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2题)
1.
材料一:复陈购买外洋船炮折,曾国藩所述,至恭亲王奕欣等奏请购买外洋船炮,则为今日困境救时之第一要务,轮船之速,洋炮之远,英法恃其所独有,若能陆续购买,据为己物,在中华则见惯而不惊,况今日和议既成,中外贸易已达交通,购买外洋器物,尤属名正言顺。
(1)说明这场运动产生的原因条件,并分析其指导思想的利弊影响。
材料二:19世纪末,康有为撰写新学伪经考与孔子改制考二书,认为汉代以来儒者奉为经典的周礼和左传等书,导致国民遂二千年遭受暴主夷狄之酷政,他主张回归孔子所编订的诗经和礼记等原典,理解真正的儒学精神,在他看来,孔子是一位伟大的改革家,春秋一书便是孔子为改制而创作的,他甚至用西学来解释春秋,认为春秋公羊传中的三世说应为,始于据乱世而立君主,中于升平世而为立宪,即君民共主,终于太平世而为民主。
(2)说明康有为维新思想的特点,并分析对中国近代社会的诸多积极意义。
(1)说明这场运动产生的原因条件,并分析其指导思想的利弊影响。
材料二:19世纪末,康有为撰写新学伪经考与孔子改制考二书,认为汉代以来儒者奉为经典的周礼和左传等书,导致国民遂二千年遭受暴主夷狄之酷政,他主张回归孔子所编订的诗经和礼记等原典,理解真正的儒学精神,在他看来,孔子是一位伟大的改革家,春秋一书便是孔子为改制而创作的,他甚至用西学来解释春秋,认为春秋公羊传中的三世说应为,始于据乱世而立君主,中于升平世而为立宪,即君民共主,终于太平世而为民主。
(2)说明康有为维新思想的特点,并分析对中国近代社会的诸多积极意义。
2.
材料一:孙中山在耕者有其田一书中强调,民生主义真是达到目的,农民问题真要解决,是要耕者有其田,现在俄国推翻一般大地主,把全国土地都分到一般农民,让耕者有了田,只对于国家纳税,另外没有地主来收租钱,这是一种最公平的办法,我们现在革命,要仿效俄国这种公平办法,才算是彻底的革命。
(1)说明孙中山民生土地政策的目的 ,并分析其思想政策变化的诸多社会因素 。
材料二:新青年的八期第十五卷,新文化运动的思想宣传家陈独秀所述,由于孔子尊君权,易演成独夫专制之弊,与现代民主政治的原则不相合,孔子讲学不许问难,易演成思想专制之弊端,与现代言论自由的原则相冲突,中国的儒学不革命,儒学不轮转,中国遂无新思想学说,何以造新国民,悠悠万事,唯此甚大,所以中国的进步与发展完全取决于能否将儒学彻底打倒,需要思想文化方面的一场彻底革命。
(2)说明新知识分子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并分析导致此种态度的诸多社会因素。
(1)说明孙中山民生土地政策的目的 ,并分析其思想政策变化的诸多社会因素 。
材料二:新青年的八期第十五卷,新文化运动的思想宣传家陈独秀所述,由于孔子尊君权,易演成独夫专制之弊,与现代民主政治的原则不相合,孔子讲学不许问难,易演成思想专制之弊端,与现代言论自由的原则相冲突,中国的儒学不革命,儒学不轮转,中国遂无新思想学说,何以造新国民,悠悠万事,唯此甚大,所以中国的进步与发展完全取决于能否将儒学彻底打倒,需要思想文化方面的一场彻底革命。
(2)说明新知识分子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并分析导致此种态度的诸多社会因素。
2.单选题- (共29题)
3.
据统计,从1896年至1913年间,在上海最大的私人园林张园举行较大的集会有39次,中外各界人士和各种思想主张在这里汇聚碰撞,导致这一现象的主要因素是
A.中国社会急剧变革 |
B.民主思想快速传播 |
C.自然经济不断瓦解 |
D.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
4.
1893年,驻外公使薛福成在《出使日记》中写道:“总理衙门大臣萃毕生之全力以经理交涉事物者,殆鲜有其人。或以官高挂名,或以浅尝自喜;或骤出骤入,听其自然。一闻《海国图志》《瀛寰志略》两书之名,尚有色然以惊者。”这主要反映了()
A.中外交涉事务的减少 | B.顽固派对洋务的抵制 |
C.立宪思想传播的困境 | D.洋务人才的匮乏 |
5.
