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杭锦后旗奋斗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次(12月)月考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二
试卷号:436498

试卷类型:月考
试卷考试时间:2018/12/11

1.材料分析题(共2题)

1.
材料一 鸦片战争以前,人们对西方的科学技术多半投以鄙视的目光,当时一般人视之为“奇技淫巧”,皆“耻言西学,有谈者则诋为汉奸,不齿士类。”19世纪40~60年代,先是一些有识之士提出“尽转外国之长技为中国之长技”,随之掀起了学习西学、翻译西书的浪潮。
材料二 泰西之立国有三:一曰君主之国,一曰民主之国,一曰君民共主之国……惟君民共治,上下相通,民隐得以上达,君惠亦得以下逮……犹有中国三代以上之遗意焉……苟得君主于上,而民主于下,则上下之交固,君民之分亲矣,内可以无乱,外可以无侮……由此而扩充之,富强之效亦无不基于此矣。泰西诸国,以英为巨擘,而英国政治之美,实为泰西诸国所闻风向慕,则以君民上下互相联络之效也
——摘编自王韬《弢园文录外编》
材料三 孙中山认为,“中国古昔……有所谓‘民为贵,君为轻’,此不可谓无民权思想矣。然有其思想而无其制度,故以民立国之制,不可不取资于欧美”。他强调“民国之国家,为全国国民所公有;民国之政治,为国民所共理;民国之权利,为国民所共享
——摘编自《孙中山全集》
材料四 在中国,对science的翻译经历了从“格致”到“科学”的用词变化。中国古代本有“科学”一词,如宋人文集中有“自科学之兴,世为士者往往困于一日之程文,甚至于老死而或不遇”之句。明末清初,受古代“格物致知”的影响,时人将science意译为“格致”。19世纪中叶后,“研格致,营制造者,乘时而起”,“格致”一词大量使用。19世纪末,梁启超等效仿日本的做法,将science译为“科学”,呼吁“从事科学,讲求政艺”。民国初年,学界还将science音译作“赛因斯”,意在强调科学的理性精神。
——据《近代汉字术语创制的两种类型》等
(1)根据材料一,指出人们对西学的态度发生了什么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促使人们态度发生变化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三,概括指出王韬与孙中山民主思想的异同。
(3)根据以上材料,分析1840年以后,从“格致”到“赛因斯”,反映中国向西方学习的内容经历了怎样的变化?并分析变化的原因。
2.
商鞅变法对古代中国影响很大。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井田制逐渐体现出衰败的趋势,至春秋时期,井田制度已无法激励生产积极性,成为生产力发展的障碍。“民不肯尽力于公田”,“公作则迟,有所匿其力;分地则速,无所匿迟也”的局面时有发生。至战国时代各国纷纷变革,意在废弃井田制度。公元前359年和公元前350年,商鞅变法实行“为田开阡陌封疆”,“除井田,民得买卖”。从而彻底废除了古老的“田里不鬻”政策。
——《中国古代土地所有制演进的逻辑及其当代启示》
材料二 商鞅变法后的秦国社会对婚姻问题进行了一系列的法律规范,只有得到官府证许的婚姻才是合法的。如此强调官婚,便使婚姻更加规范化、严肃化,因而增加了离异的困难性,有利于个体小家庭的巩固。在婚姻生活中,以法律的形式规范了以夫妻关系为核心的婚姻家庭关系,明确了夫妻双方的权利和义务,对奸乱行为加以严惩。秦社会对婚姻问题的法律规范稳定了婚姻家庭关系,维护了国家与社会的秩序,使建立在小家庭基础上的秦成就了灭六国、一统天下的伟业,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摘编自刘举《商鞅变法后秦社会对婚姻问题的法律规范》
(1)根据材料一及结合所学,回答商鞅在制度和政策两个层面对中国古代农业发展的贡献,分析战国时期土地制度发生变化的根本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商鞅关于婚姻问题的法律规范对秦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2.单选题(共27题)

