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届河南省洛阳市高三上学期统一考试历史试试卷

适用年级:高三
试卷号:437792

试卷类型:期中
试卷考试时间:2016/3/21

1.材料分析题(共3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6世纪前后欧洲人向中国文明的学习,先从科学技术开始,这不仅包括造
纸、印刷、火药、指南针“四大发明”,还包括陶瓷、冶金、纺织等技术,以及军事技术和兵法等。之后又逐步深入到文化,即价值观、思想和道德。“东学西渐”对于欧洲而言,并不是被迫的,而是主动的。此时的欧洲,封建领主制的统治本身,已出现了矛盾,为了争翁,欧洲诸国鱿必须加强实力;另一方面,则是针对天主教罗马教廷的“宗教改革”,强调教徒的个性和自由,反对教廷及其分支机构的统治。在这种情况下开始的“东学西渐”,鱿有了内在的驱动力,即设法学习中国的先进文明,以增强国力,并突破天主教的专制。但是,并不是所有的欧洲人都愿意接受中国丈明.封建统治者(包括教会)对中国是采取排斤、抵制
的态度;主张引进并改造、吸收中国文明的,主要是代表新兴资本势力的变革者。
—摘编自刘永拮(’’东学西渐”与“西学东渐”》
材料二 “东学西渐”的过程,是与欧洲的社会变革过程统一的。实际上,17世纪和
18管纪初,中国对欧洲的影响比欧洲对中国的影响大得多。中国由于其孔子的伦玻体
系、为政府部门选拔人才的科举制度、对学问而不是对作战本领的羊重等,开始被推举为
模范丈明.也正是随着社会变革的进行,他们才逐步完成了对中国丈明的引进和改造,这
同时也就变革了欧洲本牙,欧洲也由此而发达。
—摘编自张允渭《东学西传、西学东渐和中西触合》
(1)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16世纪前后至18世纪欧洲出现的“东学西渐”与近代前期中国出现的“西学东渐”现象的异同。
(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7世纪和18世纪初欧洲推崇中国文明所反映的时代特征,并分析这一时期“东学西渐”对欧洲社会的重大影响。
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世纪中后期,达尔文的生物进化学说被很多人运用到社会政治思想中,形成一股“社会达尔文主义”思潮,英国哲学家、社会学家斯宾塞被认为是社会达尔丈主义的主要代表,其社会政治思想正是形成于该时期。政治上,这是殖民地扩张的黄金时期,各国的民族主义赞关者认为达尔文主义给了他们支持和正当理由;经济生活中,这是自由经营和粗普的个人主义的时期。斯宾塞认为,进化的规律是事物的普遮规律,主张绝对的自由竟争。他认为社会进化过程同生物过程一样,生存竞争、适者生存的原则起支配作用。他强烈反片国家干预社会生活,反对国家帮助救济穷人。他反对社会主义,认为社会主义原则是鼓励坏人依赖好人为生。

 —摘编自刘宗绪《世界近代史》

材料二  1861年1月,马克思说:“达尔文的著作非常有意义,这本书我可以用来当作历史上的阶级斗争的自然科学根据。”但他并不认为残酷的生存斗争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他在1869年的信中说:“英国社会的生存斗争—普追的竟争,一切人反对一切人的战争—使达尔文发现残酷的生存斗争是动物界和植物界的墓本规律。但是社会达尔文主义与此相反,却认为这是证明人类社会永远不能摆脱自己的兽性的决定论依据。”

 —摘编自张玉宝《马克思与进化论—对马克思与达尔文学说关系的重新思考》

材料三 社会达尔丈主义是由著名启蒙忍想家严复在19世纪晚期介绍进中国的.严复在翻译英国生物学家赫哥黎的《天演论》时加进了斯宾塞的观点和自己的发挥。因为,其目的并不是为了向国人介绍这一自然科学学说,而是意在说明中国应该顺应“天演”的规律,发奋自强,进免枚列强瓜分的惨祸,保持民族的独立。

    —摘编自刘悦斌《社会达尔文主义在近代中国的是与非》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马克思与斯宾塞对达尔文生物进化思想的不同认识并分析社会达尔文主义兴起的时代背景。
(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社会达尔文主义的历史作用。
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近代以来部分时期我国派遣国外留学生分类统计表
分类时间
派遣的国家
派遣方式
学习科类
人数
A
1900年1919年
欧美、日本
自费为主
理工、政法类为主
两万余人
B
1920年1937年
欧美、日本、苏联
自费为主
理工、政法类为主
人数不详
C
1938年1949年
欧美、苏联
自费为主
理工、政法类为主
人数不详
D
1950年1965年
苏联
公费
理工类为主
1.6万
E
1972年1978年
欧美、日本
公费
理工类为主
1.5万
F
1979年2011年
遍及全球大多数国家
自费为主
理工类为主
224万
 
