学故事,这些故事是随着“丝绸之路”上商旅的口口相传辗转流传到西方的。在18—19世纪,随着东西方贸易的增加,大批中国小说被翻译到西方。另外,中国古诗生动简练、意象鲜明的简约美学对意象派诗歌产生了直接影响,开启了美国诗歌新境界。中国古代的制度文明、科技成果等对西方影响也是很大的。随着西方汉学日益勃兴,西方人对中国文化给予自身影响的呈现和阐释越来越周详和具体。
——摘编自陈伟《增强文化自信 实现文化自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影响西方文化传入中国的因素。
(2)根据材料一,概括西方文化传入中国的特点。
(3)概括材料二的观点,并就中国古代制度文明和科技成果的史实各举一例加以说明。
3.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张之洞改书院、兴学堂、倡游学,使武汉形成了较为完备的近代教育体制。传统的书院教学以研习儒家经籍为主,张之洞致力于书院改制,相继对江汉书院、经心书院、两湖书院的课程作出较大调整,各有侧重,以“造真材,济时用”为宗旨。在兴办新式学堂方面,其创办的算学学堂(1891年)、矿务学堂(1892年)、自强学堂(1893年)、湖北武备学堂(1897年)、湖北农务学堂(1898年)、湖北工艺学堂(1898年)、湖北师范学堂(1902年)、两湖总师范学堂(1904年)、女子师范学堂(1906年)等等,涵盖了普通教育、军事教育、实业教育、师范教育等层面。在“游学”方面,湖北是晚清派出留学生最多的省份之一。到1905年,仅留日学生就达1700余人,居全国之冠。张之洞督鄂期间,湖北武汉已成为新式教育的中心和国人瞩目之区。
——陈锋 张笃勤著《张之洞与武汉早期现代化》
(1)根据材料指出张之洞教育改革的特点。
(2)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张之洞教育改革的影响。

2.单选题(共16题)

