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3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材料

——根据《清实录德宗实录》等
解读材料,围绕“清政府与西学”提炼一个论题,并进行阐释。(要求:论题符合题目要求,史实引用合理;论证充分,逻辑严密,表述清楚)
2.
材料一
孟德斯鸠(1689-1755)曾任波尔多市法院院长,后游遍欧洲,考察各国制度,潜心著述。他认为,专制就是君王集一切权利于一身,“完全按照自己一个人一时的与反复无常的意志行事”“法律等于零”。专制君王依靠唯上是从的官吏做爪牙,借助庞大军队和严峻刑罚进行统治,可任意征收重税、没收个人财产。在此制度下,“人的命运与牲畜别无二致,只有本能、服从于惩罚”。
严复(1854-1921)曾到英国留学,后在北洋水师学堂任职,意欲培养人才建设强大海军。但官场腐朽,使他认识到办理海军教育无法施展政治抱负。1895年前后,严复深为民族前途担忧,陆续发表文章,翻译西方著作,评论史事与时政,鼓吹学习西方民主。
严复尖锐批判中国专制政体:“国君则超乎法之上,可以意用法易法,而不为法所拘”“不独国主君上之权为无限也,乃至寻常一守宰,于其所治,实皆兼三权(刑、宪、政)而领之”,故无公正可言。他主张“以自由为体,以民主为用”“设议院于京师,而今天下郡县各公举其守宰”。他认为“吾国今处之形,则小己自由,尚非所急,而所以祛异族之侵横,求有立于天地之间,斯真刻不容缓之事。故所急者,乃国郡自由,非小己自由也”。他主张通过鼓民力、新民德、开民智,逐步使国家走上民主法治之路。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严复的主张在那些方面与孟德斯鸠相同,有何主要差异。
孟德斯鸠(1689-1755)曾任波尔多市法院院长,后游遍欧洲,考察各国制度,潜心著述。他认为,专制就是君王集一切权利于一身,“完全按照自己一个人一时的与反复无常的意志行事”“法律等于零”。专制君王依靠唯上是从的官吏做爪牙,借助庞大军队和严峻刑罚进行统治,可任意征收重税、没收个人财产。在此制度下,“人的命运与牲畜别无二致,只有本能、服从于惩罚”。
——摘编自路易·戴格拉夫《孟德斯鸠传》
材料二严复(1854-1921)曾到英国留学,后在北洋水师学堂任职,意欲培养人才建设强大海军。但官场腐朽,使他认识到办理海军教育无法施展政治抱负。1895年前后,严复深为民族前途担忧,陆续发表文章,翻译西方著作,评论史事与时政,鼓吹学习西方民主。
严复尖锐批判中国专制政体:“国君则超乎法之上,可以意用法易法,而不为法所拘”“不独国主君上之权为无限也,乃至寻常一守宰,于其所治,实皆兼三权(刑、宪、政)而领之”,故无公正可言。他主张“以自由为体,以民主为用”“设议院于京师,而今天下郡县各公举其守宰”。他认为“吾国今处之形,则小己自由,尚非所急,而所以祛异族之侵横,求有立于天地之间,斯真刻不容缓之事。故所急者,乃国郡自由,非小己自由也”。他主张通过鼓民力、新民德、开民智,逐步使国家走上民主法治之路。
——摘编自王拭主编《严复集》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孟德斯鸠、严复反专制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严复的主张在那些方面与孟德斯鸠相同,有何主要差异。
3.
