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黄陵中学2016-2017学年高二(重点班)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二
试卷号:436861

试卷类型:期末
试卷考试时间:2017/7/27

1.材料分析题(共2题)

1.
2016年,新中国的年轮已刻上六十圈,一个甲子的岁月既有风风雨雨,也有辉煌灿烂。有的评论者曾将六十多年来的历史分成两半,“前三十年收获的是民心,后三十年收获的是美元”。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人民中国,屹立亚东。光芒万道,辐射寰空
——郭沫若《新华颂》1953年
材料二:经过20多年的探索和建设,新中国不仅赢得了政治上的独立,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制度已经建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得到确立和坚持,而且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建立起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从根本上解决了工业化从无到有的问题,使中国赢得了经济上的,独立
——《复兴之路》解说词
材料三:上世纪80年代初,侯永禄所在的陕西合阳县开始实行“包干到户、包产到户”,一些群众听说后惋惜地说“辛辛苦苦30年,一夜退到解放前”.甚至有位退伍军人慨叹”领导们把咱这一代农民做了实验田了!”侯水禄在日记里写道:“真是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啊!”他只有一个坚定的信念,“不管怎么说,大包干就是好,大锅饭就是不怎么样。”
材料四:

请回答:
(1)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前三十年新中国为何能够收获民心?
(2)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前后三十年分期的标志是什么?为什么有些农民认为“大包干”是“一夜退到解放前”,有些农民认为“大包干就是好”?
(3)据材料四,指出后三十年中国除收获美元外还收获了什么?
2.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拿破仑在登上法国权力巅峰时深深懂得:要巩固自己手中的权力,使法国的社会政治生活稳定有序,确保法国在欧陆的优势地位,就必须在因连年的社会动荡而有如一盘散沙的“法国土地上投入一些大块花岗石”,以夯实地基。这些“花岗石”就是包括政治机构的重组、社会经济的重建以及文化教育的重振在内的一系列内容建设。不容否认,拿破仑以制度创新、秩序和稳定为政策基点的内政方面所取得的成就令人赞叹。

——摘编自《15世纪以来世界九强兴衰史》(上卷)

材料二如何评价拿破仑及其帝国?围绕这一问题,将近200年来,一代又一代的历史学家与各式人等可谓做足了文章。其中,既有人用最动听的言辞赞美他,也有人用最恶毒的语言诋毁他。具体地说,拿破仑既给法国带来了巨大的荣耀,也给法国造成了惨重的灾难,他在把欧洲闹得天翻地覆的过程中,始则是旧制度的破坏者与各国人民的解放者,后来却蜕变为有无限征服野心的侵略者。

——据吕一民《法国通史》等整理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分别从政治、经济、法律、军事和宗教等角度指出拿破仑如何为法国夯实地基?简要概括拿破仑这些措施的进步作用。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说明拿破仑既是解放者又是侵略者。(只列观点,不加阐述不得分)

2.单选题(共22题)

3.
《联邦党人论稿》的“引论篇”中指出:如果美国……继续维持当时美国那种“权力首先是地域性的”政治结构,美洲必然再次被欧洲列强所瓜分,从而丧失独立战争的成果。为解决文中的现象,1787年宪法()
A.确立自由平等原则B.确立了共和制原则
C.确立了联邦制原则D.确立权力制衡原则
4.
有学者认为1871的德意志帝国实际上是扩大了的普鲁士。下列史实不能论证该观点的是(  )
A.皇帝由普鲁士国王担任B.联邦议会被普鲁士操纵
C.帝国的宰相只对内阁负责D.国家的主要统治力量是容克贵族
5.
“天津临时政府委员会”第299次会议记录显示,该委员会支付给公共工程局的下列款项用于履行这一项条约。这一条约是
A.南京条约B.天津条约C.马关条约D.辛丑条约
6.
1917年4月16日,列宁和几位助手乘坐在密闭的车厢里,穿过德国,回到了彼得格勒,向布尔什维克党提出了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转变的任务,提出了立即实现和平、将土地分给农民和全部政权归苏维埃的要求。这就是( )
A.《四月提纲》B.《和平法令》
C.《土地法令》D.《告工人、士兵和农民书》
7.
北宋时期,除了在广州设市舶司外,还先后在杭州、明州、泉州、密州的板桥镇(今山东胶县)设市舶司。这说明北宋
A.商业市镇发展迅速B.对外贸易规模扩大
C.南方成为经济重心D.海上丝绸之路扩大
8.
明人胡元敬说:“徽杭大贾,视为利之渊薮(比喻人或事物集中的地方)。开典顿米、贸丝开车(添置织机从事丝织)者,拼辏辐辏,望之莫不称为财赋之地。”此记载反映了
A.商业资本的流通加快B.长途贩运贸易比较发达
C.徽杭地区经济最发达D.商业资本转向产业资本
9.
《中国古代经济简史》指出:康乾年间流通的外国银元除西班牙银元外,还有葡萄牙银元、威尼斯银元、荷兰银元、法国银元等。该现象主要说明
A.西欧国家最先对华实行殖民扩张
B.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急需海外市场
C.闭关锁国政策之下仍有对外贸易
D.银元是明清时期主要的流通货币
10.
读表:
英国国民总收入变化表
年份
约1770
约1790~1793
约1830~1835
数额(百万英镑)
140
175
360
英国工人实际工资变化表(即按实际购买力计算的工资,1851年为100)
年份
1755
1797
1835
指数
42.74
42.48
78.69
 
