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3题)
1.
中国古代思想文化对世界产生了十分深远的影响。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世界的历史始于中国,西方人对异教徒的迫害,简直到了令人发指的地步,屡次兴起战争,造成成千上万的人埋骨异乡……对于人类来说,没有比孔夫子更有价值的立法者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超过基督教义的最纯粹的道德……中国历史从一开始就写得合乎理性,中国哲学中的一切都没有任何神奇的意味,合乎自然……天和理,既是万物的本源,也是中国立国古老和文明悠久的原因。
——伏尔泰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伏尔泰肯定中国传统文化的原因?并指出中国传统文化对伏尔泰思想的影响?
材料二:早在16、17世纪,一些来自东方的传教士和旅行家就对中国的科举制度有所著述,到19世纪上半叶,大批有关中国科举制度的著作都认为“它是值得推崇并仿效的。”这对西方文官制度的改革起了不可忽视的影响。……随着工业革命的完成,1853年英国政府有关部门建议实行公开竞争考试录用制。1870年枢密院关于文官制改革的命令规定,多数重要文官职位必须通过公开竞争考试,择优录用。这些考试制度及原则与中国古老的科举制度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
——摘编自《西方文官制度起源》、《英国政治制度史》等
(2)依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归纳英国文官制度确立的原因,并指出近代英国文官制度与中国古代科举制有何相似之处。
材料三:科举制度是中国文明是的最好方面,但它需要移植一些西方的理念,适应变化了的现代生存环境。
——(美)丁韪良《中国环行记》(1896年)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当时世界政治经济发展状况,简要概括中国科举制度需要“移植”西方的哪些理念。
材料一:世界的历史始于中国,西方人对异教徒的迫害,简直到了令人发指的地步,屡次兴起战争,造成成千上万的人埋骨异乡……对于人类来说,没有比孔夫子更有价值的立法者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超过基督教义的最纯粹的道德……中国历史从一开始就写得合乎理性,中国哲学中的一切都没有任何神奇的意味,合乎自然……天和理,既是万物的本源,也是中国立国古老和文明悠久的原因。
——伏尔泰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伏尔泰肯定中国传统文化的原因?并指出中国传统文化对伏尔泰思想的影响?
材料二:早在16、17世纪,一些来自东方的传教士和旅行家就对中国的科举制度有所著述,到19世纪上半叶,大批有关中国科举制度的著作都认为“它是值得推崇并仿效的。”这对西方文官制度的改革起了不可忽视的影响。……随着工业革命的完成,1853年英国政府有关部门建议实行公开竞争考试录用制。1870年枢密院关于文官制改革的命令规定,多数重要文官职位必须通过公开竞争考试,择优录用。这些考试制度及原则与中国古老的科举制度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
——摘编自《西方文官制度起源》、《英国政治制度史》等
(2)依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归纳英国文官制度确立的原因,并指出近代英国文官制度与中国古代科举制有何相似之处。
材料三:科举制度是中国文明是的最好方面,但它需要移植一些西方的理念,适应变化了的现代生存环境。
——(美)丁韪良《中国环行记》(1896年)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当时世界政治经济发展状况,简要概括中国科举制度需要“移植”西方的哪些理念。
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中国传统户籍制度源远流长,发展于春秋,定型于秦汉,以后各朝各代历经变化。基本功能是通过人口统计提供分配土地,增发赋税徭役兵役的依据,强制百姓履行为国家服役的义务,是皇权专制主义纳贡制度的法律体现。这种以家庭为本位的人口管理方式,体现了维护社会治安、教化乡里、规定身份等级、稳定宗族组织、限制人口自由迁徙等诸项社会整合功能。科举考试也往往与户籍联系在一起,考生必须要有籍贯,这是参加科举考试的首要条件。清朝更是按省划分科举名额,为了贯彻分省取士制度,清政府还要求严查考生的户籍。
——摘编自李文芝《明清科举冒籍研究》等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户籍制度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评析分省取士的作用?
材料二:进入20世纪以来,户籍制度及其功能发生重大变化。清末民初制定的户籍法律,将表现欧美个人主义的个人身份证书和体现中国家族主义的传统户籍相结合,使户籍有了传递人口信息、个人私权保障的功能,不再单纯是国家管制工具;还规定民众对户籍吏处置不当行为有诉讼抗告权利,民众不再只是义务载体。新的户籍法律摆脱了过去的人身束缚,促进了社会的流动,大批农民来到城市,成为第一批城市化的新市民。
——摘编自王海光《中国户籍制度现代化演进路径的历史考察》
(2)根据材料二,概括近代户籍制度的特点并分析其原因?
