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曲靖市宣威一中2017-2018学年下学期期末考试 高一历史

适用年级:高一
试卷号:437512

试卷类型:期末
试卷考试时间:2018/7/11

1.材料分析题(共3题)

1.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素以尊重传统、崇尚中庸的英吉利民族中,极端道路往往是行不通的。……光荣革命吸取了40年代革命和1660年“复辟解决”两方面的教训,既摒弃了无限制的斗争,又避免了无原则的调和……它遏止了1661年后出现的君主专制主义趋势,根本改变了英国政治制度的发展方向,同时又没有割断历史,超越传统。
——程汉大《英国政治制度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材料二  1746年,乔治二世听取了卡特赖特勋爵和威廉·普特尼的意见,否决了由配兰(时任内阁首相)提出的任命威廉·皮特为国防大臣的建议。配兰等人毫不退让,于2月10日带领全体阁员和其他非阁员大臣集体辞职。乔治二世恼羞成怒,当时就任命巴思伯爵为财政大臣,受命组阁。巴思伯爵不是下院议员,又缺少一位能帮助他控制下院多数的得力助手,很难得到下院的必要支持。……他总共只当了两天“首相”,在英国近代政治史上创下了一个新纪录。……乔治二世面临政治危机,只好再请配兰等人复职。
——阎照祥《英国政治制度史》(人民出版社)
材料三 其主要内容有:一是重新分配议席,下议院议席分配将郡议员人数由188席增加至253席,市代表由465席减至399席,取消“衰败选区”(人口减少、经济落后地区),减少一些选区的议席,人口增加的选区议席增多,新兴工业城市取得较多议席。其具体规定是:人口不足2000人的56个城镇被取消了下院议席,人口在2000-4000人之间的31个城市只能保留一个议席……
——陈敏昭《英国议会制度及其改革》
请回答:
(1)材料一中“根本改变了英国政治制度的发展方向”指的是什么?据材料一分析英国政治制度发生根本改变的原因。
(2)据材料二归纳英国责任内阁制的基本原则,说明英国政坛出现危机的政治根源。
(3)据材料三概括1832年英国议会改革的主要内容,这一改革内容有何积极影响?
2.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外交事业取得了重大成就。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中美两国的社会制度根本不同,在中美两国政府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分歧。但是,这种分歧不应当妨碍中美两国在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建立正常的国家关系,更不应该导致战争。……我们希望,通过双方坦率地交换意见,弄清楚彼此之间的分歧,努力寻找共同点,使我们两国的关系能够有一个新的开始
———《人民日报》1972年2月22日
材料二自从一八九四年以来的半个世纪中,由于日本军国主义者侵略中国,使得中国人民遭受重大灾难,日本人民也深受其害。前事不忘,后事之师,这样的经验教训,我们应该牢牢记住。
中日两国的社会制度不同,但这不应该成为我们两国平等友好相处的障碍。恢复中日邦交,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建立友好睦邻关系,将为进一步发展我们两国人民的友好往来,扩大两国经济和文化交流,开辟广阔的前景。中日友好不是排他的,它将为和缓亚洲紧张局势和维护世界和平作出贡献
———1972年9月26日周恩来在欢迎宴会上的祝酒词
材料三中日两国联合声明在北京签字

请回答:
(1)材料一与当年哪一事件有直接关系?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中美两国的政治分歧有哪些?双方“努力寻找共同点”的成果是什么?
(2)据材料一、二,发展中美、中日正常的国家关系应遵循怎样的原则?据此分析这一原则的基本特点。据材料二指出,中日关系的健康发展还应注意什么问题?
(3)据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请为材料三图片写一简要说明
3.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下图描绘的是18世纪末19世纪初的广州十三行商馆的情景。商馆前的广场上,美国、英国等国家的国旗迎风飘扬;画面的右上方绘着一座观音庙和一栋五层的镇海楼。

(1)材料中所示的十三行在当时行使怎样的职能?它实质上是哪一政策的产物?
(2)根据所学知识,从政府管理商贸活动的角度,分析宋、清时期的不同,这对海外贸易产生了什么影响?从中应吸取怎样的教训?

