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成都市树德中学2016-2017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

适用年级:高二
试卷号:436706

试卷类型:期末
试卷考试时间:2018/1/29

1.材料分析题(共3题)

1.
阅读材料,回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根据材料指出改革开放前后中国科技成就的主要差异,并结合结合所学分析改革开放后科技发展对中国的影响。
材料二在1750至1770年之间,英国的出口产品增长了80%。英国拥有商人的航海能力,它能够把货物运送到世界各个地区。英国的企业家和发明家抓住了这个机会。1773年凯伊发明的飞梭,通过相对简单的机械装置提高了织布速度。之后,技术不断更新,最后进一步发展成为用蒸汽驱动的装置。这时,制造厂的厂房就可以建立在企业家认为合适的地方。
——整编自罗伯特·E·勒纳《西方文明史》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英国生产领域的变化及其原因。
2.
阅读材料,回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世纪中期以来学习西方进程简表
时期
“西学东渐”简况
1840~1860年
一批爱国者从战争中惊醒,他们提倡“师夷”,是对当时人们普遍存在的天朝大国心理的大胆挑战,但却是空谷足音,长久不为清廷所重视。
1860~1895年
夷人的长技被提升为“西学”,并借助“体用”等中国传统哲学范畴,将中西学纳入统一体内,它进一步冲破了“夷夏大防”的藩篱,为人们大胆接受西学开辟了道路。以培养外语、军事、科技人才为目标的新式学堂增多,西式学堂逐渐被人们所接受。
1895~1900年
维新派不仅将人们对西学的认识,由“西艺”推进到了“西政”,而且第一次打破了隆中抑西的传统文化价值观,为西学在中国的广泛传播,在思想上进一步开辟了道路。到1897年底,各地已建立以变法自强为宗旨的学会33个,新式学堂17所,出版报刊19种。到1898年,学会、学堂和报馆达300多个。
 

——据葛兆光《中国思想史》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分析1895~1900年较1860~1895年的“观念更新”。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国人学习西方的进程特点及其原因。
3.
阅读材料,回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自朱熹评注的儒家经典成为文职人员考试的根据以后,理学成为直到 19 世纪末叶以前 帝国官方的正统观念。其结果是为不断增长的社会僵化提供了其所以存在的一个学术性理由。虽然 这一理由从根本上有助于独特而历史久远的中国文明的延续,但其代价却是形成了压制外界所有独 创性和新观念、显得荒谬可笑的因循守旧。
——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根据材料一指出作者对朱熹思想影响有哪些认识,并结合史实予以说明。
材料二 什么叫社会主义,我们过去对这个问题并不是很清醒的,马克思主义最注重发展生产 力……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 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 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 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邓小平文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邓小平对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做出的贡献及其影响。

2.单选题(共31题)

