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联盟]河北省香河县第三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二
试卷号:436597

试卷类型:期中
试卷考试时间:2017/12/12

1.材料分析题(共2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教育是一个民族最根本的事业
——邓小平
材料一 董仲舒按人性把人分为上中下三个等级,占人口多数的“中民”是教育的主要对象。他主张设立各级学校,教授儒家经典,将他们培养为“笃于礼薄于利”“以天下为忧”的君子,以使得“教化大行,天下和洽”。
古罗马教育家昆体良95年)认为,学校教育优于家庭教育,培养演说家是公民教育的重要目标。他还认为,完美的常说家“不仅要有超群的演说天赋,还要有完美的品格”“能尽公民之义务,能在公私事务中完成使命,能以忠告引导国家,能以立法奠定其雄厚基础”。
材料二 严复认为:“西之教平等,故以公治众而贵自由”“讲教育者,其事常三宗:曰体育,曰智育,曰德育,三者并重”。
1912年,蔡元培批评清政府的教育宗旨说:“忠君与共和政体不合,尊孔与信教自由相违”。同年,中华民国教育部公布的《教育宗旨》规定:“注重道德教育,以实利教育,军国民教育辅之,更以美感教育完成其道德”。
1957年,***提出:“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
199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规定:“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1)阅读材料一,概括董仲舒和昆体良教育主张的相同点。
(2)阅读材料二,概括中国近现代教育目标的特点;结合时代背景对此进行分析。
2.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同治初年由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领导的自强运动,是我国近代史上第一个应付大变局的救国救民族的方案。……这是一个不彻底的方案。……甲午后康有为所领导的变法运动是我国近代史上救国救民族的第二方案。……严格说来,拳匪运动可说是我国近代史上第三个救国救民族的方案……与第一第二两个方案是背道而驰的。
——蒋廷黻《中国近代史》
材料二:余维欧美之进化,凡以三大主义:曰民族,曰民权,曰民生。……夫欧、美社会之祸,伏之数十年,及今而后发现之,又不能使之遽去。吾国治民生主义者,发达最先,睹其祸害于未萌,诚可举政治革命、社会革命,毕其功于一役,还视欧、美,彼且瞠乎后也。
——孙中山《<民报>发刊词》
材料三: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十月革命帮助了全世界的也帮助了中国的先进分子,用无产阶级的宇宙观作为观察国家命运的工具,重新考虑自己的问题。走俄国人的路——这就是结论。
——***《唯心历史观的破产》
材料四:只有认清中国社会的性质,才能认清中国革命的对象、中国革命的任务、中国革命的动力、中国革命的性质、中国革命的前途和转变。所以,认清中国社会的性质,就是说,认清中国的国情,乃是认清一切革命问题的基本的根据。
——***《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
材料五:邓小平的南方谈话,提出了一系列关系到改革开放和中国社会主义前途的重要论断,明确回答了束缚人们思想的许多重大认识问题,是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实践的总结,也是对马克思主义的重大发展。邓小平的南方谈话,犹如和煦的春风,吹开了在中国上空漂浮着的“左”倾阴霾。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第一、第二两个救国救民族的方案主旨有何不同?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孙中山救国救民族的方案较第一第二方案有何特点?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俄国人的路”是一条什么道路?中国的先进知识分子为什么会选择这条道路?
(4)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以***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开辟出的革命道路是什么?有何特点?实践结果怎样?
(5)据材料五和所学知识回答,邓小平南方谈话中回答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哪两大问题?他是如何回答这两大问题的?这次谈话有什么意义?

2.单选题(共21题)