从表格中提取不同阶段我国派遣国外留学生前后变化的四条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

2.单选题(共13题)

4.
19世纪40年代至70年代中期,德意志农村地区的人口出生率和自然增长率高于城市,但是同时期德意志城镇人口的增长速度却明显高于农村。这主要是因为德意志(  )
A.国家统一实现和民主制度确立B.城乡生活理念的不同.
C.农村经济恶化影响人口存活率D.城市化进程逐渐加快
5.
鸦片战争期间,一些外来新词语如政治、新闻纸、铁路、火轮机等在东南沿海官民中逐渐流传开来。这表明( )
A.殖民侵略推动西方文明的传播B.“体用”观的分歧已初露端倪
C.东南沿海的文明开化程度最高D.近代中国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6.
商周时期,土地归国家所有,贵族组织奴隶、平民进行农业生产;到了春秋战国时期,逐渐形成了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这两种耕作方式
A.都有利于调动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
B.都引发了社会阶级关系的变动
C.都与当时的社会生产力水平相适应
D.都实行家庭为单位的经营方式
7.
宋代以都城汴梁为代表的很多城市,流动人口远高于当地户籍人口,称为“浮客”。宋仁宗时,“天下废田尚多,……(民)或弃田流徙为闲民”。这一现象
A.说明农村经济日趋萧条B.表明租佃制日趋衰落
C.反映了人口流动的加剧D.反映了城市经济繁荣
8.
汉高祖令商人不得衣丝乘车,并加收繁重的商业税,极力降低商人社会地位,而宋代则出现了富商大贾在科举发榜时“榜下捉婿”的现象。这种现象的出现
A. 扩大了封建统治的基础
B. 深受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C. 改变了重农抑商的政策
D. 反映社会阶级结构的调整
9.
下表是16世纪末欧洲部分主要国家的物价与16世纪初相比的上涨倍数。由此可以推断
国家
西班牙
英国
荷兰
法国
倍数
4.2
3
2.6
2.2
 
A.殖民掠夺影响国内市场
B.商业革命引发价格革命
C.经济实力决定物价水平
D.殖民战争导致价格动荡
10.
1890年美国国会通过“谢尔曼反托拉斯法”,禁止垄断的行为;1914年又通过“克莱顿反托拉斯法”为“谢尔曼法”的修订法案,旨在针对地方上的价格歧视,及更进一步打击贸易限制。这些法案颁布的主要目的是
A.维护资本主义自由市场体制
B.保障美国社会弱势群体利益
C.防止企业之间进行盲目竞争
D.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11.
东方圣人孔子和古希腊著名思想家苏格拉底有许多相似的地方,苏格拉底生于公元前469年,正是孔子死后十年,因此有人将他说成是孔子在西方的再生。两人思想的共同点是
A.蕴含人文主义精神
B.倡导个性自由
C.批判原有社会秩序
D.维护君主权威
12.
与同时期法国相比,18世纪早期英国的启蒙思想家较少对现实政治进行批判,而更多的是对社会问题的研究和对未知科学领域的探索。英法启蒙思想家出现上述不同的主要原因是
A.经济水平的差异B.国际地位的差异
C.文化环境的差异D.政治制度的差异
13.
文艺复兴时期的一些教师、教育思想家和出版家发表许多探讨“新教育”的论著,他们所要培养的已不再是僧侣和神职人员,而主要是社会、政治、文艺、商业方面的括动家和冒险家。材料表明“新教育”( )
A.以培养通才为主要目的B.消除宗教对人的影响
C.强调人的价值和尊严D.反映资本主义的时代潮流
14.
1555年,欧洲奉行新旧教两派的国家签订奥斯堡和约,协议由各国统治者全权决定该国人民所信仰的教派,不能接受者只有迁居他国。由此可知,这一和约
A.界定了新旧教派的势力范围
B.有利于欧洲民族国家的发展
C.进一步推动了欧洲宗教改革
D.促成欧洲世俗权力高于教权
15.
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中国,外国传教士、资产阶级、先进知识分子、无政府主义者都在积极宣传各种社会主义思潮,其中包括马克思主义。这种现象的出现表明
A.马克思主义适合中国的国情
B.中国亟需改造社会的良方
C.社会主义已经成为时代潮流
D.中共的政治影响不断扩大
16.
湖畔派是18~19世纪英国的一种诗歌流派。该流派在诗歌题材上,主张写下层人民的日常生活,强调诗人的内心探索和感情的自然流露;在诗体方面,主张发展民间诗歌的艺术传统,采用民间口语,发挥诗人的想象力。下列同湖畔派创作风格相似的是
A.《百年孤独》
B.摇滚乐、爵士乐
C.《等待戈多》
D.《自由引导人民》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3道)

    单选题:(13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1

    5星难题:0

    6星难题:6

    7星难题:0

    8星难题:5

    9星难题: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