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沭阳县2017-2018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二
试卷号:437159

试卷类型:期中
试卷考试时间:2018/5/12

1.材料分析题(共6题)

1.
近代欧洲思想的解放运动,在推动社会变迁的同时,也带动了文学艺术的发展。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者处处提倡人性和人权,重新思考人和神的关系。他们认为人的情感和思想要摆脱神学的禁锢,尽可能走上一条自由发展之路。人文主义者指出天堂不在来世,而在现世。他们公开申明,追求个人的幸福和自由符合人性的要求。
——王斯德《世界通史》
材料二在卢梭看来,权利绝不是建立在暴力和强权之上,而只能建立在自由的契约之上。因此,社会契约是一切政治自由与权利的来源。康德则认为自由的个体具备自己决定自己的性质,在理性世界中,自己的意志成为主人。自由既要求不受别人约束,同时又不去约束别人,自由需要服从于理性的“法则”和“要求”。
——徐大同主编《西方政治思想史》
材料三事实却完全出乎他们的意料之外……法国大革命后确立的资本主义制度使贫富的对立变得更加尖锐,资产阶级的恶德败行以最丑恶的形式表现出来。商业日益变成欺诈。革命的箴言“博爱”在竞争的诡计和嫉妒中获得了实现。贿赂代替了暴力压迫,金钱代替了刀剑,成为社会权力的第一杠杆……为此,文艺领域的一些人把对革命之后现实的不满转向了对内心情感的关注。
——朱维之、赵澧《外国文学史》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概括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的思想主张。举出文学领域中能够突显这一时代特色的代表人物及其作品。
(2)概括材料二中卢梭和康德关于自由的观点。对比材料一、二,指出启蒙运动在人文主义主张方面的进步。
(3)依据材料三概括封建统治被推翻后的社会状况。这一社会状况对文学和艺术产生了怎样的影响,以法国为例分别举例说明。
(4)综合上述材料,请你谈谈文学艺术与社会发展间的关系。
2.
著名学者李时岳认为,他们“认识了在当时世界潮流下改革的主要方向:向西方学习”,但其“人单力薄在权贵的压抑下不能有所作为,主张只不过成为一种珍贵的思想资料在历史文库里闪闪发光”。下列人物属于材料中“他们”中一员的是
A.魏源
B.李鸿章
C.康有为
D.孙中山
3.
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11分)。
材料一孙中山手书

图1孙中山像和题词 图2“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材料二全国都堆满了干柴,很快就会燃烧成烈火。……我所说的中国革命高潮快要到来,决不是如有些人所谓“有到来之可能”那样完全没有行动意义的、可望而不可及的一种空的东西。它是站在海岸遥望海中已经看得见桅杆尖头的一只航船;它是立于高山之颠远看东方正是光芒四射、喷薄欲出的一轮朝日;它是躁动于母腹之中的快要成熟了的一个婴儿。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材料三

邓小平在中共十二大上 邓小平在南方谈话
(1) 材料一图l孙中山所写的“世界潮流”指的是什么?依据材料一图2指出,20世纪初孙中山提出了什么重要思想?这一思想的提出和发展对中国革命运动的发展有什么历史作用? (4分)
(2) 材料二出现的历史背景是什么?在井冈山时期、延安时期***先后提出哪两大理论? (3分)
(3) 中共十二大上,邓小平明确提出什么重要理论?十年后,邓小平“南方谈话”的核心思想是什么? (2分)
(4) 综合三则材料,概括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理论成果的共同特点。(1分)
4.
18世纪末19世纪初,西方某文学流派强调创作的绝对自由,重视情感的抒发,“既不是随兴的取材,也不是强调完全的精确,而是位于两者的中间点,随着感觉而走。”以下与该流派风格相符的美术作品是
A.《自由引导人民》
B.《拾穗者》
C.《日出印象》
D.《格尔尼卡》
5.
对于秦国的强国之道,古今论者见仁见智。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民弱国强,民强国弱,故有道之国,务在弱民……民,辱则贵爵,弱则尊官,贫则重赏。民之见战也,如饿狼之见肉,则民用矣……强国之民,父遗其子,兄遗其弟,妻遗其夫。皆曰“不得(敌首),无返!”

——《史记﹒商君书》

材料二:秦之胜在于官僚制度的建立,政治行政中心所体现出来的秩序和强权。一个巨官僚机器的高度精密可靠的运转,本身就被视为最高目的。在这种秩序崇拜的权力哲学之中,吏员不过是官僚机器的齿轮与螺钉,民众不过是人格化的力役和赋税。他们仅仅在数量和功能上具有意义。

——阎步克《士大夫政治演生史稿》

材料三:有虎狼之民,牛马之士,国虽治,政虽理,其民不人。世之有民也,固先于国,且建国以为人乎?

