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2题)
1.
(16分)择业观的变化反映时代的变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明末清初理学家张履祥在《训子语》中说:“士为四民之首,从师受学,便有上达之路”,“治生以稼穑)为先,舍稼穑无可为生者。” “商贾近利,易坏心术;工技役于人,近贱。”
材料二:英国经济学家托马斯· 孟(1571—1641年)认为一个“国家可以致富”,“只有靠着商人们所掌握的秘诀才行的。”因此,我们应该把商人“列为这样一种受人尊重的地位;因为商人肩负与其他各国往来的商务而被称为国家财产的管理者,实在是受之无愧的。
——《英国得自对外贸易的财富》
材料三:1952年出版的苏联小说《茹尔宾一家》是一部描写工人生活的优秀作品。该作品以近乎理想化的正面人物形象来表达工人阶级的劳动、生活、道德和优秀传统,成功地塑造了“新世界的主人”的艺术形象。作品中有一情节:主人公茹尔宾全家庆祝孙子的诞生,他们为一个新工人的诞生而骄傲。
材料四:2005年,上海市质量协会用户评价中心发布了《上海市中小学生成长质量公益调查》的报告。通过对义务教育阶段的上海学生家长进行拦截调查,共搜集总样本数为1324份。在回答“今后希望孩子做什么”的单项选择题时,30.9%的家长选择公务员,仅有1.1%的家长希望孩子成为工人。人才就业意向根据频率高低依次为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垄断性企业、金融保险等。
请回答:
(1)材料一和材料二所反映的择业观有什么不同?(4分)
(2)结合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分析16-17世纪中国与英国形成不同择业观的原因。(8分)
(3)材料三和材料四对工人这一职业的认识有何不同?(4分)
材料一:明末清初理学家张履祥在《训子语》中说:“士为四民之首,从师受学,便有上达之路”,“治生以稼穑)为先,舍稼穑无可为生者。” “商贾近利,易坏心术;工技役于人,近贱。”
材料二:英国经济学家托马斯· 孟(1571—1641年)认为一个“国家可以致富”,“只有靠着商人们所掌握的秘诀才行的。”因此,我们应该把商人“列为这样一种受人尊重的地位;因为商人肩负与其他各国往来的商务而被称为国家财产的管理者,实在是受之无愧的。
——《英国得自对外贸易的财富》
材料三:1952年出版的苏联小说《茹尔宾一家》是一部描写工人生活的优秀作品。该作品以近乎理想化的正面人物形象来表达工人阶级的劳动、生活、道德和优秀传统,成功地塑造了“新世界的主人”的艺术形象。作品中有一情节:主人公茹尔宾全家庆祝孙子的诞生,他们为一个新工人的诞生而骄傲。
材料四:2005年,上海市质量协会用户评价中心发布了《上海市中小学生成长质量公益调查》的报告。通过对义务教育阶段的上海学生家长进行拦截调查,共搜集总样本数为1324份。在回答“今后希望孩子做什么”的单项选择题时,30.9%的家长选择公务员,仅有1.1%的家长希望孩子成为工人。人才就业意向根据频率高低依次为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垄断性企业、金融保险等。
请回答:
(1)材料一和材料二所反映的择业观有什么不同?(4分)
(2)结合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分析16-17世纪中国与英国形成不同择业观的原因。(8分)
(3)材料三和材料四对工人这一职业的认识有何不同?(4分)
2.
