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4题)
材料一
“礼不下庶人,刑人不上大夫。”
——《礼记》
“法者,治之端也,君子者,法之源也。”
——《荀子》
“天道之大者在阴阳。阳为德,阴为刑;刑主杀而德主生。是故阳常居大夏,而以生育养长为事;阴常居大冬,而积于空虚不用之处。以此见天之任德不任刑也。”
——《春秋繁露》
材料二
“人类的一切法律都因那惟一的神(逻各斯)的法律而存在。”
——《古希腊罗马哲学》
“法律应该不仅仅是管辖人民,君主如不依法办事,也要管辖君主。”
——柏拉图《理想国》
“教皇如果有背弃信仰,挥霍教会财产、通奸、抢劫以及其他严重损害教会声誉的犯罪,那他就要受到审判和废黜。”
——《教会法大全》
“任何自由人,如未经其同级贵族之依法裁判,或经国法判,皆不得被逮捕,监禁,没收财产,剥夺法律保护权,流放,或加以任何其他损害。”
——《大宪章》
材料三这一时期的社会政治思想以“自然法理论”为基础,通常有两个基本概念,一个是“自然状态”,一个是“社会契约”。哲学家的历史使命是说明现行的社会制度是不合理的……就要找到一个合理的标准来衡量,这也是为了给进一步提出一种合理的社会制度作为理想的典范。
——张志伟《西方哲学十五讲》
(1)根据材料一,概括古代中西法律思想的特点。依据材料二,指出西方古代法律思想的理念。
(2)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为了建立一种合理的社会制度,哲学家们提出了哪些法律思想。这些思想在近代西方被如何实践(请举例说明)。反映了当时怎样的时代潮流。
材料一某民意测验机构在北京大学学生中进行调查,要求每个学生选出一位在五四运动前后贡献最大的人物,结果下列人物得票相近。

材料二

(1)材料一的四位人物中,你认为哪一位应该排在首位?为什么?
(2)材料二反映了什么历史现象?有何影响?
(3)以上材料反映了这一时期中国思想界发展演变的什么特点?
材料一兰芝被休(强迫离婚)后:还家十余日,县令遣媒来。云有第三郎……媒人去数日,寻遣丞请还……云有第五郎,娇逸未有婚。遣丞为媒人,主薄通语言。直说太守家,有此令郎君,既欲结大义,故遣来贵门。……阿兄得闻之,怅然心中烦,举言谓阿妹:“作计何不量!先嫁得府吏,后嫁得郎君,否泰如天地,足以荣汝身。不嫁义郎体,其往欲何云?”
——南北朝时期乐府民歌《孔雀东南飞》节选
材料二“闽中少妇丧夫,不能存活,则遍告之亲戚,言将以某日自裁(自杀),而为之亲戚者,亦引为荣,则鸠(筹)资为之治槥(音慧,意为小棺材)。前三日,彩舆鼓吹,如迎神人。少妇冠帔衮服,端坐舆中,游历坊市,观者如堵,有力者设宴饮之……三日游宴既尽,当路结彩棚,悬彩绳其上,少妇辞别亲戚,慨然登台,履小凳,以颈就绳而殁,万众拍手称美。——林纾《畏庐琐记》
材料三《古今图书集成》统计的烈女节妇人数
朱熹:“唐源流出于夷狄,故闺门失礼之事,不以为异。
——《朱子语类》
明清时代,《内训》《古今列女传》《规范》等女教读物铺天盖地,明清帝王都曾下过不少诸如此类的诏书、制文。材料四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们认为,中国所以危亡,民主和科学所以不能实现,是由于封建伦理道德的严重束缚所致。陈独秀尖锐地指出:以孔子学说为代表的封建伦理道德,阻碍了中国人民的觉醒和社会的进步。李大钊发表文章指出,孔子是“数千年前之残骸枯骨”“历代帝王专制之护符”“保护君主政治之偶像”。……对于不合时宜的旧道德,“虽冒毁圣非法之名,亦所不恤矣”。
——马尚斌等《中国近代史教程》
请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1)依据材料一回答,南北朝时期的人们对妇女再婚持何态度?并说明依据。
(2)依据材料二,概括寡妇殉难的原因。
(3)依据材料三,分析“烈女节妇”由少到多的原因。
(4)依据材料四说明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是如何评价儒家思想的?
2.单选题- (共17题)

