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双峰县第一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二
试卷号:436631

试卷类型:期中
试卷考试时间:2018/5/7

1.材料分析题(共3题)

1.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众议院……有弹劾(违法失职的总统、副总统和高级文官)的全权。……参议院有审讯一切弹劾案的全权。……凡必须经参议院及众议院一致同意的命令、决议……应经总统批准……经参议院的协议及同意,并得该院出席议员三分之二赞成时,总统有权缔结条约;总统提出大使、公使、领事、最高法院法官及合众国政府其他官吏,经参议院的协议及同意时,任命之。
——《美利坚合众国宪法》
(1)指出美国宪法三权分立制的理论思想主要出自哪本著作。
(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述美国的“三权”在实践中是如何被限制的。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美国1787年宪法。
2.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守旧而维新、复古而开明,这样一种二重性的立场。使得儒家学说能够在维护礼教伦常的前提下,一手伸向过去、一手指向未来,在正在消逝的贵族分封制宗法社会和方兴的大一统国家之间架起了桥梁。这就是为什么儒学在当时能够成为“显学”,以及虽然于变革动荡的形势下显得迂阔难行,而到新社会秩序巩固后又被济上独尊地位的原因。
——张岱年等《中国文化概论》
材料二16至17世纪的中国,新的经济形态还十分微弱、脆嫩,明清时期的早期启蒙思想家们先天不足,具有一种时代性的缺陷。
孟德斯鸠、卢梭们则拿出了“三权分立”、君主立宪制、民主共和制这样的政治主张。这表明,中国明清时期的进步思想与18世纪欧洲启蒙思想属于两个不同的历史范畴。前者是中世纪末期的产物,后者是近代社会的宣言书。
——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
(1)阅读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儒家思想在西汉取得独尊地位的原因。
(2)17世纪中国的启蒙思想只能称作“中世纪末的产物”而18世纪法国的启蒙思想却成为“近代社会的宣言书”。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造成东西两种不同状况的原因分别是什么?
3.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两次科技革命的成果在泰坦尼克号身上得到了充分的展示。比如航行过程中不断传输的电报,是利用电流交替地通电和切断产生不同的信号,从而达到传递信息目的的新工具;再比如船上的电话、电灯、无线电通讯,都让航海业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船和船,船和陆地之间不再遥远。泰坦尼克号在撞上冰山后,就曾利用无线电讯息向周围船只求救。
——《纪念泰坦尼克号遇难100周年》
材料二  2017年8月4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在京发布第4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以下简称为《报告》)。《报告》显示,截至2017年6月,中国网民规模这到7.51亿,占全球网民总数的五分之一。互联网普及率为54.3%,超过全球平均水平4.6个百分点。同时有许多学生通过手机上网谈梦想、话未来,融矛盾、叙友谊,但还有些同学上网发牢骚、转假帖,极个别同学甚至荒废学业,沉迷于《王者荣耀》等虚拟世界之中。
(1)写出材料一中在“泰坦尼克”上所体现的科技成果,并简述其对人类社会生活带来的影响。
(2)结合上述材料,运用所学知识,请回答互联网给人们带来哪些影响。

2.单选题(共16题)

