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2题)
1.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近代以来,中国在外力压迫下为富民强国采取的是倾斜的结构转换模式,推行“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大量农村人口和劳动力不能随工业化的发展而就业,导致就业结构的转换落后于产业结构的转换,农业剩余劳动力大量集聚。正如张培刚先生所指出的“工业化的成败与否,取决于发展中国家在工业化过程中能否妥善解决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与吸纳问题”。
——摘编自魏悦《近代以来中国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思想的历史演进》
材料二20世纪60年代***决定建设大三线、小三线,大批工厂从沿海发达地区迁移。大三线在陕西南部秦岭那里,以及四川、贵州、云南,国家把建设重点或者是国防建设重点放在大三线。……“文化大革命,又出现了人口大规模流动,一方面(城市党政机关干部)继续精减下放,上海支援新疆;另一方面是上千万的知青,大城市甚至包括中等城市的知青都迁到农村,上山下乡,到边疆去,往黑龙江、云南、内蒙古各个地方迁移。各地改革开放后,就开始吸引流动人口了。深圳、广东先开放,建设特区吸引了几十万过去。因为当时开始办的产业都是“三来一补”,都是劳动密集型的,吸引了大批内地农村人口。还有一个潮流是移居海外。
——摘编自葛剑雄《人往高处走,社会离不开迁徙自由》
(1)根据材料一,概括近代中国劳动力在转移中存在的问题,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成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20世纪60年代和改革开放后,我国人口流动的特点和影响。
材料一近代以来,中国在外力压迫下为富民强国采取的是倾斜的结构转换模式,推行“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大量农村人口和劳动力不能随工业化的发展而就业,导致就业结构的转换落后于产业结构的转换,农业剩余劳动力大量集聚。正如张培刚先生所指出的“工业化的成败与否,取决于发展中国家在工业化过程中能否妥善解决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与吸纳问题”。
——摘编自魏悦《近代以来中国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思想的历史演进》
材料二20世纪60年代***决定建设大三线、小三线,大批工厂从沿海发达地区迁移。大三线在陕西南部秦岭那里,以及四川、贵州、云南,国家把建设重点或者是国防建设重点放在大三线。……“文化大革命,又出现了人口大规模流动,一方面(城市党政机关干部)继续精减下放,上海支援新疆;另一方面是上千万的知青,大城市甚至包括中等城市的知青都迁到农村,上山下乡,到边疆去,往黑龙江、云南、内蒙古各个地方迁移。各地改革开放后,就开始吸引流动人口了。深圳、广东先开放,建设特区吸引了几十万过去。因为当时开始办的产业都是“三来一补”,都是劳动密集型的,吸引了大批内地农村人口。还有一个潮流是移居海外。
——摘编自葛剑雄《人往高处走,社会离不开迁徙自由》
(1)根据材料一,概括近代中国劳动力在转移中存在的问题,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成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20世纪60年代和改革开放后,我国人口流动的特点和影响。
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我国国务院的六次机构改革
——摘编自陈坚《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府机构改革历程述略》
解读材料并运用所学知识,从材料中提取一个政府机构改革的信息,并加以简要分析。
材料我国国务院的六次机构改革
时间 | 数量 | 备注 |
1982年 | 61个 | 人员由5.1万减到3万,部委领导平均年龄从64岁减到60岁。 |
1988年 | 60个 | 调整和减少工业专业经济部门,撤销煤炭工业部、石油工业部、核工业 部,组建能源部。 |
1993年 | 59个 | 首次提出政府机构改革的目的是适应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需 要。 |
1998年 | 29个 | 撤销了电力工业部、冶金工业部、机械工业部、电子工业部等几乎所有 工业专业经济部门。 |
2003年 | 28个 | 建立国资委、银监会,组建商务部、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国家计 划发展委员会改为国家发改委,“计划”从名称中消失。 |
2008年 | 27个 | 明确提出“大部门制”,组建工业和信息化部、交通运输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环境保护部等部门。 |
——摘编自陈坚《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府机构改革历程述略》
解读材料并运用所学知识,从材料中提取一个政府机构改革的信息,并加以简要分析。
2.单选题- (共18题)
3.
