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赣州市寻乌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二
试卷号:437357

试卷类型:期末
试卷考试时间:2018/2/14

1.材料分析题(共2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卢梭说:“人类由于社会契约而丧失的,乃是他的天然的自由以及对于他所企图的和所能得到的一切东西的那种无限权力;而他所获得的,乃是社会的自由以及对于他所享有的一切东西的所有权。”而唯有服从人们为自己所规定的法律,才是自由。只不过自然的自由受制于个人的力量,而政治的自由受公意所约束。“自由”指的是不受强制地享有一些特定的公民权利,这些权利包括着就像洛克所说的生命、自由和财产等内容。这种“自由”都在“权利”这一概念中而被固定化和合法化了。在英国革命中,这种权利通过1689年的《权利法案》得到了体现,在法国大革命中,它以《人权宣言》的形式向世人公布。自由主义思想是对人的“权利”的肯定,对专制主义“权力”的否定。
——摘编自李宏图《什么是启蒙运动——以卢梭为个案的回答》等
材料二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
——摘自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
材料三欧洲有了十八九世纪的个人主义,造出了无数爱自由过于面包、爱真理过于生命的特立独行之士,方才有今日的文明世界。现在有人对你们说:“牺牲你们个人的自由,去求国家的自由!”我对你们说:“争你们个人的自由,便是为国家争自由!争你们自己的人格,便是为国家争人格!自由平等的国家不是一群奴才建造起来的!”
——摘自胡适《介绍我自己的思想》
(1)根据材料一,概括启蒙运动对自由的认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启蒙思想家与《共产党宣言》对于自由认识的异同。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胡适倡导自由思想的历史背景。
2.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市易法的主旨,是遇价贱增价买进,价贵则低价卖出。此价高低是与当时市价相比较而言,按市易法是“出入不失其平”,既不亏蚀本钱,也不谋求赢利。虽然市易务“售四方之货”,但并不觊觎交易利润,而是为了抑制兼并之家垄断物价、侵谋细民。所谓“必也官无可买,官无可卖”,即是经过市易法调控,商货通流、物价平稳,达到市易务不用再买卖物货的理想境界。吕嘉问(王安石任用的市易务主管官员)把市易务办成“贱以买,贵以卖”的官营买卖机构,强迫客商把物货卖给市易务,这样,商户只能从市易务赊买物货,从而扩大赊贷额,提高市易本钱的发放率,市易务可获取更多的利息。
——摘自魏天安《宋代市易法的经营模式》
(1)根据材料,概括市易法的目的与手段。
(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王安石推行市易法的作用。

2.单选题(共25题)

