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盐城市伍佑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必修)试题

适用年级:高二
试卷号:436507

试卷类型:期中
试卷考试时间:2018/12/5

1.材料分析题(共2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人们应当预见到大革命不是由某些具体事件引导,而是由抽象原则和非常普通的理论引导的。

——(法)托克维尔《旧制度与大革命》

材料二 叙事长诗《恰尔德·哈罗德游记》是英国诗人拜伦的代表作,它使拜伦“一夜醒来竟成了诗坛上的拿破仑”。他塑造的“拜伦式英雄”勇于追求个人的幸福、爱情、自由,且孤傲、倔强、狂热、浪漫
材料三  19世纪,现实主义文学思潮是在特定的社会历史背景和精神文化条件下产生的,它的形成是社会对文学的必然要求的结果。
材料四 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是一个文人求之不得的事情,然而奇怪的是,当戏剧作家贝克特听闻自己获得1969年诺贝尔文学奖时,竟做了一个“荒诞”的举动,他马上躲到乡村的一个小山庄里去了。最后在政界人物的劝导下他同意接受此奖项,但又以健康为由没有亲自前往斯德哥尔摩领奖。
(1)材料一中“抽象原则和非常普遍的理论”指的是什么?写出两位具有“抽象原则和非常普遍的理论”的代表人物。
(2)材料二中的作品属于哪一流派?写出体现该流派风格的文学和艺术作品。
(3)结合所学知识,列举符合材料三中“特定的社会历史背景和精神文化条件下”法国出现的文学和艺术作品。
(4)根据材料四,结合所学如识,写出戏剧作家贝克特的代表作品及其所属的流派。
2.
近代以来,中学与西学不断碰撞深深地影响着中国社会的发展历程。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伏尔泰认为人类文明、科技的发展史都是从中国肇始,而且长期遥遥领先。伏尔泰等启蒙思想家通过对中国思想和政治的赞美,表示了反对神权统治下的欧洲君主政治的残暴统治,而把一个具有崇高理性、合于道德的政治制度作为理想目标。
——沈福伟《中西文化交流史》
材料二 革命与改良两派都取法于西方,向西方学习。卢梭、孟德斯鸠等英雄形象,成为两派人汲取思想和战斗激情的共同来源。自维新运动起,第一批具有近代意义的知识分子怀忧国忧时之思,为中国寻找出路,成为最自觉的承担时代使命的社会力量。而后革命派以一往直前之气推翻了清王朝,产生了中华民国。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材料三 以新文化运动为标志,利用西方现代文化对中国文化传统的批判与解构深入到核心层面,荡涤了几千年来的封建礼教、旧道德、旧思想、旧文化,……此后中国文化发展演进的主旋律则是要寻求中国文化的现代重建。
——李翔海《新文化运动:中国文化发展的新起点》
请回答:
(1)材料一中伏尔泰认为“中国科技遥遥领先”,试举两例科技成就。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伏尔泰推崇中国文明对欧洲思想和政治产生的影响。
(2)据材料二,指出“革命与改良两派”所汲取的伏尔泰和孟德斯鸠的主要政治学说。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维新运动在思想领域“承担时代使命”发挥的作用。
(3)据材料三,指出新文化运动“利用西方现代文化”的主要思想。分析新文化运动“批判中国传统文化”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
(4)综合以上材料,谈谈你对近代中学与西学碰撞的认识。

2.判断题(共4题)

3.
文艺复兴是一场资产阶级的新文化运动,是自希腊的智者运动以来欧洲的第二次思想解放运动。
4.
《诗经》是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分为风、雅、颂三部分;《诗经》经孔子整理编订,奠定了中国古典文学浪漫主义的基础,被后世奉为儒家经典。
5.
遵义会议确立了以***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并由此而形成了***思想。
6.
作为辛亥革命指导思想的三民主义,一开始就提出了明确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主张

3.单选题(共24题)

