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黄冈市2017-2018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二
试卷号:437695

试卷类型:期末
试卷考试时间:2018/7/19

1.材料分析题(共2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古先圣王之所以导其民者,先务于农。民农非徒为地利也,贵其志也。民农则朴,朴则易用,易用则边境安,主位尊。民农则重,重则少私义,少私义则公法立,力专一。民农则其产复,其产复划重徙,重徙则死处而无二虑。舍本而事末则不令,不令则不可以守,不可以战。民舍本而事末则其产约,其产约则轻迁徙,轻迁徙,则国家有患,皆有远志,无有居心。民舍本而事末则好智,好智则多诈,多诈则巧法令,以是为非,以非为是。
——《吕氏春秋·上农》
材料二18世纪的法国处于封建经济的统治时期,封建农业在法国的国民经济中仍然占主要地位。除了少数地区有了一些资本主义式的经营外,绝大多数的农业处于封建农奴的状态下,受到封建统治者的剥削与压迫。18世纪前中期的法国由于连年战争和统治者的大肆挥霍,债台高筑,人民生活疾苦。柯尔贝尔企图靠牺牲农业利益发展工商业……失败,使法国经济进一步恶化,国内矛盾激化,进一步深化了封建统治的危机。法国资产阶级代表,纷纷提出发展资本主义、改善经济状况的要求,提出恢复和振兴农业的设想,代表资产阶级的重农学派也就应运而生了。
——摘编自王辉《重农学派与中国古代重农思想的比较》
材料三陈勇勤先生评价说“……毕竟重农学派是以重商主义的对比面出现的,他们要研究的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也就是说,中国先秦新改良的封建主义农业形式与18世纪中叶法国新兴的资本主义农业形式在本质上完全不同,企图以封建主义生产关系根基上的经济思想来充实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根基上的经济思想,这在逻辑上是行不通的。”
——陈勇勤《中西方经济思想的演化及比较研究》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中法重农思想兴起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中、法重农思想的异同。
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政府主动提倡工商业以来,对民法和商法的需要就变得明显起来了;同时,中国人逐渐认识到不平等条约的种种不利,并希望取消治外法权。英、美也在它们1902和1903年签订条约时要求修改法律(注、:1902年《中英商约》和1903年《中美商约》都申明一旦中国的法律制度经调查确认为“皆臻妥善”,两国即放弃在华法律特权,至少在原则上承认领事裁判权存在的有限性)。为此,设立了官署,由沈家本任主管,检查《大清律例》。
1905年,如剐刑等酷刑被废除,杖刑等体罚由罚款代替,连坐和严刑拷问也被废除。1906年起,政府聘请日本法律专家帮助编撰民法、商法和新的刑法;新刑法草稿在1908年完成。
——摘编自费正清《剑桥中国晚清史》
材料二
“文化大革命”的教训很多,其中之一,就是没有重视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1979年以来,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重视立法。截止七届人大共制定了138部法律,对10部法进行了修改,包括有关国家机构的法律、民法、刑法以及经济方面的法律等。……1997年党的十五大提出“健全社会主义法制,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根据十四大、十五大精神,围绕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制定了104部法律,对57部法律进行了修改。
——摘编自顾昂然《回顾新中国法制建设的历程》
(1)根据材料分析清末和新中国两次修订法律的原因。
(2)根据材料比较清末和新中国两次修订法律的相同之处。

2.论述题(共1题)

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编者按:福泽谕吉(1835—1901)是日本近代著名的启蒙思想家、明治时期杰出的教育家。《文明论概略》是福泽谕吉从文明论立场出发为日本设计的近代化蓝图,曾深刻地影响了日本近代化的走向,在此书中他就社会转型的问题说)文明有两个方面,即外在的事物和内在的精神。外在的文明易取,内在的文明难求。效仿西洋建筑洋房容易,而改革政治法律却难。至于更进一步想要改变人民的风气,更是谈何容易。既不能靠政府命令来强制,也不能依赖宗教教义来说服。唯一方法是顺应人民的天性,消除弊害,排除障碍,使全体人民的智德自然发展。人心有了改变,政令法律也有了改革,文明的基础才能建立起来。衣食住行等有形物质,必将不招而至。所以,吸取欧洲文明,必须先其难者而后其易者,首先变革人心,然后改革政令,最后达到有形的物质。
——摘编自福泽谕吉《文明论概略》
结合材料与所学的近代史相关知识,围绕“社会的转型”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3.单选题(共16题)

