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1题)
1.
教育变革与时代变迁、社会发展需要密切相关。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14—16世纪欧洲大学与10—13世纪中国书院的课程设置的差异。
材料二京师同文馆总教习美国传教士丁韪良说“有希望革新这古老的帝国的是新教育,新教育的肇端是同文馆。”
(2)观察材料二图片结合所学回答中国近代的“新教育是怎样革新古老帝国的”?
材料三

(3)比较材料三中表l、表2,提取明清译者的构成及其地域分布变化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
材料一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14—16世纪欧洲大学与10—13世纪中国书院的课程设置的差异。
材料二京师同文馆总教习美国传教士丁韪良说“有希望革新这古老的帝国的是新教育,新教育的肇端是同文馆。”

(2)观察材料二图片结合所学回答中国近代的“新教育是怎样革新古老帝国的”?
材料三

(3)比较材料三中表l、表2,提取明清译者的构成及其地域分布变化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
2.单选题- (共25题)
2.
古希腊哲学家普罗塔哥拉因在《论神》中说“不能断定神是否存在”,其著作被焚毁;苏格拉底被控诉“不敬神灵,蛊惑青年”而判处死刑。这说明当时()
A.城邦对公民思想自由的限制 |
B.神权主宰雅典社会各个领域 |
C.哲学家在雅典没有生存环境 |
D.人文精神不符合时代需要 |
3.
按照卢梭的理论,“社会契约”由共同体各个成员之间加以确定,而不是在上者和下者之间的一种规定。每个人都向全体奉献出自己的权利,全体人民通过订立“社会契约”构成一个“大我”。这个“大我”是指( )
A.民主自由 | B.法律至上 | C.公共意志 | D.主权在民 |
5.
马克垚认为:“极富玄想天分的法国人还自然地由自然界联想到人类社会。既然自然界有一个统一的规律,那么人类社会也决不会例外。启蒙思想家们力图发现支配人事和社会的永恒的法则。”作者旨在说明启蒙运动的兴起得益于
A.法国中央集权民族国家的形成 |
B.新航路开辟后资本主义的发展 |
C.欧洲近代自然科学的兴起发展 |
D.文艺复兴后人义主义不断深入 |
6.
1454年,意大利学者曼内蒂在批驳教皇英诺森三世所著的《人的灾难》时写道:“上帝是把人作为最美丽、最诚实、最富有和最终是最有力量的创造物所塑造出来的。”这反映了作者
A.认为人与神是平等的 |
B.肯定人的价值与尊严 |
C.倡导进行宗教改革 |
D.主张放弃基督教信仰 |
9.
1935年,厄瓜多尔政府在距其海岸1000公里的加拉帕戈斯群岛上设立了达尔文纪念碑,纪念达尔文考察这一群岛一百周年,碑文写着:“达尔文于1835年在加拉帕戈斯群岛登陆。他在研究当地动植物分布时,初次考虑到生物进化问题,从此开始了这个悬而未决的论题的思想革命。”其“思想革命”的意义在于
A.凸显了人类的价值和尊严 |
B.提供了观察世界的新视角 |
C.推动了启蒙运动的产生和发展 |
D.成为欧洲宗教改革的指导思想 |
10.
《科学的旅程》介绍某一理论:“其中引力不再是一种力,而是一种时空的弯曲,就好像每个大物体都置于一块大橡胶的表面……引力的‘力’并不真正是恒星或行星等物体的特征,而是来自空间形状本身”。这一理论
A.首次对自然规律作经典总结 |
B.标志着近代自然科学的诞生 |
C.弥补了经典力学认识的不足 |
D.为工业革命奠定了理论基础 |
11.
《中国本位的文化建设宣言》中指出:“民国四五年之交,整个的中国陷在革命顿挫、内部危机四伏、外患侵入不已的苦闷中,一般人以为政治不足以救国,需要文化的手段……”于是兴起了 。
A.洋务运动 |
B.维新变法运动 |
C.辛亥革命 |
D.新文化运动 |
12.
郭嵩焘《条议海防事宜》:“以中国之大,土田之广,因地之制,皆可使富也;用民之力,皆可使强也:即吾所谓处治也。舍富强之本图,而怀欲速之心,以急责之海上,将谓造船制器,用其一旦之功,遂转弱为强,其余皆可不问,恐无此理。”据此可知,郭嵩焘意在强调
A.实行地方自治 |
B.反对仅学西方技术 |
C.重视发展海防 |
D.大力发展民用工业、 |
13.
《新青年》创刊之初陈独秀明确标榜不谈政治。1918年底,陈独秀和李大钊一起创办《每周评论》作为新的阵地,关注时事,讨论政治问题,以补《新青年》之不足。这表明陈独秀
A.投身民国初年日益活跃的政党竞争中 |
B.试图将俄国革命道路与中国实际结合 |
C.由温和的思想启蒙转变为激进的革命 |
D.意识到政治变革是改造国民性的前提 |
14.
晚清时人惊呼“五经去其四,而《论语》犹在疑信之间,学者几无可读之书,势不得不问途于百家诸子。”这一评论针对的是下列哪一著述
A.《海国图志》 | B.《新学伪经考》 | C.《变法通议》 | D.《文学革命论》 |
15.
“列宁符号”是一个典型的象征概念。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通过对一些具有重要革命意义的时间、场所、组织、物品、建筑、道路、学校等进行列宁名字命名或形象符号装点。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借助“列宁符号”的主要出发点是
A.坚持以城市为中心的革命道路 |
B.推进民主革命社会化、大众化 |
C.借以排除“左”倾错误的干扰 |
D.宣扬中俄革命形势间的一致性 |
16.
晚清某人早期主要读的是古书,如《左传》《明史》等,后来他所读之书主要是《盛世危言》《西事类编》《日本外史》《万国近政考略》《天演论》等。这说明
A.科举考试内容发生变化 |
B.东南沿海开放程度较高 |
C.民族危机影响国人思想 |
D.变法革新成为时代主题 |
17.
“它因模仿一部分西方器物而异于传统,又因主其事者以新卫旧的本来意愿而难以挣脱传统。结果是‘东一块西一块的进步’,零零碎碎的。是零买的,不是批发的。”材料评价的思想是
A.“中体西用” |
B.维新变法 |
C.民主共和 |
D.民主科学 |
18.
在清末有识之士的眼中,“夫外人之敢于圈割我土地,剥削我膏腴,监督我政权,刍狗我土庶者,以我无国民故也”,“且夫立国于地球之上者,无国民则亡,有国民则强”。这突出反映出
A.民众救亡图存的意识日益增强 |
B.民族危机使民众普遍觉醒 |
C.近代国民意识培养的紧迫性 |
D.有识之士对民族危机加深的忧虑 |
19.
表1

