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福州八中2016—2017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文)试题

适用年级:高二
试卷号:436842

试卷类型:期末
试卷考试时间:2017/9/8

1.材料分析题(共2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近代中国的乡绅阶层主要由科举及第未仕或落第士子、当地较有文化的中小地主、退休回乡或长期赋闲居乡养病的中小官吏、宗族元老等一批在乡村社会有影响的人物构成。这种身份特点。使他们成为了儒家文化最可靠的信徒。尽管他们中有些人曾经掌柄过有限的权印,极少数人可能升迁官衙,但从整体而言,他们始终处在封建社会的清议派和统治集团的在野派位置。他们出资办地方治安队或国练,大多还自任头领,对乡村社会治安进行控制、操纵、他们通过出租土地,控制租地农民的经济利益,通过领头集资修建水渠、道路,把持乡村经济生产要素,通过捐款救灾,稳定当地民心,减轻官府的压力,维系着与乡民、官府的经济关系。
——摘编自沈赛葵《近代中国乡绅阶层及其社会地位》
材料二英国乡绅不是一个阶级,它是若干社会带级的混合体和总称。15世纪后,地方实权落到大多由乡绅出生的治安法官手里,治安法官除维持乡里治安外,还执行司法事务,监督价格标准,规定工资限度,惩罚盗贼和流浪者,管理公共事务和福利等。每20个乡绅家庭中就有一个家庭是新加入者,有一半的乡绅家庭经历了一个多世纪的家族历史。乡绅们认识到接受教育是上升到上层社会的阶梯,所以,发财致富之后,越来越热衷于把子女送到大学去接受教育。大量出身于乡绅家庭的知识分子,逐步分享了贵族的政治权利。由于乡绅所具有的新的经济特点,一定程度上执行了有利于新的生产方式成长的政策。
——据徐华娟《社会转型时期英国乡绅筒论》整理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中英两国乡绅的共同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近代社会转型角度分析中英两国乡绅的不同作用及原因。
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托克维尔是法国著名的政治家,他为了为法国人民寻求一套实现民主的机制与原则,曾对美国进行长达九个月的考察。他在《美国的民主》一书中写道:“美国的联邦宪法,好象能工巧匠创造的一件只能使发明人成名发财,而落到他人之手就变成一无用处的美丽艺术品”。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托克维尔的观点进行评析。
(要求:赞成、反对或另有观点均可,观点明确;运用史实进行评析,史论结合。)

2.单选题(共28题)

