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3题)
1.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鸿章以一词臣,总握兵戎,参于机要,诚满清一代汉人中之不可多得者也。然进溯其源,则聊聊之荣禄,亦时之所赐,若移时而生,鸿章即将以词臣终其身,岂复能轰动一世哉?”
……“李鸿章不识国民之原理,不通世界之大势,不知政治之本原,当此十九世纪竞争进化之世,而惟弥缝捕直,偷一畴之安,不务扩养国民实力,置其国龄威德完盛之域,而仅折拾泰西皮毛,汲流忘源,遂乃自足,更挟小智小术,欲与地球著名之大政治家相角,让其大者,而争其小者,非不尽瘁,庸有济乎?”
……(李鸿章)“盖代之勋名,自中日战争没”。……(其)“失机者固多”,……(但)“日本三十年来刻意经营,上下一心”;“各省大吏,徒知画疆自守,视此事若专为直隶满洲之私事者然”,(从未有人)“筹一饷出一旅相急难”。
……(甲午战争中李鸿章)“以一人而战一国”,“虽败亦豪哉!”
——梁启超《李鸿章》(1901年)
(1)根据材料概括梁启超对李鸿章的评价。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可能影响梁启超对李鸿章评价的主要因素。
材料“鸿章以一词臣,总握兵戎,参于机要,诚满清一代汉人中之不可多得者也。然进溯其源,则聊聊之荣禄,亦时之所赐,若移时而生,鸿章即将以词臣终其身,岂复能轰动一世哉?”
……“李鸿章不识国民之原理,不通世界之大势,不知政治之本原,当此十九世纪竞争进化之世,而惟弥缝捕直,偷一畴之安,不务扩养国民实力,置其国龄威德完盛之域,而仅折拾泰西皮毛,汲流忘源,遂乃自足,更挟小智小术,欲与地球著名之大政治家相角,让其大者,而争其小者,非不尽瘁,庸有济乎?”
……(李鸿章)“盖代之勋名,自中日战争没”。……(其)“失机者固多”,……(但)“日本三十年来刻意经营,上下一心”;“各省大吏,徒知画疆自守,视此事若专为直隶满洲之私事者然”,(从未有人)“筹一饷出一旅相急难”。
……(甲午战争中李鸿章)“以一人而战一国”,“虽败亦豪哉!”
——梁启超《李鸿章》(1901年)
(1)根据材料概括梁启超对李鸿章的评价。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可能影响梁启超对李鸿章评价的主要因素。
2.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欧洲进入近代时期起,脚步非常清楚地、一个世纪一个世纪地向前发展:15、16世纪是“序幕”;17世纪进入到精神的深处同神学反复“较量”;18世纪最为关键……为19世纪资本主义社会的“全盛期”准备了物质的和精神的条件。这是一个合乎自然规律的过程。……这个过程没有局限在欧洲,它影响着、牵动着全世界前进的步伐。
——《欧洲文明扩张史》序
材料二正当工业革命在世界范围内刚刚开始蔓延,形成巨大冲击之时,一场更大的变动在率先进入工业化的少数几个国家又悄然到来了,它更加彻底地改变了人类生活的一切方面,电力、石油和钢以及更小化学物质又加入了人类物质生活,世界以更快的速度向一起靠拢,财富以更快的速度在少数国家聚集,倾斜的世界更加倾斜,现代工业也开始伸展身躯,成为一个真正的巨人。
——《推动历史进程的工业革命》
材料三2012年第十四届中国国际高新技术成果交易会在深圳举行,设立“新能源、节能环保、新能源汽车”三个展区,重点展示太阳能、半导体照明、新能源汽车、建筑节能以及其他新能源与节能环保领域的最新技术及应用产品,为业界搭建一个专业化、国家级、国际性的展示与交易的商贸平台。
(1)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一中18世纪为19世纪准备的“物质”“精神”条件分别是什么?分别对世界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2)材料二中的“一场更大的变动”是指什么?有何突出特点?对工业发展有什么影响?
(3)结合所学知识及材料三,分析现代高新技术发展的新成果是什么?带来了怎样的积极影响?
