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2题)
1.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教育制度发展史表明中国的教育制度经历了一个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波浪式发展过程。春秋战国时期,“学在官府”的局面被打破,形成“天子失官,学在四夷”的局面。但这些变化遭到了赢秦执政时期以法为教,以吏为师的沉重打击。两汉以来,中国古代教育制度创新有三个大高峰,即西汉高峰、隋唐高峰和北宋高峰(如图所示)。入汉之后,汉代教育制度从文教政策和教育目的作了较大的调整,形成了第一个教育制度创新的高峰。经过魏晋南北朝时期多元融合的教育思想的开创,到隋唐时多元融合的教育制度得以确立,形成了第二个高峰。而发展至宋,教育思想创新与教育制度创新几乎是同时进行的,形成了第三个高峰。

中国古代教育制度示意图
——摘编自李国钧、王炳照主编的《中国教育制度通史》
材料二近代以来,由于社会环境的变化,各阶层人民的教育观念发生了相应的转变。甲午战争失败后,维新派积极推进新式学堂的开办。维新派认为,中国积贫积弱的主要原因是没有良好的教育,为了变法,必先改革教育。从京师大学堂到各省的实业学堂、南洋公学等各教学机构纷纷成立。长沙创办的时务学堂和京师大学堂设立后,把经学、理学、掌故学等列为普通学,以高等算学、格致学、农学、矿尔、商学、卫生学等实学为专门学。
——摘编自张海鹏等编《中国近代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汉代的教育制度与春秋战国时期相比有何变化?指出唐宋教育制度创新的共同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当时维新派与洋务派教育改革的共同之处。如何认识教育与时代发展的关系。
材料一中国教育制度发展史表明中国的教育制度经历了一个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波浪式发展过程。春秋战国时期,“学在官府”的局面被打破,形成“天子失官,学在四夷”的局面。但这些变化遭到了赢秦执政时期以法为教,以吏为师的沉重打击。两汉以来,中国古代教育制度创新有三个大高峰,即西汉高峰、隋唐高峰和北宋高峰(如图所示)。入汉之后,汉代教育制度从文教政策和教育目的作了较大的调整,形成了第一个教育制度创新的高峰。经过魏晋南北朝时期多元融合的教育思想的开创,到隋唐时多元融合的教育制度得以确立,形成了第二个高峰。而发展至宋,教育思想创新与教育制度创新几乎是同时进行的,形成了第三个高峰。

中国古代教育制度示意图
——摘编自李国钧、王炳照主编的《中国教育制度通史》
材料二近代以来,由于社会环境的变化,各阶层人民的教育观念发生了相应的转变。甲午战争失败后,维新派积极推进新式学堂的开办。维新派认为,中国积贫积弱的主要原因是没有良好的教育,为了变法,必先改革教育。从京师大学堂到各省的实业学堂、南洋公学等各教学机构纷纷成立。长沙创办的时务学堂和京师大学堂设立后,把经学、理学、掌故学等列为普通学,以高等算学、格致学、农学、矿尔、商学、卫生学等实学为专门学。
——摘编自张海鹏等编《中国近代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汉代的教育制度与春秋战国时期相比有何变化?指出唐宋教育制度创新的共同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当时维新派与洋务派教育改革的共同之处。如何认识教育与时代发展的关系。
2.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根据这个法令,平民所欠的各种债务一律废除;禁止在放债时以债户的人身作抵押……由国家赎回因负债而被卖到外邦为奴的人。
——普鲁塔克《希腊罗马名人传》
材料二秦孝公用商鞅,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虽非古道,尤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
——《汉书·食货志》
材料三


(1)材料一、二,分别反映了梭伦、商鞅变法的什么内容?分别概括其历史作用?
(2)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此现象出现的共同原因是什么?面对这种现象,改革者应坚持怎样的态度?
