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届黑龙江哈尔滨第六中学高三上期期末考试历史卷

适用年级:高三
试卷号:437420

试卷类型:期末
试卷考试时间:2015/1/29

1.材料分析题(共2题)

1.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新中国成立前夕,***就提出,“我们在国际上是属于以苏联为首的反帝国主义战线一方面的。真正的友谊的援助只能向这一方面去找,而不能向帝国主义战线一方面去找。”在帝国主义和社会主义两大阵营中间,“中立”是不可能的,中国必须站在以苏联为首的和平民主阵营一边。明确宣布“一边倒”,打破了帝国主义的幻想。这一外交方针对新中国建设起了重大作用。
——靳德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材料二  “一边倒”外交政策的实施不仅使新中国在经济援助、外交等方面倚重苏联,并且政治体制、经济体制的某些方面也照搬前苏联经验,产生了许多弊端,走了许多弯路。同时也加剧了中美关系的冻结程度,限制了中国外交向纵深的发展。
——游艳丽《美国对华政策与新中国“一边倒”外交政策之联系》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实施“一边倒”外交政策的历史背景。
(2)请结合所学知识评价材料二的观点。(要求观点明确,史实充分)
2.
(23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英语,现在几乎在全世界通用。约3.8亿人将其作为第一语言,2亿人为第二语言,将近10亿人正在学习英语。英语已经成为全球化的语言——互联网、商业、政治和技术的语言。英语是欧盟的官方语言,超过80%的国际组织以英语为官方语言。全世界的科学家都知道必须“出版英文著作,否则就在母语著作中消失了”。而英语在全球语言中的胜利也伴随着许多其他语言的消亡。到20世纪末,世界现存6000种语言中,只有一半还在使用,保留着表达方式。
在历史上,有的语言像动植物一样灭绝了。然而近年来,语言更是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消失;消失的语言中有一半是在1500年和2000年间退出历史舞台的。尽管造成语言消失的原因有多种,最基本的原因则是由于原本孤立的人群之间的联系增加,以及新移民潮的到来。语言需要孤立状态以发展并保持其独特性质,一旦孤立被打破,地方语言将与文化差异和传统一起消失。在某些地区,如南亚,不同的语言集团能够得以共存,但更典型的情况是强势集团的语言有意取代弱势语言。因此,海外扩张和“日不落”帝国的建立应为英语的扩散和地方语言的灭绝负责。英语国家美国作为政治、经济和文化强权加速了这一进程。
当然,这一过程引起了摩擦。许多观察家将英语的流行视为殖民主义压迫的遗产,应被根除。1908年甘地警告同胞“让千百万人懂英语是在奴役他们”,这种情感在90年后印度国防部长那里得到了回音,他发誓自己不会停止斗争“直到英语被赶出我国”。相比之下,其他印度人相信英语为讲着800种语言和方言的印度次大陆带来了统一,并把它与外部世界联系起来。此外,印度政府与其他国家政府一样,在无意之中,通过执行统一语言的政策,加速了地方语言的消失。例如,印度只把英语和印地语作为官方语言来使用。多语言条件下的政府公务开支和公共教育成本将非常高昂。
全球化世界有许多力量推动了如英语这样少数语言的使用,也威胁着小语言集团的生存。然而,近来对濒临灭绝语言的抢救获得了一定成效,特别是在当地语言被树立为文化自尊心和国民意识的旗帜的地方。曾经近乎消失的威尔士语和爱尔兰语又繁荣起来,那瓦霍语、毛利语和夏威夷语也得以复兴。
(1)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消失的语言中有一半是在1500年和2000年间退出历史舞台的”原因。(12分)
(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印度对待英语的态度,并予以评析。(11分)

2.单选题(共11题)