表1为19世纪术20世纪初的中国舆论对世界形势的描绘。据此能够被认定的历史事实是()

表1为19世纪术20世纪初的中国舆论对世界形势的描绘。据此能够被认定的历史事实是()
A.维新变法时期华夷观念开始动摇 |
B.辛亥革命推动进化思想传入中国 |
C.近代国人国际观念逐渐得到发展 |
D.世界战争迫使政府外交转为被动 |
20.
《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称:“中国……贫乏之农夫,劳苦之工人所在皆是。因其所处之地位,与所感之痛苦,……其要求解放之情至为迫切,则其反抗帝国主义之意亦必至为强烈……国民党于此,一方面当对于农夫工人之运动,以全力助其开展,辅助其经济组织,使日趋于发达。”这表明国民党意识到
A.通过联俄改善外部环境 |
B.国共两党合作的重要性 |
C.改善民生是其首要任务 |
D.革命成功需要发动民众 |
21.
针对1941年1月皖南事变的发生,***认为是有同志“没有了解中国革命的实际,没有了解经过10年反共的蒋介石”。他提醒党内同志对苏联人的话,“不可不听,又不可尽听”。并于1942年在全党范围内开展整风。这反映了
A.中共力图从思想根源上破除将共产国际指示神圣化和教条化的氛围 |
B.皖南事变发生是延安整风运动发生的根本原因 |
C.***对共产国际阳奉阴违 |
D.延安整风运动是阶级斗争在意识形态领域里的反映 |
22.
某学者写道“……是中国共产党进一步解放思想、推进改革开放的宣言书,是动员全党全国人民冲破‘姓社姓资’思想牢笼,大胆借鉴人类文明成果,推进市场化改革的进军令,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奠基之作。”这里他评价的是
A.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 |
B.1992年邓小平到南方视察,发表“南方谈话” |
C.中共十四大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 |
D.21世纪初期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建立 |
23.
下表为新中国初期文、法、商、教育等文科专业在高校招生所占的比例。造成表中数据 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1949年 | 1953年 | 1957年 | 1962年 |
33.1% | 14.9% | 9% | 6.8% |
A.新中国工业化的需要 |
B.“左”倾错误的泛滥 |
C.民主与法治观念滞后 |
D.学习西方建设的经验 |
24.
神舟十一号于2016年10月17日早晨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升空,将景海鹏、陈冬2名航天员送入太空,19日凌晨,神舟十一号与天宫二号实现了成功交会对接。历史上标志着我国开始进入航天时代的事件是
A.原子弹爆炸成功 |
B.中近程导弹试验成功 |
C.“东方红一号”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 |
D.“神舟5号”载人飞船飞行成功 |
25.
贝多芬于1804年创作完成了《英雄交响曲》时,他在总谱的扉页上写有献给拿破仑.波拿巴的字样。后来当他听到拿破仑称帝的消息后,贝多芬把这一页就给撕掉了,并在同年的10月出版时改成这样一个标题:为纪念一位伟大人物而写的英雄交响曲。你认为贝多芬的这一举动表明了他的
A.民主主义情感 |
B.现实主义创作态度 |
C.民族主义情怀 |
D.个人英雄主义观念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1道)
单选题:(25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2
5星难题:0
6星难题:17
7星难题:0
8星难题:2
9星难题: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