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4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到罗马帝国时期,国内外贸易都颇为发达,随之而来的原有的市民法规由于其重形式主义的特点,已经无法满足新的社会经济和生活的需要国面这使得罗马法律奉行的形式主义不断地衰落
——《罗马法的精神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因素》
材料二但奇怪的是:在法国宪政史上,第三共和国宪法却是寿命最长的。从1875年到1940年,共单持了65年,而1791年宪法、1793年宪法、1799年宪法、1848年宪活,都存在不久,即被废弃
——《从1875年宪法看法国的政浩生活》
材料三现行的《日本国完法》是日本在二战失败投降的特殊历史背景下,在朕合国军,总司令麦克阿瑟的直接干预下制定的。《宪法》第13条规定的“所有国民,作为个人得到尊重生命、自由以及追求幸福的国民权利”。第77条第1款规定:“最高法院有权制定有关诉讼的程序,律师、法院的内部规范以及有吴司法事务处理的事项。”
——日本中央大学教授真田芳宪《美国法对二战后日本法的影响》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罗马法律奉行的形式主义不断地衰落”的主要原因和表现。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影响1875年前后法国宪法演变的主要因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美国法对二战后日本法”影响的主要表现。根据以上材料,谈谈你对人类法制化进程的认识。
材料一到罗马帝国时期,国内外贸易都颇为发达,随之而来的原有的市民法规由于其重形式主义的特点,已经无法满足新的社会经济和生活的需要国面这使得罗马法律奉行的形式主义不断地衰落
——《罗马法的精神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因素》
材料二但奇怪的是:在法国宪政史上,第三共和国宪法却是寿命最长的。从1875年到1940年,共单持了65年,而1791年宪法、1793年宪法、1799年宪法、1848年宪活,都存在不久,即被废弃
——《从1875年宪法看法国的政浩生活》
材料三现行的《日本国完法》是日本在二战失败投降的特殊历史背景下,在朕合国军,总司令麦克阿瑟的直接干预下制定的。《宪法》第13条规定的“所有国民,作为个人得到尊重生命、自由以及追求幸福的国民权利”。第77条第1款规定:“最高法院有权制定有关诉讼的程序,律师、法院的内部规范以及有吴司法事务处理的事项。”
——日本中央大学教授真田芳宪《美国法对二战后日本法的影响》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罗马法律奉行的形式主义不断地衰落”的主要原因和表现。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影响1875年前后法国宪法演变的主要因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美国法对二战后日本法”影响的主要表现。根据以上材料,谈谈你对人类法制化进程的认识。
2.
阅读以下材料,完成各题。
材料一汉代南海“丝绸之路”输出的商品主要是丝绸、黄金、釉陶器和玉器等罗马的玻璃器具,非洲的象牙、犀角,西亚的银器,南亚和东南亚的琥珀、玛瑙、珠玑、果品等异域珍品,也通过此路运到了番禺,……由于航路便利,佛教僧人乘船西行朝圣者络绎不绝,……其中大部分为中国僧人,也有少数高丽、新罗、日本僧人。……对外贸易带动了海外移民,促进了南海区城的民间往来,海南由此成为全国著名的侨乡之一。
——张-平《古代海上丝绸之路对南海区域的影响》
材料二“很难以一种镇定自若的心态来想象,拥有4亿人口的中国这样一个疆土辽阔的国家,集中于一个实施有效统治的政治组织之内……,拥挤在相对其人口非常狭小的国土内。”
——阿尔弗雷德·塞耶·马汉
材料三1865年李鸿章建立的江南机器制造总局,1868年造成第一艘轮船“恬吉”号(后改名为“惠吉”号),该船木壳明轮,锅炉自造,主机由外国的旧机器改装。至1885年先后制造大小轮船十余艘,此后即行停造,专门修理南、北洋各省船舰。
——《洋务运动》
材料四见下图


胡里山炮台清朝派遣的留学生
(1)根据材料一,归纳海上“丝绸之路”开辟的历史影响。
(2)结合材料二、三、四和所学知识,分析马汉认为中国发展最大的问题是什么?根据材料,指出清政府采取了哪些措施来解决马汉所说问题?