A.海外贸易的盛况 |
B.收获橄榄的场景 |
C.手工工场的生产 |
D.灌溉系统的发达 |
A.首先对客观的自然界进行哲学思考 |
B.强调个人利益,创立智者学派 |
C.把讨论的重点从自然转移到社会 |
D.把对人文精神的追求引向理性道路 |
A.《西游记》 |
B.《水浒传》 |
C.《三国演义》 |
D.《儒林外史》 |
A.西方画作都以形似为重 |
B.文人画和西洋画可以取长补短 |
C.文人画有形似的不足 |
D.文人画与立体派都重精神表达 |
A.促使了西方民主思想在中国开始传播 |
B.为结束封建帝制提供了思想理论基础 |
C.推动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 |
D.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营造了必要空间 |
A.“为破屋子修修补补的裱糊匠” |
B.未改变中国之现状,未带领中国走向富强 |
C.“中兴名臣……生平以天下为几任,忍辱负重,庶不愧社稷之臣” |
D.“不学无术、不敢破格,是其所短也;不避劳苦、不畏谤言”,是其所长也” |
A.“中学”指中国传统文化,“西学”指西方的政治制度 |
B.“中学为体”指以中国传统文化作为国家的根本体制 |
C.“西学为用”指采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近代政治制度 |
D.这一主张的根本目的是挽救江河日下的清王朝 |
A.陈独秀号召发动工农群众起来反抗军阀专制统治 |
B.材料背景是要领导五四运动 |
C.材料中的“政治觉悟”指的是马克思主义理论 |
D.陈独秀要实现的是资产阶级民主政治 |
A.民族主义 | B.民权主义 | C.民生主义 | D.改良主义 |

A.我国改革开放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
B.家庭联产承包提高了农民种植水稻的积极性 |
C.袁隆平的水稻杂交技术提高了水稻亩产量 |
D.我国在基因工程方面的科学技术直接转化为生产力 |
A.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 |
B.体现了冒险精神 |
C.适应了殖民扩张要求 |
D.彰显了启蒙思想 |
A.![]() |
B.![]() |
C.![]() |
D.![]() |
A.同意废止王安石的新法 |
B.对变法没有明确的态度 |
C.在很大程度上支持变法 |
D.认为要进行彻底的变革 |
A.大力抑制土地兼并现象 |
B.准备搜刮百姓以抗辽 |
C.纵容土地兼并以筹集军费 |
D.减轻人民负担,限制地主特权 |
3.选择题- (共9题)
自然资源是指从自然环境中得到的,可以采取各种方式被人们利用的所有东西。下列关于自然资源的说明正确的是( )
①自然资源都是可以再生的,取之不尽的,用之不竭
②人类的生活每时每刻都离不开自然资源
③土地、水、能源等自然资源是我们生活的必需,生存的基础
④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很多必需品都直接或间接地来自自然资源
自然资源是指从自然环境中得到的,可以采取各种方式被人们利用的所有东西。下列关于自然资源的说明正确的是( )
①自然资源都是可以再生的,取之不尽的,用之不竭
②人类的生活每时每刻都离不开自然资源
③土地、水、能源等自然资源是我们生活的必需,生存的基础
④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很多必需品都直接或间接地来自自然资源
自然资源是指从自然环境中得到的,可以采取各种方式被人们利用的所有东西。下列关于自然资源的说明正确的是( )
①自然资源都是可以再生的,取之不尽的,用之不竭
②人类的生活每时每刻都离不开自然资源
③土地、水、能源等自然资源是我们生活的必需,生存的基础
④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很多必需品都直接或间接地来自自然资源
自然资源是指从自然环境中得到的,可以采取各种方式被人们利用的所有东西。下列关于自然资源的说明正确的是( )
①自然资源都是可以再生的,取之不尽的,用之不竭
②人类的生活每时每刻都离不开自然资源
③土地、水、能源等自然资源是我们生活的必需,生存的基础
④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很多必需品都直接或间接地来自自然资源
自然资源是指从自然环境中得到的,可以采取各种方式被人们利用的所有东西。下列关于自然资源的说明正确的是( )
①自然资源都是可以再生的,取之不尽的,用之不竭
②人类的生活每时每刻都离不开自然资源
③土地、水、能源等自然资源是我们生活的必需,生存的基础
④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很多必需品都直接或间接地来自自然资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4道)
单选题:(17道)
选择题:(9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6
7星难题:0
8星难题:8
9星难题: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