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2015年辽宁实验中学分校高二上期末考历史(文)

适用年级:高二
试卷号:437179

试卷类型:期末
试卷考试时间:2015/3/9

1.材料分析题(共2题)

1.
(25分)
材料一   儒家是希望通过“以德服人”的“王道”来实现其“内圣外王”理想的,但其思想并不为战国时君所重,倒是与儒家相异趣的法家大行其道,并且正是推行“以力兼人”之“霸道”而被儒者视若虎狼的秦国统一了天下。
一一《儒家经学思潮及其所反映的时代精神》
(1)材料一中,儒家“王道”思想和法家“霸道”思想的基本内容是什么?为什么儒学思想在当时不被重视,而法家思想却大行其道?(6分)
材料二  从儒学的发展过程看,董仲舒思想体系的建立,标志着儒学进入理论创造的阶段,它的政治教化和伦理教化功能在这一阶段得到突出和强化……到了宋明时代,儒学已完全演变为不可动摇、不可替代的官方哲学……宋明儒学进入理论化和体系化阶段。
——《儒学历史演变及其现代价值》
(2)指出材料二中,汉代儒学的“政治教化和伦理教化功能”、宋明儒学“理论化和体系化”的具体表现。(6分)
材料三  明清之际是诸种矛盾交织、发生翻天覆地巨变的时代。一方面封建专制集权高度膨胀,礼教纲常愈趋苛严;另一方面统治阶级极端腐败,纲纪凌夷,政教失控,危机四伏,正统礼教的腐朽阴暗面暴露得更加充分。……明中后期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和“西学东渐”近代科学的传入,也大大开阔了人们的视野,为思想界注入新的时代气息。一些先进知识分子……提出了经世致用的主张,在意识形态领域掀起了一股要求个性解放、平等、自由的带有早期启蒙性质的进步思潮。
——施建中《中国古代史》
(3)根据材料三,归纳明清之际进步思潮出现的时代背景。(6分)
材料四   18世纪的启蒙运动就是一群勇于去探索未知的知识分子的运动。……既然艾萨克·牛顿可以借助理性发现规定着自然世界运动的自然法则,那么启蒙知识分子们也可以运用理性来发现那些规定着人类社会的法则。这种信念反过来激发他们通过理性谋划促进人类社会进步的渴望。
——杰克逊·斯皮瓦格尔《西方文明简史》
(4)根据材料四和所学知识,指出启蒙知识分子们批判锋芒直指的对象,(3分)孟德斯鸠和卢梭“通过理性谋划促进人类社会进步”的代表性思想成果分别是什么?(4分)
2.
(15分)阅读下列图文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上述材料分别反映了中国近现代史上的哪三次思想解放运动?各自的核心内容是什么? (6分)
材料二  一般来说,“五四”以前中国知识分子的“格义”方式主要是运用中国传统文化的观点分析、吸取西方文化,用中国传统文化的模式去套用西方近世文化;“五四”以后,人们的主要倾向则是借用西方文化的观点评析、批判中国传统文化,用西方文化的模式去解释中国传统文化。前者实质上从旧文化的立场批评或赞赏新文化,后者则用新文化批评或赞赏旧文化。
——欧阳哲生《严复评传》
(2)请各举一例分别评述材料二提到的“五四”以前和“五四”以后出现的文化倾向。(4分)
材料三   由《新青年》卷起的……运动狂飙,猛烈地冲击了千百年束缚中国人心智的道德、伦理观念及建构其上的政治意识,……其对传统文化糟粕的批判和对西方思想的大量引入,造就了一大批具有自由观念和开放意识的青年,对于民国政治、思想和文化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张岂之《中国历史晚清民国卷》
(3)材料三对于这场运动作用的评价,你是否赞同?并说明你的理由。(5分)

2.单选题(共20题)