材料一汉代南海“丝绸之路”输出的商品主要是丝绸、黄金、釉陶器和玉器等罗马的玻璃器具,非洲的象牙、犀角,西亚的银器,南亚和东南亚的琥珀、玛瑙、珠玑、果品等异域珍品,也通过此路运到了番禺,……由于航路便利,佛教僧人乘船西行朝圣者络绎不绝,……其中大部分为中国僧人,也有少数高丽、新罗、日本僧人。……对外贸易带动了海外移民,促进了南海区城的民间往来,海南由此成为全国著名的侨乡之一。
——张-平《古代海上丝绸之路对南海区域的影响》
材料二“很难以一种镇定自若的心态来想象,拥有4亿人口的中国这样一个疆土辽阔的国家,集中于一个实施有效统治的政治组织之内……,拥挤在相对其人口非常狭小的国土内。”
——阿尔弗雷德·塞耶·马汉
材料三1865年李鸿章建立的江南机器制造总局,1868年造成第一艘轮船“恬吉”号(后改名为“惠吉”号),该船木壳明轮,锅炉自造,主机由外国的旧机器改装。至1885年先后制造大小轮船十余艘,此后即行停造,专门修理南、北洋各省船舰。
——《洋务运动》
材料四见下图


胡里山炮台清朝派遣的留学生
(1)根据材料一,归纳海上“丝绸之路”开辟的历史影响。
(2)结合材料二、三、四和所学知识,分析马汉认为中国发展最大的问题是什么?根据材料,指出清政府采取了哪些措施来解决马汉所说问题?
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二宋代的书院对学生们的德行修养十分看重,在士大夫们对“不教而择人”的科举制度的批判中,书院成为理学家们追求实现理想教育的场所。理学家们重视崇高的精神境界,讲究节操,舍生取义,提出“存天理、灭人欲”的德育观念。书院在为国培养贤才方面,是多措并举,多管齐下的,要求学生德智双修。学生广泛阅读书院提供的儒家经典学说、理学著作、历史典籍、诗词歌赋等,在阅读过程中反省内心,健全人格。……宋代书院历来培养的杰出学子最后都会为朝廷效力,但更多是的投入州县之学、地方书院作为地方教育、教化民众的庞大力量,在当时书院能培养这种综合型人才也是相当值得嘉奖的。
——摘编自赵然《书院德育的当代价值研究》
材料二17世纪以后,资本主义道德学说在英国流行,提出解决道德和利益的关系以及个人利益和社会利益的关系等道德的基本原则。1801年,英国下院通过《学徒工健康与道德法案》,明确规定,必须保证学生学习初步的读写算和宗教知识,也要接受培养勤奋习惯的道德教育,道德教育是强制性的,并且是劳动条件之一。”……19世纪中期以后,构建了“培养理性公民”为目标,以“知识、情感、能力”为内容,以“从做中学”、间接引导为方法的德育思想理论,对英国社会发展带来的种种社会问题的解决产生了重要影响。
——摘编自高雅珍《西方德育思想的基本特征》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德育思想产生的社会背景。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宋代书院和英国德育思想的不同。
材料二宋代的书院对学生们的德行修养十分看重,在士大夫们对“不教而择人”的科举制度的批判中,书院成为理学家们追求实现理想教育的场所。理学家们重视崇高的精神境界,讲究节操,舍生取义,提出“存天理、灭人欲”的德育观念。书院在为国培养贤才方面,是多措并举,多管齐下的,要求学生德智双修。学生广泛阅读书院提供的儒家经典学说、理学著作、历史典籍、诗词歌赋等,在阅读过程中反省内心,健全人格。……宋代书院历来培养的杰出学子最后都会为朝廷效力,但更多是的投入州县之学、地方书院作为地方教育、教化民众的庞大力量,在当时书院能培养这种综合型人才也是相当值得嘉奖的。
——摘编自赵然《书院德育的当代价值研究》
材料二17世纪以后,资本主义道德学说在英国流行,提出解决道德和利益的关系以及个人利益和社会利益的关系等道德的基本原则。1801年,英国下院通过《学徒工健康与道德法案》,明确规定,必须保证学生学习初步的读写算和宗教知识,也要接受培养勤奋习惯的道德教育,道德教育是强制性的,并且是劳动条件之一。”……19世纪中期以后,构建了“培养理性公民”为目标,以“知识、情感、能力”为内容,以“从做中学”、间接引导为方法的德育思想理论,对英国社会发展带来的种种社会问题的解决产生了重要影响。
——摘编自高雅珍《西方德育思想的基本特征》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德育思想产生的社会背景。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宋代书院和英国德育思想的不同。
4.