——章太炎《国故论衡﹒原道下》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商鞅采取了哪些强国弱民的措施,并指出其目的。
(2)材料二认为秦的强国之道是什么?指出材料二与材料三对秦强国措施弊端的共同认识。
(3)结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秦国商鞅变法的认识。
6.
(上重大改革回眸)古今中外有许多涉及教育方面的改革,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宋神宗熙宁、元丰年间(公元1068—1085年),王安石创立太学三舍法,将太学分为外、内、上三等,初入学为外舍生……经年考月试便能逐渐升为上舍生;上舍生毕业成绩优等的可以免试授官,中等的参加殿试,下等的经吏部考试再经殿试后也可授官,从而使学校教育与仕进的结合更加紧密。

——张创新《中国政治制度史》

材料二  1863年6月18日,亚历山大二世批准了国务会议提交的《大学章程》,取消了教育部督学对大学的种种干预,恢复了1835年被尼古拉一世取消的大学自治。……1864年6月14日,颁布了《关于初等国民学校条例》,其中规定允许社会团体和私人创办小学。……1864年11月19日,颁布了《中学章程》。根据这个章程,中学分为古典中学和实用中学(重点学习数学与自然科学)两类。

——刘祖熙《改革与革命》

材料三 维新伊始,先破陋习,特广求知识于世界之卓见,一时取西洋之长,虽奏耳目一新之效,其流弊为轻仁义忠孝,徒以洋风是竞,恐终将招至不明君臣父子之大义亦不可测。此非我邦教学之本意也。是故自今而后,应基于祖宗训典,专一阐明仁义忠孝,道德之学主述孔子。

——《教育大旨》(日本文部省,1879年)

完成下列要求:
(1)材料一反映了王安石变法的哪一项措施?这一措施有什么特点?
(2)据材料二,概括亚历山大二世改革教育涉及哪些领域?
(3)根据材料三,概括日本教育改革的特点。
(4)综上所述,谈谈你对教育改革的认识。

2.单选题(共18题)