4.
公民大会每月举行二至四次,参加大会的公民要每月两次前往奥林匹斯山;(雅典)议事会的500人以及陪审法庭的6000名成员,其总数约占雅典当时充分享有政治权利的公民的1/3,还有其他官吏、士兵等等,构成了在当时的经济条件下已经是相当庞大的行政机构。材料主要反映了雅典民主政治
A.运行所需社会成本非常巨大
B.切实保障了公民自由和权利
C.公民素质低下影响司法公正
D.公民资格具有高度的排他性
5.
《十二铜表法》的内容分别为:传唤、审判、求偿、家父权、继承及监护、所有权及占有、房屋及土地、私法、公法、宗教法、前五表之补充、后五表之补充等十二篇。与中国古代法律相比,罗马法的典型特征是
A.体现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思想
B.对后世法律文化有深远影响
C.以维护奴隶主贵族利益为出发点
D.商品经济影响下的私法发达
6.
北京人把玉米面叫棒子面,1937年0.1元1斤,到1944年涨到6、7元1斤,到1945年已上涨了1000倍。其主要原因是
A.抗日根据地粮食的匮乏B.北平地区的沦陷
C.南京国民政府通货膨胀D.四大家族的掠夺
7.
俄国二月革命时,社会革命党有八十万党员,孟什维克有二十万。布尔什维克到1917年4月仅有八万人,那时列宁等党的领导人有的在国外,有的在流放地,在国内的布尔什维克处于群龙无首的状态。这种情形导致了二月革命后
A.布尔什维克党实施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占据国家的主导地位
C.凸显出无产阶级政党暴力夺权的迫切性
D.政党纷争导致俄国沙皇专制制度的延续
8.
某组织规定,参加其会议必须具备五个条件:(1)奉行以和平共处和不结盟为基础的独立的外交政策;(2)支持民族独立运动;(3)不参加大国军事同盟;(4)不与大国缔结双边军事协定;(5)不向外国提供军事基地。该组织的成立
A.有力地冲击了美苏两极格局B.加速了欧洲一体化进程
C.推动了万隆亚非会议的召开D.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9.
清华大学学者阎学通说:“关于冷战后世界进入‘多极化’,人们的看法并不相同。我认为,多极化的判断与客观实际并不一致。……世界格局的两极化已经开始,并不存在多极化问题了。英国“脱欧”带来欧盟的进一步衰落,由此会加快两极化的进程,估计会比2023年早3-4年,也就是说2020年两极格局有可能定型。”对此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A.“两极化”是冷战时期“两极格局”的延续
B.从根本上否定当前“一超多强”格局的观点
C.观点的提出立足于国际政治力量对比的变化
D.英国“脱欧”直接导致了两极格局正式形成
10.
史载:明代江南昆山县的农家,“麻缕机织之事,则男子素习焉,妇人或不如也”,但乡村妇女“凡耕耘、桔槔之事,与男子共其劳”。材料反映了
A.男尊女卑的社会秩序得到巩固
B.男子是家庭手工业的主要劳动力
C.小农经济没有绝对的性别分工
D.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和缓慢发展
11.
嘉靖时期,唐枢在《复胡梅林论处王直》中提到:“若其私相商贩,又自来不绝,守臣不敢问,戍哨不能阻,盖因浩荡之区,势难力抑。一向蒙蔽公法,相沿数十百年。然人情安于睹记之便,内外传袭,以为生理之常。”这说明明朝的海禁政策
A.大大减少了政府的财政收入B.几乎根本没有被实际执行过
C.严重阻碍了中外的经济交流D.直接导致了阶级矛盾的激化
12.
“打个比方,商品经济发展是一个能量巨大的蓄水池,东西方贸易逆差是块臣石,巨石砸向水池,激起欧洲货币短缺的阵阵波浪,这种波浪通过地区间各种贸易关系传播,最终在伊比利亚半岛找到泄洪口。”这个比方直接说明了
A.伊比利亚半岛国家经济发展环境优于西欧
B.葡萄牙和西班牙最早开辟新航路的必要性
C.资本主义的萌芽是新航路开辟的根本原因
D.商品经济的不断发展造成了欧洲货币短缺
13.
“不能让农民自由选择只对他自己一时有利的办法。总之,市场调节只能在这个范围内灵活灵活。不这样做,八亿农民的所谓自由,就会冲垮国家计划。说到底,农民只能在国家计划范围内活动。只有这样,才有利于农民的长远利益,国家才能进行建设。这是农民与国家两利,是大政方针。”这段话实质上反映了
A.反对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B.坚持计划经济为主的发展战略
C.限制农民自由以促进国家建设D.市场调节不利于发展农村经济
14.
祖朱元璋说:“我朝罢相,设五府、六部、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等衙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沆,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材料蕴含的制约思想
A.演习了唐朝的三省六部制
B.体现了封建制度的完善
C.与孟德斯鸠学说基本一致
D.反映出中央集权的加强
15.
(题文)明清之际,我国文学成就斐然,涌现出大量追求个性解放的名作,如《西厢记》、《牡丹亭》、《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初刻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西游记》、《红楼梦》等。对此现象的解读,最为准确的是
A.社会普遍开展个性解放运动
B.体现了资产阶级的文化倾向
C.专制下思想解放的理想诉求
D.与文艺复兴运动的实质相同
16.
1892年,在西方传教士所办的各种学校中学习的学生已达一万六千余名。从1815年至1891年间,中国先后创办的各种华文报刊达64种,加上香港地区的6种,共达70种之多。……努力介绍西方的科学技术成就,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方面的状况以及近日新闻,为中国士子的视野与世界连接提供了客观条件。同时,有数以百计的外国书籍翻译为中文出版。材料直接反映出
A.近代中国人了解西方的途径具有多样性
B.留学教育培养了大批实用性人才
C.报刊杂志是宣传西方民主思想的主阵地
D.中西文化的频繁交流唤醒了民众
17.
1954年秋,***亲自发动了由批评俞平伯的《红楼梦》研究而展开的批判胡适派唯心主义的斗争。1955年,由批判胡风的文艺思想进而变为反对“胡风反革命集团”的斗争。这些斗争
A.促进了文学艺术的进一步发展繁荣
B.反映出“双百”方针遭到肆意破坏
C.集中体现阶级斗争为纲的指导思想
D.有利于确立社会主义思想主流地位
18.
读《1957—1960年各级各类学校增长情况(单位:所)》。从表中得出的正确结论是
A.“一五”计划工业化建设的客观要求B.“文化大革命”所造成的教育怪像
C.违背教育规律不符合当时国情的举措D.人民群众提高文化素养的强烈要求
19.
德国文学理论学家施莱格尔指出:“文学的功能不在于教化启蒙或描写反映现实,文学应该写幻想和无限的渴望……先自由地幻想,描写对现实的渴望,然后再痛苦地粉碎、破坏自己创造的这一幻想世界。”符合这一观点的文学作品是
A.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
B.雨果的《巴黎圣母院》
C.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
D.海明威的《老人与海》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3道)

    单选题:(16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15

    7星难题:0

    8星难题:0

    9星难题: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