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2题)
1.
思想和科学的发展是人类社会生活的重要内容,随着历史变迁而不断进步。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就自然科学的表现形态而言,有三种不同层次的类型:一是科学精神;二是科学知识;三是科学应用。15、16世纪以后的西方,就自然科学发展的一般趋向而言,主要是在科学精神领域中取得了巨大的进展,如探索自然规律以表现人的价值和能力,尊重客观规律以准确揭示自然发展的因果关系,只相信事实不迷信权威,只相信相对真理不承认绝对真理等
——马世力《世界史纲》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15、16世纪以来西方在科学精神、科学知识、科学应用上的重大进展事例
材料二西方首创科学革命,对于人类文明进步的促进意义,恐怕是无论怎么强调也不会过分,近代东方曾有一些人鼠目寸光,只看到科学的“形而下”(注:指具体的事物)的意义……“中体西用”“师夷之长技以制夷”,诸如此类的论点都与这种对科学革命的片面理解有关。其实科学革命显然还有“形而上”(注:指思维活动)的一面,就是说它凸显了理性的价值,昭示了一种科学主义的世界观,其核心就是要破除迷信、解放思想,克服一切传统偏见,以科学的精神来重塑人类的整个生活方式
——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2)材料二中“一种科学主义的世界观”的内涵是什么?请以西方人文主义的演变历程加以说明。
材料三科学与民主,是陈独秀一生追求的两大目标,陈独秀曾说:“现在世上有两条道路,一条是向共和的科学的无神的光明道路,一条是向专制的迷信的神权的黑暗的道路”陈独秀是“倾向共和科学方面”,在他看来,科学可以推动物质文明的发展、精神文明的进步以及国民素质的提高。他的确崇拜科学征服自然的能动作用,但他更把它看作一种反对‘迷信’的武器……仍坚信“科学与民主,是人类社会进步之两大主要动力。”
——《陈独秀科学思想评析》
(3)近代中国人在对待西方科学的认识上,材料二和材料三有什么不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导致这种不同的原因。
材料一就自然科学的表现形态而言,有三种不同层次的类型:一是科学精神;二是科学知识;三是科学应用。15、16世纪以后的西方,就自然科学发展的一般趋向而言,主要是在科学精神领域中取得了巨大的进展,如探索自然规律以表现人的价值和能力,尊重客观规律以准确揭示自然发展的因果关系,只相信事实不迷信权威,只相信相对真理不承认绝对真理等
——马世力《世界史纲》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15、16世纪以来西方在科学精神、科学知识、科学应用上的重大进展事例
材料二西方首创科学革命,对于人类文明进步的促进意义,恐怕是无论怎么强调也不会过分,近代东方曾有一些人鼠目寸光,只看到科学的“形而下”(注:指具体的事物)的意义……“中体西用”“师夷之长技以制夷”,诸如此类的论点都与这种对科学革命的片面理解有关。其实科学革命显然还有“形而上”(注:指思维活动)的一面,就是说它凸显了理性的价值,昭示了一种科学主义的世界观,其核心就是要破除迷信、解放思想,克服一切传统偏见,以科学的精神来重塑人类的整个生活方式
——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2)材料二中“一种科学主义的世界观”的内涵是什么?请以西方人文主义的演变历程加以说明。
材料三科学与民主,是陈独秀一生追求的两大目标,陈独秀曾说:“现在世上有两条道路,一条是向共和的科学的无神的光明道路,一条是向专制的迷信的神权的黑暗的道路”陈独秀是“倾向共和科学方面”,在他看来,科学可以推动物质文明的发展、精神文明的进步以及国民素质的提高。他的确崇拜科学征服自然的能动作用,但他更把它看作一种反对‘迷信’的武器……仍坚信“科学与民主,是人类社会进步之两大主要动力。”
——《陈独秀科学思想评析》
(3)近代中国人在对待西方科学的认识上,材料二和材料三有什么不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导致这种不同的原因。
2.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善观水者,必观其澜。明末清初以下,中国社会发生深刻变化。一些有识之士,勇立潮头,审时度势,引领时代。下列代表人物的言论所体现的思想作为时代精神,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进步。
(1)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三位代表人物言论分别反映的社会问题及主张。
(2)根据材料,联系明清以来历史发展的趋势,简析有识之士引领时代的原因。
材料善观水者,必观其澜。明末清初以下,中国社会发生深刻变化。一些有识之士,勇立潮头,审时度势,引领时代。下列代表人物的言论所体现的思想作为时代精神,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进步。
代表人物 | 生活年代 | 言论 |
顾炎武 | 1613-1682 | 文之不可绝于天地者,曰明道也,纪政事也,察民隐也,乐道人之善也,若此者,有益于天下,有益于将来。——《日知录》 |
魏源 | 1794-1857 | 广东互市二百年,始则奇技淫巧受之,继则邪教毒烟受之,独于行军利器则不一师其长技,是但肯受害不肯受害也。——《海国图志》 |
陈独秀 | 1879-1942 | 本志主旨,固不丰批评时政,青年修养,亦不丰讨论政治,然有关国命存亡之大政,安忍默不一言。——《新青年》3卷5号《答顾克刚》 |
(1)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三位代表人物言论分别反映的社会问题及主张。
(2)根据材料,联系明清以来历史发展的趋势,简析有识之士引领时代的原因。
2.单选题- (共22题)
3.
