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四地六校”09-10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二次联考(历史)

适用年级:高二
试卷号:437043

试卷类型:月考
试卷考试时间:2010/5/27

1.简答题(共2题)

1.
(16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如果六十年代以来中国没有原子弹、氢弹,没有发射卫星,中国就不能叫有重要影响的大国,就没有现在这样的国际地位。这些东西反映一个民族的能力,也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标志。
——邓小平
材料二:国外有说:“到21世纪30年代,中国人口将达16亿,那时谁来养活这么多人?谁来拯救由此引发的全球性粮食危机?”袁隆平闻言挥动着满是老茧的双手说:“中国完全能解决自己的吃饭问题,中国还要帮助世界人民解决吃饭问题。”
“袁(隆平)正引导我们走向一个丰衣足食的世界。”
——(美)经济学家唐·帕尔伯格
材料三:①公元9年,西汉时期神话故事叙述了嫦娥奔月的情景,被记载在《汉书·艺文志·淮南子》篇中。366年,敦煌石窟开始建造,“飞天”从此成为人类石刻绘画艺术中精彩而不朽的形象。
②14世纪末,明朝人万户,为了实现飞向天空的梦想,双手举一大风筝,坐上背后绑了47支火箭的椅子,勇敢地进行火箭送他上天、风筝帮他落地的实验。结果,他成为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火箭登天的牺牲者
③2007年10月24日,我国首颗探月卫星“嫦娥一号”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发射成功,“嫦娥”从此奔月去。
材料四:政府科技经费的投入,从1995年的3800万元猛增到1997年的961亿元,所取得的省部级以上重大科技成果在1997年即达到3.1万项。
——《中国现代史纲》
请回答:
(1)建国初期,我国政府作出研制“两弹一星”的决策,结合材料一说出“两弹一星”的含义是指什么?(1分)其研制有何重要影响?(3分)
(2)袁隆平培育的杂交水稻对人类有什么贡献?(2分)
(3)结合材料三简析“嫦娥一号”卫星发射成功的原因。(4分)
(4)结合以上材料和你的认识,谈谈科技发展需要哪些条件?(3分)科技发展与经济建设和国家地位的关系怎样?(3分)
2.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长时期以来,军政和绝大部分公民把意大利战争和埃及战争的英雄人物第一执政当作偶像来崇拜,都齐声祝愿他能有一个同他的名望和同法国的伟大相符的称号。……大家感到他有一个国家最高元首的称号是顺理成章的,因为他实际上扮演了这样的角色。……要说是皇帝篡夺了金銮宝座,那么我们可以说,他身边的同谋比善于导演悲喜剧的所有暴君都多,因为四分之三的法国人都参与了他的阴谋
――(法)康斯坦《回忆拿破仑》
材料二:欧洲则普遍认为,由人民自己治理国家,最终只会导致无政府主义和天下大乱。但不管怎样,华盛顿并没有顺应当时的潮流,为世上多添一顶王冠。然而世界却将因多了一位总统,而使王冠从此暗淡无光甚至难以戴稳。
――陈森《华盛顿――美国的开国元勋》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概括拿破仑称帝的因素。(2分)
(2)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拿破仑既是一名政治家,又是一名军事家”的理解。(6分)
(3)材料二表明华盛顿拒绝称王,其个人原因何在?(2分)但有人认为,华盛顿实际上具备称王的条件,请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说明(2分)
(4)如何理解材料二中“世界却将因多了一位总统,而使王冠从此暗淡无光甚至难以戴稳?”(2分)

2.材料分析题(共1题)

3.
阅读下列材料:
19世纪中叶以后,亚非拉众多国家面对工业文明的冲击.西方列强的武力侵略纷纷踏上了学习西方的道路。
材料一:

材料二:

材料三:康有为在受光绪皇帝召见时称:“泰西讲求三百年而治,日本施行三十年而强,吾中国国土之大,人民之众,变法三年,可以自立,此后则蒸蒸日上,富强可驾万国”
——(摘自《戊戌变法》)     
材料四:戊戌变法期间,光绪皇帝共计发布变法诏令184条,包括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各个方面。对此,有人说:“他们把足够的东西不顾它的胃量和消化能力,在三个月之内,都填塞给它吃了。”康有为的《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在思想上引发了极大震动,不仅顽固派坚决反对,而且不少维新派人物如唐才常黄遵宪也难以接受,帝党领袖翁同龢也斥之为“说经家一野狐也”。因此,他的著作出版不久,即被光绪皇帝下令毁版
——摘自《中华帝国对外关系史》等
材料五:戊戌变政,首在裁官。京师闲散衙门被裁者不下十余处,连带关系因之失职失业者将及万人,朝野震骇,颇有民不聊生之戚。
——摘自《梦蕉亭杂记》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日本幕府统治面临的外部危机是什么?(1分)
(2)据材料二,你能获得哪些重要信息?(4分)日本工业化的特点是什么?(2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康有为希望“变法三年可以自立”的历史背景。(3分)
(4)戊戌变法失败有多方原因。根据材料四、五,分析维新派在变法中的失误之处。(4分)