(12分)文字资料、图片中都蕴含了丰富的历史信息,阅读下列材料和图片:
材料一从前越王勾践被困于会稽山上,于是重用范蠡、计然。计然说:“知道会争斗就得有准备,知道会按时使用就要了解物品,此二者清楚了,各种货物的情形均可得以观察而明了。所以岁星在金位(西),五谷丰登;在水位(北),有水灾;在木位(东),有饥荒;在火位(南),有干旱。干旱则预备舟船,水涝时则准备车辆,这是事物的理。六年一次丰收,六年一次干旱,十二年一次大饥荒。出售粮食,每斗二十钱就会危害农民,每斗九十钱就会使商人受损失。商人受损则钱财不流通,农民受损则土地不被开垦。每斗上不超过八十钱,下不少于三十钱,则农民、商人都获利,平价售粮调整物价,通关入市的货物不短缺,是治国的道理。积贮之理,务必储备完备的物品,不要有停滞的货币。以货物相互贸易,不留容易败坏的货物,不可囤积以求高价。议论货物的有余与不足,就知道物价的涨跌。物价上涨到极点就下跌,跌到极点则反弹。价格高时出手要如同抛弃粪土,价格低时购入有如收购珠玉,货币钱财要使它像流水一样周转。”(勾践)治国十年,国家富足,厚赏战士,战士冒飞矢流石进军,如同渴时得饮,终于向强大的吴国报了仇,又在中原阅兵,称号“五霸”。
——译自《史记》
材料二有关商鞅变法的图片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勾践改革的历史背景(1分),并概括计然的建议。(3分)
(2)根据材料及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勾践改革的影响。(4分)
(3)依据材料二提供的信息,分析商鞅变法的历史作用。(4分)
材料一从前越王勾践被困于会稽山上,于是重用范蠡、计然。计然说:“知道会争斗就得有准备,知道会按时使用就要了解物品,此二者清楚了,各种货物的情形均可得以观察而明了。所以岁星在金位(西),五谷丰登;在水位(北),有水灾;在木位(东),有饥荒;在火位(南),有干旱。干旱则预备舟船,水涝时则准备车辆,这是事物的理。六年一次丰收,六年一次干旱,十二年一次大饥荒。出售粮食,每斗二十钱就会危害农民,每斗九十钱就会使商人受损失。商人受损则钱财不流通,农民受损则土地不被开垦。每斗上不超过八十钱,下不少于三十钱,则农民、商人都获利,平价售粮调整物价,通关入市的货物不短缺,是治国的道理。积贮之理,务必储备完备的物品,不要有停滞的货币。以货物相互贸易,不留容易败坏的货物,不可囤积以求高价。议论货物的有余与不足,就知道物价的涨跌。物价上涨到极点就下跌,跌到极点则反弹。价格高时出手要如同抛弃粪土,价格低时购入有如收购珠玉,货币钱财要使它像流水一样周转。”(勾践)治国十年,国家富足,厚赏战士,战士冒飞矢流石进军,如同渴时得饮,终于向强大的吴国报了仇,又在中原阅兵,称号“五霸”。
——译自《史记》
材料二有关商鞅变法的图片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勾践改革的历史背景(1分),并概括计然的建议。(3分)
(2)根据材料及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勾践改革的影响。(4分)
(3)依据材料二提供的信息,分析商鞅变法的历史作用。(4分)
2.单选题- (共14题)
3.
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每一历史时代主要的生产方式与交换方式以及必然由此产生的社会结构,是该时代政治的和精神的历史所赖以确立的基础,并且只有从这一基础出发,历史才能得到说明。下列不能佐证这一观点的是
A.商品经济催生了欧洲近代启蒙思想 |
B.奴隶制经济的发展为雅典的民主政治提供了物质保障 |
C.小农经济推动中国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
D.古典文化孕育了意大利的人文主义 |
4.
爱情剧《罗密欧与朱丽叶》为莎士比亚于1594年所创作,具有强烈的反封建精神。中国剧作家汤显祖于1598年创作的爱情剧《牡丹亭》,表达了反对封建婚姻制度,追求个性自由的思想。关于以上两部作品及其时代特点的说法不正确的有
①两剧创作时两国资本主义性质的手工业、商业都已出现并得到了一定发展
②两剧都适应了市民阶层发展、扩大的需要
③两剧创作时两国都出现了挑战传统观念的思想
④作品中都体现了对人的幸福感的关注,都具有人文主义色彩
⑤两剧的反封建色彩实质都是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经济的发展需要在文学中的反映
①两剧创作时两国资本主义性质的手工业、商业都已出现并得到了一定发展
②两剧都适应了市民阶层发展、扩大的需要
③两剧创作时两国都出现了挑战传统观念的思想
④作品中都体现了对人的幸福感的关注,都具有人文主义色彩
⑤两剧的反封建色彩实质都是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经济的发展需要在文学中的反映
A.0个 | B.1个 | C.2个 | D.3个 |
5.