奕䜣力倡洋务,又因在兄弟中排行第六,被称为“鬼子六”;洋务派官员丁日昌被称为“丁鬼奴”;郭嵩焘在一片冷嘲热讽中出任第一任驻英公使。这反映了()
A.洋务运动与传统的观念发生冲突 |
B.崇洋媚外行为遭到社会鄙视 |
C.洋务派改器物不改制度受到批评 |
D.西方列强侵略激起国人抵制 |
6.
在老百姓眼里,康党根本不值得半点同情,他们都是一群瞎折腾的白脸奸臣,正如维新派也将一般老百姓说成愚民或群盲不可救药一样,这说明了
A.维新变法的失败是因为百姓的反对 |
B.维新变法违背了中国历史发展潮流 |
C.维新变法时期的中国民众愚昧落后 |
D.民主宪政思想缺乏普遍的社会认同 |
7.
新中国成立之初,全国各高校遵照中央政府要求开设公共必修课,恩格斯所著《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成为指定教科书,文化部还举办了以“从猿到人”等为宣传主题的大型科学知识展览会。其主要目的是()
A.构建与国家政权相话应的意识形态 | B.确定马克思主义在全党的指导地位 |
C.用科学文化知识破除封建迷信思想 | D.探索引导宣传舆论工作的全新形式 |
9.
有人把中国前期近代化的各种方案比喻成“自我疗伤”“温药治疗”“猛药重治”“开颅洗脑”。其中“开颅洗脑”的意义是
A.中国近代第一次思想启蒙运动 |
B.是移风易俗的社会革新运动 |
C.真正意义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
D.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 |
10.
一位学者评价说:“当时知识分子不但没有全盘反传统,而且使不少被尘封或淹没了的传统重现光芒。例如,不登大雅之堂的白话小说,成了中国文学史的重要内容;作为传统文化的民间文学,第一次真正进入了大学的学术殿堂。”这一观点认为新文化运动
A.反对旧道德崇尚现代文化 | B.混淆了先进与落后的界限 |
C.充分肯定了文言文的价值 | D.存在对旧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
11.
近代中国出现过各种现代化思潮,其能掀起人心者大抵莫过于民族主义的口号,并假借民族旗帜为动力,下列与此不符合的是
A.打倒孔家店的口号 |
B.打倒列强和除军阀 |
C.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
D.外争主权内除国贼 |
12.
在新式学堂里,学生经常聚集传阅不同政见的书报,前者曰,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后者曰,余维欧美之进化,凡以三大主义,称民族民权民生,应分别出自
A.《国闻报》和《天演论》 |
B.《四洲志》和《各国律令》 |
C.《时务报》和《民报》 |
D.《海国图志》和《新青年》 |
13.
清末《筹洋雏议》一书,否认传统的封建观念,认为人人欲济其私,这直接反映了当时正在诞生的资产阶级的主张,与此书思想最接近的作者是
A.王韬和郑观应 |
B.康有为和梁启超 |
C.林则徐和魏源 |
D.曾国藩和李鸿章 |
14.
中华民国总统的祭圣告令,本大总统躬膺重任,早作夜思,以为政体虽取革新,而礼俗要当保守,环球各国,各有所以立国之精神,秉诸先民,熏为特性,中国理应服循圣道,这反映了
A.推动国民革命运动 |
B.宣传专制主义思想 |
C.提高公民责任意识 |
D.加快政治改革步伐 |
16.
经历长期的政治革命和经济建设,中国共产党逐渐探索出***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其共同的思想精髓是
A.完善社会主义的本质 |
B.完善党的本质 |
C.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 |
D.继承发展和与时俱进 |
17.
有学者认为,北洋政府时期的社会心态主要有接受到回归,最后到再选择的三种表现,接受心态是指使中国走出封建专制思想的阴影笼罩,那么再选择应是指。
A.利用启蒙思想的社会方案,推动民主共和制度真正实现 |
B.学习资产阶级政治学说,建立资本主义君主立宪政体 |
C.引进马列主义思想,为无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奠定基础 |
D.接受民本等传统文化观念,以及扫除封建专制的阴影 |
18.
同盟会成立初期,孙中山指出,现代文明国家最难解决者为社会问题,我国虽因工商业尚未发达而社会纠纷不多,但为未雨绸缪计,不可不防微杜渐,以谋求人民全体之福利,由此可见
A.民生主义的目标是为人民整体谋福利 |
B.民族民主革命比实现民生主义更重要 |
C.中国工商业不发达难以实现民生主义 |
D.实现民生主义须废除封建土地私有制 |
19.