3.
在古代雅典,当选高级公职人员如执政官、司库官、公买官,其任职资格在议事会初审后交陪审法庭终审。这说明当时的陪审法庭
A.拥有执行监督的权力
B.管理城邦各项的事务
C.代表了公民大会意志
D.奉行私法公正的原则
4.
《十二铜表法》第八表第二条:如果故意伤人肢体,而又未与(受害者)和解者,则他本身亦应遭受同样的伤害。上述规定主要体现在《十二铜表法》
A.具有中立主义的特点
B.维护贵族的一些特权
C.推动罗马法学的成熟
D.掺杂着原始的古老习俗
5.
古罗马法律规定:“如果道路因水灾或其他事变而毁坏时,邻近土地的所有人,在道路未修复前应任由他人在自己的道路上行走。”这说明在古代罗马
A.个人财产受到保护
B.注重维护公众利益
C.法律制度并不健全
D.侧重保护平民权益
6.
英国《权利法案》规定:“未经议会同意,国王不能征税”;法国1875年宪法规定“共和国总统由两院联合组成的议会依绝对多数票选出,内阁由总统任命,但对议会负责”;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规定:“联邦议会和帝国国会是立法机构。皇帝在军事、财政问题上享有否决权。”这说明英、法、德三国
A.议会都居于国家权力中心
B.法律地位至高无上
C.政体都体现了权力制衡的原则
D.资产阶级完全掌握了国家权力
7.
美国1787年宪法规定:任何一州都不得“缔结任何条约,参加任何同盟或邦联”;未经国会同意,“不得对进出口货物征收任何进口税或间接税”;“未经国会同意,不得在和平时期保持军队或战舰,不得与他州或外国缔结协定或盟约”。这些宪法条文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A.确保美国国家机构的权威和职能的行使
B.确保美国国会在国家权力结构中的核心地位
C.美国各州不能与他州或外国自行缔结盟约
D.保证三权分立和权力制衡机制的有效运转
8.
19世纪中后期英美推行文官制度改革:文官任用采取公开平等考试、择优录取的办法;实行定期考绩,按照勤惰、政绩大小予以升降、奖惩;禁止文官介入党派活动,文官不与执政党共进退。这种制度改革
A.有违民主自由选举的精神
B.是全面学习中国科举制度的结果
C.有利于管理专业化科学化
D.大大削弱了执政党的领导能力
9.
据统计,英国1782~1820年间65位内阁成员中,43位是贵族,剩下的22位中14位是贵族之子,其他8位也与贵族有着亲戚关系。再以内阁首相职位为例,1721~1832年间22位首相中,13人是上院贵族,6人是贵族之子,1人为贵族之孙,这些贵族首相大多家世久远,与王室关系密切。材料反映了
A.民主为虚,贵族政治为实
B.精英阶层主导民主化
C.上议院成为议会中的“第三院”
D.责任内阁制不断发展完善
10.
一位日本将领自我辩护说:“我们就像一大群人挤在一间狭小的房间内,只有三扇门供我们逃出去,也就是说移居外地、打入世界市场和领土扩张。第一扇门,移居外地,已经被其它反对日本移民的国家堵死了。第二扇门,打入世界市场,又已被关税壁垒关上了。三扇门关上了两扇,日本该怎么办?很自然,日本只有从剩下的一扇门夺门而出了。”该将领辩护的扩张行动最可能是
A.九一八事件
B.卢沟桥事变
C.华北事变
D.甲午战争
11.
恩格斯在论及某场战争时说:“不管这次战争的直接后果如何,有一点是必不可免的:古老中国整个传统的经济体系将完全崩溃。……在陆地和海上打了败仗的中国人将被迫欧化,全部开放它的港口通商,建筑铁路和工厂。”恩格斯所说的“这次战争”的历史影响在于
A. 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B. 开启了中国近代化的艰难历程
C. 为中国制度变革提供了历史契机
D. 极大地削弱了清政府的统治合法性
12.
“大清国国家允定两年之久,在各府厅州县将以后所述之上谕颁行布告……如复兹伤害诸国人民之事,或再有违约之行,必须立时弹压惩办,否则该管之员,即行革职,永不叙用,亦不得开脱,别给奖叙。”材料应出自
A.《南京条约》
B.《北京条约》
C.《改订条约》
D.《辛丑条约》
13.
下列通过解读史实而得出的结论,正确的是
 
史实
结论
A
左宗棠收复新疆
消除了中国的边疆危机
B
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
维护了祖国的领土完整
C
义和团提出“扶清灭洋”口号
反映了民族危机严重
D
1934年工农红军开始长征
创建了第一块农村革命根据地
 