在各级人大召开的基础上.1953年1月组成以***为主席的宪法起草委员会。3月,全国政协邀请各界民主人士500余人进行15次座谈宪法草案初稿。此后.公布了经过修改的宪法草案后.全国有1.5亿人参加讨论。材料表明
A.新政权建立充分体现民意 |
B.新中国体现依法治国理念 |
C.新中国制宪程序的民主性 |
D.人民普遍参与新中国立法 |
4.
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即准备宪法起草工作。然而当时大陆未全部解放,反革命势力还很猖獗,长期遭到破坏的国民经济尚待恢复,群众组织和觉悟程度尚未达到应有水平。以上表述是为了说明
A.政府事实上没有掌握政权 |
B.召开政治协商会议的必要性 |
C.“一五”计划召开的背景 |
D.宪法制定的条件尚不够成熟 |
5.
非洲岛国圣多美和普林西比宣布与台湾断交,这是自2000年以来第11个国家与台湾“断交”。最近巴拿马“驻台湾代表”即将卸任,但并没有宣布新任人选。这表明
A.国际社会通力促成中国统一 |
B.台湾当局谋求同大陆的和解 |
C.“一个中国”的认同度增加 |
D.两岸关系迎来了更大的进展 |
6.
下列图表中,导致美国驻台湾军队“人数”及“军官衔级”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时间 | 美国驻台湾军队人数 | 美国驻台湾军队最高军官衔级 |
1972年 | 9 800 | 中将 |
1 1974~1975年 | 4 500 | 少将 |
1976年 | 2 200 | 准将 |
1977年 | 1 400 | 上校 |
A.美国严格执行中美建交公报 | B.美国放弃了对台湾的军事支持 |
C.中美关系正常化并得到发展 | D.美国军事战略重点转移到欧洲 |
7.
20世纪七十年代,中国领导人认为:新的世界战争的危险主要来自苏联霸权主义,因此应该建立一条最广泛的国际反霸统一战线来打乱苏联霸权主义的战略部署,推迟世界大战的爆发。为此中国
A.与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建立盟友关系 |
B.与新兴民族独立国家发展友好关系 |
C.与美国改善关系实现邦交的正常化 |
D.积极参与亚太经合组织的外交活动 |
8.
印尼开国总统苏加诺谈到某次国际会议时说:“当中国龙、印度神牛、埃及斯芬克斯(即狮身人面像)、缅甸孔雀、泰国白象、越南九头蛇、菲律宾虎和印尼牛一起共舞时,殖民主义将被彻底粉碎。”这次会议
A.实践了不结盟运动的政策 |
B.促成了印度支那问题的解决 |
C.改变了联合国的力量对比 |
D.力图推动国际新秩序的建立 |
9.
下表是1950年至1956年中国与资本主义国家贸易额占对外贸易总额的比重统计表
——据《中国统计年鉴》(1982年版)
上表主要反映当时中国
A. 打破了美国的经济封锁
B. 改变了工业落后面貌
C. 实行“一边倒”的外交政策
D. 建立了计划经济体制
年份 | 1950年 | 1951年 | 1952年 | 1953年 | 1954年 | 1955年 | 1956年 |
对资本主义国家贸易占对外贸易总额的比重 | 67.3% | 49% | 28.4% | 35.4% | 25.8% | 25.7% | 34.2% |
——据《中国统计年鉴》(1982年版)
上表主要反映当时中国
A. 打破了美国的经济封锁
B. 改变了工业落后面貌
C. 实行“一边倒”的外交政策
D. 建立了计划经济体制
10.
据新华社对1972年1~9月外交情况的统计,中国接待外国官员和政府代表团三十多起,访问中国的有来自世界五大洲的政府代表团和各界人士。到1972年底和中国建立外交关系的国家达88个,和1969年底相比,三年内翻了一番。材料表明中国
A.重点建立与亚非的外交关系 |
B.开始独立自主地步入围际舞台 |
C.切实推进新型区域外交合作 |
D.打破美国孤立遏制的外交僵局 |
11.