4.
“在罗马人那里,私有制和私法的发展没有在工业和贸易方面引起进一步的后果,因为他们的生产方式没有改变,但当资本主义经济在封建社会内部逐渐发展起来时,详细拟定的罗马法便立即得到恢复并重新取得威信。”对材料解读正确的是
A.罗马法未推动商品经济发展
B.罗马法推动了其生产方式的改变
C.罗马法在近代西方受到重视
D.罗马法与近代西方法律本质一致
5.
抗战时期,国民党军队在沦陷区进行了敌后游击战。据统计到1940年前后,国民党敌后游击战达到鼎盛时期,人数达100万人左右,一度成为日军重点进攻的对象。这一现象说明
A.国民党始终在积极抗击日军
B.国民党军队坚持抗战成为中流砥柱
C.国民党敌后战场成为主战场
D.国民党的敌后抗战牵制了日军力量
6.
“帝国主义总想保留在中国的特权,我们的方针是先把帝国主义在中国的残余势力清除一下,否则就会留下它们活动的余地。”这体现了
A.“一边倒”的外交政策
B.“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的外交政策
C.“另起炉灶”的外交政策
D.“求同存异”的外交原则
7.
1961年,约翰肯尼迪当选美国第35届总统后,提出的增加联邦教育投资、为老年人提供健康保险、大规模减税等立法方案均被国会否决,但他提出的加速太空开发的方案获得了国会的支持。这说明
A.美国进入以高科技为支撑的新经济时代
B.分权制衡的原则得到一以贯之
C.冷战思维影响了美国政府决策
D.美国政府大规模削减民众福利
8.
北宋时期都城开封以经商为业的人口有二万多户,其中640家资本雄厚的商户,囊括米、盐、茶等各类商品贸易;号称“正店”的大酒楼有170家,与茶坊、瓦子都是通宵营业。这主要反映了当时
A.政府放弃重农抑商政策
B.城市经济功能不断加强
C.封建制度阻碍经济发展
D.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
9.
下表中数据的变化反映出当时1721—1820年清代刑部档案中农村雇工案件统计表
A.刑部职能得以强化
B.人地矛盾日益突出
C.雇工维权意识增强
D.自然经济已经瓦解
10.
帝国主义国家在殖民地从事建设时,往往优先考虑宗主国利益。根据这种观点,19世纪英国在对埃及、澳大利亚、印度进行殖民统治时最先开始建设的项目可能是
A.交通设施
B.水利设施
C.教育制度
D.议会制度
11.
“商业、工业的交换始终会找到与自己相适应的状态,它们只会被人为的措施所搞乱,这些措施一旦干扰它们的自然活动,就会阻止它们发挥良好作用。”符合这种精神的是
A.重视工商业的发展
B.较大幅度削减关税
C.加强对经济的干预
D.注重经济立法活动
12.
下表为晚清财政收入结构表(单位:万两)

——冯杨《低关税与近代中国经济发展研究》对表中信息解读正确的是
A.农业生产衰退严重
B.政府放弃重农抑商政策
C.财政问题得到解决
D.民族资本主义得到发展
13.
1908年《天津商会开办大事记》曾列举天津商会开办以来“解商纷,纾商困,救商急,恤商难”,此外还办报纸、兴学堂、救灾、戒烟、劝工、参与地方治理等。材料反映出商会
A.主导了近代中国的工业化进程
B.解决了民族工业的发展障碍
C.践行了“实业救国”的社会思潮
D.履行了基层政经一体化组织的职能
14.
在“国民经济建设运动”中,国民政府制定和通过了一系列计划和议案,如“基本工业建设计划”(1928年)、“实业建设程序案”(1931年)、“实业四年建设计划”(1933年)、“中国经济建设方案”(1937年)等。这些计划和议案的制定
A.加强了对经济的管理和干预
B.阻碍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C.抵御了日本对华的经济侵略
D.使中国的经济结构趋向完善
15.
曲线图是描绘经济发展走向的一种比较直观的表达方式,下图是1952—2002年中国国民人均收入增长图,下图是1985—1991年我国物价指数上涨图。综合这两幅图可知在改革开放初期
A.国民人均收入与物价指数都较稳定
B.1984年城市改革导致贫富差距拉大
C.市场经济出现导致物价变化剧烈
D.物价变动有助于推动体制改革的深入
16.
苏格拉底在雅典法庭受审时曾对同胞大声疾呼:“雅典人啊!我尊敬你们,热爱你们。我要教诲和劝勉我遇到的每一个人……你们不能只注意金钱和地位,而不注意智慧和真理。”这说明苏格拉底
A.强调道德和教育的价值
B.反对雅典的直接民主
C.提倡应该理论联系实际
D.颂扬格物致知的意义
17.
魏源认为海运“优于河运者有四利:利国、利民、利官、利商”;1872年成立的轮船招商局提出“使我内江外海之利,不致为洋人占尽”。材料实质上反映了晚清时期
A.人们已认识到发展近代海军的重要性
B.海运逐渐取代河运成为重要运输通道
C.中国传统交通运输业开始向近代转变
D.国人海洋领土观念和海权意识的增强
18.
哈里森·埃文斯·索尔兹伯里在评论某个事件时写到“一切都变了,这是分水岭——***牢牢地掌握了领导权,并且中国共产主义运动宣布独立于莫斯科的指挥棒……从更深远的意义上说,则是中国共产主义革命运动的领导和方向的彻底改变。”材料中的“分水岭”是指
A.工农武装割据理论的形成
B.长征的胜利结束
C.中华苏维埃政权的建立
D.遵义会议的召开
19.
1958年9月19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提出应大力发展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争取在十五年左右的时间内,基本上做到使全国青年和成年、凡是有条件的和自愿的,都可以受到高等教育。这表明
A.“双百方针”在教育领域落实
B.“大跃进”扩展到教育领域
C.“一五计划”超额完成任务
D.普及高等教育成为发展核心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2道)

    论述题:(1道)

    单选题:(16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14

    7星难题:0

    8星难题:3

    9星难题: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