3.
当下,中国人为所有积极的、健康的、催人奋进的、给人力量的、充满希望的人和事,贴上“正能量”标签。“正能量”指的是一种健康乐观、积极向上的动力和情感。据此推断,下面孔子的哪个主张有可能贴不上“正能量”的标签()
A.提倡“为政以德”B.“克己复礼”
C.仁者爱人D.有教无类
4.
马丁•路德在《九十五条论纲》阐述了基督教徒有权读《圣经》和理解《圣经》,人人都可以直接与上帝沟通。这种思想的社会效果是
A.将人们从宗教迷信中解放出来
B.从神学角度动摇了天主教的权威
C.动摇了上帝在人们心中的地位
D.天主教势力在西欧各国荡然无存
5.
彼得·盖伊在《启蒙运动》一书中认为:“在文艺复兴时期的文人中间,完全世俗的、完全清醒的世界观,相对来说是很少见的……神圣的东西仍是文艺复兴时期雕塑家、建筑师和画家的中心主题。”这说明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者
A.对现世生活持悲观态度
B.未对基督教文化进行斗争
C.肯定自然的人性和欲望
D.以宗教形式表现人文精神
6.
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提到:“苏格拉底发展了一套辩证科学……这套科学与成为个人放纵不羁、公共道德败坏之借口的智者学派的相对主义大不相同,将为个人行为提供永久性的指导。”对此材料解读正确的是( )
A.相对主义造成了个人放纵和道德破坏
B.苏格拉底认为美德即知识
C.智者学派的思想不能指导个人行为
D.智者学派的思想是西方人文主义精神的起源
7.
“欧洲的知识精英大多已对基督教持怀疑态度,此情况在法国尤其突出,极富幻想天分的法国人还自然地由自然界联想到人类社会。既然自然界有一个统一的规律,那么人类社会也决不会例外。”这一认识催生了(   )
A.宗教改革运动B.文艺复兴运动
C.近代自然科学D.启蒙运动
8.
“我们每个人都以其自身及其全部的力量共同置于公意的最高指导之下,而且我们在共同体中接纳每一个成员作为全体的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于是,这一结合行为立刻就产生了一个道德的与集体的共同体,以代替每个订约者的个人。” 此论述体现出下列哪位思想家的观点( )
A.伏尔泰B.孟德斯鸠
C.卢梭D.康德
9.
“张颠没(殁)在二十年,谓言草圣无人传。零陵沙门继其后,新书大字大如斗。”要学习诗中“零陵沙门”的书法,应选择的书体是( )
A.B.C.D.
10.
四位学生在进行研究性学习时,以中国古代四大发明对西方的历史影响为探究主题,各自命了一个题目,请选出你认为合适的 (   )
①大汉的文明传承——纸张
②西方海外殖民的助跑器——指南针
③欧洲封建城堡的致命锐器——火药
④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的根源——活字印刷术
A.①②④B.②③C.②④D.②③④
11.
20世纪初期,欧洲发生这样的文化变迁:巴黎、柏林或伦敦的奢好和说话腔调,传布到国内最遥远的乡村。根深蒂固的地方文化开始被全国性文化取代,各国生活方式也愈来愈受到国际消费文化的影响。下列何者是促成这种变化的主要媒介()
A.报纸和广播B.铁路与飞机C.电视和电影D.网络与漫画
12.
打破了经典物理学的绝对化的思维,为人们提供了辩证地看待世界的途径的成就是( )
A.自由落体定律的提出B.万有引力定律的提出
C.量子论的提出D.相对论的提出
13.
2010年11月,即时通信软件“QQ”与360安全卫士展开了一场铺天盖地的网络大战,引发了人们对网络安全的思考。亿万网民纷纷参与其中,各说各话。对此的认识,你认为不正确的是
A.网络对生活的影响越来越大
B.国家应加强网络安全的监管
C.网络改变着人们的价值观念
D.网民应该集体抵制交战双方
14.
1919年6月20日,中国访问的杜威在写给女儿的信中说:“要使我们国家14岁多的孩子领导人们展开一场大清扫的政治改革运动,并使商人和各行各业的人感到羞愧而加入他们的队伍,那是难以想象的。这真是一个了不起的国家……”在当时的中国之所以出现这一现象,其主要原因是
A.戊戌变法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
B.新文化运动使人们的思想得到了空前的解放
C.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
D.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使中国革命进入了新阶段
15.
历史学家陈旭麓先生在所著的《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一书中指出:“鸦片战争的整个过程里,中国以中世纪的武器、中世纪的政府、中世纪的社会来对付近代化的敌人。战争以严酷的实施暴露了这种差距,促使一批爱国知识分子在比较中思考。”二十世纪初,中国爱国知识分子对此思考的结论是
A.“夷之长技三:一战舰,二火器,三养兵练兵之法。”
B.“国人而欲脱蒙昧时代,……当以科学与人权并重。”
C.“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D.“法者天下之公器,变者天下之公理”
16.
美国一位历史学家说:“共产党的大多数领导人被蒋介石杀害,但有些人逃进了华南山区。他们的领导人之一是***,***这时无视莫斯科的第三国际,制定出新的革命策略。”这位历史学家所说的“新的革命策略”是指
A.进行工农武装割据
B.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
C.开辟敌后抗日根据地
D.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17.
孙中山先生曾说:“三民主义是为人民而设的,是为人民求幸福的。……革命的目的就是为众生谋幸福。”最能体现上述思想的是
A.民族主义B.民权主义
C.民生主义D.民主共和
18.
电影《高考1977》反映了恢复高考后的第一次考试。如果让你来设计这场考试的场景,可能出现的是
A.入场:考生年龄参差不齐,很多考生已三十六七岁
B.内景:考场中张贴有“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标语
C.外景:考场门口悬挂着“改革开放送春风”的横幅
D.特写:作文题目“评‘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
19.
1959年,文化部在全国各大城市同时举办“庆祝建国十周年国产新片展览月”活动,35部优秀电影同时展出,新中国的电影创作步入了一个辉煌时期,电影界称之为“难忘的l959年”。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文艺工作者的创作热情高涨
B.“双百”方针的提出
C.文艺为无产阶级专政服务
D.文艺界出现繁荣局面
20.
标志中国的航天科技步入发达国家行列的成就是
A.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B.拥有“两弹”结合的战略核导弹
C.第一颗氢弹试爆成功D.“神州5号”载人飞船发射成功
21.
近代西方的一些画家“竭力回避尖锐敏感的社会政治问题,在自己身边的日常生活中追寻光和色的美,寄托自己敏锐的探索精神。”下列作品,能够体现上述思想的是
A.B.C.D.
22.
中国在改革开放中,经过三次思想解放,人们先后冲破了“个人崇拜”、“计划经济崇拜”和“所有制崇拜”,其中冲破“计划经济崇拜”的关键事件是
A.中共十三大
B.中共十四大
C.中共十五大
D.中共十六大

3.选择题(共1题)

23.中山先生认为中国虽四万万之众,实等于一盘散沙,民众对国事毫不关心,国家民族观念相当薄弱,只知有自己不知有国家,不能团结。中山先生认为这种现象是受到何种因素的影响(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2道)

    单选题:(20道)

    选择题:(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2

    5星难题:0

    6星难题:13

    7星难题:0

    8星难题:2

    9星难题: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