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4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中国民主启蒙思想家简介(部分)
从材料中提取一项有关中国民主启蒙思想的信息,并加以简要分析。(要求:所提取信息明确清晰、论据准确、逻辑严密。)
中国民主启蒙思想家简介(部分)
人物 | 籍贯 | 思想主张 |
黄宗羲 | 浙江 | 天下为主,君为客 |
顾炎武 | 江苏 | 以天下之权,寄之天下之人 |
王夫之 | 湖南 | 循天下之公 |
康有为 | 广东 | 圣人之为治法也,随时而变义,时移而法亦移 |
梁启超 | 广东 | 法者天下之公器也,变者天下之公理也 |
严复 | 福建 |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
孙中山 | 广东 |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
从材料中提取一项有关中国民主启蒙思想的信息,并加以简要分析。(要求:所提取信息明确清晰、论据准确、逻辑严密。)
2.
近代以来,民族主义的兴起,推动了民族国家的形成和近代化的发展。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据丁建弘《德国通史》整理
(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德意志民族主义发端的政治、经济因素。据材料分析为什么说“路德宗教改革意味着德意志民族主义的发端”?
(2)作者认为:“德国统一之路具有革命和保守的双重属性,这种历史两重性在统一的后果中有明显的反映。”请结合史实加以说明。
材料
史论 | 史实 |
1517年爆发的马丁·路德宗教改革,意味着德意志民族主义的发端。 | ①1517年,路德张贴《论赎罪券的功效》,发起反对罗马教皇的宗教改革。 ②1520年,路德当众把教皇令投入火中,宣布与教皇决裂。 ③1522年路德翻译的德文版《新约》出版,他在《圣经》中使用的德语,逐渐成为德国的标准语言,建立路德新教在德国广泛传播。 |
德意志的启蒙运动,可视为德意志文化民族主义的形成阶段。 | ④莱辛(1729—1781):反对诸侯的背弃祖国和鄙陋的分裂状态。 ⑤康德(1724—1804):赞成在现存政权的领导下进行的自上而下的改革。 |
1871年德意志帝国的建立,标志着德意志民族统一的完成。 | ⑥1864年,普鲁士对丹麦战争。 ⑦1866年,普奥战争。 ⑧1870年,普法战争。 |
——据丁建弘《德国通史》整理
(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德意志民族主义发端的政治、经济因素。据材料分析为什么说“路德宗教改革意味着德意志民族主义的发端”?
(2)作者认为:“德国统一之路具有革命和保守的双重属性,这种历史两重性在统一的后果中有明显的反映。”请结合史实加以说明。
3.
如何对待西方文明是近现代中国人,一直以来探讨的重要话题。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欧美的物质文明,我们可以完全仿效,可以盲从,搬进中国来也可以行得通。如果不管中国自己的风土人情是怎么样,便象学外国机器一样,把外国管理社会的政治硬搬进来,那便是大错。
(2)材料二中,陈独秀又是如何对待西方文明的?这给新文化运动带来了什么影响?
(3)材料三中福泽谕吉在向西方学习的问题上提出了怎样的观点?近代中国人向西方学习遵循了这一主张吗?说明理由。
材料一 欧美的物质文明,我们可以完全仿效,可以盲从,搬进中国来也可以行得通。如果不管中国自己的风土人情是怎么样,便象学外国机器一样,把外国管理社会的政治硬搬进来,那便是大错。
——孙中山《三民主义·民权主义,第五讲》
材料二 本志同人本来无罪,只因为拥护那德莫克拉西(Democracy)和赛因斯(Science)两位先生,才犯了这几条滔天大罪。要拥护那德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孔教、礼法、贞节、旧伦理、旧政治。要拥护那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旧艺术、旧宗教。要拥护德先生又要拥护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国粹和旧文学。……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陈独秀《新青年·罪案之答辩书》
材料三 汲取欧洲文明,必须先其难者而后其易者,首先变革人心,然后改变政令,最后达到有形的物质。按照这个顺序做,虽然有困难,但是没有真正的障碍,可以顺利达到目的。——福泽谕吉《文明论概略》
(1)据材料一,概括孙中山对西方文明的态度?结合孙中山的实践活动加以说明。(2)材料二中,陈独秀又是如何对待西方文明的?这给新文化运动带来了什么影响?