3.
1895年,一位中国外交官对当时四个欧美国家的政体分别作了如下评述,“君主能以事下会议而不能独断”、“议院主议法,政府主行法,察院主断法”、“举国听于议院,势太偏重”、“上议院主用世爵,参以选举,君权仍重”,他所评述的国家依次是( )
A.英、美、法、德B.法、英、美、德
C.英、德、美、法D.法、德、美、英
4.
胡德平在读托克维尔的《旧制度与大革命》时谈道:“只有行政是可以真正集权的,因为处理政务要讲效率,就像是军事长官要处理军事问题那样。但政府的权限必须明确,法律未授权的领域,绝对不能进入。”胡德平认为行政集权必须
A.使行政权集中行使
B.少数服从多数
C.法律面前一律平等
D.依宪法行政
5.
马克思在《中国事件》一文中说:“中国的连绵不断的起义已延续了十年之久,现在已经汇合成一个强大的革命,不管引起这些起义的社会原因是什么,也不管这些原因是通过宗教的、王朝的还是民族的形式表现出来,推动这次大爆炸的毫无疑问是英国的大炮……”该文中所说的“事件”是指( )
A.太平天国运动B.义和团运动
C.辛亥革命D.五四运动
6.
1938年4月9日伦敦路透社电讯:“英军事当局,对于中国津浦(天津—南京浦口)线之战局极为注意。最初中国军获胜之消息传来,各方面尚不十分相信,但现已证明日军溃败之讯确为事实……英人心理,渐渐转变,都认为最后胜利当属于中国。”上述报道是对下列哪一战役发表的评论
A. 淞沪会战 B. 平型关大捷
C. 台儿庄战役   D. 百团大战
7.
西汉御史指出国家盐铁官营的目的为:“大夫各运筹策,建国用,笼天下盐铁诸利,以排富商大贾,……损有余,补不足。以齐黎民,是以兵革东西征伐,赋敛不征而用足。”
据此分析,下列关于盐铁官营的表述,正确的是
A.政府可获取经济与政治的双重利益
B.基本解除了百姓赋税负担
C.以垄断经营排斥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D.目的就是要解决军费问题
8.
19世纪中期,欧洲的技工学校和工人学院为女生开设读、写、算术、平板缝纫等课程,男生则学气象学、地质学、陶瓷制作、电学等课程。以下选项最符合作者观点的是
A.男女平等观念不占主流B.传统男尊女卑思想依然严重
C.工业化加剧了性别歧视D.工业化进程强化了性别分工
9.
文革结束后,中共领导人逐渐认识到,由于资本主义在现代中国历史上的失败,社会主义时期依然存在着前资本主义的社会经济生活方式,从而使“封建主义的残余”而不是资本主义成为中国现代经济的发展,因而也是真正的社会主义发展的最大障碍。这表明
A.中共探索符合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B.文革后党内仍有左倾错误
C.封建主义制度是新中国发展的最大障碍
D.社会形态的演进是不可跨越的
10.
美国学者杰里•本特利所著《新全球史》中文版序言中有这样一段话:“19世纪下半叶,受进化论和科学分类学的影响,西方史学家倾向于把世界各民族分为不同类型,并孤立考察各自发生、发展的过程,因此不同名目的‘文明史’在世界史著作中占据主导地位。20世纪以后,随着相对论的传播,西方史学家的注意力向不同民族和地区之间的‘相对性’和‘关联性’转移,体现‘全球互动’的世界史便应运而生。”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
A.西方近代史学发展与科学方法论的发展密切相关
B.在相对论基础上产生的全球史观比文明史观科学合理
C.研究西方史学必须精通西方自然科学理论
D.文明史观与全球史观都是当前研究世界历史的主要方法
11.
孟德斯鸠指出:“有可能会出现这种情况,政体是自由的,而公民却毫无自由;或者是,公民可能是自由的,而政体却无自由可言。在这两种情况下,前者是政体在法律上是自由的,而事实上不自由;后者是公民在事实上是自由的,在法律上不自由。”其核心观点是
A.政体自由与公民自由相矛盾
B.公民与政体的自由均受法律制约
C.法律规定与公民权不可分割
D.法律规定的自由与事实不尽一致
12.
茅海建说:“在宏观的历史叙述中,细节经常被无意或有意的忽略。如此这般的直接结果是,历史被叙述为运动方向明确的具有某种必然性的潮流。由此引发的直接思考是,戊戌变法若真是顺应历史潮流的必然事件,其结局似不应如此。连续13年的观察使我感到,戊戌变法很可能是一偶发的事件,其发生、发展到最后的结局,充满着变数,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很可能就存在于那些历史的细节之中。”这表明
A.戊戌变法违背了历史发展潮流
B.宏观史学缺乏必要的研究价值
C.研究戊戌变法需要更加重视细节
D.历史叙述不能客观地表现历史
13.
“魔幻现实主义”作品既坚持反映社会现实生活的原则,又在创作方法上插入许多神奇、怪诞的幻景。2012年中国作家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其获奖理由是:“莫言的魔幻现实主义作品,融合了民间故事、历史和当代社会。”这一评价说明莫言的作品
A.深刻反映了日益尖锐的社会矛盾
B.开启了现代小说创作的一个新流派
C.兼具现实主义和现代主义风格
D.以想象和夸张的手法塑造人物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2道)

    单选题:(1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11

    7星难题:0

    8星难题:1

    9星难题: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