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1题)
1.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美国梦”是一个伴随美国这个国家开始的梦想。1620年,一群英国清教徒搭乘“五月花”号横穿大西洋来到马里兰,希望建立一个自由平等没有宗教迫害的“天堂”。从那时起,美国梦已开始悄然萌芽——这片几乎是未开垦的大陆给了每一个人均等的机会,只要努力奋斗,都可以实现自己的梦想。随着美国的独立和不断地拓展国土,美国梦也在不断地向前拓展。虽然美国梦的精神贯穿着美国的历史,但“美国梦”一词单独作为一个概念提出来并家喻户晓则是20世纪的事。1931年5月詹姆斯·亚当斯完成《美国史诗》一书,该书对美国梦的定义是:不论家世和背景,每个人依靠自身的能力和成就,都有机会获得更好、更富裕和充实的生活。
—— 摘编自《美国梦:鸿鹄志远天道酬勤》
材料二中国梦是一个拥有悠久文化的大国自近代一百多年历经外敌入侵与种种苦难而形成的伟大梦想,是不满现状的中国人顽强不屈、坚持探索形成的发展道路。这就不难理解一个曾经落后挨打、任人欺凌的半殖民半封建国家图自强、谋发展的热切愿望,不难理解中国共产党人重温革命理想、呼唤新时代的崇高信念和理想境界,以及勇于承担、不谋私利、富于牺牲精神的历史使命感和民族责任感。因此,中国梦必将最大限度地凝聚全民族的力量,激励全国人民释放磅礴正能量,齐心协心圆梦。
—— 摘编自《求是》(2013年第14期)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美国梦”的精神核心,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詹姆斯·亚当斯如此定义“美国梦”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中国梦实现的前提和条件,新时期以来,中国共产党为“呼唤新时代的崇高信念和理想境界”进行了哪些成功的探索。
材料一“美国梦”是一个伴随美国这个国家开始的梦想。1620年,一群英国清教徒搭乘“五月花”号横穿大西洋来到马里兰,希望建立一个自由平等没有宗教迫害的“天堂”。从那时起,美国梦已开始悄然萌芽——这片几乎是未开垦的大陆给了每一个人均等的机会,只要努力奋斗,都可以实现自己的梦想。随着美国的独立和不断地拓展国土,美国梦也在不断地向前拓展。虽然美国梦的精神贯穿着美国的历史,但“美国梦”一词单独作为一个概念提出来并家喻户晓则是20世纪的事。1931年5月詹姆斯·亚当斯完成《美国史诗》一书,该书对美国梦的定义是:不论家世和背景,每个人依靠自身的能力和成就,都有机会获得更好、更富裕和充实的生活。
—— 摘编自《美国梦:鸿鹄志远天道酬勤》
材料二中国梦是一个拥有悠久文化的大国自近代一百多年历经外敌入侵与种种苦难而形成的伟大梦想,是不满现状的中国人顽强不屈、坚持探索形成的发展道路。这就不难理解一个曾经落后挨打、任人欺凌的半殖民半封建国家图自强、谋发展的热切愿望,不难理解中国共产党人重温革命理想、呼唤新时代的崇高信念和理想境界,以及勇于承担、不谋私利、富于牺牲精神的历史使命感和民族责任感。因此,中国梦必将最大限度地凝聚全民族的力量,激励全国人民释放磅礴正能量,齐心协心圆梦。
—— 摘编自《求是》(2013年第14期)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美国梦”的精神核心,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詹姆斯·亚当斯如此定义“美国梦”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中国梦实现的前提和条件,新时期以来,中国共产党为“呼唤新时代的崇高信念和理想境界”进行了哪些成功的探索。
2.单选题- (共16题)
2.
恩格斯在论述罗马帝国时期的思想家时指出:“另一类的思想家,即法学家,则对新的秩序赞赏不已,因为一切等级差别的取消,使他们得以全面制定他们心爱的私法,因而他们就为皇帝制定了空前卑鄙的国家法。”对这段材料理解不正确的是
A.法官可以随心所欲地制定法律 |
B.公民与自由民的区别消失 |
C.罗马法稳定了帝国统治的基础 |
D.法学家确立了万民法 |
4.
当英国国王参观博尔顿和瓦特的工厂时问博尔顿正在制造什么,博尔顿说:“是力量,陛下。”这种“力量”产生的直接作用是
A.导致工厂制度的普遍建立 |
B.推动了机器的发明和普及 |
C.引发了交通运输工具的变革 |
D.促进了许多工业城市的形成 |
5.