2.单选题(共35题)

4.
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规定“联邦主席由普鲁士国王担任,称为德意志皇帝”。而法国1875年宪法修正案则宣布“凡曾经统治过法国的家族不得当选为共和国总统。”这两个规定反映了
A.两国民主与专制力量对比的差异
B.法德意识形态的对立
C.两国宪法都彰显出共和主义思想
D.法德代议制形式有别
5.
1687年4月和1688年4月詹姆斯二世先后发布两个“宽容宣言”,残酷迫害清教徒。还向英国工商业主要竞争者——法国靠拢,严重危害了英国利益。面对此问题,英国资产阶级
A.发动光荣革命,与新贵族阶层妥协
B.颁布《权利法案》,确立了议会主权
C.建立内阁机构,限制国王的行政权
D.改革议会制度,中等阶级更多参政
6.
“议会除了不能使一个女人变成男人和使一个男人变成女人之外,能够做一切的事情”。这句话说明
A.议会权力至高无上
B.议会还有不能做的事
C.议会也不是绝对权威
D.议会还要听从于某些人
7.
《权利法案》规定:未经议会同意,国王无权废止法律,国王的征税为非法;议员有在议会演说、辩论或议事之自由。其体现的宪政原则是
A. 王在议会
B. 议会至上
C. 少数服从多数
D. 政教分离
8.
某学者评价说:“中国统帅部以大量兵力集中淞沪,既削弱了华北的抗日战力,又未保住京沪杭地区,而上海和南京失守,长江门户洞开,对武汉和华中腹地威胁极大。”这一观点
A.赞扬了国民政府的积极抗战B.主张以牺牲华北来确保华中
C.主张集中力量进行淞沪会战D.低估了淞沪会战的战略意义
9.
1963年董必武畅游嘉兴南湖,回忆起四十二年前的往事,挥笔提联:“烟雨楼台,革命萌生,此间曾著星星火;风云世界,逢春蛰起,到处皆闻殷殷雷。”这里的“星星火”主要是指
A.五四运动爆发
B.中国共产党制定民主革命纲领
C.中国共产党诞生
D.***发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10.
(题文)“十年争战后,国共合作又……抗日是中心,民主能自救…”。陈毅的这首诗反映了国共两党再度携手合作的有关事实。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实现的标志是
A.北伐战争开始
B.国民党一大的召开
C.西安事变
D.国民党公布中共提交的国共合作宣言
11.
有学者指出,十月革命是否具有成熟的经济、政治、文化前提?“从政治上看,十月革命确实是一场无产阶级……夺取政权的社会主义革命,但从经济和文化上看,十月革命又带有明显的民主革命的性质”。其意在说明十月革命
A.是典型的新民主主义革命B.缺乏成熟的革命理论指导
C.继续完成民主革命的任务D.并非完全的社会主义革命
12.
中国近现代史上先后出现了多部宪法,其中一部宪法规定:“中华民国的主权属于国民全体。”另一部则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据此可知,这两部宪法都体现了
A.“人民主权”思想
B.“三权分立”理论
C.卢梭的“社会契约论”
D.人人平等
13.
1958年10月6日,***曾向台湾、澎湖、金门、马祖同胞指出,台、澎、金、马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不是另一个国家。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没有两个中国。……你们与我们之间的战争,三十年了,尚未结束,……建议举行谈判,实行和平解决。……这是中国内部贵我两方有关的问题,不是中美两国有关的问题。关于上述材料解析错误的是
A.说明中央即将彻底停止炮轰金门
B.当时的中央重视和平统一
C.材料指出了台湾问题是中国内政问题,不是国际问题
D.发布此文告时正处于中美敌对时期
14.
1971年11月1日上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五星红旗第一次在联合国总部升起,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是中国外交的重大胜利
B.美国孤立中国政策的破产
C.有利于中国在国际事务上发挥更大的作用
D.是美国调整对外策略的结果
15.
(题文)“不承认国民党政府同各国建立的旧的外交关系,对于驻在旧中国的各国使节,只当作普通侨民对待,而不当作外交代表对待,以便在新的基础上同各国另行建立新的外交关系。”这一政策被***形象地概括为
A.一边倒
B.另起炉灶
C.不结盟
D.求同存异
16.
1999年,中美关系因以美国为首的北约用导弹袭击中国驻南大使馆而处于低点。1999年11月,中美两国就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达成协议。2001年4月1日,南海撞机事件又给中美关系蒙上阴影。2002年2月21日美国总统布什访华,2002年10月江泽民***访美,中美关系再现曙光。两国关系之所以出现这样的波折,是因为
A.中美两国既有共同利益又有分歧
B.作为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两国既相互斗争又相互合作
C.中美两国人民热爱和平,渴望合作,从根本上推动了中美关系的发展
D.不同的社会制度和文化背景决定的
17.
1984年六届人大二次会议后,“一国两制”成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其中的“一个中国”原则是中国政府解决港澳台问题及发展对外关系的一个重要原则,下列表述不准确的是
A.1972年美国政府承认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
B.1972年日本政府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中国唯一合法政府,台湾是中国一部分
C.1978年美国政府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中国唯一合法政府,台湾是中国一部分
D.1992年海峡两岸就“一国两制”达成共识,史称“九二共识”
18.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之所以逐渐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可,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主要是由于它
A.消除了不同国家之间的分歧
B.根本上消除了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C.得到了广大亚非国家的认可
D.超越了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差异
19.
20世纪五六十年代以来,促进世界格局向多极化发展的因素不包括
A.日本谋求政治大国的地位B.不结盟运动的兴起
C.欧洲统一进程的加快D.美苏两国的冷战对峙
20.