阅读材料,回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世纪中期以来学习西方进程简表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国人学习西方的进程特点及其原因。
材料 19世纪中期以来学习西方进程简表
时期 | “西学东渐”简况 |
1840~1860年 | 一批爱国者从战争中惊醒,他们提倡“师夷”,是对当时人们普遍存在的天朝大国心理的大胆挑战,但却是空谷足音,长久不为清廷所重视。 |
1860~1895年 | 夷人的长技被提升为“西学”,并借助“体用”等中国传统哲学范畴,将中西学纳入统一体内,它进一步冲破了“夷夏大防”的藩篱,为人们大胆接受西学开辟了道路。以培养外语、军事、科技人才为目标的新式学堂增多,西式学堂逐渐被人们所接受。 |
1895~1900年 | 维新派不仅将人们对西学的认识,由“西艺”推进到了“西政”,而且第一次打破了隆中抑西的传统文化价值观,为西学在中国的广泛传播,在思想上进一步开辟了道路。到1897年底,各地已建立以变法自强为宗旨的学会33个,新式学堂17所,出版报刊19种。到1898年,学会、学堂和报馆达300多个。 |
——据葛兆光《中国思想史》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分析1895~1900年较1860~1895年的“观念更新”。(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国人学习西方的进程特点及其原因。
2.单选题- (共34题)
5.
“雅典公民帕帕迪是一个目不识丁的人,他通过抽签来到法庭,参与审判苏格拉底。尽管许多问题他听不懂,但最后举手投票时,帕帕迪投苏格拉底有罪!”以上描述不能说明雅典民主制度 ( )
A.较大限度地保障了公民的民主权利 | B.创造出了抽签、投票等民主形式 |
C.使所有雅典人都有机会参与国政 | D.易导致权力的误用、滥用 |
6.
罗马共和国初期的法律,许可债权人把长期拖欠的债务人逮捕,关在私设的地牢内,把他卖充奴隶,甚至杀掉他。平民要求废除这些法律,并减轻他们的债务负担;……“公元前494年,为数颇众的平民退出罗马,移到城外3英里的阿尼奥阿河畔之圣山,发表宣言,除非他们的要求获准,他们不再替政府打仗及工作。最后元老院满足了平民的要求。由此可知
A.这次斗争的方式是非暴力不合作模式 |
B.直接导致罗马废除了债务奴隶制 |
C.这时期的罗马法己经是成文法 |
D.双方的妥协使罗马的社会矛盾得以消除 |
7.
1783年,国王任命24岁的小皮特为首相,下院多数议员对国王“把国家委托给一个小学生来管理”非常不满。而小皮特则要求国王解散议会重新选举,结果获得新议会的支持,这开创了一个先例,即内阁失去了议会多数信任时还可以解散议会,并重新进行选举,直接诉诸选民的裁决。这一先例的开创最能说明
A.国王拥有控制议会的权力 |
B.首相是国家的权力中心 |
C.责任内阁制完全形成 |
D.责任内阁制进一步发展 |
8.
有学者指出“(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是法国历史上绝无仅有的最简短、最经济主义的一部宪法,第三共和国宪法的含糊不清、残缺不全可谓是达到了令人吃惊的地步。这一现象的出现乃是当时特殊的政治环境使然。”这里的“特殊政治环境”是指( )
A.共和派以一票多数的微弱优势通过宪法 |
B.君主派和共和派相互斗争又相互妥协 |
C.君主派实力超过共和派 |
D.法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不充分 |
9.
(题文)洪仁玕在《资政新篇》中指出:倘有百万家财者,先将家资契式禀报入库,然后准颁一百五十万银纸,刻以精细花草,盖以国印图章,或银货相易,或纸银相易,皆准每两取息三厘。……此举大利于商贾士民,出入便于携带。这段材料反映了
A.太平天国后期农民阶级的经济需求 |
B.太平天国领袖们共同的经济主张 |
C.财富归公的圣库制度 |
D.洪仁玕发展资本主义的愿望 |
10.
