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2题)
材料一 魏源在《海国图志》中指出:“不善师外夷者,外夷制之。”
材料二 1898年,张之洞在《劝学篇》中说道:“中国之祸不在四海之外,而在九州之内”,宣传“民权之说,无一益而有百害”,他提倡“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材料三 新文化运动期间,陈独秀等人号召人们“冲决过去历史之网罗,破坏陈腐学说之囹圄”,提出“德先生”和“赛先生”的口号。
材料四 李大钊指出:俄国(十月)革命,“是立于社会主义上之革命”,是“世界人类全体的新曙光”。他号召人民向俄国学习。
(1)比较材料一、二,说明在认识近代中国面临的形势问题上,二者有何不同。
(2)材料二中“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反映了近代哪一派别的观点?你怎样理解他们这一观点?(5分)
(3)材料三较之材料一、二,其内容进步在哪里?
(4)材料四与材料三有什么区别?有什么重大影响?
材料一如果六十年代以来中国没有原子弹、氢弹,没有发射卫星,中国就不能叫有重要影响的大国,就没有现在这样的国际地位。这些东西反映一个民族的能力,也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标志
——邓小平
材料二国外有人说:“到21世纪30年代,中国人口将达16亿,那时谁来养活这么多人?谁来拯救由此引发的全球性粮食危机?”袁隆平闻言挥动着满是老茧的双手说:“中国完全能解决自己的吃饭问题,中国还要帮助世界人民解决吃饭问题!”“袁(隆平)正引导我们走向一个丰衣足食的世界
——(美)经济学家唐·帕尔伯格
材料三公元9年,西汉时期的神话故事叙述了嫦娥奔月的情景,被记载在《汉书·艺文志·淮南子》篇中。366年,敦煌石窟开始建造,“飞天”从此成为人类石刻绘画艺术中精彩而不朽的形象。1390年,明朝人万户,为了实现飞向天空的梦想,双手举一大风筝,坐上背后绑了47支火箭的椅子,勇敢地进行火箭送他上天、风筝帮他落地的实验。结果,他成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火箭登天的牺牲者。2007年10月24日,我国首颗探月卫星“嫦娥一号”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发射成功,“嫦娥”从此奔月去。
材料四政府科技经费的投入,从1955年的3800万元猛增到1997年的961亿元,所取得的省部级以上重大科技成果在1997年即达到3.1万项
——《中国现代史纲》
请回答:
(1)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政府作出研制“两弹一星”的决策,结合材料一说出“两弹一星”的含义是指什么?其研制有何重要影响?你认为“两弹一星”精神内涵应该有哪些?
(2)袁隆平培育的杂交水稻对人类有什么贡献?
(3)结合材料三,为中国人的探月历程拟定一个标题,并简析“嫦娥一号”探月卫星成功发射的原因。
(4)结合以上材料和你的认识,谈谈科技发展需要哪些条件?科技的发展与经济建设和国家地位的关系怎样?
2.单选题- (共28题)
A.第一次工人运动高潮 | B.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
C.南昌起义 | D.“八七会议” |
A.地主阶级抵抗派 |
B.地主阶级洋务派 |
C.资产阶级革命派 |
D.资产阶级激进民主主义者 |
A.传播了资产阶级民主平等思想 |
B.深入研究和传播了马克思主义 |
C.较为彻底地批判了封建思想 |
D.绝对肯定了西方文化的进步性 |
A.北洋军阀与民主政治的尖锐对立 |
B.尊孔与民主共和绝对不相容 |
C.传统道德与君主专制的相互依存 |
D.尊孔潮流与君主专制的内在联系 |
A.抵御了外来侵略 |
B.使清政府开始学习西方 |
C.启迪知识界解放思想,向西方学习 |
D.使人们意识到了清政府的落后 |
A.听任各种思想自由发展 |
B.缓和政治派系矛盾,鼓励学术研究 |
C.提高北大学术研究水平 |
D.倡导传播资产阶级文化 |
A.民主政治没有成功 | B.执政党和在野党争斗激烈 |
C.国民没有民主政治的觉悟 | D.革命党人没有发动群众 |
A.康有为认为改制应代表平民利益 |
B.康有为认为应该“托古改制” |
C.平民改革难以避免失败 |
D.民族资产阶级具有妥协性 |
①兴民权,设议院,实行民主共和
②发展民族资本主义,挽救民族危亡
③主张维新变法,实行君主立宪
④提倡西学,改革教育制度
A.②③ | B.①②③④ |
C.①②④ | D.②③④ |
A.发展资本主义 |
B.反对专制统治 |
C.救亡图存 |