3.
***曾指出:“中国……无议会可以利用,无组织工人进行罢工的合法权利。在这里,共产党的任务,基本地不是经过长期合法斗争以进入起义和战争,也不是先占城市后取乡村,而是走相反的道路。”材料的核心观点是
A.中国革命的步骤必须分两步走
B.共产党必须牢牢掌握革命的领导权
C.中国革命必须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
D.中国革命应坚持争取议会斗争的权利
4.
公权说:“董子虽以言灾异下吏,然观汉书‘天文’、‘五师’两志所述,足知‘天人相与’已成为西京之显学,而仲舒乃其重要之大师。抑吾人当注意,董子言天人,其意实重革命而轻受命,详灾异而略祯祥。”他认为该学说
A.限制君权以防止专制弊端
B.迎合君主谋职权位的需要
C.遭到了封建士大夫的批判
D.鼓吹革命推动反专制斗争
5.
文学艺术是时代的产物,同时又能反映时代的风貌。下列各项对应关系正确的是()
A.工业革命后社会的剧烈变革——现代主义绘画兴起
B.第一次世界大战引发的西方社会精神危机——印象派绘画产生
C.19世纪上半期资本主义社会矛盾的激化——现实主义文学的兴起
D.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资本繁荣——浪漫主义文学产生
6.
抗日战争时期,***在延安为了中国革命的前途命运,呕心沥血,写了大量著作。据任世江先生统计,收录在《***选集》中的158篇文章中,有112篇是在这个时期写的。这些著作中最能代表***对中国革命历史进程做了详尽完整论述的文章是
A.《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
B.《论持久战》
C.《新民主主义论》
D.《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7.
明清之际,从李贽“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到黄宗羲“天下为主,君为客”;从顾炎武批判“私天下”,到王夫之“孤秦陋宋”论、唐甄的“凡为帝王者皆贼”论,充分说明这一时期思想界的活跃。对此“活跃”理解正确的是
A.代表了早期资产阶级的要求
B.反映了思想家挑战正统的主张
C.宣告了宋明理学地位的丧失
D.出现了与儒学对立的新式思想
8.
苏格拉底认为“未经检讨反省的生命是没有生存价值的生命”,“有思想力的人是认识万物的尺度”。苏格拉底的这一认识
A.阻碍了雅典民主政治的发展
B.代表了古希腊智者学派的思想
C.为“人是万物的尺度”的主张注入了理性精神
D.以理性主义为旗帜,反封建君主专制统治
9.
文艺复兴时期,艺术家们创作了大量的以宗教内容为题材的圣像画,但此时的圣像画少了高高在上、冰冷不可侵犯的畏惧感,而是多了一丝尘世的生命气息和亲近感,如圣母玛利亚的形象不再有头顶上的金色光圈,而是显得更为温和、端庄。由此可知,这种变化了的圣像画
A.意在阐明神是人造的理念
B.蕴含了世俗的人文精神
C.否定了宗教的神圣地位
D.反映了宗教改革的成果
10.
伏尔泰、孟德斯鸠和卢梭是启蒙运动时期的主要代表人物,这三位思想家被称为法兰西的“自由三剑客”。主要是因为他们
①抨击天主教,提倡“民主共和”
②追求民主、平等和自由
③强调理性
④反对专制主义、等级制度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②③④
11.
16世纪欧洲有人宣称:“无论是传教士、神父或是教皇,和其他基督徒并无不同之……凡不以圣经为可靠启示、为根据的说法都只能算为意见,而没有相信的必要.”这些宗教观点
A.否定了民众的宗教信仰
B.冲击了天主教会的神学理论
C.强化了教皇的宗教权威
D.宣扬了理性主义思想
12.
有西方学者认为“近代世界赖以建立的种种发明与发现可能有一半来源于中国”。传入欧洲,并对“近代世界”产生深刻影响的宋代的科技成就是
A.地动仪
B.造纸术
C.雕版印刷术
D.指南针
13.
《红楼梦》中贾府四位小姐的名字分别为元春、迎春、探春、惜春,其谐音为“原应叹息”;第五回中有茶名为“千红一窟”、有酒名为“万艳同杯”,其谐音为“千红一哭”“万艳同悲”。这反映了该书的创作风格为
A.爱国主义B.浪漫主义C.现实主义D.现代主义
14.
自17世纪以来,“一切自然过程都是连续的”这条原理,似乎被认为是天经地义的。而它冲破了经典物理传统观念对人们的长期束缚,为人们建立新的概念,探索新的理论开拓了一条新路。在它的启发下,许多微观现象得到了正确的解释。材料中的“它”是
A.经典力学体系
B.进化论
C.相对论
D.量子论
15.
19世纪的物理学领域建立了“一座庄严雄伟的建筑体系和动人心弦的美丽殿堂”,但仍存在“乌云”,后来出现了“驱走乌云的太阳”。其“太阳”指的是(  )
A.牛顿经典力学B.马克思主义学说
C.爱因斯坦相对论D.达尔文进化论
16.
从蒸汽机的发明和电气技术的应用带来的后果看,科学技术进步对社会发展的作用是:
①社会生产力大幅度提高
②社会结构和世界形势因此改变
③人类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④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周期性出现
A.①
B.①②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17.
20世纪10年代,主张废汉字的学者认为:汉字难识难写,不便推广;“新理新事新物之名词,一无所有”;“欲使中国民族为二十世纪文明之民族,必以废孔学,灭道教为根本之解决,而废记载孔门学说及道教妖言之汉文,尤为根本解决之根本解决。”其言论可能发表在
A.《时务报》
