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4题)
1.
(12分)中国政府和人民要在21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如果把19世纪中叶以来二百年历史联系起来,我们清楚地看到,对现代化的执著追求是贯穿这一历史阶段的一条基本线索,是先进的中国人锲而不舍的目标。
(1)结合史实说明,19世纪最后20年,中国在向西方学习寻求救国救民道路上有何变化?(2分)
(2)20世纪最初20年,中国社会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领域出现了哪些进步趋势?(5分)
(3)20世纪最后20年,中国社会在政治、经济、思想领域出现了哪些新变化?(5分)
(1)结合史实说明,19世纪最后20年,中国在向西方学习寻求救国救民道路上有何变化?(2分)
(2)20世纪最初20年,中国社会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领域出现了哪些进步趋势?(5分)
(3)20世纪最后20年,中国社会在政治、经济、思想领域出现了哪些新变化?(5分)
2.
(16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下列是五段有关儒学的言论:
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
三、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四、“宇宙之间一理而已。天得之而为天,地得之而为地,凡生于天地之间者,又各得之以为性;其张之为三纲,其纪之为五常,盖皆此理之流行,无所适而不在。”
五、“咸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故未尝有是非耳。”
(1)分别指出相关言论者,并据材料概括其思想主张。(7分)
材料二、黄宗羲说:“凡天下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是以其未得之也,屠毒天下之肝脑,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博我一人之产业,曾不惨然。……敲剥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乐,视为当然……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2)材料二反映了黄宗羲的思想主张是什么?简要分析这一思想主张形成的原因。(3分)
材料三、特发明孔子为改制教主,六经皆孔子所作,俾国人知教主,共尊信之。皇上乙夜览观,知大圣之改制,审通变之宜民,所以训谕国人,尊崇教主,必在是矣。
——康有为《请尊孔圣为国教立教部教会以孔子纪年而废淫祀折》(1898年6月)
(3) 材料三中康有为对待传统儒学的态度是什么?指出其主要意图。(3分)
材料四、孔教和共和乃绝对两不相容之物,存其一必废其一,此义愚屡言之。张(勋)、康(有为)亦知之,故其提倡孔教必掊(pǒu,抨击)共和,亦犹愚之信仰共和必排孔教。
——陈独秀《复辟与尊孔》
(4) 据材料四,指出陈独秀对传统儒学的态度。结合所学知识概述这一态度在当时的进步作用。(3分)
材料一下列是五段有关儒学的言论:
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
三、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四、“宇宙之间一理而已。天得之而为天,地得之而为地,凡生于天地之间者,又各得之以为性;其张之为三纲,其纪之为五常,盖皆此理之流行,无所适而不在。”
五、“咸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故未尝有是非耳。”
(1)分别指出相关言论者,并据材料概括其思想主张。(7分)
材料二、黄宗羲说:“凡天下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是以其未得之也,屠毒天下之肝脑,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博我一人之产业,曾不惨然。……敲剥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乐,视为当然……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2)材料二反映了黄宗羲的思想主张是什么?简要分析这一思想主张形成的原因。(3分)
材料三、特发明孔子为改制教主,六经皆孔子所作,俾国人知教主,共尊信之。皇上乙夜览观,知大圣之改制,审通变之宜民,所以训谕国人,尊崇教主,必在是矣。
——康有为《请尊孔圣为国教立教部教会以孔子纪年而废淫祀折》(1898年6月)
(3) 材料三中康有为对待传统儒学的态度是什么?指出其主要意图。(3分)
材料四、孔教和共和乃绝对两不相容之物,存其一必废其一,此义愚屡言之。张(勋)、康(有为)亦知之,故其提倡孔教必掊(pǒu,抨击)共和,亦犹愚之信仰共和必排孔教。
——陈独秀《复辟与尊孔》
(4) 据材料四,指出陈独秀对传统儒学的态度。结合所学知识概述这一态度在当时的进步作用。(3分)
3.
(10分)如图,人们认为,思想是地球上最美丽的花朵。一个拥有伟大思想的民族,才能拥有不断前进的动力。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1)请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表格。
从对“西学东渐”的认识和实践的角度,根据他们的主张将上述人物分为四类(每一类1~2人,请写出他们的名字),分别简要概述他们向西方学习的主张。(8分)
近代中国“西学东渐”潮流归纳表
(2)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内容变化,体现出一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不断深化的趋势。
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出现这一趋势的原因。(2分)

(1)请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表格。
从对“西学东渐”的认识和实践的角度,根据他们的主张将上述人物分为四类(每一类1~2人,请写出他们的名字),分别简要概述他们向西方学习的主张。(8分)
近代中国“西学东渐”潮流归纳表
分类 | 人物 | 向西方学习的主张 |
第一类 | | |
第二类 | | |
第三类 | | |
第四类 | | |
(2)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内容变化,体现出一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不断深化的趋势。
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出现这一趋势的原因。(2分)
4.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如图,孙中山手书