(3)综合上述材料,为什么说两次改革都顺应了当时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材料一根据这个法令,平民所欠的各种债务一律废除;禁止在放债时以债户的人身作抵押……由国家赎回因负债而被卖到外邦为奴的人。
——普鲁塔克《希腊罗马名人传》
材料二秦孝公用商鞅,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虽非古道,尤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
——《汉书·食货志》
材料三


(1)材料一、二,分别反映了梭伦、商鞅变法的什么内容?分别概括其历史作用?
(2)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此现象出现的共同原因是什么?面对这种现象,改革者应坚持怎样的态度?
(3)综合上述材料,为什么说两次改革都顺应了当时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2.单选题- (共18题)
3.
公元前546年,古希腊执政官庇西特拉图借助外籍雇佣军的力量,收缴了公民的武器,建立起一支300人的私人卫队,把自己的住所安在卫城之内,成为凌驾于公民集体之上的君主。这一现象表明古代雅典
A.直接民主有较好发挥 |
B.民主政治一度反复 |
C.发展了梭伦的宪政制 |
D.是集权制下的民主 |
4.
罗马法强调,法律承认个人有独立的人格,承认个人为法的主体,承认个人生活中有一部分是不可干预的,即国家在未经个人许可时也不得干预个人生活的这一部分。这主要表明罗马法
A.维护公民平等 |
B.限制公权滥用 |
C.主张法律至上 |
D.追求司法公正 |
5.
19世纪晚期时,在英国,首相和内阁是议会多数党的“党魁”和领导核心。除非多数党自身发生分裂,议会几乎不对内阁投不信任票,即使通过了不信任票,内阁还可以“诉诸选民公断”,提请英王解散下院。在新议会选举中,内阁因处于执政党的有利地位,获胜也不成问题。这反映英国
A.责任内阁制开始得到确立 |
B.议会已不再对内阁投不信任票 |
C.立法权对行政权制衡削弱 |
D.内阁权力膨胀摧毁了宪政制度 |
6.
美国制宪会议期间,汉密尔顿说:“如果在联邦的某个邦内发生民众叛乱,其他各邦就把它镇压下去,如果某一部分发生弊端,其他仍然健全的部分就能予以纠正其他。”汉密尔顿认为
A.联邦是各州的联盟体 |
B.联邦体现主权在民原则 |
C.联邦政府有绝对权力 |
D.联邦能够稳定国家秩序 |
7.
1949年9月21日,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上,***宣读了《中国人民站起来了》的开幕词。从此,“中国人民站起来了”成为表达中华民族获得新生自豪而又自信的经典口号。新中国成立初期,下列史实中能说明“中国人民站起来了”的有
①1953年完成“一五计划”,奠定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基础
②1954年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为中国民主政治建设奠定了基础
③1956年底三大改造完成,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在中国基本确立
④1956年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
①1953年完成“一五计划”,奠定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基础
②1954年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为中国民主政治建设奠定了基础
③1956年底三大改造完成,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在中国基本确立
④1956年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
A.①② | B.③④ | C.②③ | D.①④ |
9.
罗素指出:“文艺复兴思想家们再一次强调了以人为中心,在这样的思潮中,人的活动应当以其自身价值而受到重视,科学的探索因此也开始以新的惊人步伐向前迈进。”对此材料理解最准确的是
A.文艺复兴运动为近代科学的诞生培育了人才 |
B.人文主义促进了科学方法论的诞生 |
C.人文主义为近代科学奠定了思想基础 |
D.民主政治制度是促进科学繁荣的重要条件 |
10.
下面是一本书的目录摘编。该书的作者是
Ⅰ.纯粹知识和经验性知识的区别
Ⅱ.我们具有某些先天知识,甚至普通知性也从来不缺少它们
Ⅲ.哲学需要一门科学来规定一切先天知识的可能性、原则和范围
Ⅳ.分析判断与综合判断的区别
Ⅰ.纯粹知识和经验性知识的区别
Ⅱ.我们具有某些先天知识,甚至普通知性也从来不缺少它们
Ⅲ.哲学需要一门科学来规定一切先天知识的可能性、原则和范围
Ⅳ.分析判断与综合判断的区别
A.伏尔泰 | B.孟德斯鸠 |
C.康德 | D.卢梭 |
11.
