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邻水实验学校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二
试卷号:436616

试卷类型:月考
试卷考试时间:2017/12/17

1.材料分析题(共2题)

1.
材料:有学者认为中国文化、西方文化各具特色:
中国文化的特征:重和谐与统一;重伦理、倡导道德至上;注重实用。
西方文化的特征:天人相分与征服自然;推崇理性精神;个人至上。
请从中西文化特征中各选其一作简要说明并就其所选的这一特征分别加以评价。
2.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德国哲学家雅斯贝斯认为:公元前8世纪到公元前3世纪在中国、希腊都曾有过思想文化的飞跃,是人类精神的大觉醒时期。
材料二中国明清时期思想家的主要思想观点

材料三欧洲启蒙思想家的主要思想观点

(1)依据材料一,运用所学知识概括“人类精神的大觉醒”的含义,分析“人类精神的大觉醒”产生的共同条件。
(2)根据材料二、三,归纳17、18世纪东西方思想发展的共同点并分析出现这种共同思想的原因。分别概述这两种思想在历史进程中的影响。

2.单选题(共20题)

3.
晚明时期,一批颇具影响力的民间社团在江南地区竞相兴起,成为反映当时社会变迁的重要因素。由表中信息可见当时
A.文化政策开明,社会舆论较为自由
B.中小市镇大量兴起,出现反传统舆论
C.传统四民结构松动,社会分化加快
D.商品经济发展,经世致用的思潮兴起
4.
中国近代思想主要经历了“师夷长技以制夷”、“中体西用”、“维新变法”、“民主共和”“民主与科学”及“马克思主义”的演进过程,这些思想反映的共同主题是
A.政治的民主化
B.思想的自由化
C.经济的工业化
D.救亡图存
5.
苏格拉底提出“美德即知识”,王阳明提出“致良知”的认识论。二者的共同点是
A.重视智慧发展
B.强调道德素养
C.关注理性思考
D.强调等级秩序
6.
启蒙运动时期的一些思想家谴责理性主义把感情的自发性、人的个性、天才的灵感从属于冷冰冰的理性化规则,他们把其看成是法国的文化霸权。材料意在强调
A.对启蒙运动的人文反思
B.启蒙运动根植专制传统
C.理性主义摒弃人文主义
D.启蒙运动开展的排它性
7.
学生问:“有甲乙两人,甲很干净,乙很脏。如果请他们洗澡,他们中间谁会洗?”老师答:“这里有四种可能:一是甲洗,因为他有爱干净的习惯;二是乙洗,因为他需要;三是两人都洗,一个是因为习惯,一个是因为需要;四是两人都不洗,因为脏人没有洗澡的习惯,干净人不需要洗。”根据材料,这位老师最有可能是
A.卢梭
B.普罗塔哥拉
C.孟德斯鸠
D.苏格拉底
8.
他们最先主要以文学艺术的形式表现反映时代精神的新思想,同时,又特别重视继承和利用在中世纪遭到摧残的古希腊罗马的“世俗文化”,作为反对封建神学的思想武器。“他们”重视“世俗文化”主要在于
A.资产阶级比较保守
B.传统文艺成就辉煌
C.封建教会势力强大
D.宗教势力垄断教育
9.
唐诗、宋词、元曲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词是一种新的诗歌体裁.句子有长有短,可以配曲歌唱。元曲主要是元杂剧,是一种在诗、词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包括说唱、音乐、舞蹈和完整故事情节的歌剧艺术。推动唐诗到宋词再到元曲发展的主要因素是
A.统治政策的调整B.社会环境的变化
C.城市经济的发展D.主流思想的演变
10.
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包括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理解、历史解释、历史价值观。其中,“历史解释”是指: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客现评判的能力,如“客现论述历史事件”等下列选项中属于“历史解释”的是
A.纸、指南针、火药和印刷术是古代战国队人类文化进程的伟大贡献
B.中国古代早期的印刷术主要是雕版印刷,北宋平民毕升创造了活字印刷术
C.《韩非子》提到“司南”,说明战国时期人们已知晓磁石指南的特性
D.指南针的使用,促进了远洋航行,迎来了地理大发现时代
11.
下表是史料中所收录的唐代文学家地域分布情况(今地名)。由此可知唐代文学人才()
A.由南方向北方不断地迁移
B.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须待阖棺
C.呈北重南轻的不平衡局面
D.受传统文学创作区域影响
12.
互联网技术的飞速进步,深深影响着人们的生活,网络语言的出现就是一个缩影。像“喜欢”叫做“稀饭”、“哥哥”简称“GG”、“我”叫做“偶”。下面有关对此的评价错误的是
A.网络语言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们生活习俗的变化
B.网络语言别具特色
C.网络语言毫无价值