法国历史学家德尔玛指出:现代欧洲文明源于古希腊和罗马的文明,因为欧洲人从希腊那里‘继承了关于任何社会的某种概念的动力线’。而从罗马那里“继承了一种政治的和法律的思想,一种范畴”。对“动力线”和“一种范畴”的理解最全面的是
A.人文主义思想和民主政治形式,国家尊重个人权利 |
B.人民主权原则和轮番而治方式,个人尊重国家利益 |
C.公民人会机制和陪审法庭监督,个人和团体的权利 |
D.个人主义理想和民主社会观念,国家的权利和利益 |
4.
“托克维尔定律”认为:……革命的发生并非总因为人们的处境越来越坏,最经常的情况是,一向……忍受着最难以忍受的法律的人们,一旦法律的压力减轻,他们就将它猛力抛弃。被革命摧毁的政权几乎总是比它前面的那个政权要好些……。据此分析法国大革命的背景,正确的是
A.社会发展催生革命的热情 | B.社会上层的变革愿望突出 |
C.暴力革命破坏社会的良性发展 | D.权利平等可能威胁个人自由 |
5.
明清之际,思想界及文学界不断强化“贾而好儒”“亦贾亦儒”的新动向。同时,不少商人结交儒林,真心问学,慨然捐资,与儒士一道共襄文业,同赞义举。材料意在说明
A.文化变革的经济动因 |
B.商人政治地位的提高 |
C.统治阶级的腐朽没落 |
D.士商互动的社会风气 |
6.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文艺创作上开始更加尊重个体尊严,更加强调人文关怀。主旋律电视剧中的英雄人物开始走向多元化的局面。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双百”方针的恢复 |
B.对外开放的全面实施 |
C.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
D.社会道德风尚的变革 |
7.
冯友兰在《中国哲学史》一书中写道:(明清)在这个时期,在某些方面,中国的文化有了重大进展。……,官方方面,程朱学派的地位甚至比前朝更为巩固。非官方方面,程朱学派和陆王学派在明末清初都发生了重大的反动。这里的“反动”是指:
A.对传统儒家思想的批判继承 |
B.宋明理学的统治地位丧失 |
C.对传统儒学地位的彻底否定 |
D.倡导“自由”“平等”思想 |
8.
下图是拉斐尔的《圣母子与施洗者约翰》。“用古希腊罗马的方法展现人体美和自然美,突破了宗教对人体的禁忌,以世俗人物的形象刻画宗教人物,以市民阶级的审美标准来诠释世界”。可见这一时期的艺术


A.标志着人文精神的起源 |
B.披着宗教的外衣反专制 |
C.以宗教形式宣扬人文思想 |
D.摆脱了宗教的束缚 |
9.
“我们人类的骨肉都是用同样的物质造成的,我们的灵魂都是天主赐给的,具备着同样的机能和一样的效用。我们人类是天生一律平等的,只有品德才是区分人类的标准。”这段话主要体现
A.古代希腊智者学派的观点 |
B.文艺复兴人文主义主张 |
C.宗教改革权至上的思想 |
D.启蒙运动理性主义精神 |
10.
西塞罗说,“苏格拉底第一个把哲学从天上拉了回来,引入城邦甚至家庭之中,使之考虑生活和美德、善、恶的问题”。他旨在说明苏格拉底
A.主张哲学研究的主体是人 |
B.发扬光大理性主义精神 |
C.追求功利主义的思想倾向 |
D.将美德与知识有机结合 |
11.
启蒙运动时期,伏尔泰提出了“砸烂一切无耻”的口号;新文化运动期间,有人提出了“打倒孔家店”的口号。这反映了两大运动
A.都以救亡图存作为最高奋斗目标 |
B.都彻底结束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 |
C.都为未来社会设计了美好的蓝图 |
D.都把斗争矛头指向专制统治和旧思想 |
12.
“说话”(讲故事) 是宋代的文学形式。《陆游集·剑南诗稿》中有载: “斜阳古柳赵家庄,鼓盲翁正做场。身后是非谁管得,满村听说蔡中郎。”这说明宋代文学
A.世俗化的趋势加强 | B.集中表现农村生活 |
C.内容凸显历史故事 | D.适应市民阶层需要 |
13.