3.
下图是民国时期的漫画《十年树人》,该幅漫画的主旨是
A.打击一党专政奴化教育
B.批评国民党与纳粹勾结
C.揭露国民政府残害百姓
D.痛惜产业凋敝民不聊生
4.
工业化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社会结构,伴随着工业化的进程,奴隶制度在世界各地逐步消失。工业社会不需要奴隶劳动,从经济角度看,主要是因为
A.奴隶制度背离了民主自由精神
B.自由劳动力更能构筑一个买方市场
C.奴隶的投入成本过于昂贵
D.奴隶因为能操作机器而改称为工人
5.
宗教改革前,关于教皇和皇帝的权力,有这样一种形象的比喻:教皇是太阳,皇帝是月亮;宗教改革后,人们换了一种说法:上帝的归上帝,恺撒(泛指皇帝)的归恺撒。这种认识的改变反映了
A.教皇和皇帝的权力一直是平等的
B.教皇的权力在上升,皇帝的权力在下降
C.教皇的权力始终大于皇帝的权力
D.皇帝的权力在上升,教皇的权力在下降
6.
意大利画家米开朗琪罗的宗教题材画《创造亚当》中,最显眼的是那生命的火花即将要从主神的指尖跳到亚当的指尖。此画的创作历史背景是
A.人文主义在欧洲的传播B.新航路开辟发现新大陆
C.宗教改革冲击了意大利D.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
7.
排巫运动发生在近代早期的欧洲,1580至1660年间是排巫运动最狂热的时期。其间,许多人被迫害致死,其中95%是女性,多为衰老贫困的单身女性。“排巫运动”的发生表明,经历了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的欧洲
A.仍然缺乏理性精神B.逐步告别了巫师时代
C.需要继续进行反教会斗争D.人文主义精神日益增强
8.
尼采说:“悲剧恰好证明,希腊人不是悲观主义者。”他还说:“肯定生命,哪怕是在它最异样最艰难的问题上,生命意志在其最高类型的牺牲中,为自身的不可穷遏而欢心鼓舞。”这反映出古希腊戏剧的悲剧创作
A.表达了对人文主义的哀伤
B.蕴含着人文主义情怀
C.弥漫着现实主义情怀
D.以悲观、牺牲为主题
9.
1734年,流亡英国的伏尔泰将其在英国的见闻和思考写成《哲学通信》在法国出版。6月10日巴黎最高法院判决该书“危言耸听,反对宗教、美德和人们对政府权利的尊重”。当天,书被巴黎行刑者当众“撕毁并付之一炬”。这反映出
A.法国与英国处于敌对状态
B.启蒙运动的高涨令法院恐惧
C.启蒙思想的传播冲击了法国社会
D.伏尔泰以自由、平等为宗旨
10.
明朝苏州有唐伯虎、文征明等书画高手,俗称“江南四大才子”。下图文征明的画呈现出
A.花鸟画的浓淡相宜繁华锦簇B.文人画的诗书画印志趣高洁
C.山水画的水墨世界野逸之气D.文人画的放纵凝练重意轻形
11.
史书记载了1280年的一场“砲祸”:“碾硫之际,光焰倏起……未几透入砲房,诸砲并发,大声如山崩海啸,倾城骇恐……平地皆成坑谷,至深丈余。四比居民二百余家,悉罹奇祸,此亦非常之变。”这反映出中国古代火药技术
A.在唐宋时期发达成熟B.给中国带来的是巨大灾难
C.在宋朝广泛使用于军事D.在元朝时带来规模生产
12.
《三国演义》以陈寿《三国志》为蓝本,经各家说话人熔裁敷演,由罗贯中于元末明初写定。该书结构宏伟,场面壮观,人物众多,重于叙述历史事件而薄于文学创造,人物有类型化倾向,语言半文半白。这反映出
A.历史向文学嬗变的痕迹B.该书史学性和文学性均很高
C.历史人物通常类型鲜明D.小说是认识历史的最佳途径
13.
沃尔夫在1935年写道:“(它)公认是科学史上最伟大的著作。……二百多年来,它一直是全部天文学和宇宙学思想的基础。”他所指的著作是
A.牛顿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
B.达尔文的《物种起源》
C.赫胥黎的《人类在自然界中的位置》
D.爱因斯坦的《论动体的电动力学》
14.
陈独秀说:“吾因之维新也,复古也,共和也,帝制也,皆政府党与在野党之所主张抗斗,而国民若观对岸之火,熟视而无所动心,其结果也,不过党派之胜负,于国民根本之进步,必无与焉。”为此,他认为首先要做的事情是
A.进行革命斗争,反对独裁专制
B.建立革命政党,发动工农群众
C.发动启蒙运动,解放民众思想
D.提倡学术自由,普及白话文章
15.
新文化运动时期,陈独秀说:“愚之信仰共和,必排孔教”,又说“孔学优点,仆未尝不服膺。”这说明陈独秀
A.对传统文化持否定态度
B.对孔子有着矛盾的心理
C.对儒家文化的态度摇摆
D.能辩证地看待儒家思想
16.