3.
《简明中国教育史》记载了中国历史上某时期的教育现象:“红专学校各处可见,有些地方提出‘每县出一个鲁迅,每县出一个郭沫若’的指标,还有些省仅几个月就宣布‘基本扫除文盲’。”发生在这一时期的历史事件是( )
A.籼型杂交水稻培育成功
B.第一座实验性原子反应堆建成
C.成功研制“银河”巨型计算机
D.发射第一颗实验通信卫星
4.
延安时期与改革开放时期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两个扭转乾坤的“黄金时代”。这两个时代的共同标志是拓展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境界,开创了中国历史的新局面。主要表现分别是( )
A.提出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确立“依法治国”方略
B.***思想萌芽、新时期党的基本路线形成
C.***思想形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
D.***思想成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形成
5.
魏晋风度指的是魏晋时期名士们所具有的那种率直任诞、清俊通脱的行为风格。饮酒、服药、清谈和纵情山水是魏晋时期名士所普遍崇尚的生活方式。一部《世说新语》可以说是魏晋风度的集中记录。造成这种文化特点的最主要原因是
A.国家分裂与社会动的荡不安
B.江南经济开发,商品经济快速发展
C.新兴门阀士族依附于当权者
D.魏晋时期佛道思想的盛行
6.
《汉书·扬雄传》载:“雄以为赋者,将以风(讽谏)也,必推类而言,极丽靡之辞,闳侈巨衍,竞于使人不能加也,既乃归之于正,然览者已过矣。往时武帝好神仙,相如上《大人赋》,欲以风,帝反缥缥有陵云之志。由是言之,赋劝而不止,明矣。”材料中强调
A.统治者对汉赋发展的影响
B.时代变迁影响汉赋内容、风格
C.汉赋发挥的功能与价值
D.汉赋内容丰富、气势宏大的特点
7.
新文化运动时期,陈独秀提出要打倒“文以载道”和“代圣贤立言”的旧文学,实现文学的“革故更新”,而不是“朝代更迭”,“国民小学的国文教科书不再使用文言文,改用白语国语”。据此分析,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者提出“文学革命”的目的是
A.推动思想领域的反封建斗争
B.促进文化和教育的普及
C.彻底变革社会制度,实现民主共和
D.提高国民的文化素养
8.
郑观应在《盛世危言》中指出:“我国欲安内攘外,亟宜练兵将,制船炮,备有形之战以治其标;讲求泰西士、农、工、商之学,裕无形之战以固其本”。该材料最能体现出作者的观点是
A.在政治上主张实行君主立宪制度
B.将发展工商业与增强军力相结合
C.对西方列强的侵略应采取妥协政策
D.主张发展军事工业以维护封建制度
9.
1923年《台湾民报》创刊,其创刊词中提到:“我们处在今日的台湾社会,欲望平等,要求生存,实在非赶紧创设民众的言论机关,以助社会教育,并唤醒民心不可了。……所以这回新刊本报,专用平易的汉文,满载民众的智识,宗旨不外欲启发我岛的文化,振起同胞的元气,以谋台湾的幸福。”这说明当时台湾深受以下哪一事件影响
A.洋务运动
B.维新变法
C.辛亥革命
D.新文化运动
10.
五四运动前后,北京大学教员中既有以陈独秀为首,以李大钊、胡适、鲁迅、钱玄同、刘半农、沈尹默等为骨干的革新营垒;又有辜鸿铭、刘师培、陈汉章、黄侃等知名的旧派学者。他们政见不同,在学术上也各抒己见。这一现象
A.有利于提高北京大学的教育和科研水平
B.使北京大学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要活动基地
C.体现了北京大学“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方针
D.推动了“民主与科学”思想的传播
11.
作家包天笑曾回忆道:“那个时候,中国和日本打起仗来,而中国却打败了……割去了台湾之后,还要求各口通商,苏州也开了日本租界。这时候,潜藏在中国人心底里的民族思想,便发动起来。”当时“民族思想的发动”主要体现在(  )
A.“开眼看世界”
B.主张“中体西用”
C.宣传维新变法
D.倡导“实业救国”
12.
高玉在《“启蒙”与“救亡”》一文中认为“中国自鸦片战争以来,节节败退,甚至有亡国的危险,中国的统治阶级曾经尝试实业救国,曾经尝试改良社会制度来救国,但均以失败告终,于是一批留学海外或者深受西方思想影响的知识分子走向前台……发动了新文化运动”。对此理解不准确的是
A.材料中“实业救国”即洋务运动
B.与“改良社会制度”相关的事件是戊戌变
C.民族危机加深直接推动新文化运动的开展
D.新式知识分子是新文化运动重要推动力量
13.
“特观吾国今处之形,则小己自由,尚非所急,而所以祛异族之侵横,求有立于天地之间,斯真刻不容缓之事。故所急者,乃国群自由,非小己自由也。”严复的这段话,反映出他关注自由主要是基于
A.实现民主
B.救亡图存
C.发展经济
D.解放思想
14.
1924年3、4月间,孙中山在广州国立高等师范学校,就民权主义发表了一系列演讲。他认为民权应包括选举权、罢免权、创制权和复决权四个方面。其解释的本质目的在于
A.建立真正意义的资产阶级共和国