4.
19世纪晚期一西方报纸称“甲午以后,中国有三党:守旧党……意在保现存之局面;中立党……意在保国以变法;维新党……意以作乱为自振之机”。文中的“维新党”的代表人物是
A.林则徐
B.曾国藩
C.康有为
D.孙中山
5.
***曾说,国民革命失败以后,官逼民反,共产党被“逼上梁山”,那个时期我们不大讲孙中山,因为“不把孙中山丢开自己就站不起来,如同五四时期打倒孔家店一样”。***的这段话反映了
A. 三民主义的内容存在局限性
B. 三民主义与中共的革命目标不符
C. 国共两党的革命领导权之争
D. 中共更加重视对革命道路的探索
6.
顾炎武决心做到:“凡文之不关乎六经之旨、当世之务者,一切不为”。由此可见他
A.痛恨孔孟学说
B.反对君主专制
C.维护儒家正统
D.主张经世致用
7.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是中国同盟会的革命纲领。其中的“驱除鞑虏”的主要价值在于
A.推翻帝国主义统治
B.推翻封建清政府
C.实现民生幸福
D.实现民族独立
8.
康有为曾上书光绪帝:“今则万国交通,一切趋于尚同,而吾以一国衣服独异……今为机器之世,多机器则强,少机器则弱,辫发与机器不相容也。” 这表明资产阶级维新派实质上要求
A.改革社会风尚B.主张机器生产
C.发展近代交通D.吸收世界文明
9.
启蒙思想家们深信:启蒙必须依靠科学,科学能揭示“自然之光”,也能点燃“理性之光”,引导人们从黑暗走向光明。这说明
A.近代科学追求王权公平
B.科学技术是走向理性的唯—条件
C.自然科学推动理性发展
D.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推动了科技的进步
10.
智者学派是公元前5一前4世纪希腊的一批收徒取酬的职业教师的统称。他们以雅典为中心,周游希腊各地,对青年进行修辞、论辩和演说等知识技能的训练,教授参政治国、处理公共事务的本领。由此可见,公元前5一前4世纪的希腊
A.诸侯割据,城邦民主制发达
B.社会剧变,政治派别众多
C.中央集权,重视思想统一
D.思想民主,人文色彩很浓厚
11.
有学者认为,文艺复兴的倡导者和19世纪末的中国维新思想宣传者的手段都很高明。两者的“高明”之处是
A.利用宗教反对封建思想
B.建立政党宣传政纲
C.借助传统文化外衣
D.组织团体宣传新思想
12.
(题文)《神曲》中有这样一则小故事:但丁在地狱中看到了倒埋在岩石里被火烧烤着的教皇和僧侣,并对教皇说:“你留在这里吧,因为你受到的惩罚是公正的。”这主要说明但丁
A.主张推翻封建专制统治
B.揭露教皇的贪婪淫逸
C.构建了理性王国的蓝图
D.反对宗教神学的统治
13.
马克思在评价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时说:“他打破了对权威的信仰,是因为他树立了信仰的权威。他把僧侣(神职人员)变成了俗人,是因为他把俗人变成了僧侣。”下列对此理解不正确的是
A.打破了罗马天主教会神圣不可侵犯的地位
B.树立信仰本身为权威,只要虔诚信仰,灵魂即可得救
C.主张人人可以同上帝直接对话,与上帝沟通
D.试图彻底清除宗教对个人生产、生活的影响
14.
启蒙思想家康德指出:“在自然领域,一切都是被决定的……但在实践领域,理性是自由的,不为任何外在东西决定的”。他还指出:“人是理性存在者,不受经验的因素所决定的,因此是自由的。”康德强调的是
A.追求人的思想自由
B.实现人的人身自由
C.人生而自由平等
D.凸显人的情感和个性
15.
据《全唐文》记载:“剑南、两川及淮南道皆以版印日历鬻于市,每岁司天台未奏颁下新历,其印历亦已满天下。”这说明
A.雕版印刷术普遍使用
B.活字印刷术方便了百姓生活
C.政府垄断了印刷技术
D.印刷技术进步促进教育发展
16.
下图是南宋遗民郑所南的画作,该作品用极简淡之笔墨撇出一花数叶,也不画土。在落款中只题丙午干支而不写元代年号。从画的类型和创作风格看,符合该画的是
A.山水画注重写实,富有生活气息
B.文人画“以形写神”,形态逼真
C.文人画“意在笔先”,“趣在法外”
D.山水画工笔重彩,色彩绚丽
17.
元朝时城市里有了杂居及其他技艺固定的演出场所,明清时期城市里阅读小说和讲述、谈论小说的现象非常普遍。这些文化现象的出现
A.满足了市民阶层的文化需要
B.是人们逃避社会现实的反映
C.是资产阶级性质的文化潮流
D.是统治阶级压抑百姓的措施
18.
下列书法作品中,能够体现“兼有楷书和草书的长处,既工整清晰,又飞洒活泼”书体特色的是(  )
A.B.C.D.
19.
被宗教人士评论为“让上帝远离了这个世界,降低了人类在其中的独一无二性”的学说是
A.伏尔泰的天赋人权说B.达尔文的进化论
C.马丁·路德的新教学说D.爱因斯坦的相对论
20.
1917年,《新青年》2卷6期发表了胡适的《朋友》:“两个黄蝴蝶,双双飞上天。不知为什么,一个忽飞还,剩下那一个,孤单怪可怜。也无心上天,天上太孤单。”该诗
A.具有明显的反封建斗争精神
B.否定了传统的道德观念
C.宣传了民主科学的思想
D.体现了文学革命的成果
21.
有学者对《新青年》杂志中“科学”“民主”两词的出现频率作计量统计,“科学”一词出现1913次,而“民主”仅305次。据此,作者认为新文化运动更注重
A.宣传社会科学的重要性
B.摆脱保守愚昧的旧思想
C.赞赏西方文明的新内涵
D.树立自然科学的权威性
22.
1920年,陈独秀在《谈政治》一文中明确宣布:“我承认用革命的手段建设劳动阶级(即无产阶级)的国家,创造那禁止对内对外一切掠夺的政治法律,为现代社会的第一需要。”这一认识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A.孙中山三民主义的影响
B.工农运动的迅猛发展
C.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
D.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影响
23.
“是书何以作?曰为以夷攻夷而作,为以夷款夷而作,为师夷长技以制夷而作。”以上材料反映了魏源编写《海国图志》的目的是
