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张家口市涿鹿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10月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二
试卷号:436762

试卷类型:月考
试卷考试时间:2017/11/1

1.材料分析题(共3题)

1.
社会的进步往往以思想的解放与观念的进步为其先导。观察下图

请回答:
(1)上述五组图片分别反映的是什么历史现象?
(2)根据图二和图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图二人物和图三人物在实施资本主义方案的方式、政体的不同点并指出两者分别借鉴了哪些国家的近代化模式?
(3)指出图四、图五反映的历史现象产生的影响?
(4)根据上述图片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在向西方学习方面它们体现出怎样的特点?
2.
20世纪是中国发生巨变的100年。在中华民族为独立和富强而不懈奋斗的历程中,孙中山、***、邓小平以卓著的理论贡献和实践精神,成为站在时代前列的伟人。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宣言(《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通过后,孙中山对宣言的宗旨作了说明。他指出:此次通过宣言,就是“从(重)新担负革命的责任”,“计划彻底地革命”。
——王桧林《中国现代史》
材料三 中国现时社会的性质,既然是殖民地、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性质,它就决定了中国革命必须分为两个步骤(阶段)。第一步(阶段),改变这个殖民地、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形态使之变成一个独立的民主主义的社会。第二步(阶段),使革命向前发展,建立一个社会主义的社会。中国现时的革命,是在走第一步
——***《新民主主义论》
材料四 改革开放迈不开步子,不敢闯,说来说去就是怕资本主义的东西多了,走了资本主义的道路。要害是姓“资”还是姓“社”的问题。判断的标准,应该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请你从思想理论发展的角度举例说明在20世纪上半期孙中山是怎样顺应“潮流”的?
(2)材料二中“从(重)新担负革命的责任”是指什么责任?“计划彻底地革命”是指什么革命?其指导思想是什么?
(3)依据材料三,指出***在第一阶段探索出什么革命道路?结果如何?
(4)依据材料四,指出邓小平“南方谈话”从理论上主要解决了哪一根本问题?邓小平的“南方谈话”产生了什么作用?
3.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据1949年10月调查,全国科技人员不足50000人,其中专门从事科研工作的不到500人,全国专门的科研机构只有30多个,当时的中央研究院只有22个研究单位,200多名研究人员。
材料二 1964年10月16日,我国在新疆罗布泊沙漠成功进行了第一颗原子弹爆炸试验,结束了我国的无核时代。我国从第一颗原子弹爆炸到氢弹爆炸,仅用了两年多的时间。在当时,苏联毁约停援,撤走专家,西方科技封锁,中国正值经济困难时期,我国科学家、解放军和工人跋涉戈壁滩,风餐露宿,夜以继日,为核武器的研制付出了巨大的努力。
材料三新中国成立以来部分重大科学技术成就
时间
重大成就
作用和意义
1961年
1.2万吨水压机制造成功
我国是世界上第五个能制造此类大型锻压机械的国家
1965年
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
世界上首次人工合成蛋白质
1973年
南优2号杂交水稻培育成功
世界上首次育成杂交水稻
1988年
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首次对撞成功
我国第一座高能加速器
1999年
我国第一艘“神舟”号宇宙试验飞船安全返回
为我国载人宇宙飞船奠定基础
2003年
“神舟五号”飞船把杨利伟送上太空,成功返回
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
 
——以上材料均引自《中国近代现代史》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二说明我国研制原子弹、氢弹的背景。
(2)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分析这些重大科技成就产生的原因。
(3)从上述材料中你可以得出什么认识?

2.单选题(共29题)