据晋代《三国志》记载,诸葛亮“于治戎为长,奇谋为短”,“盖应变将略,非其所长欤”。而在宋元时期文人的笔下,诸葛亮的形象被大力美化或神化,志在北伐一统、兴复汉室的诸葛亮成为民族英雄、爱国志士,更成为呼风唤雨、用兵如神的神奇军师。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文学风格的发展 |
B.主流思想的演变 |
C.统治政策的需要 |
D.民族矛盾的尖锐 |
14.
1862年,马克思重读了达尔文的《物种起源》。他说,“我重新阅读了达尔文的著作,使我感到好笑的是……达尔文在动植物界中重新认识了他自己的英国社会及其分工、竞争、开辟新市场、‘发明’以及马尔萨斯的‘生存斗争’。”据此可以看出马克思认为
A.达尔文学说是科学社会主义的重要来源 |
B.生物进化论是自然进化的结果 |
C.生存斗争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 |
D.达尔文混淆了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区别 |
15.
19世纪后期有一种理论被用来为帝国主义辩护。认为殖民地是强国的繁荣和生存所必需的,还认为诸土著民族软弱、低劣,需要优越的、较强大的欧洲人的保护和指导。这种理论是
A.经典力学 |
B.相对论 |
C.进化论 |
D.马克思主义 |
16.
1913年,康有为等在山东曲阜召开孔教会第一次全国大会。与此同时,全国各地还相继成立了一些名目不同的尊孔组织,如“孔社”、“宗圣社”、孔道会”等。时人张尔田在《为定孔教为国教事敬告两院议员》中主张:“欲谋长治久安,非从根本上解决不可。”这从侧面反映了
A.民从参政意识普通提高 |
B.民国政府维护宗教信仰自由 |
C.启发民众觉悟的迫切性 |
D.“尊孔复古”逆流终究不得人心 |
17.
陈寅恪先生指出,“真能于思想上自成系统,有所创获者,必须一方面吸收输入外来之学说,一方面不忘本民族之地位。此二种相反而适相成之态度,乃道教之真精神,新儒家之旧途径,而二千年吾民族与其他民族思想接触史之所昭示者也。”他的主要观点是
A.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
B.学贯中西才能够创新中国文化 |
C.中国文化本体论 |
D.传承中国文化是民族精神寄托 |
18.
***“从欧洲借来的不是机器、宗教或自由制度的蓝本,而是共产主义。他借助于技术和灵活性,对症下药,使一位病入膏肓的病人——中国起死回生。”***“领导中国起死回生”的关键是
A.以马克思主义为的指导 |
B.走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 |
C.采取机动灵活的战略战术 |
D.团结和依靠广大人民群众 |
19.
***诗词被称为中国革命的史诗,他在一首诗中写道:“风云突变,军阀重开战。洒向人间都是怨,一枕黄粱再现。红旗越过汀江,直下龙岩上杭。收拾金瓯一片,分田分地真忙。”下面选项最能体现出这首诗思想的是( )
A.打倒列强,除军阀 | B.枪杆子里边出政权 |
C.工农武装割据 | D.人民民主专政理论 |
20.
报载:1958年8月8日,经过北大东语系朝鲜语专业师生一周的奋战,一本2万词条、100万字的《汉朝辞典》被作为“特大号卫星”放上了天,而这仅仅是3400多颗“卫星”中的稍微璀璨一点的一颗。这说明
A.“一五”计划提前完成 |
B.教育“大跃进”现象严重 |
C.“双百”方针全面贯彻 |
D.新中国科技发展迅速 |
21.
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阿尔巴尼亚电影《宁死不屈》、《海岸风雷》、《地下游击队》,罗马尼亚电影《多瑙河之波》、《橡树,十万火急》,南斯拉夫影片《桥》、《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等以战争和革命为题材的电影风靡中国。这种现象出现的背景不包括
A.中国宣传、文化部门的推动 |
B.当时的中国还处于崇尚革命和英雄的年代 |
C.这些影片与五十年代流行于中国的苏联影片风格上基本不同 |
D.当时中国的电影事业逐步走向低潮 |
22.
在魔幻现实主义小说中,时空的界限被打破,现实与非现实的东西交织在一起,神奇的描写与现实的反映达到一种奇妙的结合;在许多超现实主义的小说中,我们还能见到时间的分割、时间的变形等。这反映出
A.超现实主义己成为当代文学主流 |
B.现代文学风格在不断的推陈出新 |
C.现代科学技术影响文学创作題材 |
D.西方社会精神危机促进文学发展 |
23.
浪漫主义文学在19世纪初主要宣扬脱离社会、逃避现实的颓废思想和复辟倒退的反动主张。到30年代前后,浪漫主义文学则注重宣扬个性解放,歌颂民主,对未来充满信心和希望。材料表明该文学流派
A.逐渐以想象为其特征 |
B.其优秀元素逐渐丧失 |
C.在发展中呈现融合性 |
D.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2道)
单选题:(22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1
5星难题:0
6星难题:11
7星难题:0
8星难题:6
9星难题: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