7.
“从前,所谓的理想是崇尚清心寡欲,在一定程度上鄙弃尘世烦恼。此时,珍惜的倒还是尘世生活了。从前,贫穷备受尊敬……此时,对正当享有财富的赞颂声不绝于耳。”这一情形最早出现的时代应是
A.文艺复兴时期
B.宗教改革时期
C.启蒙运动时期
D.工业革命时期
8.
“人民拥立国君是为了捍卫他们的自由,而不是去做他的奴隶”。“一旦人民可以把他撵下台,他就不能抱怨人民使用暴力”,“只靠暴力维持的,只有用暴力来推翻。任何事物都是这样按照自然法则发生的。”上述言论突出体现了
A.法律至上
B.君主立宪
C.三权分立
D.社会契约
9.
下图所示著作在1986年均被法国的《读书》杂志推荐为理想藏书。关于这四部书相对应的表述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A.诗歌——剧本——散文——小说
B.彼特拉克——曹雪芹——达尔文——海明威
C.启蒙运动时期——中国明清时期——19世纪中期——20世纪中期
D.倡导人文主义——反对封建礼教——阐述自然选择——颂扬人性力量
10.
“他承认人为万物尺度,同时认为是理性而非感觉才是人最重要的品质。反对真理的相对性,他认为人们能够发现独立于人类欲望之正确和公平的恒久原则。在教育方法上,他反对死记硬背,不断地提出问题让人们去思考。”下列选项属于材料中“他”主张的是
A.人是衡量万物的尺度
B.有思想力的人是万物的尺度
C.人非达到目的的工具
D.每个人必须虔诚的信仰上帝
11.
下图为清中期杰出画家郑板桥创作的《竹石图》。画面简洁,三五枝竹竿依着瘦石一块神态挺拔潇洒,充满生机,而老竿新篁,墨有浓淡,层次分明。该画作
A.突出市民阶层的文化需求
B.体现了工笔重彩画的风格
C.抒发风神消散的傲世风骨
D.追求自然风景的写实描绘
12.
英国科学家培根曾说:“这三种东西曾改变了整个世界的面貌和状态,第一种是在文字方面,第二种是在战争上,第三种是在航海上……以至没有一个帝国,没有一个教派,没有一个赫赫有名的人物能比这三种发明在人类的事业中产生更大的力量和影响。”对文中提到的“力量和影响”最佳的阐释是
A.推动了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
B.使封建骑士和城堡不堪一击
C.迎来了地理大发现的新时代
D.曾经推动了欧洲社会的转型
13.
“使原料多样化,还能化旧利废,取材方便,提高了植物纤维的质量,便于普遍推广,成为书写的不可或缺的材料”。这种工艺带来的变革
A.造出中国最早的纸张
B.奠定了雕版印刷的技术基础
C.为兴办太学创造条件
D.便利科学文化的传播与推广
14.
宋元之际“市井间每有演说话者,演说古今惊听之事。杂以诨语,以博笑噱;托之因果,以寓劝惩,是为小说;书贾或取说话人所说者,刻成书本,是为平话”。这反映出宋元时期
A.文学作品叙事粗疏勉强达意
B.城市经济推动市民文学发展
C.市民娱乐活动极为丰富多彩
D.文学形式适应统治阶级需要
15.
下图是北宋某书法家的作品《寒食帖》。此卷用笔或清俊劲爽,或沉着顿挫,字体由小渐大,由细渐粗,有一种徐起渐快,突然终止的节奏。黄庭坚盛赞此卷“于诗胜过李白,于书兼有唐、五代诸家之长”。《寒食帖》的书体属于
A.小篆
B.楷书
C.行书
D.草书
16.
丹皮尔在《科学史及其与哲学和宗教的关系》中说:“科学过去是躲在经验技术的隐蔽角落辛勤工作,当它走到前面传递而且高举火炬的时候,科学时代就可以说已经开始了。”“科学时代”指的是
A.文艺复兴运动时期
B.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
C.资产阶级革命时期
D.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
17.
20世纪初期,欧洲发生这样的文化变迁:巴黎、柏林或伦敦的奢好和说话腔调,传布到国内最遥远的乡村。根深蒂固的地方文化开始被全国性文化取代,各国生活方式也愈来愈受到国际消费文化的影响。下列何者是促成这种变化的主要媒介()
A.报纸和广播B.铁路与飞机C.电视和电影D.网络与漫画
18.
“苹果之父”乔布斯成为“创新”的代名词。下图是在苹果公司创立之初,乔布斯设计的LOGO:牛顿在树下看书,LOGO边框上还有一句诗:“牛顿:一个永远孤独地航行在陌生思想海洋的灵魂。”在乔布斯眼中牛顿的创新性体现在
A.首次将人置于世界和社会的中心
B.开创了具有严密逻辑体系的近代实验科学
C.确认物体宏观运动的规律——牛顿力学体系
D.使人类对微观世界的认识取得了革命性进步
19.
“他们不再热衷于讨论民主政治与君主专制的孰是孰非,转而探索民主社会在中国为什么屡屡失败。他们确信没有多数国民的民主觉悟,没有一种能赋予民主制度以真实生命力的广泛心理基础,是不可能真正建设和组织起‘西洋式的社会’的。”由此推断,材料中“他们”
A.首倡辛亥革命
B.坚持“中体西用”
C.提倡民主科学
D.宣传“变法图存”
20.
1993年初,美国哈佛大学裴宜理教授在《中国1992》一文中指出:“1989年北京风波后,如果有人对中国领导人对改革开放的态度有所怀疑,这种怀疑在1992年烟消云散了。”“怀疑烟消云散”是因为
A.确立了改革开放的方针
B.南方谈话坚定了改革的信心
C.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
D.“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
21.
***指出:“在处理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上,我们没有犯原则性的错误。我们比苏联和一些东欧国家做得好些……我们一定要努力把党内党外、国内国外的一切积极的因素,直接的、间接的积极因素,全部调动起来,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该论述出自
A.《新民主主义论》
B.《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
C.《论十大关系》
D.《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
22.
1925年5月,上海《民国日报》报道:“国民党自改组以来……国民了解了国民党的主张,因而挺身加入者,据现知概数,已达百万以上。”材料说明
A.国民党已成为人民政党
B.新三民主义符合时代需求
C.工人阶级登上历史舞台
D.马克思主义已经成为主流
23.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我国约有人口5.5亿,全国文盲占人口总数的80%。到1978年,青壮年文盲率已经下降到5%。1949年全国平均每万人中有大学生2.2人,1978年上升为8.9人。以上现象的变化得益于
A.义务教育的普及
B.国民教育体系的形成
C.希望工程的推动
D.“科教兴国”战略的提出
24.
温家宝总理在国家科学奖励大会上提出“要在科技创新上抢占制高点”。下列各项科技成就中,能够体现我国在科技上领先世界的成就是
A.
B.
C.
D.

3.选择题(共1题)

25.中山先生认为中国虽四万万之众,实等于一盘散沙,民众对国事毫不关心,国家民族观念相当薄弱,只知有自己不知有国家,不能团结。中山先生认为这种现象是受到何种因素的影响(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6道)

    单选题:(18道)

    选择题:(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11

    7星难题:0

    8星难题:8

    9星难题: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