1956年7月18日至19日,铁托(南斯拉夫)纳赛尔(埃及)尼赫鲁(印度)在南斯拉夫的布里俄尼岛举行政治会晤。7月20日,三国领导人发表一项《联合声明》。《声明》反对把“世界分成强有力的国家集团”,提出“应该建立世界规模的集体安全”,“应该继续并且鼓励奉行不同政策的各国领袖之间的接触和意见交换”。这表明
A.不结盟思想的形成和不结盟运动的酝酿已经出现
B.不结盟运动已经形成
C.不结盟运动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发展起来
D.世界多极化趋势开始出现
21.
在中国古代历史上,最稀少和最美的东西,往往被皇家垄断。宫廷使用和收藏的工艺品主要来自于
A.外国贡品
B.民间私营手工业
C.家庭手工业
D.官营手工业
22.
“西周时期,实行了垄作法;西汉时实行代田法,还采用轮作倒茬和间作套种方式;宋代以后,江南地区形成稻麦轮作的一年两熟制和一年三熟制。”这充分体现了我国古代农业
A.精耕细作的生产模式
B.男耕女织的经营方式
C.生产工具的不断改进
D.农业技术的变革创新
23.
英国的煤炭消费量从1800年的1000万吨,猛增到1856年的6000万吨。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英国煤炭储量丰富
B.蒸汽机的推广
C.冬季取暖的需要
D.发电机的发明
24.
历史学家罗荣渠指出:“英国发展的领先地位是在17、18两个世纪中逐步形成的。”促成英国该时期“领先地位”的因素包括
①君主立宪制度形成
②确立海上殖民霸权
③积极发展垄断组织
④率先开始工业革命。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25.
下列图表内容与人类工业化进程有关,左侧是史实陈述,右侧是对陈述的推论。其中这些推论正确的有
A.1个B.2个C.3个D.4个
26.
下图中五条曲线反映了1840~1956年我国五种经济形态,即自然经济、民族资本、外国资本、洋务资本与官僚资本的发展变化情况。那么,下列代表近代中国最先进经济成分的是
A.A线
B.B线
C.C线
D.D线
27.
1927—1936年,我国民族工业发展较快。如最大的民族资本荣氏申新厂纱锭数和布机台数,在这十年间增长300%和281%,新兴工业部门如化学工业、橡胶工业、搪瓷工业都有较大的发展。促进这一时期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因素有
①国民政府形式上统一全国,政局相对稳定
②国民政府的推动、支持
③中国人民反帝爱国运动的促进
④爱国实业家的努力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④
28.
从1978年10月起,四川重庆钢铁公司等6家企业开始城市经济体制改革试点;到1979年底,全国企业扩权试点达到4200家,到1980年又发展到6600家,占预算内全国国营工业企业总数的16%,产值的60%和利润的70%。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改革后这些企业不再是国营企业
B.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为农村改革提供了支持
C.城市改革由试点企业逐步扩展
D.很多企业对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持观望态度
29.
一位著名学者说: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一个非常了不起的事情,这个思想确立了以后中国搞建设就有了方向,搞经济改革就有了方向。由此看出该学者认为“这个思想”
A.是开辟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道路的宣言书
B.回答了“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和怎样建设党”的重大问题
C.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理论最终形成
D.推动中国的改革开放进入一个新阶段
30.
今天我们之所以能如此普遍地阅读到白话文,新文化运动中的两篇文章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它们是()
A.《文学改良刍议》和《文学革命论》B.《海国图志》和《狂人日记》
C.《庶民的胜利》和《文学革命论》D.《孔子改制考》和《文学改良刍议》
31.
中国的先进知识分子宣传马克思主义的方式包括  (  )
①创办各类刊物
②翻译和撰写宣传文章
③组建研究会和早期共产党组织
④大力向工人阶级宣传马克思主义
A.①②B.②③
C.②③④D.①②③④
32.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客观原因是
A.20世纪初中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B.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
C.无产阶级队伍的壮大
D.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33.
鲁迅在回忆20世纪初年的情形时说,“有人说G·Byron(拜伦)的诗多为青年所爱读,我觉得这话很有几分真。就自己而论,也还记得怎样读了他的诗而心神俱旺。”当时爱国青年喜读拜伦作品,主要是因为它()
A.与文学革命运动的方向一致B.继承了欧洲古典文学的传统
C.具有批判现实主义的精神特质D.充满追求自由和解放的浪漫主义精神
34.
胡适说:“我们肯往前看的人们,应该虚心接受这个科学工艺的世界文化和它背后的精神文明,让那个世界文化充分和我们的老文化自由接触,自由切磋琢磨,借它的朝气锐气来打掉一点我们的老文化的惰气和暮气。”这表明胡适的主张是
A.中学应充分世界化
B.全盘接受西洋文化
C.保存中国固有的文化
D.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35.
观察下列历史人物与书影,哪项说法与史实不相符合
A.该书关注时局,对当时的思想解放有重要的启迪作用
B.图中人物早期满脑子都是封建纲常伦理道德
C.“师夷长技以制夷”即学习西方先进的技术与制度
D.该书出版时,在广州的英国人大为惊恐
36.
作为教育的载体,教科书不但承载了知识,也透视了国家的兴衰与变迁。下列教科书图片最有可能出现于
A.1949—1956年
B.1956—1966年
C.1966—1976年
D.1978—1988年
37.
1959年被公认为是新中国电影的第一个高峰,当年推出一系列优秀影片,写下了新中国电影史上的光辉一页。这些影片在20世纪60年代的命运不可能是
A.推向世界,步入一个辉煌时期
B.作品受到政治批判
C.基本上被各种样板戏取代
D.告别辉煌,百花凋零
38.
某作家被评论为“史诗传统最重要的继承人”。这一结论的有力证据是
A.《等待戈多》B.《人间喜剧》C.《战争与和平》D.《西风颂》