思想家张申府在20世纪30年代后期指出:“我以为对这两个口号至少都应下一转语。就是:‘打倒孔家店,救出孔夫子’‘科学与民主,第一要自主’。五四时代的启蒙运动,实在不够深入,不够广泛,不够批判。在深入上,在广泛上,在批判上,今日的新启蒙运动都需要多进步。”这反映出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这场新启蒙运动
A.否定了新文化运动B.在理性基础上倡导民族自觉与自信
C.对五四精神提出了质疑D.主张弘扬中国的传统道德
17.
某思想家在1925年提到世人对他的评价:“自戊戌以来,旧则攻吾太新;新则攻吾太旧。”该思想家是
A.康有为B.梁启超C.严复D.胡适
18.
林则徐、李鸿章、陈独秀、邓小平都是中国近现代史上的名人,他们都
A.主张弘扬中国的儒家文化B.对西方抱着积极的学习态度
C.积极推动新文化运动D.主张中国进行根本性变革
19.
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有首歌曲《农友歌》用浓烈的地方民歌语调唱道:“天下的农友要哇翻身哪,自己当家作主人哪,一切权利归农会呀,共产党是我们引路的人哪。”这首歌的思想内容源自于***的
A.《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B.《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
C.《井冈山的斗争》D.《论十大关系》
20.
一位考生参加大学招生考试,理化试卷只做了3道小题,其余一片空白,却在试卷背面给“尊敬的领导”写了一封信,诉说自己为了集体生产而放弃复***,并当选为第四届全国人大常委。这样的事情发生于
A.社会主义三大改造时期
B.社会主义建设十年探索时期
C.“文化大革命”时期
D.改革开放新时期
21.
1956年4月18日,在一份德国统一社会党的一位党干部谈他们国内遗传学家对过去强制推行李森科学派的反映材料上,***批示“此件值得注意”。不久,针对此类问题,我党明确提出
A.和平共处五项原则B.“百花齐放”方针
C.坚持四项基本原则D.“百家争鸣”方针
22.
1952年,湖南省立一中改名为长沙市第一中学,原教会学校雅礼中学继1950年改名为“解放中学”后,再次更名为长沙市第五中学,教育厅委派袁宗凯为雅礼中学校长。1953年,长沙市五中划归长沙市管理,袁宗凯改任长沙市一中校长。这些情形的出现源于
A.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逐步建立B.“另起炉灶”方针的推行
C.当时政府驱逐了外国教会势力D.“三个面向”教育方针的提出
23.
美国著名小说《在路上》于1957年出版,书中角色发问:“…你的道路是什么,老兄?乖孩子的路,疯子的路,五彩的路,浪荡子的路,任何的路。那是一条在任何地方、给任何人走的任何道路。到底在什么地方、给什么人,怎么走呢?”这部作品的风格特点是
A.荒诞怪异,渲染精神创伤
B.深刻剖析批判社会现实
C.想象丰富,歌颂人世间的真善美
D.典型刻画,讴歌劳工大众
24.
19世纪的拜伦长篇诗歌《唐璜》和托尔斯泰长篇小说《战争与和平》是两部伟大的作品,两部作品都
A.反映出工业革命时代的伟大变化B.是抨击资本主义丑恶的叙事长诗
C.是批判现实主义的文学杰作D.展示了当时社会广阔的生活画面
25.
下面这幅世界名画表达了
A.现代主义的迷惘
B.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灾难
C.歇斯底里的奇怪异想
D.对法西斯的控诉
26.
《吕氏春秋》记载:“公作则迟,有所匿其力也;分地则速,无所匿其力也”这一现象从本质上反映了
A.春秋时期生产力的发展
B.春秋时期井田制已经开始瓦解
C.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D.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反作用
27.
1861年俄国改革以前,工业资本家30%是农奴身份,财产随时有可能被地主侵占。这一问题主要反映出俄国
A.农奴制阻碍资本主义发展B.资本主义经济落后于西方
C.资产阶级的力量比较弱小D.农奴社会地位有所提高

3.选择题(共1题)

28.计算: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2道)

    单选题:(25道)

    选择题:(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16

    7星难题:0

    8星难题:2

    9星难题: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