(历史上的重大改革与回眸)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抖清朝前期,政治相对安定,耐旱、耐寒的玉米、甘薯等高产作物不断推广,人口迅速增长。据研究,康熙十八年(1679午)全国人口已达1.6亿,经过一个世纪,至乾隆末,已突玻3亿。“生齿殷繁,地土所出,仅可赡给,偶遇荒歉,民食维艰”。雍正元年(1723年)下令说,“开垦一事,于百姓最有稗益”,要求“凡有可垦之处,听民相度地宜,自垦自报”。规定新开水田六年后纳税、旱田十年后纳税,禁止地方官吏阻挠或趁机勒索,对垦种成效显著地区的官吏予以奖励。至乾隆五年(1740年)下令告诫:“民间多辟尺寸之地,即多收升斗之储。”要求:“凡边省内地零星地土,可以开垦者,嗣后悉听该地民夷(汉族与少数民族)垦种,免其升科(税负),并严禁豪强首告争夺。”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清朝前期推行垦荒政策的背景及影响。
材抖清朝前期,政治相对安定,耐旱、耐寒的玉米、甘薯等高产作物不断推广,人口迅速增长。据研究,康熙十八年(1679午)全国人口已达1.6亿,经过一个世纪,至乾隆末,已突玻3亿。“生齿殷繁,地土所出,仅可赡给,偶遇荒歉,民食维艰”。雍正元年(1723年)下令说,“开垦一事,于百姓最有稗益”,要求“凡有可垦之处,听民相度地宜,自垦自报”。规定新开水田六年后纳税、旱田十年后纳税,禁止地方官吏阻挠或趁机勒索,对垦种成效显著地区的官吏予以奖励。至乾隆五年(1740年)下令告诫:“民间多辟尺寸之地,即多收升斗之储。”要求:“凡边省内地零星地土,可以开垦者,嗣后悉听该地民夷(汉族与少数民族)垦种,免其升科(税负),并严禁豪强首告争夺。”
——摘编自《清实录》等
(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清朝前期垦荒政策的特点。(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清朝前期推行垦荒政策的背景及影响。
2.单选题- (共24题)
4.
公元前415年,雅典发生毁坏神像案,迅即被与酒会联系在一起。报案者称,虽然没有目睹神像被毁的过程,但以前经常看到阿西比德和他的同伴一起聚饮,其间有诸多可疑言行,定为他们所为,结果身为雅典将军的阿西比德及其同伴均判有罪。材料表明在古代雅典城邦
A.私人生活空间不被尊重 |
B.个人都有参与城邦管理的权利 |
C.雅典民主政治问题严重 |
D.私人集会只能在市政广场举行 |
5.
古罗马哲学家塞内卡(公元前4—公元前65)认为,奴隶是人,他们的天性和其他人相同,奴隶的灵魂中,同样有其他人民具有的自豪、荣誉、勇敢和高尚那些品性。此观点
A.顺应了民主政治发展的需要 |
B.表明人类自我意识开始觉醒 |
C.力图把人们从封建等级制度中解放出来 |
D.从自然权利的角度论证平等法则 |
6.
有学者认为:20世纪初期中国最主要的政治特征就是民族主义情绪的兴起,并通过一系列的运动,将民族意识与民族认同向社会大众普及。对此说法,理解正确的是
A.民族意识的普及与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形成发展相互促进 |
B.“一系列运动”不包括有抵制外货,收回利权的反帝爱国运动 |
C.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将民族意识与民族认同向大众普及的结果 |
D.民族意识的普及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发展相互促进 |
7.
明初规定,生员须穿玉色衣服,加饰青黑色边条。明后期江南读书人则崇尚“妇人红紫之服”,有人作诗云:“昨日到城郭,归来泪满襟。遍身女衣者,尽是读书人。”这一变化直接反映了
A.理学思想的影响 | B.专制制度的松弛 |
C.市民阶层的兴起 | D.社会风尚的变化 |
8.
唐初规定男丁16岁以上为中男,21岁以上为成丁,60岁为老。唐中宗时,成丁年龄改为23岁,唐玄宗时,以l8岁以上为中男,23岁以上为成丁,58岁以上为老。唐在年龄规定方面的这种变化体现的治国思想是
A.轻徭薄赋 | B.重男轻女 | C.尊老爱幼 | D.唯才是举 |
9.
1875年,郭嵩焘奏称:“西洋立国有本有末,其本在朝廷政教,其末在商贾,造船、制器,相辅以益其强,又末中之一节也……将谓造船、制器,用其一旦之功,遂可转弱为强,其余皆可不问,恐无此理。”这一认识
A.是中体西用论的具体表述 | B.对洋务派思想有所突破 |
C.反映了顽固派的政治主张 | D.奠定维新变法的思想基础 |
10.