B.实践美国林肯民有、民治、民享思想
C.在中国境内实现各民族一律平等
D.真正实现民主权利为一般平民所共有
15.
“革命失败以后,革命的主观力量确实大为削弱了。剩下的一点小小的力量若仅依据某现象来看,自然要使同志们(作这样的看法的同志们)产生悲观的念头。但若从实质上看,便大大不然。……这就是说,现在虽只有一点小小的力量,但它的发展会是很快的。它在中国的环境里不仅是具备了发展的可能性,简直是具备了发展的必然性……”上述***关于中国革命的论述发表于()
A.国民革命时期B.井冈山时期
C.延安时期D.过渡时期
16.
1992年初,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发展生产力。消除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一概括对社会主义传统认识的突破主要体现在
A.破除了脱离生产力水平抽象谈论社会主义的认识
B.否定了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公有制和按劳分配原则的认识
C.摆脱了长期以来忽视建设社会主义根本目的和目标的认识
D.制止了把社会主义本质等同于社会主义具体做法的认识
17.
***曾说:“事情很明显,……各国无产阶级的革命家如果忽视或者不认真研究俄国革命的经验,不认真研究苏联无产阶级专政和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并且按照本国的具体条件,有分析地、创造性地利用这些经验,那末,他就会或者陷入教条主义的错误,或者陷入修正主义的错误。”这反映出()
A.中共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问题的科学探索
B.表明当时国内“左”倾错误已经泛滥
C.中共对苏联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质疑
D.中苏关系处于矛盾僵化状态
18.
新中国成立时,世界已进入核时代。曾长期领导核科学事业的聂荣臻元帅回忆道:“我们国家很大,不可能靠购买武器来支撑国防……唯一的出路只有尽可能吸取国外先进成果,走自己研制的道路。”中国跨入原子能时代开始于
A.20世纪40年代B.20世纪50年代
C.20世纪60年代D.20世纪70年代
19.
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文学创作出现繁荣盛况,涌现出《红岩》《创业史》《雷锋之歌》等优秀文学作品。这说明
①讴歌革命和建设新中国是当时文学创作的主题
②“双百”方针推动了作家文学创作的繁荣
③“二为”方向规定了文学创作的主题
④“鲁迅文学奖”的设立激发了作家文学创作的灵感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20.
20世纪50年代《人民日报》改版,并就此在《致读者》社论中说,“最近,我们将着重从以下三方面改进我们的工作。第一,扩大报道范围。……第二,开展自由讨论。……第三,改进文风。”据此可以推知,此次改版
A.体现了党的工作重心的调整
B.体现了党的文艺方针的调整
C.促进了新的政治制度的建立
D.抑制了党内“左”倾错误思想蔓延
21.
(题文)有人曾经风趣地说:中国农民吃饭靠“两平”,一是靠邓小平,二是靠袁隆平。这是因为农民靠他们在中国推行
①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211工程”
②提出“一国两制”
③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④培育和推广杂交水稻
⑤发起人民公社化运动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④⑤
22.
下表是20世纪50年代清华大学院系调整前后的状况。对此材料的理解最准确的是
院系调整前
院系调整后
院系调整前
院系调整后
法学院
建筑工程系
理学院
动力工程系
农学院
土木工程系
航空学院
电机工程系
文学院
水利工程系
 
无线电工程系
工学院
机械工程系
 
石油工程系
 
A.国家的教育方针发生了变化
B.有计划地整顿和改造旧教育
C.适应“211工程”建设的需要
D.适应国家大规模工业化建设的需要
23.
下表是我国高考录取率(指当年报考人数与录取人数之比):
时间
1977年
1979年
1984年
1988年
2008年
2011年
录取率%
4.8
6.1
28.7
24.6
57
72.3
 
表中数据说明我国高等教育
A.短时间实现了普及目标
B.在曲折中逐渐发展起来
C.由精英化发展为大众化
D.录取率与经济发展一致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2道)

    单选题:(2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4

    5星难题:0

    6星难题:8

    7星难题:0

    8星难题:4

    9星难题: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