3.选择题(共14题)

39.一质点沿x轴运动,加速度与速度方向相同,在加速度数值逐渐减小至零的过程中,关于质点的运动,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40.一质点沿x轴运动,加速度与速度方向相同,在加速度数值逐渐减小至零的过程中,关于质点的运动,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41.一质点沿x轴运动,加速度与速度方向相同,在加速度数值逐渐减小至零的过程中,关于质点的运动,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42.一质点沿x轴运动,加速度与速度方向相同,在加速度数值逐渐减小至零的过程中,关于质点的运动,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43.

读图,回答有关问题。

44.有人说网络“一半是天使,一半是魔鬼。”,理解正确的是(    )

①网络是把双刃剑,有利有弊   ②网络信息良莠不齐,不良信息是毒害青少年的“沙尘暴” 
③上网=游戏+聊天+网恋            ④文明上网有益于身心健康

45.有人说网络“一半是天使,一半是魔鬼。”,理解正确的是(    )

①网络是把双刃剑,有利有弊   ②网络信息良莠不齐,不良信息是毒害青少年的“沙尘暴” 
③上网=游戏+聊天+网恋            ④文明上网有益于身心健康

46.

某同学为探究植物生理活动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其它条件相同).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47.已知n是正整数, {#mathml#}27n{#/mathml#} 是整数,则n的最小值是{#blank#}1{#/blank#}.
48.已知n是正整数, {#mathml#}27n{#/mathml#} 是整数,则n的最小值是{#blank#}1{#/blank#}.
49.以下句中“之”字的用法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②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

③黄鹤之飞尚不得过④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

50.图1是测量神经纤维膜内外电位的装置,图2是测得的膜电位变化。请回答:

51.图1是测量神经纤维膜内外电位的装置,图2是测得的膜电位变化。请回答:

52.图1是测量神经纤维膜内外电位的装置,图2是测得的膜电位变化。请回答: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3道)

    单选题:(35道)

    选择题:(14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1

    5星难题:0

    6星难题:14

    7星难题:0

    8星难题:14

    9星难题: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