(题文)明清之际,我国文学成就斐然,涌现出大量追求个性解放的名作,如《西厢记》、《牡丹亭》、《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初刻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西游记》、《红楼梦》等。对此现象的解读,最为准确的是
A.社会普遍开展个性解放运动 |
B.体现了资产阶级的文化倾向 |
C.专制下思想解放的理想诉求 |
D.与文艺复兴运动的实质相同 |
12.
四位同学在做研究性学习时,以中国古代四大发明对西方历史的影响为题,各命制了一个题目,你觉得比较合适的是
①大汉的文明传承――纸推动了西欧的文明进程
②西方海外殖民的助跑器――指南针
③火药――荡平欧洲封建城堡的致命锐器
④没有印刷术就没有西方的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
①大汉的文明传承――纸推动了西欧的文明进程
②西方海外殖民的助跑器――指南针
③火药――荡平欧洲封建城堡的致命锐器
④没有印刷术就没有西方的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
A.①②③ |
B.①②③④ |
C.②③④ |
D.①② |
13.
爱因斯坦说:“在人类的历史上,能够将物理实验、数学理论、机械发明结合起来并使其成为科学艺术的人,只有一位。”下列选项可以用来对此进行论证说明的是
A.亚里士多德的力学学说 |
B.伽利略创立自由落体定律 |
C.牛顿出版《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 |
D.达尔文《物种起源》的出版 |
14.
1902年,梁启超发表了《新史学》,提出“善为史者,必研究人群进化之现象,而求其公理公例之所在”。该观点引起其它新学派呼应,从而改变了传统的“一治一乱”的循环史观和“好古非今”的退化史观。这反映出
A.进化论的传入促进思维方式的改变 |
B.新史学标志着近代社会思想的解放 |
C.史观的改变推动了维新变法的开展 |
D.传统史观不符合反封建专制的需要 |
15.
陈独秀说:“我们反对孔教,并不是反对孔子个人,也不是说他在古代社会无价值,不过因为他不能支配现代人心,适合现代潮流,还有一班人硬要拿他出来压迫现代人心,抵抗现代潮流,成为我们社会进化的最大障碍”。这表明陈独秀
A.认为孔子是近代中国文明进化最大阻力 |
B.混淆了孔子和孔教的区别 |
C.全面反对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文化传统 |
D.较为理性的认识传统文化 |
16.
全面抗战爆发后,***代表中国共产党提出依据新三民主义的建国主张。他指出:“共产党决不抛弃其社会主义与共产主义理想,他们将经过资产阶级民主革命阶段达到社会主义与共产主义阶段。”这一认识
A.推动了新民主主义理论形成 |
B.标志着***思想形成 |
C.联合开明士绅支持国民革命 |
D.肃清右倾投降主义路线 |
17.
孙中山在《中国实业如何能发展》一文中说,“惟所防者,则私人之垄断,渐变成资本之专制,致生出社会之阶级,贫富之不均耳……以国家实业所获之利,归之国民所享”。其主要观点是:
A.反对私人资本发展,追求社会公平 |
B.强调发展国家资本,力求造福国民 |
C.主张平均地权,防止贫富不均 |
D.关注工人利益,反对阶级分化 |
18.
(题文)“文革”结束后,我国逐渐破除了对领袖个人和传统社会主义模式的崇拜,出现了两次重要的思想解放。这两次分别是( )
A.1978年党的十一届中全会和十四大 |
B.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和十二大 |
C.“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和邓小平南巡讲话 |
D.中国共产党十四和十五大 |
19.
20世纪50年代初期,中国传统绘画尤其文人画因其贵族性、封建性而受到几乎绝对意义上的排斥;然而,在1956年后中国传统绘画包括文人画也因其“民族性”这一特色获得了更大意义上的生存空间。这一变化表明
A.政策转变影响传统文化的发展 |
B.思想解放推动了文化的繁荣 |
C.文化领域“左”倾错误得以纠正 |
D.社会主义制度在全国基本确立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2道)
单选题:(18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5
5星难题:0
6星难题:8
7星难题:0
8星难题:4
9星难题: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