D.反抗外来侵略 |
A.文艺的繁荣有其自身规律,不会持久 |
B.文艺创作有一个兴衰交替的反复过程 |
C.文艺的兴衰受制于一定时期的政治环境 |
D.“文革”对文艺有重大影响 |
A.中国成功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 |
B.中国建成了大亚湾核电站 |
C.中国掌握了载人航天技术 |
D.中国成功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 |
A.一些文艺作品的思想艺术性不高 |
B.部分著作的学术观点不对 |
C.在文学艺术界进行了错误的、过火的政治批判 |
D.资本主义性质的文化有所发展 |

A.高等教育越来越受到民众重视 |
B.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逐步发展为大众教育 |
C.文革严重影响了高校正常招生 |
D.高等教育质量不断提升 |
A.《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 |
B.《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
C.《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 |
D.《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 |
A.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 |
B.袁隆平的杂交水稻 |
C.中国的载人航天取得成功 |
D.基本普及高等教育 |
A.领导资产阶级革命,推翻君主专制政体 |
B.高举民主共和旗帜,不断反对北洋军阀统治 |
C.改组了国民党,实现了第一次国共合作 |
D.创办黄埔军校,培养了大批军事人才 |
3.选择题- (共6题)
普通话,规范着才是美丽的
陈光磊
国家通用语言普通话的推广是与时俱进的:1955年,国家提倡推广普通话,提出的方针是“重点推行,逐步普及”;1957年,这个方针增补为“大力提倡,重点推行,逐步普及”;1992年,推普方针调整为“大力推行,积极普及,逐步提高”,新世纪大体还是延续着这个方针。
现在,国家通用语言普通话的“大力推行”与“规范使用”要更加有力、更加深化地结合起来、融通起来,要日益注重和不断提升普通话使用的规范性、标准性和审美性。
首先要逐步提高教师、播音员、主持人、演员等职业语言工作者的普通话水平。他们普通话水平的提高,既可以有效地引领全社会普通话水平的提高,又可以有效地带动更广泛的普及。这就要把普通话测试进行得更有成效,其要求应有所提高,比如有些省市考虑把对教师的普通话水平的要求提高一个等级,或者对青年教师的普通话水平要求相应提高一个等级,如此等等。同时,普通话水平测试也要向更多职业岗位和社会阶层扩展,尤其是对公务员和服务行业更要提高要求。
普通话的推广要在普及基础上逐步提高,衡量其水平的根本指标就在于合乎普通话规范标准的程度。现在已经研制和颁布的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和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的规范标准已有200多项。但是,其中不少常用的、重要的规范标准在社会上的知晓率和执行度并不高,甚至是极低的。
普通话水平的提高就在于对普通话能自觉地、有效地加以“规范使用”。而普通话使用的规范,有着两个层面:一是语言本体结构的规范,即普通话的语音、词汇、语法等结构规律的呈现;二是语言社会使用的规范,即语言交际的伦理原则、礼貌原则、情境适应等修辞语用规则的显示。普通话的规范使用,是形成和实现社会语言生活和谐的必要条件,是人们语言素养和语言能力的体现和表征。
大力推广和规范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科学保护各民族语言文字,这是当今我国语言文字事业建设的总纲。在这个总纲的指引下,国家通用语言普通话的推广应该在普及的基础上逐步提高、在提高的引导下积极普及。让我们致力于普通话的“大力推广”和“规范使用”,有效地提高普通话水平,使祖国的语言更加丰富、更加精致、更加优美。
(摘自《光明日报》2017年09月10日12版,有删节)
普通话,规范着才是美丽的
陈光磊
国家通用语言普通话的推广是与时俱进的:1955年,国家提倡推广普通话,提出的方针是“重点推行,逐步普及”;1957年,这个方针增补为“大力提倡,重点推行,逐步普及”;1992年,推普方针调整为“大力推行,积极普及,逐步提高”,新世纪大体还是延续着这个方针。