(3)根据材料一、二,指出古代和近代两种户籍制度的主要功能?户籍制度变化民众地位也发生很大变化,指出民众地位是怎样变化的?
材料一:中国传统户籍制度源远流长,发展于春秋,定型于秦汉,以后各朝各代历经变化。基本功能是通过人口统计提供分配土地,增发赋税徭役兵役的依据,强制百姓履行为国家服役的义务,是皇权专制主义纳贡制度的法律体现。这种以家庭为本位的人口管理方式,体现了维护社会治安、教化乡里、规定身份等级、稳定宗族组织、限制人口自由迁徙等诸项社会整合功能。科举考试也往往与户籍联系在一起,考生必须要有籍贯,这是参加科举考试的首要条件。清朝更是按省划分科举名额,为了贯彻分省取士制度,清政府还要求严查考生的户籍。
——摘编自李文芝《明清科举冒籍研究》等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户籍制度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评析分省取士的作用?
材料二:进入20世纪以来,户籍制度及其功能发生重大变化。清末民初制定的户籍法律,将表现欧美个人主义的个人身份证书和体现中国家族主义的传统户籍相结合,使户籍有了传递人口信息、个人私权保障的功能,不再单纯是国家管制工具;还规定民众对户籍吏处置不当行为有诉讼抗告权利,民众不再只是义务载体。新的户籍法律摆脱了过去的人身束缚,促进了社会的流动,大批农民来到城市,成为第一批城市化的新市民。
——摘编自王海光《中国户籍制度现代化演进路径的历史考察》
(2)根据材料二,概括近代户籍制度的特点并分析其原因?
(3)根据材料一、二,指出古代和近代两种户籍制度的主要功能?户籍制度变化民众地位也发生很大变化,指出民众地位是怎样变化的?
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中国古代儒家民本思想产生于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思想家从社会现实的正面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的人文精神,提出爱民、利民、重民、养民的思想。作为古代占据主流地位的统治思想,儒家民本思想是中国两千多年统治阶级治国的要略,对中国古代政治学说和君主政治实际运作具有深远的影响。它以君主民从的既定关系为前提,讨论设君之道和治民之道,其最终去向是通过规范君主对民的政治行为实现国泰、君尊、民安。
材料二:西方人文主义产生于古希腊时期,为欧洲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是宗教改革的思想基础,是对封建制度和宗教神学强有力的冲击。文艺复兴人文主义者是新教改革的中坚,是启蒙运动的先驱。西方人文主义高扬人性和个人价值,以人性反抗神权,强调人的自由、平等、权力,追求个人主义、自由主义和多元民主。人文主义自产生以来,在西方思想领域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尤其是进入近代社会以后,人文主义精神成为资产阶级反封建的思想武器,鼓舞着人们冲破宗教神学的束缚,推翻封建专制统治。
材料三:胡适说:“我们肯往前看的人们,应该虚心接受这个科学工艺的世界文化和它背后的精神文明,让那个世界文化充分和我们的老文化自由接触,自由切磋琢磨,借它的朝气锐气来打掉一点我们的老文化的惰性和暮气。”
材料一:中国古代儒家民本思想产生于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思想家从社会现实的正面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的人文精神,提出爱民、利民、重民、养民的思想。作为古代占据主流地位的统治思想,儒家民本思想是中国两千多年统治阶级治国的要略,对中国古代政治学说和君主政治实际运作具有深远的影响。它以君主民从的既定关系为前提,讨论设君之道和治民之道,其最终去向是通过规范君主对民的政治行为实现国泰、君尊、民安。
——《中华文本库》
(1)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儒家思想的基本内涵。材料二:西方人文主义产生于古希腊时期,为欧洲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是宗教改革的思想基础,是对封建制度和宗教神学强有力的冲击。文艺复兴人文主义者是新教改革的中坚,是启蒙运动的先驱。西方人文主义高扬人性和个人价值,以人性反抗神权,强调人的自由、平等、权力,追求个人主义、自由主义和多元民主。人文主义自产生以来,在西方思想领域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尤其是进入近代社会以后,人文主义精神成为资产阶级反封建的思想武器,鼓舞着人们冲破宗教神学的束缚,推翻封建专制统治。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根据材料一、二结合所学知识,比较中国儒家民本思想和西方人文主义的异同。材料三:胡适说:“我们肯往前看的人们,应该虚心接受这个科学工艺的世界文化和它背后的精神文明,让那个世界文化充分和我们的老文化自由接触,自由切磋琢磨,借它的朝气锐气来打掉一点我们的老文化的惰性和暮气。”
——《胡适与中西文化》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胡适要“打掉一点我们的老文化的惰性和暮气”的原因。2.论述题- (共1题)
4.