《中国近代经济史纲》记载1922年一民族资本家言:“我之廉价工人,彼(日本)亦得而使用;我之丰富原料,彼(日本)亦得而购买,就地制造,就地卖出,运费既省,关税无多,我之便利即彼得便利。况彼来者皆该国一流工厂,资本较吾雄厚,技术较吾高深,对工厂之管理经营,亦皆养之有素,吾更何恃而不恐,吾将何术以善后。”结合材料知识分析,要解决这种态势基本前提为
A.建立民国,为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扫除障碍 |
B.必须首先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 |
C.冲破封建主义和外国资本主义双重压迫 |
D.发动群众性的反帝爱国斗争,抵制洋货 |
12.
吕思勉在《中国通史》中说:“近代军阀的跋扈.看似扰乱了中国好几十年,然这一班并无大略,至少是思想落伍,不失现代潮流的人,在今日的情势之下,复何能为?而在今日,国内即无问题之后,对外的难关,仍成为我们生死存亡的大问题。”吕思勉意在强调
A.思想落后是军阀混战根源 |
B.中国自存之理在于打退侵略 |
C.当时中国内部已实现合作 |
D.中国革命的前途在内不在外 |
13.
马克思在《法兰西内战》中说:“公社的伟大社会措施就是它本身的存在和工作。它所采取的各项具体措施,只能显示出走向属于人民、由人民掌权的政府趋势。”巴黎公社所采取的各项措施中最能体现这一观点的是:
A.废除旧军队、旧警察,代之以国民自卫军 |
B.没收逃亡资本家工厂,交工人合作社管理 |
C.公职人员由人民民主选举,接受人民监督 |
D.规定公职人员薪金不得超过熟练工人工资 |
14.
下面是西藏自区1965年与2014年部分经济指标对比表(单位:亿元),由此可知,西藏自治区的建立
| 1965年 | 2014年 | 年均增长率 |
国民生产总值 | 3.72 | 920.8 | 12.2% |
地方财政收入 | 0.22 | 164.75 | 14.5% |
工业增加值 | 0.09 | 66.16 | 14.4% |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 0.89 | 36.51 | 13.1% |
A.实现了藏族同胞当家做主的愿望 |
B.保障了西南地区的稳定和社会进步 |
C.促进了西藏自治区生产力的发展 |
D.消除了藏族与其他民族之间的差异 |
15.
下表选项中,材料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正确的是
选项 | 材料 | 结论 |
A | 1949年颁布的《共同纲领》规定我国的国家性质 | 这是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
B | “文革”期间,我国未召开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 社会主义民主政治遭到彻底破坏 |
C | 1978年,中共确立与各民主党派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 | 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初步形成 |
D | 199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台湾同胞投资保护法》获得通过 | 推动两岸经济交流与合作 |
A.A |
B.B |
C.C |
D.D |
16.
1980年,奥琳埃娜·法拉奇问邓小平:“我看不出怎样才能避免或防止再发生诸如‘文化大革命’这样可怕的事情。”邓小平回答说:“这要从制度方面解决问题。我们过去的一些制度,实际上受了封建主义的影响,包括个人迷信、家长制或家长作风。”为此我国要
A.建立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
B.召开十一届三中全会 |
C.继续无产阶级革命斗争 |
D.加强民主制度建设 |
18.
1998年,日本向联合国和世界银行等机构的捐款和出资占其政府开发援助(ODA)总额的比例高达19. 8%。2001年,日本首相向联合国秘书长表示:日本担负了联合国会费的两成,但日本所希望的安理会改革却迟迟不能实现,对此,在国民中间有不满情绪。材料表明,日本
A.实现了经济的持续增长 | B.获得了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席位 |
C.企图谋求政治大国地位 | D.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债权国 |
19.
西汉初年规定:商人“不得衣丝乘车,重租税以困辱之”,“市井之子孙,亦不得仕宦为吏”,这反映出当时西汉时期
A.政府从经济和政治上抑制商人 |
B.官方垄断了商业的发展 |
C.政府把商人限制在小范围内活动 |
D.商人的地位开始下降 |
20.