现在,国家通用语言普通话的“大力推行”与“规范使用”要更加有力、更加深化地结合起来、融通起来,要日益注重和不断提升普通话使用的规范性、标准性和审美性。
首先要逐步提高教师、播音员、主持人、演员等职业语言工作者的普通话水平。他们普通话水平的提高,既可以有效地引领全社会普通话水平的提高,又可以有效地带动更广泛的普及。这就要把普通话测试进行得更有成效,其要求应有所提高,比如有些省市考虑把对教师的普通话水平的要求提高一个等级,或者对青年教师的普通话水平要求相应提高一个等级,如此等等。同时,普通话水平测试也要向更多职业岗位和社会阶层扩展,尤其是对公务员和服务行业更要提高要求。
普通话的推广要在普及基础上逐步提高,衡量其水平的根本指标就在于合乎普通话规范标准的程度。现在已经研制和颁布的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和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的规范标准已有200多项。但是,其中不少常用的、重要的规范标准在社会上的知晓率和执行度并不高,甚至是极低的。
普通话水平的提高就在于对普通话能自觉地、有效地加以“规范使用”。而普通话使用的规范,有着两个层面:一是语言本体结构的规范,即普通话的语音、词汇、语法等结构规律的呈现;二是语言社会使用的规范,即语言交际的伦理原则、礼貌原则、情境适应等修辞语用规则的显示。普通话的规范使用,是形成和实现社会语言生活和谐的必要条件,是人们语言素养和语言能力的体现和表征。
大力推广和规范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科学保护各民族语言文字,这是当今我国语言文字事业建设的总纲。在这个总纲的指引下,国家通用语言普通话的推广应该在普及的基础上逐步提高、在提高的引导下积极普及。让我们致力于普通话的“大力推广”和“规范使用”,有效地提高普通话水平,使祖国的语言更加丰富、更加精致、更加优美。
(摘自《光明日报》2017年09月10日12版,有删节)
普通话,规范着才是美丽的
陈光磊
国家通用语言普通话的推广是与时俱进的:1955年,国家提倡推广普通话,提出的方针是“重点推行,逐步普及”;1957年,这个方针增补为“大力提倡,重点推行,逐步普及”;1992年,推普方针调整为“大力推行,积极普及,逐步提高”,新世纪大体还是延续着这个方针。
现在,国家通用语言普通话的“大力推行”与“规范使用”要更加有力、更加深化地结合起来、融通起来,要日益注重和不断提升普通话使用的规范性、标准性和审美性。
首先要逐步提高教师、播音员、主持人、演员等职业语言工作者的普通话水平。他们普通话水平的提高,既可以有效地引领全社会普通话水平的提高,又可以有效地带动更广泛的普及。这就要把普通话测试进行得更有成效,其要求应有所提高,比如有些省市考虑把对教师的普通话水平的要求提高一个等级,或者对青年教师的普通话水平要求相应提高一个等级,如此等等。同时,普通话水平测试也要向更多职业岗位和社会阶层扩展,尤其是对公务员和服务行业更要提高要求。
普通话的推广要在普及基础上逐步提高,衡量其水平的根本指标就在于合乎普通话规范标准的程度。现在已经研制和颁布的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和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的规范标准已有200多项。但是,其中不少常用的、重要的规范标准在社会上的知晓率和执行度并不高,甚至是极低的。
普通话水平的提高就在于对普通话能自觉地、有效地加以“规范使用”。而普通话使用的规范,有着两个层面:一是语言本体结构的规范,即普通话的语音、词汇、语法等结构规律的呈现;二是语言社会使用的规范,即语言交际的伦理原则、礼貌原则、情境适应等修辞语用规则的显示。普通话的规范使用,是形成和实现社会语言生活和谐的必要条件,是人们语言素养和语言能力的体现和表征。
大力推广和规范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科学保护各民族语言文字,这是当今我国语言文字事业建设的总纲。在这个总纲的指引下,国家通用语言普通话的推广应该在普及的基础上逐步提高、在提高的引导下积极普及。让我们致力于普通话的“大力推广”和“规范使用”,有效地提高普通话水平,使祖国的语言更加丰富、更加精致、更加优美。
(摘自《光明日报》2017年09月10日12版,有删节)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2道)
单选题:(28道)
选择题:(6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14
7星难题:0
8星难题:2
9星难题: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