A. A
B. B
C. C
D. D
14.
下列***诗词反映的历史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是
①“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②“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③“秋收时节暮云愁,雳雳一声暴动”
④“浴血东瓜守,驱倭棠吉归”(注:东瓜和棠吉是缅甸城镇名称)
A.①②③④
B.③①④②
C.②③④①
D.①③④②
15.
下图是抗日战争时期的一次重大会战示意图。该会战
A.揭开了中国全民族抗战的序幕
B.粉碎了日军速战速决的计划
C.被誉为国共合作抗日的典范
D.标志着中国抗战进入反攻阶段
16.
1936年1月,蒋介石命驻苏大使馆武官邓文仪找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接触,2月又派宋子文通过同中共有密切关系的宋庆龄表示愿意谈判之意。1936年初到8月间中共中央也秘密派出代下表次赴南京,同国民党代表商谈和平条件。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西安事变推动了时局的转变
B.国民党已放弃武力“剿共”方针
C.国民党接受了中共抗日主张
D.民族危机促使国共寻求合作
17.
“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共产党宣言》中的这句话,阐述了
A.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B.资本主义制度的腐朽本质
C.无产阶级斗争的政党学说
D.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原则
18.
1979年《告台湾同胞书》指出:……“时至今日,种种条件都对统一有利,可谓万事俱备,任何人都不应当拂逆民族的意志,违背历史的潮流。”当时有利于统一的条件有
①世界上普遍承认只有一个中国
②“一国两制”方针的推动
③大陆安定团结,实行改革开放
④台湾当局对大陆部分开放
A.①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19.
马里代表团副团长布巴卡•坎特在某次联大会议上指出,一九七一年十月二十五日的胜利将是联合国的胜利,换句话说,是我们大家的胜利。我们将手挽手地继续在我们这一组织为人类的彻底自由和解放而进行的艰苦战斗中争取胜利。”出现布巴卡•坎特所述现象的根本原因在于
A.新中国在联合国中合法席位的恢复
B.美国被迫放弃了敌视中国的政策
C.第三世界同家的崛起和觉醒
D.新中国的国际影响力得到众多国家的认可
20.
保罗·约翰逊在《现代:从1919到2000年的世界》中说“(20世纪)80年代,人类刮起了一场巨大的求变之风……80年代成为当代史的分界线。民主精神恢复了自信,开始广泛传播。”这场“求变之风”最终
A.改变了世界政治格局B.壮大了国际社会主义力量
C.实现了世界政治文明的统一D.加快了西方政治民主化进程
21.
“在从以霸权为基础的旧秩序,向以各国合作为基础、以及建立在自由、平等和促进繁荣的社会正义之上的新秩序的过渡中,存在着导向世界冲突的危机”……于是,20世纪60年代,以南斯拉夫、埃及、印度等国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做出的选择是
A.分别投向两大集团
B.兴起了不结盟运动
C.接受欧洲复兴计划
D.参加亚太经合组织
22.
近些年来继“金砖四国”之后,又出现“展望五国”(越南、印尼、南非、土耳其、阿根廷)“灵猫六国”(哥伦比亚、印尼、越南、埃及、土耳其和南非)“新钻11国”(巴基斯坦、埃及、印度尼西亚等)的提法,材料反映了
A.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受挫
B.新的政治经济秩序的建立
C.多个力量中心日益崛起
D.贸易保护主义重新抬头
23.
德国哲学家黑格尔(1770—1831年)在《历史哲学》中提出了“世界历史”的概念:地中海是世界的心脏,中国、印度没有分享海洋所赋予的文明而被合理排除于世界之外;历史中的一切是精神观念的表现,历史的目标就是精神的充分发展和充分的自我意识。他的世界史观
①打破世界的孤立隔绝
②体现出了欧洲优越感
③是唯心主义的历史观
④形成于德意志统一后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
D.①②③④
24.
***在《论联合政府》和《论人民民主专政》等著作中强调:“中国必须利用一切于国计民生有利而不是有害的城乡资本主义因素……我们现在的方针是节制资本主义,而不是消灭资本主义。”其言论
A.照搬了孙中山的民生主义
B.批驳了中外反动势力的质疑
C.指导了新中国成立初期各项工作
D.有利于新民主主义经济建设
25.
“所有的节日都应该废除,唯有礼拜日应该保留。假若有意要保留圣母和较大圣徒的节日,就应当把他们并入礼拜日,或在节日仅举行一个早晨弥撒,把那日的其余时间仍用为工作时间。”该材料实质反映了
A.简化信教仪式的举措
B.否定宗教的思想
C.新经济因素的时代诉求
D.启蒙时代的到来
26.
《人民日报》曾发表社论说:“科学工作者在***思想指导下,经过六年多的艰苦工作,为我国夺得了这项理论科学研究的‘世界冠军’,这一杰出的重大成就,标志着人类在揭开生命奥秘的伟大历程中迈进了一大步,为生命起源的唯物辩证学说取得了一项有力的新论据。”这一“杰出的重大成就”是指
A.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
B.大跃进期间水稻亩产超过万斤
C.籼型杂交水稻培育成功
D.完成国际人类基因组合合作任务
27.
在2006年的威尼斯电影节上,几位意大利影评专家这样评述冯小刚的《夜宴》:“无论从情节还是从结构而言,《夜宴》都过于西方化……如果抽掉背景的时代设置,根本就看不出这是一部中国电影。”由此推断,这些影评专家认为
A.艺术应该做到内涵与形式统一
B.世界文化出现多元化的发展
C.中国影视情节符合西方人口味
D.艺术价值源于对现实的演绎
28.
“在这样剧烈变动的社会现实下,18世纪末19世纪中期席卷英、法、德等国的……思潮,强烈地反叛一切理性的束缚,强调主观性,抒发个人情感,推崇个性。”下面能够体现该思潮的作品是
A.《安娜·卡列尼娜》
B.《格尔尼卡》
C.《等待戈多》
D.《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
29.
据费行简《慈禧太后传信录》载,早在变法之初,太后即对光绪帝说:“变法乃素志,同治初即纳曾国藩议,派子弟出洋留学,造船制械,以图富强也。”“苟可致富强者,儿自为之,吾不内制也。”这表明
A.慈禧太后同意有限变法
B.慈禧太后反对变法
C.慈禧太后支持全面变法
D.光绪帝欲借助改革夺回政权
30.
观察下图所示,说出造成①②状况的原因有
   
①朝鲜战争
②罗斯福新政
③第二次工业革命
④第二次世界大战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2道)

    单选题:(28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1

    5星难题:0

    6星难题:17

    7星难题:0

    8星难题:3

    9星难题: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