据《史记》记载:到春秋晚期留存有诗歌3000多篇,后来孔子十取其一,整理成《诗经》,最终保留305篇。对孔子“删诗”合理的解释是,这一时期的诗歌大多
A.充满浪漫主义色彩 |
B.背离了传统的儒家思想观念 |
C.时间久远脱离现实 |
D.反映了未受教化的民众生活 |
11.
《鲁滨逊漂流记》描写了鲁滨逊和野人“星期五”在无人荒岛上享受没有教会、没有国王的生活。该小说成为18世纪上半叶的欧洲颇受欢迎的小说之一,原因是它反映了
A.反对专制和迷信的启蒙思想 | B.人文主义追求人生享乐的精神 |
C.冒险家们开辟新航路的愿望 | D.工业资产阶级开拓市场的要求 |
12.
文艺复兴时期,有的人文主义者提出:精通古典即可成为上帝造物中的最优秀者。这表明他们强调对古典的学习和研究
A.只是与人的世俗生活相关 |
B.只是与人的宗教生活相关 |
C.可以显著提升个人的素质 |
D.须符合对古典的传统阐释 |
13.
1748年孟德斯鸠发表巨著《论法的精神》,他主张立法机关分为贵族院和众议院,贵族院由世袭的贵族人员组成,众议院通过普选方式由各区域的人民选出的平民代表组成,两院同时拥有立法权,有各自的议会、各自的考虑、各自的见解和利益。这一见解
A.反映了“三权分立”的思想 | B.体现了近代代议制的特征 |
C.深刻影响了英美等国议会制度的建立 | D.有效防止了专制独裁 |
14.
唐代高适有诗云:“晚晴催翰墨,秋兴引风骚”,下列各项与诗中的“骚”属于同一种风格的是
A.硕鼠硕鼠,无食我黍,三岁贯女,莫我肯顾 |
B.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
C.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
D.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 |
15.
曹雪芹在《红楼梦》开篇中写道:“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这里的“荒唐言”反映出
A.《红楼梦》极大地冲击了统治秩序 |
B.封建社会将为新的社会制度所取代 |
C.《红楼梦》与当时的主流思想不符 |
D.封建伦理道德在当时已无积极影响 |
16.
下表列出了19、20世纪之交,物理学上有重大意义的实验发现
这些发现
年代 | 人物 | 贡献 | 年代 | 人物 | 贡献 |
1895 | 伦琴 | 发现X射线 | 1900 | 维拉德 | GAMMA射线 |
1897 | 汤姆 | 发现电子 | 1901 | 考夫曼 | 电子的质量随速度增加 |
1898 | 居里夫妇 | 钋和镭 | 1902 | 勒那德 | 光电效应基本规律 |
这些发现
A.弥补经典力学在认识宏观世界和微观世界方面的不足 |
B.宣告了量子论这一现代物理理论的诞生 |
C.从根本上动摇了牛顿创立的经典力学 |
D.促使人们冲破原有物理学理论的框架 |
17.
魏源说:“变古愈尽,便民愈甚,虽圣王复作,必不舍条编(明代税制)而复两税(唐代税制)。”与这一思想差异最大的是
A.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 | B.祖宗之法不足守 | C.变者天下之公理 | D.托古改制 |
18.
“新建立起来的金碧辉煌的军事力量,不过是一副漂亮的拳击手套。被击败的末期癌症的老拳师,在观察强大对手的优点时,不归功于对手的强壮如牛,反而归功于对手有一副漂亮的拳击手套。”材料意在说明
A.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
B.扶清灭洋 |
C.师夷长技以制夷 |
D.运动失败的必然性 |
19.
“(它)毕竟使中国人看到了另一个陌生的世界,看到了那个世界的部分,并设法把这部分引进到中国来,而成为中西文化频繁接触后的当时两者可能结合的一种形式……给僵化的封建文化打开了缺口。”材料描述的是
A.师夷长技 | B.中体西用 | C.维新思想 | D.新文化运动 |
20.