4.
罗马法的最后发展阶段出现在与其土生土长之地全然不同的土地上和罗马帝国最不罗马化的民族之中。……立法活动在那里紧张地进行着,整个古老的生机和威力一直保持着其全部光彩。下列表述符合此观点的是
A. 罗马法只适用于罗马公民
B. 万民法使罗马法体系最终完成
C. 帝国的扩张是罗马法发展的重要原因
D. 罗马法迅速向世界传播
5.
中国近代一位学者写道:“盖自三权鼎立之说出,以国会立法,以法官司法,以政府行政,而人主总之……人主尊为神圣,不受责任,而政府代之。”政体特征与材料所述比较接近的近代国家是
A.中华民国
B.英国
C.美国
D.法国
6.
国歌记录了一个国家的历史和追求。以下歌词摘自德意志国歌的是
A. 这就是星条旗,愿它永远飘扬;在这自由国家,勇士的家乡
B. 统一、权力和自由,是我们千秋万代的誓言
C. 公民们,投入战斗!前进,前进,万众一心,把敌人消灭净
D. 愿她保护法律,使民心齐归向,一致衷心歌唱,神佑女王
7.
美国1787年联邦宪法规定,参议院的议员名额每州不论大小,均为两名。众议院议员名额则按各州人口比例分配,5个黑人折合3个人来计算南方各州的人口总数。上述规定体现了
A.权利平衡思想
B.民主共和思想
C.民族平等思想
D.主权在民思想
8.
斯塔夫里阿诺斯说:“尽管达尔文主义受到宗教界和其他集团的敌视,它还是对西方社会有着深远的影响。它对适者生存和生存斗争的强调极妙地与时代倾向相吻合!”对材料解释正确的是
A.达尔文认为教会应该从属于国家,从而遭到教会敌视
B.进化论为17、18世纪的启蒙思想提供了科学依据
C.为西方列强的殖民扩张和帝国主义侵略提供了理由
D.成为马克思提出暴力革命主张的思想渊源
9.
近代西方有一位思想家主张:“要寻求一种结合的形式,使它能够以全部共同的力量来防御和保护每个结合者的人身和财富;而同时又使每一个与全体相联合的个人只不过是在服从自己本人,并且仍然像以往一样自由。”这一主张属于
A.三权分立说
B.天赋人权说
C.人民主权说
D.社会契约论
10.
“将人从主客体的混沌状态中分化出来,把人从客体的神、自然框架中整治出来,对人的本质,开始从与自然相对的彼岸——灵魂、自我或理性中去寻找。“表明了苏格拉底
A.认为人是万物的尺度
B.主张哲学从关注天上的神到关注人自身
C.认为人与自然是对立的
D.使哲学真正成为研究“人”的学问
11.
北宋地理学家朱彧《萍洲可谈》记载:“舟师识地理,夜则观星,昼则观日,阴晦观指南针,或以十丈绳钩,取海底泥嗅之,便知所至。”材料可以论证中国古代
A.天文科学研究水平居于世界领先地位
B.重视科技运用与思想迷信两者并存
C.经验与科技对生产力发展的促进作用
D.比较全面了解世界各国的地理特点
12.
北魏孝文帝5岁即皇帝位,重视汉族文化,“雅好读书,手不释卷。“五经之义,览之便讲。”他可能读过的诗句是
A.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B.固时俗之工巧兮,個规矩而改错
C.四边伐鼓雪海涌,三军大呼阴山动
D.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
13.
1920年10月,欧游归国之后的梁启超刊布此前一年所写的《欧游新影录》,集中表达其有关中西文化反思的新成果,其中谈到“科学万能说”时,认为它“当然不能像从前一样的猖獗”。梁启超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
A.科学技术在中国的传播遇到阻碍
B.科学技术有欢洲的发展水平很高
C.科学技术的发展速度减缓
D.科学技术在世界大战中成为战争工具
14.
爱因斯坦曾经说道,“这一发现成为20世纪整个物理学研究的基础,从那时起几乎完全决定了物理学的发展。要是没有这一发现,那就不可能建立起分子、原子以及支配它们变化的能量过程的有用理论”。下列与“这一发现”有关的说法正确的是
A.根据这一发现,人们发现了海王星
B.时空的性质不仅取决于物质的运动状况,也取决于物质本身的分布状态
C.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经典力学对微观世界认识的不足
D.与“自然界无跳跃”的原则基本一致
15.
民国初期,有学者曾说:“革除一个王朝的天命是可以的,为什么要革除整个中国几千年的天命呢?现在的教育革命、纪纲革命、立国思想的革命如同大火焚烧房屋,使人失去了灵魂,让人无所适从。”这表明该学者
A.反对新文化运动学习西方
B.思想较为保守落后
C.希望以传统文化稳定秩序
D.主张改造儒家思想
16.
邓小平指出:“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是基本建设,不解决思想路线问题,不解放思想,正确的政治路线就制定不出来,制定了也贯彻不下去。”这段话揭示了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带来的最重要的社会影响是
A.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
B.发扬了党的实事求是的优良作风
C.解放了人们的思想
D.促进了中共政治路线的贯彻执行
17.
《诗刊》1967年1月发表了***于1965年作的一首词:“……千里来寻故地,旧貌变新颜。……三十八年过去,弹指一挥间。”该词描述的历史事件是下列哪一理论的实践
A.“工农武装割据”理论
B.论十大关系
C.旧民主主义论
D.城市革命中心论
18.
特派记者山田礼三北京十七日电:对中国来说,不依靠苏联而依靠自己的力量取得成功具有重要意义。不仅如此,还具有这样重要的意义,即向迄今由美、英、苏、法四国组成的垄断体制打进了一个楔子,进一步提高了中国的发言权。该电讯评论的消息可能是
A.“神舟五号”载人航天
B.导弹发射成功
C.原子弹爆炸成功
D.银河I号计算机
19.
“传奇主义以拒古典主义之文学而起,一言以蔽之,则情思对于理性之反抗也。……欲依个人之感性思想,立自由之艺术,以能达本己情意为先,形辞句皆所不顾。”下列作品中,与材料所述创作风格相符的是
A.《大卫·科波菲尔》
B.《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
C.《百年孤独》
D.《人间喜剧》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3道)

    单选题:(16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10

    7星难题:0

    8星难题:7

    9星难题: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