综合表可知,在工业革命期间,英国
A.工人实际收入与经济发展同步增长
B.经济快速发展依赖于廉价的劳动力
C.工人生活整体上没有改善
D.社会贫富差距进一步拉大
11.
现代西方学者用三个“G”来概括新航路开辟的动机,即上帝(God)、荣誉(Glory)和黄金 (Gold)。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①对黄金的狂热追逐;
②向海外传播基督教;
③开发土地资源;
④弘扬骑士精神或因功封爵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12.
(题文)《全球通史》中有这样的记述:“(1870年以后)工业研究的实验室,装备着昂贵的仪器,配备着对指定问题进行系统研究的训练有素的科学家,它们取代了孤独的发明者的阁楼和作坊。”作者要强调的是
A.工业革命是科学技术推动的结果
B.工业革命时国家对科技发明投入不足
C.第二次工业革命诞生了许多科学家
D.第二次工业革命是科学与技术的结合
13.
1911年4月法国物理学家朗之万设想了一个实验:一对双胞胎,一个留在地球上,另一个乘坐火箭到太空旅行。飞行速度接近光速,在太空旅行的双胞胎中的一人回到地球时只不过两岁,而他的兄弟早已逝去了,因为地球上已经过了200年了,这就是著名的双生子佯谬。该设想的实验所质疑的理论是
A.牛顿经典力学B.电磁感应
C.狭义相对论D.量子力学
14.
有人说:“如果说15~16世纪文艺复兴把神从人们的生活中驱逐出去;17世纪牛顿把造物主从无生命现象的研究领域驱逐出去;而直到19世纪中期以后,造物主才从有生命现象的研究领域被驱逐出去。”这种观点主要基于
A.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精神的进一步发展
B.启蒙思想和唯物主义哲学的迅速推广
C.人猿同祖学说普遍得到了人们的认
D.“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进化观点的提出
15.
“这场运动是为挽救民主共和制度而开展的启蒙,是为告别中世纪而进行的思想革命……任何国家要走出中世纪都必须经历这一场思想革命,重演西方的文艺复兴和思想启蒙。”“这场运动”
A.结束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B.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
C.成为新民主主义革命开端
D.动摇了列强统治中国的根基
16.
新文化运动把矛头指向儒家传统道德的根本原因是
A.儒家思想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B.北洋军阀政府推崇儒家思想
C.儒家思想比资产阶级思想落后
D.儒家思想是维护封建统治的理论基础
17.
魏源在《海国图志》中使用了很多新语词,如政治(politics).进口(import).出口(export).新闻纸(newspaper).铁路(railway).火轮机(1iterature)等。这段材料表明魏源 (    )
A.关注西方的新知识.新技术
B.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
C.号召国人全面学习西方
D.力图改变中国的政治制度
18.
甲午战后,改良派和革命派在中国改治舞台上相继登场,他们以各自的斗争形式表现出各自的政治面貌。改良派和革命派的主张相同点有
A.推翻清政府,实行民主共和
B.向西方学习,走资本主义道路
C.革故鼎新,实行君主立宪
D.彻底批判封建专制思想
19.
科技创新与经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下列表述符合这一观点的是(  )
A.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是我国实行“一五”计划的突出成果
B.袁隆平杂交水稻研制成功,缓解了“大跃进”带来的经济困难
C.世界上首次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成功,是我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成果
D.神舟五号发射成功,提高了新旧格局交替时期中国的国际地位
20.
关于一战爆发的原因,有人认为是工业文明的产物,有人认为是民族主义泛滥而造成,而主流的观点认为是经济竞争和争夺殖民地的结果。1914年以前,这种“经济竞争”和“争夺殖民地”最激烈的国家是
A.英国和美国B.英国和法国C.法国和德国D.英国和德国
21.
20世纪前后,没有一个国家可以单独与其他国家相抗衡,各国为了自己的利益积极寻找同盟以壮大自己的力量。下列属于两大军事集团最终形成的标志性事件是
A.德奥缔结同盟条约B.英法签订协约
C.法俄缔结军事协定D.英俄签订协约
22.
《全球通史》中对一个条约描述如下:“……放弃了芬兰、乌克兰和高加索部分地区,这使它不仅放弃了波兰和波罗的海沿岸诸省,割让包括6200万人口和125万平方千米的领土……使新生政权获得宝贵的喘息机会……”该条约是
A.《圣日耳曼条约》B.《布列斯特和约》
C.《纳伊条约》D.《色佛尔条约》
23.
1917年4月,美国参议院以82票对6票,众议院以373票对50票,通过了参战案。美国参战的理由是
A.美国商船遭受到重大损失B.支持英法等国的反侵略行为
C.制止侵害人类安全的罪行D.维护欧洲各地区的民主制度
24.
一战中,德国军事当局认为“唯有用恐怖的方法,才能恫吓像法国人那样堕落的民族”。企图用飞机、飞艇、毒气弹等残酷的手段迫使法国投降的战役是
A.马恩河战役
B.索姆河战役
C.凡尔登战役
D.日德兰海战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2道)

    单选题:(22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9

    7星难题:0

    8星难题:4

    9星难题: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