《吕氏春秋上农》载:“是故丈夫不织而衣,妇人不耕而食,男女贸功以长生,此圣人之制也。故敬时爱日,非老不休,非疾不息,非死不舍。”小农经济的这种形态,主要取决于
A. 个体分工
B. 社会制度
C. 生产能力
D. 劳动力短缺
A. 个体分工
B. 社会制度
C. 生产能力
D. 劳动力短缺
21.
据(康熙)《苏州府志》载:“吴农治国力橢,夫耕妇篮,犹不暇给,雇请单丁以襄其事,以岁计日长工,以月计曰忙工。”这说明当时苏州地区的农村
A.存在雇佣性质的经济关系 |
B.自然经济正逐步解体 |
C.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 |
D.农业经营方式发生根本变化 |
22.
以下是1885——1902年中国进出口货物统计表。此表从本质上反映了:


A.清以来实行的闭关政策至此终被彻底打破 |
B.甲午战争使列强完全控制了中国经济命脉 |
C.中国民族工业被完全排斥于世界市场之外 |
D.中国已成为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组成部分 |
23.
1961年2月,中共中央在《农村人民公社工作条例(草案)》中规定:社员除耕种不超过当地耕地5%的自留地外,还有权开垦荒地、饲养家禽、从事渔猎、采集和手工生产等;家庭副业的产品和收入,都归社员所有,都归社员支配。此规定
A.有利于加快农村社会主义改造 |
B.推动了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展开 |
C.有利于促进了农村经济的恢复 |
D.确立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度 |
24.
20世纪80年代初,个体经营中产生雇工现象,由于担心发展资本主义,国家明文规定只准“请1~2个帮手”,“最多不超过5个学徒”。但实际普遍超过这一限制,引起了社会的关注中央采取的是“三不政策”,即不宜提倡,不要公开宣传,也不要急于取缔。这表明当时
A.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渐入人心 |
B.中央已确立经济体制改革目标 |
C.国家限制个体经济的发展 |
D.计划经济思想的束缚亟待突破 |
25.
1438年,发表于德意志地区的《皇帝西基斯蒙改革敕令》中说:“服从已死亡,正义遭践踏,正当秩序荡然无存。……上帝垂示为善,奈何人已悉随己愿而未服从。”造成此情形的主要原因是
A.智者运动主张以人为世界的中心 |
B.宗教改革主张信仰自由因信称义 |
C.文艺复兴倡导人性解放和现世幸福 |
D.高举理性主义旗帜反对君主专制 |
26.
理学家朱熹说:“言欲致吾之知,在即物而穷其理也。盖人心之灵,莫不有知,而天下之物,莫不有理。至于用力之久,而一旦豁然贯通焉,则众物之表里精粗无不到,而吾心之全体大用无不明矣。”据此可知,朱熹
A.阐发的根本问题是格物致知 |
B.关注的核心问题是正心诚意 |
C.重申天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 |
D.主张“存天理,灭人欲” |
27.
1864年,有人称:“当今光气大开,远方毕至”,欧洲诸邦“胥聚于我一中国之中,此古今之创事,天地之变局,所谓不世出之机也”。这一“变局论”
A.奠定了戊戌变法的理论基础 | B.基本沿袭了传统的夷夏观念 |
C.反映了对西方文明的抵制态度 | D.反映了变法自强思想的出现 |
28.
“没有人愿意用抽签的方法雇佣一位舵手和建筑师、吹笛手或其他行业的人,而这类事若出错的话,危害还比在管理国家事务上出错轻得多。”苏格拉底的上述观点反映他
A.反对直接民主制度 |
B.要求哲学家管理国家 |
C.赞扬君主专制制度 |
D.用人要做到人尽其才 |
29.
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是宣称追求同一目的的两场不同的运动,他们所追求的目的一样,而追求的手段却截然相反,以致人文主义者和新教徒之间互怀敌意。对二者“追求的手段却截然相反”的理解正确的是
A.文艺复兴自由的追求美,而宗教改革自由的追求真理 |
B.文艺复兴投身世俗的怀抱,宗教改革用自己的信念对抗旧的世界 |
C.文艺复兴追求人的至高的权利,宗教改革研究上帝的旨意 |
D.二者对待神的态度不同 |
30.