1922年,民主人士张君励曾说:“吾国今后新文化之方针,当由我决定,由我民族精神上自行提出要求。若谓西洋人如何,我便如何,此乃傀儡登场,此为沐猴而冠,既无所谓文,更无所谓化。”这表明张君励
A.强调应当重新审视中西文化 |
B.否认了继续引进西方文化的重要性 |
C.赞成一味肯定中国固有文化 |
D.对东西方文化认识存在绝对化倾向 |
21.
下列各项史实与结论对应关系正确的是
A. A B. B C. C D. D
| 史实 | 结论 |
A. | 程长庚、谭鑫培等号称“同光十三绝” | 同治光绪年间徽剧与汉剧互相融合,开始形成一个新的剧种“京剧” |
B. | 林则徐在主持禁烟期间,为了解对手,组织编译《各国律例》 | 这是当时介绍西方历史地理最详实的专著,极大地开阔了时人的眼界 |
C. | 福州船局中国工匠独立制造“平远号”,铁甲舰 | 当时中国造船业处于世界领先水平 |
D. | 李大钊发表《庶民的胜利》 | 20世纪初中国先进知识分子探索与资本主义国家不一样的救国道路 |
A. A B. B C. C D. D
22.
“霹雳蘑云上碧空,火球赤日喜相逢。昆仑狮醒仰天吼,扬子龙腾动地风。自古知兵非好战,而今仗剑镇枭雄。紫烟隐约方程式,青史明标科技功。”诗中描述的新中国的科技成就
A.打破了美苏等国的核垄断 |
B.标志着中国成为世界航天大国 |
C.宣告中国进入了航天时代 |
D.反映了科技领域中的浮夸现象 |
23.
近年来,互联网行业的发展轰轰烈烈,人有评论说实际上每个互联网企事业基本都是“互联网+企业”。例如:淘宝是互联网+零售;小米是互联网+制造;QQ是互联网+通信等。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互联网已从一定程度上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 |
B.互联网发展颠覆了传统行业 |
C.互联网已经部分改变了中国的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 |
D.互联网的迅猛发展给行业都带来了良好的发展机遇 |
24.
“一切科学的东西,都是在辩论、求证中获得发展,一切优秀的文艺都是在包容、并存中得到繁荣”。该讲话
A.明确了“科技是生产力”的思想 |
B.反映了学术问题政治化趋向 |
C.奠定了“科教兴国”的理论基础 |
D.体现了“双百”方针的精神 |
25.
1977年高考,一个考生在作文中,以优美的文字、犀利的笔触.直接抨击“文化大革命”,引起评卷人员的极大争议,在给满分还是给零分问题上“官司”一直打到教育部和邓小平那里。这说明
A.解放思想成为十分紧迫的任务 |
B.改革初期人们的认识存在差异 |
C.过度的拨乱反正引起思想混乱 |
D.教育和考试必须坚持政治原则 |
26.
法国文学史家爱弥尔·法盖说:“……是明确地冷静地观察人间的事件,再明确地冷静地将它描写出来的艺术主张。……要从几千几万的现实事件中,选择出最有意义的事件,再将这些事件整理起来,使之产生强烈的印象。”下列与其创作风格相符的作品是








A.《格尔尼卡》 | B.《自由引导人民》 |
C.《伏尔加河上的纤夫》 | D.《日出·印象》 |
27.
1920年9月,《新潮》杂志载文说:“军国主义打破,旧式的政治组织破产,于是感觉最钝的中国人,至此也觉得……于是乎谈政议法的声浪稍衰,而社会改造的声浪大盛。”促使当时社会思潮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国际因素是
A.世界经济危机爆发 |
B.协约国战胜同盟国 |
C.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确立 |
D.一战暴露了西方文明弊端 |
3.选择题- (共2题)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3道)
单选题:(24道)
选择题:(2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2
5星难题:0
6星难题:11
7星难题:0
8星难题:6
9星难题: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