(3)材料三中福泽谕吉在向西方学习的问题上提出了怎样的观点?近代中国人向西方学习遵循了这一主张吗?说明理由。
4.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汉武帝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在桑弘羊的主持下普遍推行均输法,郡国设均输官掌其事,受大农(即管钱财、粮食的长官)节制。均输官负责将各郡国应缴贡物统一折价征收当地土特产品,一部分运往京师,一部分运至价贵地区出售,有时还在出售地将所得继续收购特产,易地辗转贩卖……同时又实施平准法,在京师设平准官,集中管理各地运至均输货物和大农所掌握其余物资,根据市场价格涨落卖出或买进,达到调剂供需、平抑物价的目的。
——摘编自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材料二:王安石微服赴江宁,遇一老妪喂鸡豕,唤“啰,啰,啰,王安石来!”鸡豕俱来就食。问其故,老妪曰:自王安石为相公,立新法扰民。妾孀居二十年,也要出免役、助役等钱,钱既出而差役如故。妾本以桑麻为业,……今桑麻失利,只得蓄猪养鸡,等候吏胥里保来征役钱,或准与他,或烹来款待他,自家不曾尝一块肉。故此民间怨恨新法,入于骨髓。
——选自宋代话本
(1)根据材料一,分析桑弘羊实施均输法和平准法的作用。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王安石对桑弘羊的理财措施有哪些借鉴与发展?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概括说明王安石变法过程中出现了哪些问题。
(3)研究王安石变法时,你如何看待宋人话本的史料价值。
材料一:汉武帝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在桑弘羊的主持下普遍推行均输法,郡国设均输官掌其事,受大农(即管钱财、粮食的长官)节制。均输官负责将各郡国应缴贡物统一折价征收当地土特产品,一部分运往京师,一部分运至价贵地区出售,有时还在出售地将所得继续收购特产,易地辗转贩卖……同时又实施平准法,在京师设平准官,集中管理各地运至均输货物和大农所掌握其余物资,根据市场价格涨落卖出或买进,达到调剂供需、平抑物价的目的。
——摘编自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材料二:王安石微服赴江宁,遇一老妪喂鸡豕,唤“啰,啰,啰,王安石来!”鸡豕俱来就食。问其故,老妪曰:自王安石为相公,立新法扰民。妾孀居二十年,也要出免役、助役等钱,钱既出而差役如故。妾本以桑麻为业,……今桑麻失利,只得蓄猪养鸡,等候吏胥里保来征役钱,或准与他,或烹来款待他,自家不曾尝一块肉。故此民间怨恨新法,入于骨髓。
——选自宋代话本
(1)根据材料一,分析桑弘羊实施均输法和平准法的作用。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王安石对桑弘羊的理财措施有哪些借鉴与发展?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概括说明王安石变法过程中出现了哪些问题。
(3)研究王安石变法时,你如何看待宋人话本的史料价值。
2.单选题- (共14题)
5.
伏尔泰在《哲学通信》中说:“像牛顿先生这样一个十个世纪以来的杰出的人,才真正是伟大的人物……我们应当尊敬的是凭真理的力量统治人心的人,而不是依靠暴力来奴役人的人;是认识宇宙的人而不是歪曲宇宙的人。”基于这一认识,伏尔泰
A.提倡个性自由,阐释人性之美 |
B.提出三权分立学说,防止暴政 |
C.否定外在权威,推崇理性思考 |
D.倡导人民主权,反对君主制度 |
6.
在审判国王查理一世时,代表议会的审判长布拉德肖说:“…这就好像一条纽带.纽带的一头是君主对国民应尽的保护义务,另一头是国民对君主应尽的服从义务。先生,一旦这条纽带被切断,那么只能说,别了,君主统治!”这段话主要体现的是
A.君主立宪的主张 |
B.自由平等的学说 |
C.社会契约的理念 |
D.议会至上的特点 |
7.
“(16世纪以后)新教徒认为每一个个体都有从通过理解自然发现上帝揭示给他们意图的职责,这好比他们身负通过阅读经文获取上帝意愿的知识的职责。”这说明新教伦理
A.挑战了教皇的权威 |
B.有利于近代自然科学发展 |
C.颠覆了基督教神学 |
D.促进了新兴君主国的形成 |
8.
“哲学家治国”是柏拉图在《理想国》中社会政治建构的独创,他把理想国家的实现寄托在真正的哲学家能够掌握国家最高权力上。柏拉图的这一主张旨在强调:
A.国家是社会分工的产物 |
B.将法律置于至高无上的地位 |
C.将一切教育赋予政治意义 |
D.人的品性是良好政治的基础 |
9.