7.
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章太炎在东京《国民报》上发表《正仇满论》,指出:“夫今之人人切齿于满洲而思顺天以革命者,非仇视之谓也”,1903年又在《苏报》上发表《康有为与觉罗君之关系》,认为“载湉小丑,未辨菽麦”。这说明章太炎
A.主张反清革命
B.反对民主共和
C.提倡保皇立宪
D.支持君主立宪
8.
***曾说,国民革命失败以后,官逼民反,共产党被“逼上梁山”,那个时期我们不大讲孙中山,因为“不把孙中山丢开自己就站不起来,如同五四时期打倒孔家店一样”。***的这段话反映了
A. 三民主义的内容存在局限性
B. 三民主义与中共的革命目标不符
C. 国共两党的革命领导权之争
D. 中共更加重视对革命道路的探索
9.
《我国经济建设的历史经验》文章中提到:“中国的经验第一条就是自力更生为主。我们很多东西是靠自己搞出来的……这样,就可以振奋起整个国家奋发图强的精神。”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取得的科技成就中,能印证这一观点的是
A.首颗人造卫星发射成功
B.掌握载人航天技术
C.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D.成功培育杂交水稻
10.
“在欧洲(最早在法国)唯美主义与自然主义基础上形成的一种文艺思潮和艺术流派。主要表现在绘画上,反对学院派的保守,主张到大自然中去写生,直接获取光与色的无穷变化以作艺术表现……也是人类将艺术与科技相互融合的一种全新的成果。”此评论适用于
A.表达情感的浪漫主义绘画
B.反传统的“现代主义”艺术
C.穿透历史的“印象派”艺术
D.描写自然风光的现实主义美术
11.
下图是拉斐尔的《圣母子与施洗者约翰》。“用古希腊罗马的方法展现人体美和自然美,突破了宗教对人体的禁忌,以世俗人物的形象刻画宗教人物,以市民阶级的审美标准来诠释世界”。可见这一时期的艺术
A.标志着人文精神的起源
B.披着宗教的外衣反专制
C.以宗教形式宣扬人文思想
D.摆脱了宗教的束缚
12.
“随着对峙的加剧,激进派领袖对这场运动的思想成果加以利用,并将其转化为革命口号:公民、社会契约、普遍意志、人权,以及那最有力量的自由、平等和博爱。”这场运动
A.唤醒了人性的复苏
B.否定了罗马教皇的权威
C.诠释了理性的内涵
D.促进了近代科学的诞生
13.
有人称:北宋时期,在“附庸风雅”的贵族文化之外,一种新文化形态在崛起——植根于熙熙攘攘的商业生活、人头攒动的瓦舍勾栏中的市民文化。下列属于北宋时期“市民文化”形态的是
①程朱理学
②文人画
③《清明上河图》
④宋词
⑤京剧
A.①③⑤
B.②③
C.①②⑤
D.③④
14.
李泽厚先生认为:“与前一阶段市民文艺的现实主义对荣华富贵、功名利禄的渴望钦羡恰好对照,这里充满着的是对这一切来自本阶级的饱经沧桑、洞悉幽隐的强有力的否定和判决。”以下作品符合该观点的是
A.《西游记》
B.《红楼梦》
C.《三国演义》
D.《封神演义》
15.
下图是明末清初画家八大山人的写意画《孤禽图》,对于该作品的分析正确的是
A.追求个性和神韵意境
B.注重对景物的逼真摹写
C.特别讲究布局与构图
D.具有气势雄壮的特色
16.
20世纪最深刻的科学革命是量子力学和相对论的建立。这两个理论的共同之处有
①突破了经典物理理论
②否定了传统狭隘观念
③论证了质能转换关系
④扩大了人类认识领域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17.
“什么是生命的法则?他开始思考所有生命为求生而奋斗的背后动力:物种要想在其生存的环境中兴盛就得进化,否则就得灭亡。”他的这一理论
A.使人类认识开始进入微观世界
B.阐明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
C.开创生物科学发展的新时代
D.开始猛烈冲击基督教神学
18.
康有为在《新学伪经考》中认为,被奉为儒家经典的古文经实系伪造。1891年该书刊印后风行国内,但很快遭到清政府禁毁。这主要是因为该书旨在
A.揭露历史真相
B.引介西方理论
C.倡导维新变法
D.颠覆孔孟学说
19.
梁启超在《五十年中国进化概论》中说:“革命成功将近十年,所希望的件件都落空,渐渐有点废然思返,觉得社会文化是整套的,要拿旧心理运用新制度,决计不可能,渐渐要求全人格的觉悟。”最符合这一言论的派别是
A.洋务派
B.维新派
C.革命派
D.新文化运动代表人物
20.
魏源建议清政府聘请洋人指导中国工匠制造战舰,还提出在闽粤两省的科举考试中增设水师一科,达到一定水平,授予科甲出身。对魏源以上思想的解读正确的是
①具有思想解放的进步作用
②推动西方民主思想的传播
③表达了先进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愿望
④是资产阶级探求强国御侮之策的典范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21.