材料天津市委党校井建斌认为:“近代中国的时代基调是现代化,中国近代史上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思想、社会变迁,以及中外关系的处理,区域发展,少数民族问题,阶级斗争的状况,无不或多或少与现代化的进程相联系。中国近代史学科体系只能在‘现代化取向’主导下,兼采‘革命史取向’的视角,更多关注阶级斗争的发展与变迁及其对于现代化进程的作用,使‘现代化取向’臻于完善。”
——《中国近代史学术研究的新观点介绍》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围绕中国近代化历程自拟一个论题评述井建斌的观点。(要求:写明论题,条理清楚,史论结合)
材料天津市委党校井建斌认为:“近代中国的时代基调是现代化,中国近代史上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思想、社会变迁,以及中外关系的处理,区域发展,少数民族问题,阶级斗争的状况,无不或多或少与现代化的进程相联系。中国近代史学科体系只能在‘现代化取向’主导下,兼采‘革命史取向’的视角,更多关注阶级斗争的发展与变迁及其对于现代化进程的作用,使‘现代化取向’臻于完善。”
——《中国近代史学术研究的新观点介绍》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围绕中国近代化历程自拟一个论题评述井建斌的观点。(要求:写明论题,条理清楚,史论结合)
3.单选题- (共19题)
5.
有学者认为,非但罗马没有采用雅典制度,且后来两千年的欧洲再也没有采用雅典的制度,近代西方民主制与雅典民主制基本无关。这主要是因为雅典
A.领袖的行为受到严格限制 |
B.民主的范围过于狭窄 |
C.民主制存在着严重的弊端 |
D.共和制有悖欧洲传统 |
6.
“在罗马人那里,私有制和私法的发展没有在工业和贸易方面引起进一步后果,因为他们的生产方式没有改变。但当资本主义经济在封建社会内部逐渐发展起来时,详细拟定的罗马法便立即得到恢复并重新取得威信。”材料说明
A.经济发展推动罗马法完善 |
B.罗马法是维护资产阶级利益的法律 |
C.罗马法程序严谨内容详尽 |
D.自然法理念适应了近代社会的发展 |
7.
英国革命和法国大革命“不仅反映了英法两国的要求,而且在更大得多的程度上反映了当时整个世界的要求。”这意味着
A.两国革命创造了新的工业方式 |
B.两国革命传播了民主思想 |
C.两国革命都推翻了本国封建君主专制政体 |
D.两国革命开创了资本主义民主政治的范例 |
8.
“分权原则之所以会在1787年被制宪会议采纳,本就不是为了促进效率,而是为了排除独断权力的行使。”“它的目的不是为了避免权力之间的摩擦,而是想通过不可避免的权力摩擦使国民从专制下解脱出来。”这主要说明
A.分权会影响政府的工作效率 |
B.分权会带来各权力之间的摩擦 |
C.分权的目的是制造事端引发矛盾 |
D.分权以效率为代价来保障民主 |
9.
全面抗战爆发前后,国民党形成了“以空间换时间”、“积小胜为大胜”的持久消耗战略思想,制定了“游击战重于正规战”的作战方针,还提出“团结海内外全民族一切力量”、“训练全国壮丁,充实民众武力”。这说明国民党
A.为正面战场的失利寻找借口 |
B.提出了务实有效的作战方略 |
C.对抗战形势作出了准确判断 |
D.积极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
10.
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中共党内保留着“布尔什维克”这个词语,到了1950年代中期,该词语逐渐退出流行政治语汇,与此相联系,“布礼”(布尔什维克的敬礼)这个共产党员之间的称呼也被“革命的敬礼”所取代。这种变化的外交背景是,中国
A.经济上实行“八字方针”纠正错误 |
B.改善了同西方国家的关系 |
C.践行了“另起炉灶”的外交方针 |
D.调整了与苏联的外交政策 |
11.
“当工业主义发现世界被分割成许多小的经济单元时,它就通过两种方式着手改变整个世界的经济结构了……一个就是减少经济单元的数目,扩大每一个经济单元的规模,另一个方式就是消除各个经济单元之间的贸易壁垒。”以下不能印证上述材料中观点的是
A.三次王朝战争后建立德意志帝国 |
B.上海合作组织的建立 |
C.英国发动对中国的鸦片战争 |
D.世界贸易组织的建立 |
12.