3.单选题(共14题)

4.
某欧美剧作家在他的一部最新电影剧本中描写了19世纪中期的伦敦,你认为需要修改的一项是()
A.有钱人以坐轮船浏览泰晤士河为时尚
B.街上电线杆林立,夜晚城市霓虹灯闪烁
C.岸边工厂一间接着一间,巨大的烟囱冒着浓烟
D.不时有一列列火车呼啸而过
5.
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指出:“改革开放胆子要大一些,敢于试验,不能像小脚女人一样。看准了的,就大胆地试,大胆地闯。没有一点闯的精神,没有一点‘冒’的精神,没有一股气呀、劲呀,就走不出一条好路。”这一时期“好路”的“路标”是指
A.加入亚太经合组织
B.建立多种形式的经济责任制
C.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D.建立多层次的对外开放格局
6.
《鲁滨逊漂流记》是18世纪上半叶欧洲颇受欢迎的小说之一,小说描述了鲁滨逊和野人“星期五”在无人荒岛上享受没有教会、没有国王的生活。小说之所以受欢迎是因为它反映了( )
A.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精神B.冒险家们开辟新航路的愿望
C.反对专制和愚昧的启蒙思想D.工业资产阶级开拓市场的需求
7.
意大利建筑师布鲁内莱斯基在1420—1436年间为佛罗伦萨大教堂建造一个41米宽、106米高的大圆顶,不再完全封闭,而是在上面开有让阳光照射进来的窗洞。该设计反映出:
A.人类摆脱束缚奔向自由的精神
B.欧洲已告别专制迎来新的曙光
C.启蒙运动的光辉照耀人们前进
D.新宗教理念开始支配人类行为
8.
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思想,对社会进步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主要体现在( )
A.为资产阶级掌握政权做了舆论准备
B.为欧美资产阶级革命做了思想准备
C.把人性从宗教束缚中解放出来
D.为资本主义确立了一整套政治构想
9.
“(爆炸)声如雷霆,震城土皆崩,烟气涨天”是人们对某次战争场面的描写。这种场面最早可能出现于( )
A.唐末宋初B.春秋战国
C.商周D.元末明初
10.
20世纪初,物理学本身发生了一场革命性的变化。下列选项中推动这一变化的是
A.电的发明和利用B.量子论的提出和发展
C.经典力学的发展D.原子能在军事上的应用
11.
罗素写道:“几乎所有现代世界与古代世界之间的区别,都归功于在十七世纪取得最辉煌成就的科学”。这里“十七世纪取得最辉煌成就的科学”指的是()
A.经典力学B.生物进化论C.量子理论D.相对论
12.
梁启超说:“我国蚩蚩四亿之众,数千年受治于民贼政体之下,如盲鱼生长黑壑,不知天地间有□□二字。”省略的两个字最可能是()
A.君主B.科学C.西学D.民权
13.
康梁维新思想与早期维新思想的关系是()
A.全盘否定B.全盘接受C.毫无关系D.继承与发展
14.
1912年2月15日,即清帝宣布退位三天后,孙中山率临时政府文武官员赴明孝陵,祭奠明太祖朱元璋。这一事件反映了当时孙中山革命思想中的( )
A.民族主义思想B.民权主义思想
C.民生主义思想D.实业救国思想
15.
“双百”方针是在怎样的背景下提出来的(  )
①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
②中国的生产力发展水平还很落后
③周恩来提出“向现代科学进军”的口号
④中国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A.①②③④B.①②③
C.②③④D.①③④
16.
下列有关拜伦作品的叙述错误的是()
A.深刻揭露了法国社会的黑暗堕落B.最辉煌的作品是长诗《唐璜》
C.揭露了社会中丑恶.虚伪的一面D.奏响了为自由.幸福和解放而斗争的战歌
17.
罗素写道:“几乎所有现代世界与古代世界之间的区别,都得归功于在十七世纪取得最辉煌成就的科学。”“十七世纪取得最辉煌成就的科学”指的是
A.经典力学B.生物进化论C.量子论D.相对论

4.选择题(共4题)

18.严格控制发酵条件是保证发酵正常进行的关键,直接关系到是否能得到质量高,产量多的理想产物,通常所指的发酵条件不包括(    )

 

19.

瞿秋白(中共早期领导人之一)于1920年到苏俄考察,著有《俄乡纪程》,文中写道:“俄罗斯现在是共产主义实验室,在苏维埃的玻璃管里颠之倒之,实验两下,就立刻可以显示出社会主义的化合物”,这一言论(  )

20.

苏俄实行的粮食税,就是国家用税收的方式向农民索取粮食。但是用这种方式取得的粮食,连勉强维持军队和工业企业都不够。为了解决不足部分,列宁的做法是(  )

21.

苏俄实行的粮食税,就是国家用税收的方式向农民索取粮食。但是用这种方式取得的粮食,连勉强维持军队和工业企业都不够。为了解决不足部分,列宁的做法是(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简答题:(2道)

    材料分析题:(1道)

    单选题:(14道)

    选择题:(4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6

    7星难题:0

    8星难题:5

    9星难题: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