20世纪早期中国文化界中,一群受过西方教育的人发起了新文化运动。很多史学家认为它是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的继续。他们主要依据的是新文化运动
A.是资产阶级发起的
B.口号是“民主”和“科学”
C.是五四运动的先导
D.是思想领域的反封建运动
22.
《邓小平理论与“东方的社会主义理论”的成熟》一文指出,邓小平理论既有政治上的鲜明性和针对性,也有理论上的深刻性和创造性,而“南方谈话”标志着邓小平理论达到一个新境界。主要是因为“南方谈话”着重阐述了
A.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
B.改革必须坚持的原则
C.完成祖国统一的基本方针
D.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
23.
1957年,我国全国职工的平均工资达到637元,比1952年增长42.8%,农民的收入比1952年增加近30%;人民的平均消费水平达到102元,比1952年的76元提高34.2%。取得这些成就的指导思想
A.在社会主义建设理论方面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学说
B.形成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体系
C.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D.回答了“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和怎样建设党”
24.
1965年6月,江苏省文史研究馆馆员高二适写文章反驳郭沫若关于《兰亭序》是赝品的观点,但无处发表。为此,***给郭沫若写信表示“笔墨官司,有比无好”。***的意见体现了
A.“百家争鸣”的方针
B.“百花齐放”的主张
C.“文化革命”的观点
D.“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25.
阿尔及利亚《人民报》曾这样评论我国的一项科技成就:“被自由世界‘抛’在联合国之外的中国人民,从1949年就开始向社会主义奋勇前进,在短期内实现了巨大的技术革命,‘东方红’威严、壮丽地为之戴上了皇冠。”这项科技成就是
A.第一颗原子弹试爆成功
B.第一颗氢弹试爆成功
C.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
D.“神舟5号”飞船发射成功
26.
20世纪60年代,***曾对印尼代表团说:“美国是看不起我们的,英国是看不起我们的。法国、联邦德国、日本、苏联这些国家它们都看不起我们。这个看不起是有理由的,因为他们的东西多,技术先进。”基于这一认识,当时中国政府
A.加紧核武器、人造卫星技术的研制
B.实施“211工程”计划
C.开始实施载人航天工程
D.实行“科教兴国”战略
27.
在某一历史时期,许多作家的作品中喜欢描写诸如逝去的古代、空想的未来、遥远的东方、飘渺的梦境等“非凡”环境,塑造诸如骄傲孤独的强盗、愤世嫉俗的叛逆者、温柔多情的牧女、至善至美的吉普赛女郎,等等。据此判断,这些文学作品的出现主要是因(  )
A.经济危机导致社会问题更加突出B.西方社会精神危机在文学层面的反映
C.知识分子对“理性王国”大为失望D.工业革命后,各国阶级矛盾更加尖
28.
世界文学史上浪漫主义、批判现实主义和现代主义三个文学流派的共同点是()
①都深深地打上了时代的烙印 ②在创作形式上追求完善和谐
③都是一个时期政治、经济生活的反映 ④热衷于塑造和赞扬英雄人物和正面人物形象
A.①②B.①③C.②③D.①②③④
29.
卢卡契在评论19世纪某一作家时认为:“(他的)伟大之处在于,尽管他有那些政治与意识形态上的偏见,他依然用未受污染的眼睛观察所产生的矛盾,并忠实地描述他们。”据此判断,这一评论所指的作家是
A.拜伦
B.巴尔扎克
C.薄伽丘
D.莎士比亚
30.
钱穆先生认为:“朱子之所谓理,同时即兼包有伦理与科学之两方面。”下列朱熹的观点中最有可能体现“理”有“科学”之含义的是
A.“仁”是道德价值的终极源泉
B.“正君心”才能天下平
C.通过“格物”获得知识
D.“三纲五常”是道的价值内涵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2道)

    判断题:(4道)

    单选题:(24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3

    5星难题:0

    6星难题:9

    7星难题:0

    8星难题:8

    9星难题: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