孟子认为“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苏格拉底认为“善是人的内在灵魂,世界上没有人自愿作恶”。他们所述的共同目的是
A.实行民主政治 |
B.实现人际关系的和谐 |
C.重视对人自身的研究 |
D.强调教化对人的作用 |
31.
“(在西欧)被城市居民的丰盛礼物所征服的国王,也同意宣誓保障这些权利(即自由或自治权利)……可是他们接受了市民的赠礼和发誓保证公社的权利之后不久,就破坏这些权利……”这段话说明 ( )
A.封建国王是愿意市民阶级重获自由的 |
B.市民阶级只能通过金钱赎买获得自由 |
C.市民阶级争取自由的道路是曲折的 |
D.民阶级要定期向封建国王赠送礼品 |
32.
牛顿的成就证明,通过观察,实验和理论综合所获得的知识,是能推翻一些基于绝对信仰上的宗教观念,神圣的天体可被正确地统一到力学的规律之下,这说明牛顿所取得的成就
A.使人类摆脱宗教神学体系束缚 |
B.深刻地影响着人类的思想观念 |
C.确立理性在社会发展中的主导 |
D.推动宗教改革运动的深入发展 |
33.
1920年,陈独秀在《谈政治》一文中明确宣布:“我承认用革命的手段建设劳动阶级(即无产阶级)的国家,创造那禁止对内对外一切掠夺的政治法律,为现代社会的第一需要。”这一认识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A.孙中山三民主义的影响 |
B.工农运动的迅猛发展 |
C.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 |
D.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影响 |
34.
1874年李鸿章主持筹议海防建设时,大理寺卿王家壁警告他“以夷变夏,即可自强,此大误也”。这主要体现了
A.清政府对外政策发生变化 |
B.顽固派对洋务运动的抵制 |
C.国防政策由塞防转为海防 |
D.洋务派主张学习西方体制 |
35.
近代史上,在中国,达尔文学说的影响远胜于生物学。很多中国知识分子毫无保留地接受了社会达尔文主义,但他们中很少有人真正理解生物进化论。这反映了中国先进分子
A.不重视自然科学的发展 |
B.急切希望中国实现民族独立 |
C.没有将西方的政治理论与中国的国情相结合 |
D.深受西方社会主义理论的影响 |
36.
***在《农村调查》一文中指出,要做一件事,“没有眼睛向下的兴趣和决心,是一辈子也不会真正懂得中国的事情的”,“东张西望,道听途说,决然得不到什么完全的知识”。据此可知,***强调
A.动员农民群众 |
B.提高理论素养 |
C.密切联系群众 |
D.实事求是精神 |
37.
美学家朱光潜说:“在‘百家争鸣’的号召出来之前,有五六年的时间我没有写一篇学术性的文章,没有读一部像样的美学书籍,或者是就美学里的某个问题认真地作一番思考。其所以这样,并非由于我不愿,而是由于我不敢……‘百家争鸣’号召出来了,我就松了一大口气。不但是我一个人如此,凡是我所认识的有唯心主义烙印的旧知识分子一见面就谈到这个‘福音’,没有一个不喜形于色的。”这说明“百家争鸣”的提出
A.推动了文学创作的繁荣 |
B.突破了意识形态的禁区 |
C.有利于学术研究的开展 |
D.促成了思想解放的潮流 |
38.
有学者说,随着中国核试验的成功,美苏再也不能无视中国的存在,亚非国家和英法等国舆论普遍认为,联合国没有中国参加、禁止核武器的努力没有中国的合作不可能起作用。联合国再不接纳中国是没有道理的,这说明原子弹的成功研制
A.促进了新中国政权的巩固 |
B.极大地改变亚太和世界格局 |
C.有助于改善中国外部环境 |
D.为中国发展提供稳定环境 |
3.选择题- (共4题)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4道)
单选题:(34道)
选择题:(4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2
5星难题:0
6星难题:19
7星难题:0
8星难题:12
9星难题: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