4.
以下各段文字均出自***的著作,按时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中国革命的社会性质,决定了中国革命必须分两步:第一步是民主主义革命;第二步是社会主义革命。
②人民民主专政的基础是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城市小资产阶级的联盟,而主要是工人和农民的联盟。
③一国之内,在四周白色政权的包围中间,产生一小块或若干小块的红色政权区域,在目前的世界上只有中国有这种事。
④敌我问题也是一种是非问题……但是这是和人民内部问题性质不同的另一类是非问题。
A.①②③④
B.④②①③
C.③①②④
D.③①④②
5.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新世纪新阶段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根本指针。下列关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表述,正确的是
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主要的精髓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独立自主。
②它同三民主义、***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是一脉相承而又与时俱进的科学体系
③它是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产生的又一重大理论成果
④回答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和怎样建设党”的重大问题。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③④
6.
清末举行的一次科举考试,论题为“《大戴礼》(即汉代戴德所编辑整理的《礼记》)‘保,保其身体;傅,傅其德义;师,导之教训’与近世各国体育、德育、智育同义论”,要求论证中国传统教育与西方教育同义。这反映了
A.近代教育体制已经确立
B.“中体西用”治国理念的推行
C.朝廷借科举倡导回归国学
D.西方教育思想成为主流
7.
有一位民国时期的诗人(1896—1931)曾说:“在24岁以前,我对于诗的兴味,远不如我对于相对论或民约论(社会契约论)的兴味”这段经历可以作为个案反映(  )
A.新青年追求“德先生”和“赛先生”B.当时“文学革命”的影响还不大
C.辛亥革命对新青年的影响深远D.新文化运动对传统文化的批判有片面性
8.
迄今所知,在中国出版的书刊中,最早介绍马克思的是1899年上海广学会编译的《大同学》,其中称:“其以百工领袖著名者,英人马克思也。”由此可见
①新兴的中国工人阶级找到了自己的领袖
②当时介绍到中国的马克思身份是“工人领袖”
③19世纪末马克思主义开始在中国传播
④当时的介绍者连马克思是哪国人都没有搞清楚
A.①③B.②④C.①②③D.②③④
9.
中国士人原本是以文野来区分华夷,自认居于世界文化的中心,而视洋人为野而不文的“夷狄”。鸦片战争后,开始降节学习“夷狄”之“长技”,后来发展到倾慕“泰西”的学问,蜂拥出洋游学。这一变化说明
A.全盘西化成为近代新思潮的主流
B.中国传统文化在中西竞争中受重挫
C.中国士人面临文化落差难以应对
D.中西文明从冲突对立转向平等对话
10.
在近代中国,改名成为一种时尚,如胡适原学名胡洪骍,他在上海因听人讲解达尔文的“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不适者淘汰”的进化论原理,而在1910年改名为胡适;诗人柳亚子初名慰高,号安如,因仰慕法国思想家卢梭,改字人权,号亚卢,意为亚洲之卢梭,后觉不够谦逊,改为亚子。上述材料反映了
A.西方启蒙思想深入人心
B.改名已趋向政治化
C.有识之士追求民主进步
D.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11.
康有为上书光绪帝:“今则万国交通,一切趋于尚同,而吾以一国衣服独异,则情意不亲,邦交不结矣。且今物质修明,尤尚机器,辫发长垂,行动摇舞,误缠机器,可以立死,今为机器之世,多机器则强,少机器则弱,辫发与机器,不相容者也。”据此可知,康有为
A.主张在社会习俗方面与世界趋同
B.认为中国应该全盘西化
C.企图通过“剪辫易服”推翻清政府
D.积极倡导制定宪法、限制君权
12.
下表摘编自1923年《蒋介石日记》
9月22日
下午,看《马克思学说概要》。
10月4日
上午,复看《马克思学说概要》,习俄语;下午,看《概要》。
l0月13日
晚,看《共产党宣言》。
10月18日
看《马克思传》。下午,看《马克思学说》乐而不能悬卷。
 