***从欧洲引入的不是机器或自由制度,而是共产主义思想,他借助灵活性对症下药,使病入膏肓的中国革命起死回生,其关键是
A.确立马克思主义指导 |
B.制订灵活的方针政策 |
C.开创武装争权的方式 |
D.针对实际的革命道路 |
20.
1956年,***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作了论十大关系的报告,解决了社会主义建设的重大问题,其实质内涵是。
A.借鉴苏联经济建设经验 |
B.完成社会主义三大改造 |
C.探索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
D.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 |
21.
邓小平曾说,不要怕外国人议论,管他们说什么,无非是骂我们不开明,但多少年来我们被挨骂倒了吗,邓小平在此强调
A.外国制度不符合中国国情 |
B.要推动市场经济体制改革 |
C.必须改变崇洋媚外的风气 |
D.必须坚持独立自主的精神 |
22.
***在中共七大上说,俄国在十月革命胜利以后,还有一个时期让资本主义作为部分经济存在,而且是很大一部分,我们的同志在这方面太急了,***在此强调
A.批评苏俄新经济政策不合时宜 |
B.说明社会主义改造的迫切性 |
C.区分民主革命与社会主义革命 |
D.重申农村包围城市的合理性 |
23.
由于西方国家被证明是冥顽不化的,孙中山和国民党便转向俄国,西方宣称俄国革命和中国革命是世界范围内同一解放运动的两个方面,是指孙中山
A.发动辛亥革命 |
B.破坏国共合作 |
C.领导北伐战争 |
D.提出三大政策 |
24.
国民党一大宣言中提到,凡本国人及外国人之私人企业,或有独占性质或规模过大者,如银行铁道航路之属,应由国家经营管理,实质是
A.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 |
B.为国家干预经济制造舆论 |
C.孙中山节制资本思想的体现 |
D.形成官僚资本主义的理论 |
25.
吴明瑜回忆道,鉴于当时复杂的国际形势,为了建设一个强大中国的目标,出于战备考虑,提出要实施上天入地下海的科研战略,首要是为了
A.建立科研体系 |
B.提升国际地位 |
C.增强国防实力 |
D.服务经济建设 |
26.
科技创新与社会经济发展密切相关,下列表述符合这一观点的是
A.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反映一五计划的成果 |
B.李四光地质力学理论,反映新中国的科技成就 |
C.袁隆平杂交水稻,缓解大跃进带来的粮食困难 |
D.银河系列巨型计算机,反映参与信息技术革新 |
27.
1964年10月,寓居美国的李宗仁向来访记者说,西方人终于将我们视为一个智慧民族了,当时西方人观念变化的直接原因是
A.中国成功爆炸首枚核弹 |
B.中国合成结晶牛胰岛素 |
C.中国掌握载人航天技术 |
D.中国发射人造地球卫星 |
28.
1980年初,风光片《三峡传说》的插曲《乡恋》经中央电视台播出后风靡全国,但因唱法创新而遭到来自各方的质疑,被批为靡离之音终被禁播,说明了当时
A.改革开放尚未开始 |
B.左倾错误尚未结束 |
C.双百方针尚未恢复 |
D.拨乱反正尚未完成 |
29.
***在1952年指示,中国历史很长,建议社科院设立三个研究所,把中国历史分三段来研究,分别研究汉代以前,魏晋以后,鸦片战争以来的近代史,并建议办一刊历史研究的杂志,方针是百家争鸣,该指示
A.标志着双百方针确立 |
B.利于自由的学术领域 |
C.划分历史阶段影响深 |
D.确立全球史观的指导 |
30.
到1952年底,新中国已建立多所俄文专业学校,北大清华等多所高等院校均开设俄文课程,许多中小城镇也掀起俄语热潮,因我国当时
A.外交政策转变 |
B.国家发展战略 |
C.文化教育改革 |
D.计划经济体制 |
31.
建国初期,我国高校院系大调整,如天津大学下设建筑电信机械等七大专业科系,从综合性大学转变为理工科院校,此调整是为了
A.促进国民经济恢复 |
B.推动天津经济建设 |
C.提升国民科学素质 |
D.培养专业建设人才 |
3.选择题- (共2题)
32.已知24mL浓度为0.05mol/L 的Na2SO3溶液恰好与VmL浓度为0.02mol/L的K2Cr2O7溶液完全反应;又知Na2SO3被K2Cr2O7氧化为Na2SO4,元素Cr在还原产物中的化合价为+3价,则所需K2Cr2O7溶液体积V为(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2道)
单选题:(29道)
选择题:(2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1
5星难题:0
6星难题:5
7星难题:0
8星难题:16
9星难题: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