1979年起,政府大幅度提高了粮食、油脂等18种主要农产品的收购价格,平均涨幅35%,同时还对粮食和油料超过政府征购部分加价50%。这一举措
A.调动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 |
B.打破了旧经济体制的束缚 |
C.扩大了农民的生产自主权 |
D.宣告市场定价机制的形成 |
12.
下图是中国某一时期各类企业出口走势的比较,其中的数据变化反映出我国


A.对外开放的格局正初步形成 |
B.民营经济成为对外贸易的重要力量 |
C.国有企业改革有待艰难破冰 |
D.公有制为主体的经济制度得到改变 |
13.
1988年5月25日,邓小平在会见捷克斯洛伐克共产党中央***雅克什谈话时曾说:“我们中国常说一句话,叫做‘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经过十年来的实践检验,证明我们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制定的一系列路线、方针、政策是正确的,我们实行改革开放是正确的。”下列表述最能证明邓小平这一论断的是
A.全面展开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以推动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
B.撤销国家政权在农村的基层单位人民公社,建立乡、镇政府 |
C.废除农村个体土地私有制实行包产到组、包产到户的生产责任制 |
D.继沿海经济开放区后决定扩大14个沿海港口城市对外经济活动权限 |
14.
1979年到1984年,政府规定的粮食的收购价格有三种:统购牌价、超购加价、市场价格。这一规定
A.适应了农村改革的现实需要 |
B.确立了市场体制的发展方向 |
C.强化了统购统销的粮食政策 |
D.解决了粮食流通的区域障碍 |
15.
1983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关于实行政社分开建立乡政府的通知》,到1984年底,全国各地基本完成了政社分设,建立9.1万个乡(镇)政府,92.6万个村民委员会。这实际上( )
A.宣告了人民公社制度的结束 | B.标志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开始 |
C.扩大了农村基层民主的范围 | D.揭开了农村政治经济改革的序幕 |
16.
1982年中共中央第一个“1号文件”,决定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下列关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相关表述,正确的是( )
①农民获得了土地的所有权
②改变了以往分配中的平均主义
③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④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
①农民获得了土地的所有权
②改变了以往分配中的平均主义
③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④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
A.①②③④ | B.②③④ | C.①②③ | D.①③④ |
17.
海外有媒体曾这样形容邓小平——他是“中国的梦想家”、为中国人实现自己的梦想开拓了一片新天地。该媒体称赞的是,邓小平
A.带领中国走进改革开放新时代 |
B.打开了中国通向世界的大门 |
C.为中国革命胜利做出了巨大贡献 |
D.提出了实现国家统一的构想 |
18.
有学者认为:“邓小平继承和借鉴了列宁的新经济政策思想,并同时发展和提升了这一思想。”邓小平的“继承和借鉴”主要表现在
A.大力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政策 |
B.引进外资并允许多种经济成分发展 |
C.实行固定的粮食税以减轻农民负担 |
D.废除了实物配给制,实行按劳分配 |
19.
1956年国风昆苏剧团的《十五贯》进京演出,“京华争说《十五贯》。”这种现象与当时的政治形势和政治要求是有关系的。当时的“政治”是
A.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开始 |
B.一届全国人大召开 |
C.社会主义改造总路线提出 |
D.“双百”方针的贯彻 |
20.
“一五”期间,“优先保证工业面向华北、西北和华中的新工业中心”,大部分的工厂“建在非沿海省份的城市,如湖北的武汉、内蒙古的包头、吉林的长春和四川的成都”。这说明“一五”计划
A.有利于各地区经济的均衡发展 |
B.完全形成了合理的工业布局 |
C.实施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战略 |
D.有效提升了我国的产业结构 |
3.选择题- (共1题)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2道)
单选题:(18道)
选择题:(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1
5星难题:0
6星难题:10
7星难题:0
8星难题:4
9星难题: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