(1)材料中图一孙中山所写的“世界潮流”指的是什么?三民主义在什么时候发展成新三民主义?新三民主义主要“新”在哪里?
材料二:如图,2009年的60周年国庆大阅兵。在阅兵典礼结束后的群众游行队伍中,出现了“***思想万岁”的标语方阵。

(2)***思想形成的标志是什么?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思想对中国革命的主要影响是什么?
材料三:如图,1984年国庆35周年大阅兵,是新中国结束长达十年岁月后举行的第一次国庆大阅兵。参加游行的100万各族群众欢欣鼓舞地展示自己的工作成果和丰收果实,也将中国5年来的巨大变化展现在世界面前。游行队伍打出的“小平,您好”的横幅充分表达了人民的心声。

(3)结合史实,分析人们打出“小平,您好”横幅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4)综合上述材料,概括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理论成果的共同特点。
材料一:如图,孙中山手书

(1)材料中图一孙中山所写的“世界潮流”指的是什么?三民主义在什么时候发展成新三民主义?新三民主义主要“新”在哪里?
材料二:如图,2009年的60周年国庆大阅兵。在阅兵典礼结束后的群众游行队伍中,出现了“***思想万岁”的标语方阵。

(2)***思想形成的标志是什么?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思想对中国革命的主要影响是什么?
材料三:如图,1984年国庆35周年大阅兵,是新中国结束长达十年岁月后举行的第一次国庆大阅兵。参加游行的100万各族群众欢欣鼓舞地展示自己的工作成果和丰收果实,也将中国5年来的巨大变化展现在世界面前。游行队伍打出的“小平,您好”的横幅充分表达了人民的心声。

(3)结合史实,分析人们打出“小平,您好”横幅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4)综合上述材料,概括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理论成果的共同特点。
2.单选题- (共11题)
5.
十月革命前,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是( )
①提倡民主与科学,反对专制和愚昧
②提倡马克思主义,反对改良主义
③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
④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①提倡民主与科学,反对专制和愚昧
②提倡马克思主义,反对改良主义
③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
④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A.①②③ | B.②③④ | C.①③④ | D.①②④ |
7.
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不包括
A.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接受了马克思主义,成为马克思主义者 |
B.在此影响下,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中国共产党诞生 |
C.中国人民把自己的命运和世界人民的命运联系起来考察 |
D.受此影响,中国传统文化被彻底颠覆 |
8.
历史学家陈旭麓认为:“近代百年第一次民族反思是由甲午中日战争引发的。”这次“反思”使先进人士认识到必须
A.唤醒民众进行反侵略斗争 |
B.学习西方的政治文明 |
C.彻底批判儒家传统思想 |
D.进行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 |
9.
下列各项符合维新派思想主张的是( )
A.“能兴民权者,断无可亡之理” |
B.“自强以练兵为要,练兵以制器为先” |
C.“以中国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 |
D.“立国之道,尚礼义不尚权谋;根本之图,在人心不在技艺” |
10.
“其所恃为后盾者实为多数之民众:若知识阶级、若农夫、若工人、若商人是已。盖民族主义,对于任何阶级,其意义皆不外免除帝国主义之侵略。”这表明孙中山晚年对中国革命的认识发生了重大变化,这种变化是指
A.革命的领导权和目标 |
B.革命的依靠力量和对象 |
C.革命的进程和对象 |
D.革命的指导思想和道路 |
11.
三民主义对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所起的推动作用,表现在
①推动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发展 ②推动了中华民国的建立
③指导了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的制定 ④推动了国民大革命的发展
①推动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发展 ②推动了中华民国的建立
③指导了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的制定 ④推动了国民大革命的发展
A.①② | B.①②③④ | C.①②③ | D.①③④ |
13.
孙中山“始知徒致国家富强,民权发达如欧洲列强者,犹未能登斯民于极乐之乡也;是以欧洲志士,犹有社会革命之运动也。予欲为一劳永逸之计……”,材料中的“一劳永逸之计”应是( )
A.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 B.平均地权 |
C.创立民国 | D.三大政策 |
14.
“三个代表”思想创造性地回答的一个主要理论问题是
A.发展是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
B.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
C.什么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
D.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 |
15.
邓小平理论走向成熟、形成系统的体系的标志是( )。
A.真理标准的讨论和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 |
B.党的十二大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命题 |
C.邓小平视察南方谈话和党的十四大 |
D.党的十三大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
3.选择题- (共6题)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4道)
单选题:(11道)
选择题:(6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4
5星难题:0
6星难题:1
7星难题:0
8星难题:7
9星难题:3