美国国务卿马歇尔曾明确告知参加欧洲复兴计划的国家:“对于任何投票选举共产党人掌权的国家,欧洲复兴计划所规定的援助将立即停止。”这说明该“计划”
A.极力防范苏联和东欧参与 |
B.加强了美国对参与国的控制 |
C.不利于欧洲经济的真正复兴 |
D.标志着美国开始遏制苏联 |
13.
有学者指出:“明清之际,江南出现了‘妇女半边天’的说法,显示江南妇女的家庭地位日益重要。”这种现象的发生最可能的因素是
A.商品经济的发展,政府改变“重农抑商”政策 |
B.高产作物引进改变农业生产方式 |
C.手工副业成为家庭经济重要组成部分 |
D.江南地区许多男性进城务工,造成劳动力缺失 |
15.
有学者言:“嘉靖朝海禁最紧,时潮州进士登科也很出色。……海禁宽松,靠海生存的人民生计解决,社会矛盾较为和缓,故万历朝潮之进士登科……为潮州整个明代最差一朝。万历后期重申海禁,故崇祯朝潮州进士登科好转。”对材料解读最准确的是
A.明朝政府厉行海禁政策有利于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 |
B.海禁政策影响沿海民众的经济生活和价值取向 |
C.沿海民众及士绅期望通过科举向朝廷反映诉求 |
D.海禁政策的松紧决定明朝科举取士的人数 |
16.
16世纪的一位英国人曾说过,以前的农民及其一家都睡在地板上,厨房里仅有一两口锅;而到16世纪末,一位农夫可能拥有“在橱柜里摆有一套精致的锡铅合金餐具,三四张羽绒床,好几套床罩和挂毯,一个印制的盐罐,一罐酒……以及一打羹匙。”这一现象说明
A.英国工业革命在16世纪就已经开始 |
B.商贸中心转移推动了英国经济快速发展 |
C.世界性的贸易体系开始形成 |
D.英国是世界上最发达的资本主义国 |
17.
钱乘旦认为:“如果社会是压制性的、控制型的,那么任何创造都会被扼杀在萌芽阶段——萌芽没有了,树也不会有,所以社会和政治环境非常重要。”下列事件能够印证钱乘旦观点的是
A.法国大革命 |
B.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
C.中国洋务运动 |
D.英国工业革命 |
18.
1979年,中国政府进行了最初的改革尝试:允许企业之间在分别拥有对自己所在地区的市场的垄断权之前,在全国其他地区展开竞争;一改以往政府计划只重视生产总值指标的做法,而更加重视利润指标。这些尝试
A.彻底改变了计划经济体制 |
B.增加了市场调节的作用 |
C.表明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 |
D.初步建立了市场经济体制 |
19.
智者学派指出:法律、正义只是人所约定的习俗。为了避免互相伤害,人们相互约定不伤害别人,这是政府创立的基础。正义的本质和起源在于人们实践了先前的约定。该观点被称之为“人类最早的社会契约论”。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人们的约定是制定法律的基础 |
B.智者学派重视法律和正义的作用 |
C.遵循人性是法律制定的依据 |
D.社会契约论起源于智者学派 |
20.
在研究欧洲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时,有学者指出,如果说文艺复兴为人文主义者们“清理了场地”,那么启蒙运动则是“大兴土木”。这里的“大兴土木”是指
A.开展科学技术革命 |
B.建设经济工业化国家 |
C.构建民主法治社会 |
D.弘扬理性和科学思想 |
21.
“他认为一个物理宇宙就是一个巨大的时钟,其中每一个部分都起着特殊的作用,每一种运动和变化都能由运行规律来解释。”由此可见“他”的贡献主要体现在
A.阐述了相对论的价值 |
B.总结了量子运动的规律 |
C.开创了近代自然科学 |
D.奠定了经典力学的基础 |
22.
《浅析中西方传统文化的差异与交融》一文指出;“西方文化对中国文化的吸收完全取决于中国文化的魅力和西方文化发展的内在要求。……中国文化在暴力冲撞下被迫吸收西方近代文化,不得不进行痛苦的转型与嬗变。”这说明
A.文明的交融和汲取具有明显的差异 |
B.中国文化的自身魅力影响其转型的程度 |
C.中国的近代文明对西方具有吸引力 |
D.中西文化交融和汲取的过程较相似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3道)
论述题:(1道)
单选题:(19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19
7星难题:0
8星难题:3
9星难题: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