A.要求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
B.抵制侵略走上富强之路
C.帮助人们挣脱封建思想的枷锁
D.引导人们注意世界形势
24.
湖南湘阴人郭嵩焘是近代中国第一个外交大使,清末被政府派驻欧洲,这被认为是大伤国体的奇耻大辱,甚至视其为汉奸一般。这反映出当时
A.对西方列强已产生了敬畏心理
B.形成了平等的外交观念
C.中国仍没有摆脱藩属外交观念
D.中国人的盲目排外心理
25.
1978年底,邓小平作了题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重要讲话;1992年初,邓小平发表了《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谈话要点》。这两次讲话都
A.冲破了思想樊篱
B.加速了对外开放的进程
C.深化了体制改革
D.推动了经济特区的发展
26.
孙中山在遗嘱中说:“积四十年之经验,深知欲达到此目的,必须唤起民众及联合世界上平等待我之民族,共同奋斗。”这段话的核心主张是
A.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
B.联俄、联共、扶助农工
C.三民主义
D.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
27.
孙中山说:“凡本国人及外国人之企业,或有独占的性质,或规模过大为私人之力所不能办者,如银行、铁路、航路之属,由国家经营管理之,使私有资本制度不能操纵国民之生计。”这反映了孙中山( )
A.重视经济权益,强调民族独立B.主张节制资本,促进社会公平
C.强调国家垄断,反对自由竞争D.扩张国营经济,发展民族工业
28.
一位学者研究了中共“十一大”(1977年)至“十四大”(1992年)四个报告中的关键词汇变迁,其中四个报告的词汇使用有如下特点,按照时间先后排序正确的是
①“市场经济”成为报告的新词汇
②“改革”、“对外开放”第一次出现在报告中
③报告中“毛主席”一词平均每个自然段提及两次
④报告中第一次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A.①②③④
B.③②①④
C.③②④①
D.②③①④
29.
1955年,植物学家胡先骕因为批评前苏联生物学家李森科而遭到批判。1956年,周恩来与中科院负责人谈话:“科学是科学,政治是政治……如果李森科不对,我们没有理由为李森科辩护,我们就向被批评的胡先骕承认错误。”周恩来的谈话
A.实现了思想路线上的拨乱反正
B.体现了“双百”方针的精神
C.反映了学术问题政治化的要求
D.蕴含了“科教兴国”的战略思想
30.
1977年8月4日,邓小平主持召开了全国科学和教育工作座谈会,恢复中断的高考制度。对1977年恢复高考理解不正确的是
A.拨乱反正的重要标志之一
B.有利于社会的公平竞争
C.有利于人才的选拔
D.是“科教兴国”发展战略体现
31.
1970年4月28曰,阿尔及利亚《人民报》评论说:“被自由世界‘抛’在联合国之外的中国人民……在短期内实现了巨大的技术革命,《东方红》威严、壮丽地为之戴上了皇冠。”这一科技成就
A.标志着我国卫星发射技术完全成熟
B.正式成为人类宇航事业的伟大开端
C.标志着我国开始跨入了核国家行列
D.使中国赢得了世界上一些国家的尊敬
32.
1953年1月,政务院文化教育委员会会议指出:“教育是文教工作中的重点,而教育工作的重点是高等教育。必须研究解决高等学校教学改革中的问题,大力整顿中等技术学校,并吸收大量工人进入学校。”这一会议
A.确立了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目标
B.顺应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要求
C.决定重点促进中学教学的发展
D.提出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并举
33.
《夫妻识字歌》唱道:“黑格隆冬天上,出呀出星星。黑板上写字,放呀么放光明。什么字,放光明?学习,学习二字我认得清。”这段材料反映的教育方针是
A.教育的大众化和为人民服务
B.***号召知识青年“上山下乡”
C.邓小平提出教育要“三个面向”
D.实现科教兴国战略
34.
下图是19世纪中期英国《笨拙》周刊刊载的《饥荒的一家人》(局部)。由画的表现手法和内涵可判断该画属于哪一文学艺术潮流
A.自由主义
B.浪漫主义
C.批判现实主义
D.现代主义

3.选择题(共2题)

35.阅读下列材料,完成问题。

材料一  《韩非子·有度》载:“先王立司南以端朝夕(朝夕,指东西方向)。”《鬼谷子·谋》称:“郑(国)人之取玉也,载司南之车,为其不惑(惑,指迷失方向)也。”

材料二  据《萍洲可谈》载,北宋时有人在广州看到“舟师识地理,夜则观星,昼则观日,阴晦则观指南针”。

材料三  马克思在《机器、自然力和科学应用》中说:“火药、指南针、印刷术——这是预兆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大发明。火药把骑士阶层炸得粉碎,指南针打开了世界市场并建立了殖民地,而印刷术则变成新教的工具,总的来说变成科学复兴的手段,变成对精神发展创造必要前提的强大的杠杆。”

材料四  鲁迅在《电的利弊》中说:“外国用火药制造子弹御敌,中国却用它做爆竹敬神;外国用罗盘针航海,中国却用它看风水;外国用鸦片医病,中国却拿来当饭吃。”

36.

西亚地处“五海三洲之地”,五海之中有一个“海”实为湖泊,它是(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3道)

    单选题:(31道)

    选择题:(2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5

    5星难题:0

    6星难题:13

    7星难题:0

    8星难题:7

    9星难题: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