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拉萨中学2019届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文综历史试卷

适用年级:高三
试卷号:436516

试卷类型:月考
试卷考试时间:2018/12/3

1.材料分析题(共2题)

1.
中国基层社会治理历史悠久。改革开放以后,村民自治成为中国亿万农民的伟大创造。
材料一 宋代一些地方实行乡约制度,其功能主要是扬善惩恶,制定规约进行道德教化,并建立民间组织和相关的赏罚制度。明清时期,宣讲“圣谕”成为乡约最重要的内容。当时,由地方官吏广泛推行乡约制度,设立乡约组织,每月召集百姓宣讲、教化。康熙九年颁布了乡约组织必须宣讲的《上谕十六条》,内容包含“重农桑以足衣食”“训子弟以禁非为”等。
——据杨开道《中国乡约制度》等
材料二  20世纪80年代后,村民自治迅速发展,到1997年底,全国共有91万个村民委员会的村干部由村民直接选举产生,大部分农村有90%以上的选民参加了选举。1998年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村民委员会是我国农村基层社会的群众自治组织。
——据郭德宏等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专题史稿》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到明清时期乡约制度的变化,并说明乡约制度的积极作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村民自治的意义。
2.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9世纪末20世纪初,由于列强商品的涌入,非洲各地原有的手工业、冶炼业进一步受
到摧毁,而机器制造业几乎是空白。单一作物制或矿产制的推行,更使非洲经济具有极大的依附性。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后,每当一个非洲国家取得独立,中国政府立即予以承认。从1956年到1965
年,中国先后同19个非洲国家建立外交关系,并同几内亚、加纳等许多国家签订了友好条约和经济技术合作协定。
回答:
(1)归纳材料一反映的非洲殖民地经济的特点。结合相关历史知识简要分析其成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相关历史知识,分析这一时期中国政府发展与非洲国家外交关系的原因。指出20世纪50-70年代中非友好合作的主要作用。

2.单选题(共24题)

3.
梭伦执政时期曾规定,“如果一个人没有叫儿子学会一种行业,他就不能强迫儿子赡养他”,还对携家眷移民雅典并从事手工业的人授予雅典公民权。这些作法
①改变了贵族专权的局面
②扩大了民主政治的基础
③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④淡化了家庭伦理道德观
A.②③
B.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④
4.
1876年法国众议院选举,结果共和党人获得多数票,并提出由温和派的共和党人西蒙任总理。1877年5月,君主派总统麦克马洪解散了共和派内阁,迫使西蒙辞职,在取得参议院同意的情况下强行解散众议院。麦克马洪此举
A.体现了总统与议会的相互制约
B.行使了宪法赋予总统的职权
C.打破了保守派与共和派力量均势
D.反映了法国封建势力的强大
5.
斯塔夫里阿诺斯:“从世界史的观点看,美国的革命之所以重要,并不是因为它创造了一个独立的国家,而是因为它创造了一个新的、不同类型的国家和政治机制。”作者认为美国革命的重要意义在于
A.各州和联邦政府之间的分权制衡
B.联邦政府内部三权间的分权制衡
C.设立两院对立法权进行再度分割
D.体现了地域与体制的双向平衡
6.
蔡和森在《中国共产党史的发展》中写到:“五四运动时,整个说来,国民党是站在群众运动之外的。北京、上海的学生虽派代表找过国民党,他的领导人竟以无力参加拒绝”。这表明
A.国共合作被提到议事日程
B.五四运动促成共产党的成立
C.国民党组织涣散急需改组
D.共产党的成立是时代的要求
7.
1928年,《井冈山土地法》规定:“没收一切土地归苏维埃政府所有,1929年,***主持制定的《兴国土地法》把“没收一切土地”改为“没收公共土地及地主阶级的土地”。这一转变
A.说明中共对国情的认识不断深入
B.表明中国社会性质发生根本变化
C.反映出中国社会阶级结构的变化
D.源于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
8.
下面是近代清朝外交中心城市和处理外交事务的官职(机构)的变化图。造成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太平天国运动的冲击
B.清廷主动适应世界形势
C.经济中心的逐渐转移
D.对外战争失败后的反思
9.
据1843年中英协定关税后主要进口货物的新旧税率(100%)表可知当时
货物(单位)
1843年前实征税率
1843年后协定税率
新税率较旧税率减少的百分数
棉花(担)
24.19
5.56
77.02
棉纱(担)
13.38
5.56
58.45
分等白洋布(匹)
29.93
6.95
75.78
二等白洋布(匹)
32.53
6.95
78.64
本色洋布(匹)
20.74
5.56
73.19
斜纹布(匹)
14.92
5.56
62.73
 