由此可见蒋介石
A.怀疑三民主义
B.寻找国共合作理论
C.成为马克思主义者
D.关注社会主义思潮
13.
受西方文化的冲击,康有为在宣传西方政治学说时对我国传统儒家思想的地位提出了挑战。其思想的本质特点是
A.“师夷长技以制夷”
B.“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C.把西方资产阶级思想同儒家思想相结合
D.依靠儒家思想,托古改制,奠定变法的理论基础
14.
魏源建议清政府聘请洋人指导中国工匠制造战舰,还提出在闽粤两省的科举考试中增设水师一科,达到一定水平,授予科甲出身。对魏源以上思想的解读正确的是
①具有离经叛道的意味
②具有民主启蒙的色彩
③提出了发展资本主义的愿望
④力图探求强国御侮之策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15.
陈独秀在《文学革命论》一文中主张推倒雕琢、陈腐、艰涩的旧文学,却认为用白话文书写的“明清小说,乃近代文学之粲然可观者。”据此可知作者
A.认为小说的文学价值最高
B.前后观念矛盾,思想流质多变
C.充分肯定了文言文的价值
D.对传统文化进行了批判和继承
16.
鸦片战争后,以林则徐、魏源为代表的新思想的含义是
A.宣传西方政治学说以启国民之智
B.学习西方技术以抵抗外来侵略
C.学习西方之体以同中国之用
D.变革政治制度以求民主平等
17.
从1982年的中共十二大到1987年的中共十三大,是新时期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全面展开的五年。通过这五年的探索,我们在理论、路线和政策上树起一面旗帜,取得两大突破。这“两大突破”是指
A.系统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和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B.解决姓“资”姓“社”问题,明确改革的下一步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C.明确社会主义的本质就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除两极分化,达到共同富裕
D.实现党和国家工作重心的转移,作出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
18.
***说:我们的国家现在是空前统一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以及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迅速地改变了旧中国的面貌。祖国的更加美好未来,正摆在我们的面前。这段话出自于、
A.《新民主主义论》
B.《论联合政府》
C.《论人民民主专政》
D.《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19.
《诗刊》1967年1月发表了***于1965年作的一首词:“……千里来寻故地,旧貌变新颜。……三十八年过去,弹指一挥间。”该词描述的历史事件是下列哪一理论的实践
A.“工农武装割据”理论
B.论十大关系
C.旧民主主义论
D.城市革命中心论
20.
从1982年的中共十二大到1987年的中共十三大,是新时期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全面展开的五年。通过这五年的探索,我们在理论、路线和政策上树起一面旗帜,取得两大突破。这“两大突破”是指
A.实现党和国家工作重心的转移,做出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
B.明确改革的下一步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C.明确社会主义的本质就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达到共同富裕
D.系统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和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21.
19世纪末美国知名社会活动和经济学家亨利·乔治主张土地国有,征收地价税归公共所有,废除其他一切税收,使社会财富趋于平均,从而达到他称之为“大协作”的理想社会。他的这些主张被看作是社会主义流派的一种,即“单税社会主义”。参照此学说而诞生的是
A.孙中山的民族主义
B.孙中山的民权主义
C.孙中山的民生主义
D.工农武装割据理论
22.
《孙中山选集》下卷载:“……吾人欲证实民族主义实为健全之反帝国主义,则当努力于赞助国内各种平民阶级之组织,以发扬国民之能力。盖惟国民党与民众深切结合之后,中国民族之真正自由与独立,始有可望也。”由此可知孙中山
A.接受了马克思主义阶级斗争学说
B.发展了旧三民主义中的民族主义
C.认识到农民问题是中国革命的关键
D.确立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政策
23.
新加坡前总理李光耀说:“(邓小平)虽然只是一个五尺身躯的短小汉子,却是一位伟大的领袖人物,他改变了中国的历史。”下列“改变中国历史”的重大事件排序正确的是
①做出“改革开放”的决策
②明确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
③提出“一国两制”构想
④发表“南方谈话”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③
C.①③②④
D.①③④②
24.
为鼓励优秀文艺创作而设立的奖项是
A.鲁迅文学奖
B.茅盾文学奖
C.五个一工程
D.老舍文学奖
25.
“10月16日下午3点,在一道炫目的光芒闪过之后,随着一声巨响,新疆罗布泊升起了中国自己的蘑菇云。无独有偶,这一天,不相信中国人的赫鲁晓夫被苏共中央宣布下台。”材料中的现代中国科技成果
A.打破了美苏等国家的核垄断
B.表明中国拥有了完整的核工业体系
C.使中国开始跨入原子能时代
D.标志着中国进入国际卫星发射市场
26.
2016年9月15日,天宫2号的发射引人关注。它是我国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空间实验室。标志着我国在航天技术领域又有了新的飞跃,宣告我国进入航天时代的是
A.第一枚火箭发射成功
B.“神舟5号”飞船发射成功
C.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D.“东方红一号”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
27.
“文革”期间,一大批有强烈爱国心和责任感的科学家和工程师,如“两弹一星”元勋钱学森等在恶劣环境下,努力工作,使我国科技成果取得了重大突破。这些成果包括
①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②世界上首次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
③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
④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送入预定轨道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③④
D.①③④
28.
在第一颗原子弹试验的攻关会战中,先后有26个部、委,20个省、市、自治区,包括900多家工厂、科研机构、大专院校参加,为原子弹的制造和试验研制出10万多种专用仪器、设备和原材料。以上材料说明原子弹试验
A.目的是增强民族凝聚力
B.体现了中国人民协同合作的精神
C.加强了中国的国防能力
D.带动了我国科技领域的全面发展
29.
1958年3月的《光明日报》上有这样一段文字:“资产阶级的哲学、社会科学、文学、艺术,已经完全破产。它对我们只有一个用处,就是当作毒草来研究。”这反映出
A.“双百”方针受到干扰和损害
B.建设社会主义需要强化阶级斗争
C.“右倾”错误影响到科学文化发展
D.批判“毒草”是当时政治发展的需要
30.
1957年7月15日,马寅初在《人民日报》发表了《新人口论》。1959年第5期《北京大学学报》发表了《马寅初人口论的反动本质》一文,开始批判马寅初的人口论;但同时“马寅初的文章,根据他的要求,也在本期同时发表。”对此,以下解读正确的是
A.“文革”时期“双百”方针遭到破坏
B.当时马寅初还有在学术上的言论自由
C.马寅初《新人口论》被证明是伪科学
D.“以阶级斗争为纲”导致学术批判过火
31.
电影《高考1977》反映了恢复高考后的第一次考试,如果让你来设计这场考试的场景,最可能出现的是
A.外景:考场门口悬挂这“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横幅
B.内景:考场中张贴有“实施‘211’工程”的标语
C.背景音乐:反映粉碎“四人帮”的歌曲
D.特写:作文题目“评‘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
32.
“现在看来,同发达国家相比,我们的科学技术和教育整整落后了二十年……抓科技必须同时抓教育。”为此,1977年复出后的邓小平自告奋勇主管科技和教育,直接推动了教育领域的“拨乱反正”。下列哪些是邓小平在新时期发展科技和教育的措施
①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
②恢复高考
③颁布《义务教育法》
④制定“科教兴国”战略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③④

3.选择题(共4题)

33.把下面的词语分为两类,按顺序写下来。

善良

丑恶

尊重

朴实

自私

宽容

虚假

缺德

欺诈

真诚

①{#blank#}1{#/blank#}

②{#blank#}2{#/blank#}

34.

说说“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意思。

35.在□÷7=□……△中,余数最大可能是(    )
36.在□÷7=□……△中,余数最大可能是(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3道)

    单选题:(29道)

    选择题:(4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3

    5星难题:0

    6星难题:16

    7星难题:0

    8星难题:3

    9星难题: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