B.《民报》
C.《新青年》
D.《光明日报》
18.
康有为在改革中不得不搬出孔子来为变法辩护,在维《新学伪经考》之后又推出力作《孔子改制考》,关于推出孔子的目的康有为说:“布农改制,事大骇人,故不如与之先王,既不惊人,自可避祸。”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说明儒学在近代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
B.印证“托古改制”推动改革走向成功
C.充分地展现了资产阶级的革命性和策略性
D.揭示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惰性对改革的影响
19.
1916年8月,李大钊在《<晨钟〉之使命》一文中写道:“顺知吾青年之生,为自我而生,非为彼老辈而生,青春中华之创造,为青年而造,非为彼老辈而造。”这一观点
A.是追求个性自由的表达
B.是对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C.是实现救亡图存的呼吁
D.是对传统文化的批判继承
20.
姚莹与林则徐、魏源是同时代的思想家,他崇拜程朱理学,但“耽误性理,兼怀济世”。思想家陆以湉评论他“负经济之学,尤长于论兵”。由此,可以推断姚莹的主张是
A.重农抑商B.经世致用
C.君主立宪D.盲目排外
21.
“南方谈话”是在总结国内风波和国际变局、分析国内外形势发展和我们所面临挑战的基础上产生的,既有政治上的鲜明性和针对性,也有理论上的深刻性和创造性,它把邓小平理论提到了新的高度。这里的“新的高度”是指提出了(  )
A.计划和市场都是发展经济的手段B.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C.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两大主题D.“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
22.
“从实力上讲,孙中山比起洪秀全来,相差不知几千万里了,而偌大的清帝国,不亡于洪、杨,却被孙文几个口号叫垮了,何哉?”最确切的回答是
A.清政府舆论管制不成功B.三民主义符合历史潮流
C.革命成功重在舆论宣传D.洪秀全不注意斗争策略
23.
邓小平曾在科学和教育工作座谈会上提出:“我们国家要赶上世界先进水平,从何着手呢?我想,要从科学和教育着手”,“不抓科学、教育,四个现代化就没有希望,就成为一句空话。”在此基础上,中国政府于20世纪90年代进一步提出( )
A.“载人航天工程”B.“双百”方针
C.“科教兴国”战略D.“三个面向”方针
24.
英国广播公司报道:中国是世界上第三个有能力独立进行载人航天的国家,同时嫦娥工程也有很多技术和尝试是开创性的。这是中国“大国雄心”的展示,因为“一个普通的发展中国家,是不会试图飞到月球的”。这表明( )
A.中国已经是世界的超级大国
B.航天技术决定了一个国家的兴衰
C.当代科技发展是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展示
D.中国科技在世界上已经处于领先的地位
25.
1977年第11期《人民文学》刊发了北京作家刘心武的小说《班主任》。当时评论界认为这一短篇小说的主要价值是揭露了"文革"对"相当数量的青少年的灵魂"的"扭曲"所造成的"精神的内伤"。下列解读正确的是
A.此类作品被称为"反思文学"
B.该作品反映了新时期民主法制的健全
C.该作品体现了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
D.该作品以新时期社会生活为创作背景
26.
中国在信息技术领域取得重大突破的标志是( )
A.“863计划”的实施
B.“星火计划”的实施
C.“银河-Ⅰ号”的研制成功
D.“神舟五号”的研制成功
27.
西班牙《世界报》报道:“中国龙已经飞起来了,而且飞得很高,它使整个中国充满了自豪。”德国《汉诺威汇报》报道:“中国正在奋起直追。中国人进入太空的事实证明了这个经济迅速崛起的国家的实力。”这两则关于我国科技成就的评论,最有可能是指
A.
B.
C.
D.
28.
“为了建设社会主义,除了必须依靠工人阶级和广大农民的积极劳动外,还必须依靠知识分子的积极劳动。我国知识分子的面貌在过去六年来发生了根本变化,中国知识分子的绝大部分已经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以下对材料的解读正确的是:
A.为提出“双百方针”奠定了基础
B.纠正了文革对待知识分子的错误
C.有利于建国初期国民经济的恢复
D.意在调动知识分子参与“三大改造”
29.
到1952年底,新中国已建立多所俄文专业学校,北大清华等多所高等院校均开设俄文课程,许多中小城镇也掀起俄语热潮,因我国当时
A.外交政策转变
B.国家发展战略
C.文化教育改革
D.计划经济体制

3.选择题(共1题)

30.已知两圆的方程分别为x2+y2﹣4x=0和x2+y2﹣4y=0,则这两圆公共弦的长等于{#blank#}1{#/blank#}.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2道)

    单选题:(27道)

    选择题:(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1

    5星难题:0

    6星难题:11

    7星难题:0

    8星难题:6

    9星难题: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