——整理自严中平《中国近代经济史统计资料选辑》
A. 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B. 刺激近代民族工业的产生
C. 英国经济侵略以资本输出为主
D. 中国逐渐沦为半封建社会
10.
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在过去的各个历史时代,我们几乎到处都可以看到社会完全划分为各个不同的等级,……在古罗马,有贵族、骑士、平民、奴隶,在中世纪,有封建主、臣仆、行会师傅、帮工、农奴……在中世纪的农奴中产生了初期城市的城关市民,从这个市民等级中发展出最初的资产阶级分子……”据此可以得出
A.人类历史发展有其客观规律
B.无产阶级及暴力革命的理论
C.阶级和阶级斗争的观点
D.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原理
11.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古代手工业地位极其重要。下列表述不正确的是
A.中国传统社会长期存在自给自足的手工业经济
B.西周青铜器的铸造工艺已经达到了很高的水平
C.春秋战国时中国开始出现人工育蚕和丝织技术
D.东汉初期的水排让供风形式有了革命性的变化
12.
工业革命造成人类历史的重大变化,它不仅意味着经济的巨大增长,而且意味着社会的整体变动。以下选项中能体现“社会的整体变动”的是
①机器制造业的发展
②农业机械化的推广
③经济自由主义兴起
④交通运输业的革命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3.
以下是15世纪至19世纪前半期中国白银购买力变化表

表格数据主要反映了
A.农耕技术的提高导致粮食价格下降
B.政治局势的变化影响经济发展
C.“海禁”政策对经济造成不利影响
D.中国经济与世界联系日益紧密
14.
据统计,从1904—1908年,每年根据《公司律》正式登记注册的企业公司数量都在50到60家,到1912年,运作的本国企业已有20749家,其中绝大部分是小型或中等规模,只有750家企业雇工超过100人。这表明
A.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限制
B.民族企业发展有较大局限性
C.清政府严格限制企业的规模
D.民族企业发展迎来短暂春天
15.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在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这个根本问题上重新恢复和确认了中共八大的正确估计”,这最根本体现在全会决定
A.重新确立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B.停止以阶级斗争为纲
C.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
D.实行改革开放
16.
魏源编写的《海国图志》在当时的中国并未广泛流传,而严复翻译的《天演论》自1898年出版后,10多年时间里在国内发行了30多个不同的版本。该变化主要反映了
A.救亡图存渐成社会潮流
B.政治民主改革日益成熟
C.社会环境发生根本变化
D.国人科学民主意识增强
17.
“他们(行政官或者国王)仅仅是主权者(人民)的官吏,是以主权者的名义在行使着主权者所托付给他们的权力,而且只要主权者高兴,他们就可以限制、改变和收回这种权力。”材料中,该启蒙思想家主张
A.天赋人权说
B.分权制衡说
C.三权分立说
D.社会契约论
18.
《宋辽金元史新编》中说道:“这一时代(宋代)里中国人并重理想与现实,兼备雅与俗的口味。”出现该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国家主要统治思想的转变
B.士大夫阶层追求大雅意境
C.宋代的审美观发生了变革
D.理学和商品经济发展影响
19.
1917年5月,陈独秀说,若就“吾国之恢复帝政,垂辫缠足,罢学校,复科举,一切布旧除新之事”。征诸国民,难保“不为多数赞成”。材料可用来说明
A.国人仍有浓厚的封建思想
B.传统文化孕育着巨大价值
C.专制主义已为社会所淘汰
D.民主政治是社会发展潮流
20.
有学者认为,当代中国经历了三次思想解放:1978年战胜“两个凡是”,1992年破除姓“社”姓“资”,1997年冲破姓“公”姓“私”。贯穿于这三次思想解放的主线是
A.市场经济
B.拨乱反正
C.依法治国
D.改革开放
21.
1970年4月.西方媒体评论说:“中国当之无愧地加入了空间俱乐部,……必须把这次成功看作是宣布能把洲际导弹发射到地球上任何地方的公告。”材料中的“这次成功”表明中国
A.正式进入航天时
B.科技开始领先世界
C.打破了西方核威胁
D.高等教育迅速发展
22.
俄国1861年改革与日本明治维新的相同点是
A.都是资产阶级领导的自上而下的改革
B.都促进了资本主义发展和国家的现代化
C.都大力引进西方先进技术,实现了工业化
D.都通过分权,实现了政治的民主化
23.
王安石认为可以“广积蓄,平物价,使农人有以赴时趋事,而兼并不得乘其急”的变法措施是
A.青苗法
B.募役法
C.方田均税法
D.农田水利法
24.
北魏孝文帝改革顺应了时代潮流,这种时代潮流是
①民族交融的潮流
②北方政权封建化潮流
③北方少数民族汉化的潮流
④佛教文化成为主流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25.
两次世界大战的相同之处是
A.都是帝国主义争霸战争
B.战前都建立了两大军事侵略集团
C.北非地区都成为战争的主战场
D.都使西欧国家遭受到严重削弱
26.
进入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后,雅尔塔体系演变的特点是
A.逐渐形成美苏争夺世界霸权的斗争
B.逐渐形成美苏对立的两极格局
C.美国开始推行对社会主义的“冷战”政策
D.大国间利益争夺和意识形态问题交织在一起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2道)

    单选题:(24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4

    5星难题:0

    6星难题:13

    7星难题:0

    8星难题:3

    9星难题: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