材料一欧洲进入近代时期起,脚步非常清楚地、一个世纪一个世纪地向前发展:15、16世纪是“序幕”;17世纪进入到精神的深处同神学反复“较量”;18世纪最为关键……为19世纪资本主义社会的“全盛期”准备了物质的和精神的条件。这是一个合乎自然规律的过程。……这个过程没有局限在欧洲,它影响着、牵动着全世界前进的步伐。
——《欧洲文明扩张史》序
材料二正当工业革命在世界范围内刚刚开始蔓延,形成巨大冲击之时,一场更大的变动在率先进入工业化的少数几个国家又悄然到来了,它更加彻底地改变了人类生活的一切方面,电力、石油和钢以及更小化学物质又加入了人类物质生活,世界以更快的速度向一起靠拢,财富以更快的速度在少数国家聚集,倾斜的世界更加倾斜,现代工业也开始伸展身躯,成为一个真正的巨人。
——《推动历史进程的工业革命》
材料三2012年第十四届中国国际高新技术成果交易会在深圳举行,设立“新能源、节能环保、新能源汽车”三个展区,重点展示太阳能、半导体照明、新能源汽车、建筑节能以及其他新能源与节能环保领域的最新技术及应用产品,为业界搭建一个专业化、国家级、国际性的展示与交易的商贸平台。
(1)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一中18世纪为19世纪准备的“物质”“精神”条件分别是什么?分别对世界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2)材料二中的“一场更大的变动”是指什么?有何突出特点?对工业发展有什么影响?
(3)结合所学知识及材料三,分析现代高新技术发展的新成果是什么?带来了怎样的积极影响?
3.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梭伦改革与民主政治(梭伦)说:“我制定的法律,无贵无贱,一视同仁。”……双方(贵族和平民)都要适可而止,以公正为本。然而,在阶级社会中,根本利益的冲突是无法避免的。……梭伦受到了来自两方的攻击,被迫无奈,最后只身逃出希腊。
(1)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梭伦采取的保护平民有限政治权益的措施。作者认为梭伦无法达到改革目标的根本原因?梭伦的哪些观念对后世民主政治产生了积极影响?
(2)结合所学史实评价材料二的观点
材料一 梭伦改革与民主政治(梭伦)说:“我制定的法律,无贵无贱,一视同仁。”……双方(贵族和平民)都要适可而止,以公正为本。然而,在阶级社会中,根本利益的冲突是无法避免的。……梭伦受到了来自两方的攻击,被迫无奈,最后只身逃出希腊。
——冯俊科《西方幸福论一从梭伦到费尔巴哈》
材料二 苏轼在给宋神宗的上书中说:“惟商鞅变法不顾人言,骤至富强。亦以召怨天下,虽得天下,旋踵灭亡。”(1)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梭伦采取的保护平民有限政治权益的措施。作者认为梭伦无法达到改革目标的根本原因?梭伦的哪些观念对后世民主政治产生了积极影响?
(2)结合所学史实评价材料二的观点
2.单选题- (共16题)
4.
斯塔夫里阿诺斯说:“罗马人在思想意识方面最重要的贡献在于,他们的法律是基于理性而不是基于习俗。”对“理性”的正确理解是
A.罗马法完全摒弃了习惯法 |
B.罗马法主张保护私有制 |
C.罗马法体现与时俱进,顺应现实 |
D.罗马法为近代西方理性的源头 |
5.
在某地发现一张短训班结业证,其中称:“兹有本部盟军联络参谋训练班第二期学员×××修业期满,成绩合格,特给此证。……中华民国三十五年月日。”可见举办该期训练班最有可能是
A. 培训接受日军投降仪式所需人才
B. 国民党为苏美军队培训军事联络人员
C. 为赢得反法西斯战争最后胜利培训人才
D. 国民党在美国支持下为内战培训军事人员
A. 培训接受日军投降仪式所需人才
B. 国民党为苏美军队培训军事联络人员
C. 为赢得反法西斯战争最后胜利培训人才
D. 国民党在美国支持下为内战培训军事人员
7.