1979年,傻子瓜子经营者年广九因为生意兴隆 雇了十多个工人,引起了激烈的争论。邓小平却说:“让傻子瓜子经营一段怕什么?伤害了社会主义吗?第二年又有人将年案上报到邓小平那里,他只批了六个字:放一放,看一看。从中可以看出邓小平
A.非常看重经济发展思路的转变 |
B.用迂回战术解决国内的重大分歧 |
C.思考问题充分考虑群众的想法 |
D.希望改变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
6.
普罗泰格拉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宋明理学家提出“‘心’是宇宙万物的本原”。他们共同强调的是
A.知行合一的认识论 |
B.以人为中心的世界观 |
C.人的主观感受的重要性 |
D.人的客观存在的重要性 |
7.
赵孟頫曾在《秀石疏林图》上题诗:“石如飞白木如籀,写竹还应八法通。若也有人能会此,须知书画本来同。”他强调的是
A.绘画应该精通多种技法 |
B.应该把书法融入绘画中 |
C.艺术应形象地反映生活 |
D.绘画与书法具有相通性 |
8.
中国古代的《墨经》曾用实际的方法讨论了衡器一类的杠杆平衡,墨家比古希腊的阿基米德更早注意到距离和平衡的关系,可惜缺乏明确的定量研究,因此没有得出阿基米德的杠杆原理。出现这种现象的根源在于
A.中国古代科技重实用轻理论 |
B.自给自足的封建自然经济 |
C.儒家思想长期占据统治地位 |
D.君主专制制度的不断加强 |
9.
正像历史学家认为17世纪下半叶是牛顿的时代那样,人们常把20世纪的上半叶看成是爱因斯坦的时代。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经典力学成就了17世纪牛顿的时代 |
B.相对论是物理学领域最伟大的革命 |
C.相对论的提出彻底否定了经典力学 |
D.相对论提供了辩证看待世界的途径 |
10.
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进化的思想对达尔文来说……不是新的,在他以前,这思想已被提出并应用于科学的各领域。”这里“已被提出并应用科学的各领域”的思想是
A.《天演论》 |
B.人猿同祖 |
C.获得性遗传 |
D.细胞学说 |
11.
20世纪20年代,有人说:“自从‘主义’二字来到中国以后,中国人无日不在‘主义’中颠倒。开口是‘主义’,闭口是‘主义’”。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这里的‘主义’应指三民主义 |
B.此人对信仰“主义”者持批判态度 |
C.说明了“主义”社会影响力很大 |
D.说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已成为发展趋势 |
12.
在古代,“国学”指的是国家一级的学校。近代以来,国学的含义发生变化,指的是“中国的一切过去的历史文化”。国学大师章太炎认为,“夫国学者,国家所以成立之源泉也。吾闻处竞争之世,徒恃国学固不足以立国矣,而吾未闻国学不兴而能立者也。”国学兴起于20世纪初,大盛于20世纪20年代。国学的兴起与大盛从侧面反映了
A.传统华夷观念的固化 | B.“中体西用”思想的延续 |
C.近代化道路受到质疑 | D.对向西方学习的反思 |
13.
王国维在1911年曾说:“中国今日,实无学之患,而非中学西学偏重之患……中西二学,盛则俱盛,衰则俱衰,风气既开,互相推助。……虑二者之不能并立者,真不知世间有学问事者矣!”这表明他
A.否认中西学的差异 | B.倡导中西学兼收并蓄 |
C.主张“中体西用” | D.理性反思新文化运动 |
14.
孙中山说,“世界开化,人智益蒸……经济问题继政治问题之后,则民生主义跃跃然动,20世纪不得不为民生主义之擅扬时代也”,“民生主义,欧美所虑积重难返者,中国独受病未深,而去之易”。材料反映孙中山的民生主义
A.管制经济资源以实现政治平等 |
B.致力劳资和谐以求社会安定 |
C.解决中国社会进步带来的政治问题 |
D.解决国家经济发展所带来的社会问题 |
15.
***在《论十大关系》和《同音乐工作者的谈话》中提出“中国的和外国的,两边都要学好”,“我们的方针是,一切民族、一切国家的长处都要学,政治、经济、科学 、技术、文学、艺术的一切真正好的东西都要学。”这说明
A.“双百”方针得到充分体现 |
B.旧的教育制度得到彻底纠正 |
C.社会主义教育仍然没有确立 |
D.三大改造时期需要各种人才 |
16.
校园标语(口号)也能折射出时代发展的脉络。下面有校园标语(口号)出现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的是
A.“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 |
B.“向科学进军” |
C.“把失去的光阴夺回来” |
D.“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
3.选择题- (共1题)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1道)
单选题:(16道)
选择题:(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2
5星难题:0
6星难题:0
7星难题:0
8星难题:1
9星难题: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