D.对于网络语言,我们最好坚持“网络语言有风险,使用需谨慎”
13.
某学者在其论文中写道:“在此气氛下.哥白尼在16世纪不敢发表的科学假说到了17世纪由开普勒修改后理直气壮地表述出来了;1600年布鲁诺由于坚持‘日心说’被罗马教会烧死,而当1633年伽利略迫于宗教裁判所的淫威不得不对地球转动的学说表示悔过时,他仍然敢在悔过之后说:“无论如何地球仍然在转动着!’”材料中所说的“气氛”的形成主要是因为
A.自然科学取得了重大发展
B.科学家不畏教会势力的强权
C.启蒙运动传播到欧洲各地
D.宗教改革促进了信仰自由
14.
中央电视台电视系列片《大国崛起》解说词“三百年前,人类的思想还充斥着迷信和恐惧,水为什么会往低处流?太阳为什么会升起落下?这些今天看来简单至极的问题,在当时却是根本无法认识和把握的。”这些“当时却是根本无法认识和把握”的问题,终于被人类破解的标志性科学成就是
A.牛顿的经典力学
B.达尔文进化论
C.爱因斯坦相对论
D.李四光地质力学
15.
赫胥黎原著《天演论》的本意是:生物学意义上的“达尔文主义”——优胜劣汰、弱肉强食、适者生存的“进化论”——只适用于“生物界”,而不适用于“人类社会”。“生物界”没有道德标准,而人类有着相亲相爱、互助互敬的本性,其发展模式必然不同于“生物界”。但严复却在译著里公然宣称:“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乃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不二铁律。严复的做法实质上反映出
A.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水平较低
B.严复企图以进化论观点来宣传维新思想
C.中国已经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D.科学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16.
《那时花开月正圆》最近在国内热播,剧中慈禧第一次见到康有为的改革方案时,并没有大加指责,而是浏览数日,后转批“各省督抚会议奏覆”。顺天府尹上书呼吁“仿效西法”,慈禧亦不以为忤,且发出“上谕”,把应兴、应革各事归纳为十六项,发给各大臣,要他们“悉心妥筹”、“实力讲求”。这说明慈禧
A.曾经积极支持变法
B.不是頑固守旧勢力
C.借助改革巩固统治
D.善意回应改革方案
17.
1918年,新文化运动出现了新的发展,这里“新”指的是()
A.改变了对东西方文化的看法
B.高举民主与科学两面大旗
C.开始宣传十月革命
D.以进化论为指导思想
18.
当年,《新民主主义论》在国统区秘密流行。不过,它的封面被伪装成各种样式。有被伪装成言情小说的,有被伪装成《大乘起信论》的,还有被伪装成《文史通义》《中国向何处去》的。这说明《新民主主义论》
A.遭到人们丑化
B.思想魅力巨大
C.冲击传统思想
D.促进思想解放
19.
“三民主义”中的“民族主义”的局限性主要体现在
A.没有反映中国人民要求民族独立的愿望
B.没有表达资产阶级经济利益和要求
C.没有明确地提出反对帝国主义的要求
D.没有提出自己的土地纲领
20.
1992年邓小平南巡来到深圳,一天傍晚当散完步往回走时,市领导建议从原来的路上走回去,邓小平却坚持走另一条路,并风趣地说,我不走回头路!这句话的深刻含义有
①中国不走计划经济的老路
②中国应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路
③中国应开始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④中国应开始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21.
1911年后,民国政府设立机构主办科学研究,民间科学家按专业组织起来,成立各种专业学会。此后,中国科学研究领域创办了许多专业学术期刊。自20世纪30年代开始,中国科学期刊现专业化、体制化、国际化的苗头。这反映了
A.近代科学研究的组织化
B.思想解放促进了科技发展
C.近代科学研究氛围日盛
D.中国科技发展形成了体系
22.
据有关统计,1956年一年中全国性学术会议达50多次,学术论文和报告也达2000篇,都超过以往任何一年。此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是“双百”方针推动的结果
B.“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
C.中共八大的胜利召开
D.是苏联科研模式影响的结果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2道)

    单选题:(20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3

    5星难题:0

    6星难题:15

    7星难题:0

    8星难题:1

    9星难题: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