“天子之六工,曰土工、金工、石工、木工、兽工、草工 , 典制六材。”这段材料主要说明了
A.官营手工业分工细密 |
B.官营手工业资金雄厚 |
C.官营手工技术水平高超 |
D.官营手工业代表当时生产技艺的最高水平 |
6.
宋朝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生产力最高和最发达的国家,但是由于种种不利因素的影响,这一发展势头未能继续下去。“种种不利因素”包括
①传统政治体制的束缚
②科技没有突破传统科技的藩篱(或没有形成近代科技)
③理学的束缚
④小农经济一直占据主导地位
①传统政治体制的束缚
②科技没有突破传统科技的藩篱(或没有形成近代科技)
③理学的束缚
④小农经济一直占据主导地位
A.①②③④ | B.①②④ | C.①③④ | D.①②③ |
7.
据史书记载:“清朝乾隆、嘉庆时期,徽商经营达到极盛,然而从道光、咸丰时期至清末民初,徽商渐趋衰落。”对此理解不正确的是
A.道光时期是徽商由盛转衰的转折点 |
B.徽商在清末民初衰落 |
C.徽商衰落和外国资本主义侵略有关 |
D.清政府的压制导致了徽商的衰落 |
8.
阿瑟·扬写到:“当英国工业的特殊才能用在铁、棉、玻璃或瓷器上面时,就如此卓越地表现出冒险的热情、积极性和创造精神;而这正是你在毛纺工业中所不能看到的。在毛纺工业中,一切都是呆钝的、不活泼的、无生气的……”这句话着重强调
A.英国工业革命的先天条件很不足 |
B.毛纺业是英国最古老重要的工业 |
C.产业革命要在毛纺工业以外着手 |
D.日益扩大的市场促进了工业发展 |
11.
17世纪一位路德教传教士认为:“科学没有宗教会导致人的自私和道德败坏;而宗教没有科学也常常会导致人的心胸狭窄和迷信。”这反映了当时欧洲
A.进化论的提出颠覆了基督教神学 | B.量子力学与相对论的影响广泛 |
C.努力调和新教伦理与科学精神 | D.“因信称义”思想得到教会的认可 |
12.
德国哲学家雅斯贝斯认为:公元前8世纪到公元前3世纪在中国、希腊都曾有过思想文化的飞跃,是人类精神的大觉醒时期。“人类精神的大觉醒”产生的条件有;
①铁器的使用促进了社会经济的新发展 ;
②社会关系发生重大变化;
③分裂割据,社会矛盾尖锐复杂;
④百家争鸣局面形成
①铁器的使用促进了社会经济的新发展 ;
②社会关系发生重大变化;
③分裂割据,社会矛盾尖锐复杂;
④百家争鸣局面形成
A.①③④ | B.②③④ | C.①②③ | D.①②④ |
13.
1703年牛顿(1642—1727年)被选为英国皇家学会会长。 在任职期间,牛顿曾说:“我愿以自然科学的研究来证明神的存在, 以便更好地侍奉神。”该现象主要表明
A.工业革命没有深刻冲击思想界 |
B.宗教改革对牛顿产生深刻影响 |
C.启蒙运动在英国影响不大 |
D.18世纪的科学发展还十分有限 |
14.
维新思想的代表人物之一严复在《辟韩》一文中说:“秦以来之为君,正所谓大盗窃国者耳。国谁窃?转相窃之于民而已。”“国者,私民之公产也,王侯将相者,通国之公仆隶也。”这反映了严复
A.中体西用的观点 | B.人民主权的主张 |
C.废除君主制的要求 | D.进化和革命的思想 |
15.
1912年孙中山《祭明陵文》曰:“(文)负疚在躬,尚无以对我高皇帝在天之灵。迩者以全国军人之同心,士大夫之正义,卒使清室翻然悔悟,于本月十二日宣告退位。……文与全国同胞至于今日,始敢告无罪于我高皇帝。”该文本质体现出革命派()
A.已然实现三民主义的目标 | B.昭告成功推翻封建体制 |
C.存有狭隘的民族主义观念 | D.承袭朱元璋反异族统治的传统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2道)
单选题:(14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5
7星难题:0
8星难题:9
9星难题: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