唐太宗对南朝后期竞相模仿萧子云书法的风气表示不屑,认为其“仅得成书,无丈夫之气”,只有王羲之的书法才“尽善尽美”,于是在连西州(今吐鲁番)幼童学习字的范本都是王羲之书帖。王羲之在中国书法史上地位的确立。是因为
A.皇帝好恶决定社会对艺术的评判 |
B.王羲之的艺术成就不可超越 |
C.艺术水平与时代选择的共同价值 |
D.朝代更替影响艺术评判标准 |
10.
某同学在研究性学习中引用了王国维在《宋元戏曲考》中的一句话:“唐宋以来(科举盛行),一旦废止,士才无所用……适杂剧之新体出,遂多从事与此……充其才力,而使元剧之作,遂为千古独绝之文字。”据此判断,该同学的研究主题应是
A.元杂剧兴盛的根本原因 |
B.科举考试在元代的发展 |
C.社会环境对文化发展的影响 |
D.元杂剧空前绝后的历史地位 |
11.
晚清驻英公使薛福成称英国贫孩院“绰有三代以前遗风”,“不甚背乎圣人之道。”郑观应也认为西方的福利慈善事业“意美法良,实有中国古人之遗意。”这表明他们( )
A.希望复古“三代” | B.主张中体西用 |
C.认为“中西同源” | D.主张效法西方 |
12.
一百年前,孙中山提出的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成为革命党人奋斗的纲领。以下论述能够体现民权主义思想的是
A.“就算汉人为君主,也不能不革命” | B.“驱逐鞑虏之后,光复我民族的国家” |
C.“改良社会经济组织,核定天下地价” | D.“涤二百六十年之腥膻,复四千年之祖国” |
13.
三民主义是国民党一直标榜的政治符号,从发动反清革命到反抗北洋军阀建立国民政府,再到领导全国抗战,三民主义是联合各种社会政治力量和知识分子的重要思想基础。这显示出三民主义
A.是近代中国反侵略的指导思想 |
B.为国民党赢得广泛的群众基础 |
C.迎合了中国革命的阶段性需求 |
D.是近代中国革命胜利的保障 |
14.
十月革命后,孙中山一面强调“以俄为师”,一面强调“不可学俄人之焦头烂额也”。据此可知孙中山主张
A.借鉴代议制度,摒弃党国体制 |
B.发展私人资本,预防国家资本垄断 |
C.学习苏俄革命精神,不采用苏维埃制度 |
D.推动土地革命,实现“耕者有其田” |
15.
唐德刚在《晚清七十年》里说:孙中山思想早期倾向于卢梭、林肯等人,1913年以后,思想转变,甚至对卢梭的天赋人权也大加诟病;论调无形中与列宁的(武力统一)已渐趋一致。这反映出
A.人的思想会随着时代变化 |
B.三民主义理论得到了发展 |
C.中国尚不具备民主法治的条件 |
D.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为传播 |
16.
费正清在评价***的一篇报告时说:“此文有令人信服的总结。……正像我们所看到的,他要求在政治领域扩大地方的权力和给地方更多的自主性,以利于建设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在经济领域,他提出减少以牺牲农业和轻工业为代价的对重工业过多的优先权。他认为一味重视重工业会拆自己的台。”以下对于***这一报告的说法正确的:
A.此报告应为《新民主主义论》 |
B.为新中国的成立做了政治理论准备 |
C.中共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开始 |
D.科学阐明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问题 |
17.
一位老工程师回忆文革时说:“由于当时批判反动学术权威,报章上连篇累牍地严厉指责各种管卡压和专制学阀作风,因此,几乎没有什么人敢于以权威和老子自居,在研究队伍内部形成高度民主的风气。”当时这种现象推动科技突破的成就有
①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②“东方红一号”成功发射
③籼型杂交水稻培育成功④首次合成结晶牛胰岛素
①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②“东方红一号”成功发射
③籼型杂交水稻培育成功④首次合成结晶牛胰岛素
A.①② |
B.①②③ |
C.②③④ |
D.②③ |
18.
艺术家们把对自然清新生动的感观放到了首位,认真观察沐浴在光线中的自然景色,以看似随意实则准确地抓住对象的迅捷手法留下瞬间的永恒图像。这里的“艺术家们”
A.注重人物真实刻画 |
B.追求微妙色彩变化 |
C.表现手法比较抽象 |
D.追求神韵意趣结合 |
3.选择题- (共2题)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4道)
单选题:(14道)
选择题:(2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2
5星难题:0
6星难题:10
7星难题:0
8星难题:3
9星难题: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