据统计,在明中叶问世的小说“三言”“二拍”近两百篇作品里,以市民为主人公或涉及市民的作品约近七十篇,“三言”“二拍”如此铺张的笔墨描写“市井细民”的现象说明了
A.西学东渐促进了“世俗文学”的繁荣 |
B.商品经济促进了市民文学的兴盛 |
C.文学摆脱了程朱理学的思想束缚 |
D.城市市民阶层成为社会的中坚力量 |
8.
有同学在研究某问题时将“中国遭受列强的侵略,开展戊戌变法”、“俄国在克里木战争中失败,开始农奴制改革”、“日本遭遇黑船来航冲击,继而明治维新”作为重要论据。他研究的主题最有可能是
A.西方殖民侵略与世界市场形成 |
B.工业革命与民族解放运动 |
C.工业文明冲击下的近代化改革 |
D.工业革命在亚洲各国扩展 |
9.
下表为“1721——1820年清代刑部档案中农村雇工案件统计表”,该统计表反应了


A.鸦片战争前小农经济已经解体 |
B.农村资本主义萌芽发展迅速 |
C.雇工在农业生产中占重要地位 |
D.农业的雇工现象进一步发展 |
10.
19世纪中期以后,“造物主”从有生命现象的研究领域最终被驱逐出去,主要是因为
A.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精神的进一步发展 |
B.启蒙思想和唯物主义哲学的迅速推广 |
C.人猿同祖学说普遍得到了人们的认可 |
D.“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进化观点提出 |
11.
“万物的存在与否,事物的形态性质,全在于人的感觉,一阵风吹过,有人觉得冷,有人觉得凉爽,难受与惬意,全在于人的感觉。”上述材料说明了
A.人人生而平等 |
B.知识即美德 |
C.认识你自己 |
D.人是万物的尺度 |
13.
有学者认为:“宋元以后,中华文明开始呈现出复杂的二元性:一是商品经济发展所带来的文化世俗化倾向;二是理学和文化专制强化以后表现出的高雅文化倾向。他最可能选择的依据分别是
A.风俗画和文人画 |
B.话本和小说 |
C.汉赋和唐诗 |
D.元曲和南戏 |
14.
历史推论离不开对史实的正确解读。下列推论与史实符合的是
选项 | 史实 | 推论 |
A | 乾隆年间“四大徽班”进京 | 标志京剧的正式形成. |
B | 1949—1957年大批知识分子归国 | 为中国尖端科技领域准备了人才 |
C | 达尔文提出物竟天择,适者生存 | 可以用来合理解释自然和社会现象 |
D | 莫奈创作了《日出·印象》 | 浪漫主义创作风格由此形成 |
A.A | B.B | C.C | D.D |
15.
导致近代中国人由学习西方“器物”转向学习“制度”的决定因素是
A.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程度不断加深 |
B.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
C.中国革命的指导思想不断走向科学 |
D.中国无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 |
16.
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思想文化界出现一批不同于洋务派的早期改良派学者,他们提出
A.“宜师夷长技以制夷” |
B.“立国之道,根本之图,在人心不在技艺” |
C.“有议院,而昏暴之君无所施其虐” |
D.“公理之未明,即以革命明之” |
17.
马克思说“当法国革命使这个理性的社会和这个理性的国家成为现实的时候,新制度就表明,不论它较之旧制度如何合理,却决不是绝对合乎理性的。”下列作品与这一时代有关的是
A.《人间喜剧》 |
B.《老人与海》 |
C.《悲惨世界》 |
D.《等待戈多》 |
18.
小明在旧书摊上发现了一本《庚子西狩丛谈》,该书的序言上写道:“庚子之役,国家以乱民肇衅,外国连衡而入京师,两宫微服出狩……”读到这,小明对该书的内容做出了判断。你认为下列哪项是小明做出的正确判断
A.描绘了古代史上某位皇后出宫打猎的情形 |
B.分析了太平天国给清王朝带来的打击和混乱 |
C.叙述了第二次鸦片战争中侵略者胡作非为的历史 |
D.记录了八国联军侵华中太后皇帝出逃的过程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3道)
单选题:(16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3
7星难题:0
8星难题:5
9星难题: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